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視頻
擴展閱讀
銀手鐲發紅是什麼原因 2025-01-20 07:04:12
沖涼的花灑臟了怎樣清洗 2025-01-20 07:02:03
怎樣做沒有湯而好吃的面 2025-01-20 06:45:42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6-19 21:45:04

⑴ 雷電是怎樣產生的

雷電主要是因為積雨雲中帶有電荷,達到一定條件產生放電而形成的。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

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

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電通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1)雷電是怎樣形成的視頻擴展閱讀: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

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涌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千米,但最長可達數百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錶,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⑵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

空中的塵埃、冰晶等物質在雲層中翻滾運動的時候,經過一些復雜過程,使這些物質分別帶上了正電荷與負電荷。經過運動,帶上相同電荷的質量較重的物質會到達雲層的下部(一般為負電荷),帶上相同電荷的質量較輕的物質會到達雲層的上部(一般為正電荷)。這樣,同性電荷的匯集就形成了一些帶電中心,當異性帶電中心之間的空氣被其強大的電場擊穿時,就形成「雲間放電」(即閃電)。

帶負電荷的雲層向下靠近地面時,地面的凸出物、金屬等會被感應出正電荷,隨著電場的逐步增強,雷雲向下形成下行先導,地面的物體形成向上閃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對地放電 。這就容易造成雷電災害。

雷電形成於大氣運動過程中,其成因為大氣運動中的劇烈摩擦生電以及雲塊切割磁力線。

閃電的形狀最常見的是枝狀,此外還有球狀、片狀、帶狀。閃電的形式有雲天閃電、雲間閃電、雲地閃電。

雲間閃電時雲間的摩擦就形成了雷聲。

⑶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風。

雷電過程中,積雨雲隨著溫度和氣流的變化會不停地運動,運動中摩擦生電,就形成了帶電荷的雲層,某些雲層帶有正電荷,另一些雲層帶有負電荷。另外,由於靜電感應常使雲層下面的建築物、樹木等帶有異性電荷。隨著電荷的積累,雷雲的電壓逐漸升高,當帶有不同電荷的雷雲與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時,其間的電場超過25~30千伏/厘米,將發生激烈的放電,同時出現強烈的閃光。

由於放電時溫度高達2000℃,空氣受熱急劇膨脹,隨之發生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閃電與雷鳴。雷電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動情況,與各個地區的地形、氣象條件及所處的緯度有關。一般山地雷電比平原多,建築越高,遭雷擊的機會越多。

⑷ 雷電是怎麼形成的

當雲中凝聚著大量冰晶和小水滴,隨著冷空氣急速下降和熱空氣急劇上升,冰晶和小水滴發生高速碰撞,帶上了電荷。當帶著不同電荷的雲,因為風的作用相遇,就出現了放電現象,稱為雲閃,產生電荷的同時,地面因為靜電感應也積聚了大量的正電荷,地面和積雲之間就形成了強大的電場。

當電場強度和地面積聚的電荷密度達到空氣游離的臨界值時,就出現了雲地閃,也就是雲向地面的放電現象。

雷電進入室內的原因

瞬間電流達到幾萬至幾十萬安培的電流,可以直接建築物、人體等造成電擊現象;雷電產生的高安培瞬間電流,以電脈沖的形式,間接作用於地面物體,造成電擊。

雷電發生時瞬間產生的巨大安培的電流,產生熾熱的等離子體,在不斷增強電流電阻的情況下,把積雨雲中的水分解成氧和氧燃燒形成了火球。當球和空氣的密度接近時,會一起和風運動,當火球碰到任何物體都會造成破壞,引發火災。

就像風能從門窗中吹進來一樣,火球由於密度和空氣接近受風指引,非常善於從煙囪、門、窗等通道或縫隙闖入建築物玩耍。

以上內容參考科普中國——不可思議的雷電威力

⑸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詳細)

人們通常把發生閃電的雲稱為雷雨雲,其實有幾種雲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最重要的則是積雨雲,一般專業書中講的雷雨雲就是指積雨雲。
雲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雲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
(2) 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
但對雲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
積雨雲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雲。由於地面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於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面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面的大氣的溫度由於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根據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於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霧滴,就形成了雲。在強對流過程中,雲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並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於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雲頂突然向上發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後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雲砧,是積雨雲的顯著特徵。
積雨雲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雲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地之間發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
雷電以其巨大的破壞力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尤其是近幾年來,雷電災害頻繁發生,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我們應當加強防雷意識,與氣象部門積極合作,做好預防工作,將雷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當人類社會進入電子信息時代後,雷災出現的特點與以往有極大的不同,可以概括為:(1)受災面大大擴大,從電力、建築這兩個傳統領域擴展到幾乎所有行業,特點是與高新技術關系最密切的領域,如航天航空、國防、郵電通信、計算機、電子工業、石油化工、金融證券等;(2)從二維空間入侵變為三維空間入侵。從閃電直擊和過電壓波沿線傳輸變為空間閃電的脈沖電磁場從三維空間入侵到任何角落,無空不入地造成災害,因而防雷工程已從防直擊雷、感應雷進入防雷電電磁脈沖(LEMP)。前面是指雷電的受災行業面擴大了,這兒指雷電災害的空間范圍擴大了。例如二000年七月二十五日14點40分左右,一次閃電造成漕寶路桂菁路附近二家單位同時受到雷災,而不是以往的一次閃電只是一個建築物受損。(3)雷災的經濟損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它襲擊的對象本身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時並不太大,而由此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和影響就難以估計。例如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2點,某尋呼台遭受雷擊,導致該台中斷尋呼數小時,其直接損失是有限的,但間接損失將大大超過直接損失。(4)產生上述特點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關鍵性的特點是雷災的主要對象已集中在微電子器件設備上。雷電的本身並沒有變,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況變了。微電子技術的應用滲透到各種生產和生活領域,微電子器件極端靈敏這一特點很容易受到無孔不入的LEMP的作用,造成微電子設備的失控或者損壞。

為此,當今時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復雜性大大增加了,雷電的防禦已從直擊雷防護到系統防護,我們必須站到歷史時代的新高度來認識和研究現代防雷技術,提高人類對雷災防禦的綜合能力。

雷擊是怎樣造成災害的?

雷電是夏季經常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雷災對自然資源和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構成巨大的威脅。那麼雷電是怎樣造成災害的呢?
首先雷電產生灼熱的高溫。雷電發生時,強大的電流通過物體,在瞬間產生巨大熱量。據分析,雷電流通道的溫度可達6000℃�10000℃,有時甚至更高,它足可以使金屬熔化。如果雷電流通道遇易燃物質,可能引發火災,如1989年6月至8月,錦西、秦皇島、黃島等油庫先後遭雷擊,導致多個油罐起火爆炸,損失慘重。其次是猛烈的沖擊波:雷電使得雷電流通道附近的空氣劇烈膨脹,並以超聲波的速度向四周擴散,其外圍相對冷的空氣被強烈壓縮,空氣一脹一縮產生劇烈震動,這就是沖擊波。受沖擊波影響,雷電流通道及周圍的環境類似於炸彈爆炸一樣,破壞性很大。
此外還有雷電感應,雷電感應包括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它會產生感應高電壓。對於建築物來說,如果遭到雷電感應,其內部的構架與接地不良的金屬裝置容易出現火花,這對存放易燃品的倉庫來說是很危險的,它會引起爆炸。最後是間接雷擊,這是指雷暴的雲體與大地之間存在著高電壓、強電流的一種物理過程。閃電時,瞬間強電流通過輸電電纜、通信線路、電話線和金屬管道等引入室內或由電磁感應造成計算機網路、通訊設備和工業控制系統的雷擊事故。從近幾年的雷擊資料分析,這類事故發生率高,後果十分嚴重。因此,凡有低壓電器、微電子設備的地方,對間接雷擊必須加以防備。

⑹ 雷電是怎樣形成

雷電是發生在大氣層中大氣或雲塊在氣流作用下產生異性電荷的積累使某處空氣被擊穿,電荷中和產生強烈的聲、光、電並發的一種物理現象,通常是指帶電的雲層對大地之間、雲層與雲層之間、雲層內部的放電現象。這個放電的過程會產生強烈的閃電和巨大的聲響,即人們常說的「電閃雷鳴」。

雷電是由於天空與地面的強烈中和反應,其實質如下:

雷電是一種常見的大氣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在夏天的午後或傍晚,地面的熱空氣攜帶大量的水汽不斷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圍的積雨雲。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積雨雲的不同部位聚集著大量的正電荷或負電荷,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

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從而形成雷雨雲。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雲的靜電感應,也會帶上與雲底相反符號的電荷,兩者相當於一個巨大的電容器。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地面看成零電勢面,積雨雲與地面的高度差比較大,根據公式:U=Ed,積雨雲與地面間的電場強度與距離都很大,所以它們間的電勢差很大,即電壓很大。

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閃電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當雲層里的電荷越積越多,使電場強度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把空氣擊穿,打開一條狹窄的通道強行放電。當雲層放電時,由於雲中的電流很強,通道上的空氣瞬間被燒得灼熱,溫度高達6000--20000℃,所以發出耀眼的強光,這就是閃電。而閃道上的高溫會使空氣急劇膨脹,同時也會使水滴汽化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這種強烈的沖擊波活動形成了雷聲。

⑺ 雷電是如何形成的!~~

雷電是因為夏季地面高,水分蒸發產生強烈的向上的含有大量蒸氣的氣流,這個氣流使雲中的冰晶產生碰撞和復雜的運動而形成的。

當溫度不同的冰晶相互碰撞時,溫度高的得到電子因而帶有負電,溫度低的冰晶失去電子帶有正電。在運動中,某一區域的帶電冰晶電荷量的代數和不為零時,就產生了畸變電場,這個畸變電場的強度大於空氣擊穿閾值時,就將空氣擊穿。根據高電壓大電壓空氣擊穿的理論,大間隙的空氣擊穿後,形成等離體和正電荷團,兩者的結合稱為向下先導。

向下先導繼續對空氣進行電離的過程中,當地面有感應物體感應出負電荷時,正負電荷相吸引,向下先導中的正電荷團不斷向地面的感應物體靠近,繼而地面感應物體也越來越強,也會產生等離子體和正電荷團的向上先導,當兩個先導的正電荷團的電位差大到可以擊穿兩者之間的空氣間隙時,就發生了雷電,就聽到雷聲和看到閃電。

空氣擊穿後,兩個正電荷團由於沒有了電離的空氣,電離就不能自持了,正電荷團就和周圍的電子復合,從而發出光和熱,這樣就產生了雷聲和閃電。

拓展資料:

雷電是大氣中的一種自然放電現象,它的產生包含了氣象學和電學的許多道理。

約在2000年前,我國東漢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就對雷電做出了科學解釋。在其著作《論衡》一書中說:「夫雷,火也」、「非天怒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打雷是弧光(火)放電,不是什麼上天在發怒。在該書中,他進一步闡述了雷的成因:「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正陽動,故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陽衰,故秋冬雷潛。」

雷是由於太陽照射加熱激動空氣而產生,並且因加熱的強弱程度不同,雷的產生隨季節也不同:正月太陽回暖,開始打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春雷;五月(陰歷)陽光最熾熱,雷勢頻繁迅猛,這就是暑夏雷雨季節;在秋末至隆冬,陽光漸弱,雷也就趨於消失。

⑻ 雷電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自然界雷電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雷電是由雷雲(帶電的雲層)對地面建築物及大地的自然放電引起的,它會對建築物或設備產生嚴重破壞.因此,對雷電的形成過程及其放電條件應有所了解,從而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建築物不受雷擊. 在天氣悶熱潮濕的時候,地面上的水受熱變為蒸汽,並且隨地面的受熱空氣而上升,在空中與冷空氣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結成小水滴,形成積雲.雲中水滴受強烈氣流吹襲,分裂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較大的水滴帶正電荷,小水滴帶負電荷.細微的水滴隨風聚集形成了帶負電的雷雲;帶正電的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懸浮在空中.由於靜電感應,帶負電的雷雲,在大地表面感應有正電荷.這樣雷雲與大地間形成了一個大的電容器.當電場強度很大,超過大氣的擊穿強度時,即發生了雷雲與大地間的放電,就是一般所說的雷擊

⑼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

雷電的形成
雷電是由雷雲(帶電的雲層)對地面建築物及大地的自然放電引起的,它會對建築物或設備產生嚴重破壞。因此,對雷電的形成過程及其放電條件應有所了解,從而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建築物不受雷擊。
在天氣悶熱潮濕的時候,地面上的水受熱變為蒸汽,並且隨地面的受熱空氣而上升,在空中與冷空氣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結成小水滴,形成積雲。雲中水滴受強烈氣流吹襲,分裂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較大的水滴帶正電荷,小水滴帶負電荷。細微的水滴隨風聚集形成了帶負電的雷雲;帶正電的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懸浮在空中。由於靜電感應,帶負電的雷雲,在大地表面感應有正電荷。這樣雷雲與大地間形成了一個大的電容器。當電場強度很大,超過大氣的擊穿強度時,即發生了雷雲與大地間的放電,就是一般所說的雷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