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假如地球縮小了一千倍 今天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由月球質量m是地球質量M的81倍,設月球距離地球距離為r,
假設地球的半徑R縮小倍數為n,則縮小後根據質量M=4ρπR^3/3可知質量變為原先的1/n^3倍
根據萬有引力GMm/r^2=F,這里F為向心力,
而F=mω^2R1=mω^2R2,即R1:R2=M:m
帶入n=1000,此時地球質量將遠小於月球,所以此時可近似視為地球在繞著月亮轉,由於此時月球遠大於地球,所以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會擋在地球前,所以地球白天黑夜的變化將無規律
其次,星球的逃逸速度v=√2GM/R=√8GρπR^2∝R,
半徑縮小為1000倍後,逃逸速度減小1000倍,快速做熱運動的氣體會逃逸,地球微弱的引力根本不可能維持現在的大氣層,談何生命.
退一萬步說,就算有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生物量會明顯降低,內核能量降低,地球承載不起目前的生態系統,生命會遭受一次大滅絕
倖存的生物也會進化為適合環境的生物,當然絕不可能照原樣縮小1000倍,那是違背力學原理的
如果你是想問政治經濟文化的走向,恕我水平有限,無法回答
為了蘇維埃的榮耀,還有疑問請提
❷ 如果把地球縮小成乒乓球那麼太陽會多大呢
地球是一顆直徑達12756公里的星球,我們身邊的任何事物和地球相比,都是非常渺小的,即便坐飛機飛到地球的另一邊,也需要10個多小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難直觀地感受到它的大小。
那麼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呢?同比例縮小後的水星將是一個直徑1.52厘米的小球,金星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略小於直徑4厘米;火星為直徑2.1厘米的小球,相對而言木星要大得多,大致為直徑45厘米的一個大球,比籃球還要大很多,土星也會成為一個直徑38厘米左右的球體,比木星略小一些,但也比籃球大很多,而天王星與海王星體積差不多大,縮小後的它們會比籃球小,直徑在16厘米左右。
❸ 假如把地球縮小為一厘米,那麼在多遠的地方大概怎樣的一個東西是太陽
這個可以算一下。
地球的直徑大約是12800公里,縮小到1.28厘米,縮小了10^10倍。像一個小糖球。
太陽的直徑大約是140萬公里,也縮小同樣的倍數,直徑大約是1.4米。像一個超大的石球。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1.5億公里,也縮小同樣的倍數,距離是15米。
就是說,太陽像一個直徑1.4米的大球,在距離這個大球15米遠的地方,有一個蠶豆大的小球在圍繞著大球轉圈。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❹ 地球收縮運動的表現
地球發生收縮運動主要體現在全球規模的海水退卻和造山運動上,其次體現在地區性的洋殼消失和推覆運動中。
1.全球性的海退
海洋不僅記錄了地球膨脹的過程,同樣也記錄了地球收縮的過程,在圖4-1中,寒武紀、前寒武紀、石炭紀、二疊紀及新第三紀發生了海平面相對下降運動,為地球的收縮時期。
2.全球性的造山運動
如果把洋中脊的生成當做是地球膨脹的象徵之一的話,那麼,造山運動則可以相對應地成為地球收縮的象徵之一。雖然洋中脊和山脈在外形特徵上相近,但在形成方式、物態轉化、層圈變換和組分上的差異,明示了各自的成因差別。洋中脊是由地幔物質通過高溫向低溫的轉化,由地球的深層向地球的外表遷移,完成由液態(熔融態)向固態的轉化,全面生成新物質,最後形成了地殼的一部分,是地球膨脹的結果;山脈是由固態到固態、由地殼到地殼、只是發生了形態的變化,在溫度方面,只存在構造增溫、地層加積增溫、局部放射性增溫等引起的溫度變化,在物質轉化方面,造山可能在局部地區出現因構造等生熱變化、流體的流動變化等,引起新物質的產生,山脈是地球收縮的結果。兩者在溫度、新物質生成方面的主要區別在於規模上的不同,前者的規模遠超後者。
地球脹縮力表現為收縮性時,地球將發生收縮運動,其結果之一——造山。由於地球的收縮運動是周而復始地進行,所以地球上的山脈呈多期出現(圖4-11)。
圖4-11地球上山脈的分布示意圖(據M.馬托埃,1980)
(a)全球現代分布的阿爾卑斯期(近代,小於2×108a)山脈;(b)全球現代分布的海西期山脈;(c)全球現代分布的加里東期山脈;(d)環太平洋山脈及其相關的幾條海溝位置
圖中各期山脈分布圖均是依據現在大陸所在位置編繪,真正意義上的具體時期,各大陸有不同的具體位置,應該在恢復後的大陸上再行分析(見圖4-12(d)。
一般地,後期的造山運動要對前期造山運動的結果進行改造,所以,離現今越近的造山運動形成的山脈,地表顯示的規模越大。
圖4-11(d)已將幾條海溝包括在擠壓性的山脈中,這是我們所認同的。關於海溝,我們還將在後面論述。
3.地區性的洋殼消失
古地磁分析手段不僅為我們了解洋中脊的活動提供了方便,也為分析地殼板塊的移動提供了途徑。人們根據古地磁磁化方向,分析確定古板塊緯度,從而為恢復全球各大陸在不同時期所在位置提供了資料,間接地為認識古洋殼的存在和消失提供了依據。圖4-12即為幾種關於不同時期地球各大陸分布的認識。
圖4-12幾種不同時期地球各大陸分布(據M.馬托埃,1980)
(a)始新世(50Ma)的大西洋:假定北大西洋的脊軸固定。大西洋的東北部遠無現在寬闊;非洲大陸更靠近南美大陸;(b)白堊紀末期(80Ma)的大西洋:假定北大西洋的脊軸固定。假定大西洋的脊軸固定。北大西洋是閉合的。格陵蘭與北美洲相連,西班牙相對歐洲發生偏移,中部大西洋仍然張開的很寬,南美洲更靠近非洲;(c)二疊紀的地球,大西洋完全處於封閉狀態,西班牙被非洲大陸覆蓋;(d)中生代初期各大陸的大致位置(據Shackleton,1970)。這種恢復使中東位置上出現了一個有洋底的寬闊阿爾卑斯海,說明原來洋殼現已全然消失,但這種恢復沒有消除紅海等近期裂谷,說明膨脹幅度大於收縮幅度
由此可見,不論哪種恢復,都面臨著「滄海變桑田」和「桑田滄海」的地球構造改變,其中,大面積的古海洋消失是地球收縮運動的必然結果。
地質資料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山系,很多都隱含著古老海洋的存在,一些造山運動可能與大洋盆地地的張開、閉合以及再張開等復雜歷史有關。人們根據沉積物剖面顯示出的後退大陸邊緣兩側的沉積物變化(Dewey和Burk,1973),得到了在晚前寒武紀北美和非洲之間亞派圖斯大洋的存在和發育情況。根據褶皺帶的構造特徵,分析了高加索地區曾經是東歐、非洲—阿拉伯兩個大陸板塊和其間的特提斯大洋板塊以俯沖的方式使兩大大陸發生碰撞(A.A科瓦列夫,1978)。張愷(1985)等不少學者在研究了新疆天山及其相臨的塔里木板塊和准噶爾板塊的演化歷史後,認為在其間分別存在著大洋的發育和消失過程(見圖4-13)。
圖4-13天山地區板塊演化示意圖(據李天德,1984;轉引自張愷等,1989)
地區性的洋殼消失作為地球收縮運動表面積減小的一種方式,可能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而存在於地球。
4.地區性的推覆運動
推覆運動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平面距離的縮短,同一時期發生在許多地方的推覆運動疊加起來,形成地殼的縮短,應該可以成為人們不爭的公理。
盡管伴隨著板塊間的造山運動和洋殼消失運動也廣泛地存在著推覆運動,但這里想著重談談發生在陸塊內部的推覆運動。
圖4-14是反映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的推覆模式,它是准噶爾陸相盆地形成後,在周邊發生的推覆運動之一,類似的推覆運動還發生在准噶爾盆地的南緣等地,說明了准噶爾盆地的面積曾經發生了減小的變化。
發生在陸塊中央的推覆運動模式(見圖4-15):
圖4-15與馬欽斯基的膨脹造山模式圖的區別在於a圖,一個是地球收縮時的模式,在全球具有普遍現象;一個是地球膨脹時模式,在全球范圍來講,僅為特殊情況。
圖4-14准噶爾盆地地殼縮短的幾種方式
5.地區性的逆斷裂超覆和地層褶皺
與推覆具有相同性質的超覆,是由逆斷裂形成的,只是每一條斷裂的規模比推覆小許多,但是逆斷裂在數量上卻遠多於推覆構造,因而其形成的疊加量不可小視。
地層褶皺也是地殼縮短的一種重要形式。
圖4-15地球收縮運動的陸塊內部推覆造山模式
(a)地球收縮產生地殼層曲率小於地幔層曲率,形成地殼層表面積的富餘;(b)重力作用下地殼發生褶皺變形產生推覆造山結果
地區性的逆斷裂和褶皺一般發生在收縮力持續減小的作用階段。
❺ 如果地球縮小十倍,而人變大十倍,會怎樣
首先定義一下你說的縮小和變大。人變大十倍應該理解為質量變大10倍,地球縮小十倍理解為地球直徑縮小十倍,假設地球質量不變。
根據萬有引力
F=GMm/R^2=mg(m為人的質量、M為地球質量、R為地球半徑)
當R1=0.5R,m1=10m時,重力加速度g1=40g,即人上秤量體重時,會發現示數變為原來的40倍了.
說直觀的,你的感覺就是感覺有40個你壓在你身上。按人現在的身體素質是無法存活的。
❻ 01 地球怎樣逐漸縮小
熱脹冷縮和輕浮重沉會讓地球內部體積減少。
地球縮小造成地殼過多,過多的地殼邊下降邊相互擠壓使地殼隆起形成造山運動。而造山運動使得地表不平,地球引力試圖讓地表變平的方式引起海底擴張。
地球縮小不僅僅只引起地表運動,地球的所有地層在地球縮小後均會運動。火星、月球、金星等大星球都有造山運動。火衛一、火衛二、部分小行星等小星球都沒有造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