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跳皮筋(小豆豆)
1.跳法:兩人撐皮筋,從雙腿膝蓋往上都可以跳。
歌謠:學習李向陽,堅決不投降,敵人來抓我,我就跳高牆,高牆沒有洞,我就鑽地洞,地洞有槍子,打死小日本。
2.跳法:兩人撐皮筋,從雙腿膝蓋往上都可以跳。
歌謠:(跳前點兩點或不點都行)雞,雞,大白雞,下白蛋,媽媽夜裡怎麼辦,跟貓睡,貓撓我,跟狗睡,狗咬我,爸爸送我上托兒所,托兒所就是我的家,老師愛我我也愛他
還有很多,半腳丫等等。。。記不清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⑵ 怎樣跳皮筋
皮筋怎麼跳呢?80 年代生人可能還有印象,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就根本沒概念了。跳皮筋的孩子一般分兩組,以手心手背分組,以石頭剪子布決定誰先跳。後跳的一組選兩個人撐皮筋。無論跳什麼花樣,皮筋高度都基本要從踝關節跳到頭頂,我們稱為:腳脖-腿肚-膝蓋-大腿-腰-肩-細脖-頭頂(腰部以下分單腿雙腿,側腰正腰),有的還要加上大舉,就是手撐皮筋,兩臂高高舉起。跳的節奏也分:普通,飛(沒有停頓快速跳完一套),顛(跳每個步驟前都要原地跳兩下)。跳的一組可以一個一個輪流跳,也可以一起跳;全體順利跳完一遍,就可以升高度了。哪個人失誤,同組的一人可以重跳一遍救他。如果全體失誤,就換撐筋的一組跳。
我們那會兒跳皮筋的種類不太多,最開始只有三種:跳茅坑,踩八字和新小皮球;後來又從前輩學姐和轉校生那引來了難度稍大的新跳茅坑,舊踩八字,舊小皮球。後來媽媽教我了三角小皮球(由三個人撐筋成三角形得名),又傳到學校,流傳開來。這其中大家最喜歡的是新踩八字,因為難度大,講技巧,而又不用大幅度蹦跳,最適合課間玩。但是最有味道的還是小皮球,因為帶有兒歌:一群花裙子女孩,在灰磚牆邊又唱又跳,不是電影中的畫面嗎?我記得歌謠是:「小皮球,西又西,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後來的舊小皮球跳法一樣,只是歌謠是師姐輩唱的,不知誰想起來了,在我們那年重新流行開,還算是一場時髦呢。那時候的小女孩就已經講究懷舊了!歌是這樣唱的:「小皮球,香蕉梨,馬蓮開花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還有一個版本是「狗尾巴開花三十一」,可能是有的男生瞎鬧編得吧,也用了一陣。
對這個無登大雅之堂的游戲,我們可沒少花精力。為了不淪落到每個課間十分鍾都撐筋的份,我們每天回家都要苦練技術,還得和家長約法三章,作業完成才能跳,決不能影響學習。當時交通通訊投不發達,每個片區的同學關系相對親密,記得我們西四頭條的女孩學習好,可是跳皮筋的技術都不大高,但紅鑼廠那邊的女孩跳皮筋的技術出神入化。每次跳,我們非得要求打亂分組不可,否則我們一天也別想跳一次。還有每次跳前也要重復規矩,大家也決不違規。如果班上轉來了外區外省的同學,也會帶來新的規則,我們也煞有介事地開會討論,取長補短。我們的熱情也促使了男生的加入。有的人跳得幾乎比女孩還靈巧。分組時,跳的好的男生,和長的帥的小男生都是大家爭取的對象。有時,還要靠男生撐筋來增加高度,給對方製造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