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練習踢毽子有什麼方法和技巧
1、基本動作:
身體站直,大腿抬起,與身體陳成90度角,小腿橫向抬起,與大腿成90度角,如圖。
(1)踢毽子怎樣不會亂飛視頻擴展閱讀:
違規動作:
1、手毽
任何將肩胛骨以下直至手指尖抬起脫離自然下垂狀態並接觸毽子的動作都被視為「手毽」違規, 無論參賽者是「有意」或「無意」。在雙臂和雙手自然下垂狀態下,以靜止方式停止毽子的飛行,然後任憑毽子自然下落並接續下一個動作,這樣的動作不視為手毽,而視為允許的「停毽」。
2、留毽
導致毽子在身體、鞋或服裝任何部位滯留不動的各種動作都稱為「留毽」。「滯留不動」是指毽子和與其接觸的身體、鞋或服裝的相對關系,不是指毽子在空間中的絕對靜止狀態。
為保持比賽的節奏,在中國競技毽和老式的毽球比賽中都禁止留毽。運動員有義務穿適宜的服裝和鞋,以避免任何造成留毽的情況發生。
但在花毽比賽中則對於「留毽」有著完全不同的規則,其中有些動作甚至要求運動員將毽子有意識地停留在身體的某個特定部位,例如規定動作中的「朝天蹬」,就要求運動員將腿伸直並向上方垂直抬起,以腳心接住並留住毽子在腳心停留不動。
3、落毽
無論在民間娛樂或是正式比賽中,「落毽」都被視為是一種動作失敗的結果。但在中國競技毽或毽球比賽中,如果運動員將毽子踢過中間網並使毽子直接落在對方場區內則不視為「落毽」,而是進攻得分的動作。
只有毽子落在本方場區內的地上,無論是因為對方動作的結果還是本方動作的結果,都被視為「落毽」而失分。
2. 求踢毽子技巧或教學視頻(要詳細)
用足內側互換踢毽,膝關節向外張,大腿向外轉動,稍有上擺,不要過大,髖和膝關節放鬆,小腿向上擺,踢毽時踝關節發力,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過下頦。
1、練習方法:一般人的左足沒有右足靈活,沒有踢過毽子的人,右足也能踢一兩次,所以,練習時左足先開始為宜,即先用左足踢起一次,要求垂直,用手接住,右足再踢一次用手接住,較熟練後,連續踢。
左右足都可連續踢後,改為左右兩足各踢一次接住、各踢兩次接住、各踢三次、各踢四次......接住,靈活熟練後就不用再接, 踢的次數越多越好。
2、磕踢
用兩腿膝蓋互換將毽子磕起(撞起)的踢法。髖關節、膝關節放鬆,小腿自然下垂,膝關節發力,將毽子磕起,大腿不要外張或里扣,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過下頦。
練習方法:練習時,用手拋起不超過下頦的毽子,用膝蓋磕起(撞起),然後用手接住,同盤踢的練習方法一樣,形成一磕一接,熟練後不用手拋毽,改用盤踢,形成一磕一盤,協調後兩膝互換,踢的次數越多越好。
3、拐踢
用兩足外側互換踢毽,大腿放鬆,小腿發力向體後斜上方擺動,勾足尖,踢毽時大腿不得擺到體前,小腿向體後斜上方擺動不要過高,毽子和足外側相碰的一剎間,踢毽腳的內側離地面一般不越過三十厘米,踢起的毽子高度隨意。
練習方法:練習時,可象盤踢一樣,採用一踢一接的練習方法。為了避免動作出錯誤,練習時,踢毽腳一側可向牆或樹木等,身體與牆距離約與體寬相同,如果踢毽腳踢時碰到牆或樹木,便是錯誤動作。
4、綳踢
有的地方叫做「綳尖」,是用兩足尖外三趾部分互換踢毽,單足踢毽也可以。綳踢能踢起即將落地的毽子,毽子被踝關節的發力一綳而起,所以叫綳踢。
練習方法:練習時,可採用盤踢的一踢一接的練習方法,但在開始練習時要踢得低一些,一般不超過腰部,再低一些更好,這樣能踢的次數多一些。為了避免動作出錯誤,練習時可面向牆壁或樹木,距離約與體同寬,如練習時踢毽腳碰到了牆或樹木,便是錯誤動作,原因是膝關節沒有放鬆,大腿抬得過高。
(2)踢毽子怎樣不會亂飛視頻擴展閱讀
1、腳內側踢球。膝關節向外張,大腿向外轉動,稍有上擺,不要過大,髖和膝關節放鬆,小腿向上擺,踢毽時踝關節發力,腳放平,用內足弓部位踢球。在運用上主要多用在傳接球方面,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球員,無論是一傳手、二傳手或是攻球手,都必須熟練,穩定地掌握好腳內側球。
2、腳外側踢球。要稍側身,向體側甩踢小腿,勾腳尖,用腳外側踢球。注意要想獲得較底的托球點,必須要使支撐腳做適當的彎曲。還要注意身體重心應放在支撐腳上。
3、腳背踢球。用腳背踢球,用正腳背,要注意綳腳尖和抖動腳腕發力擊球。此踢球的技術是相對其他基本技術中難度較大的一種,主要動作要求不但要快,還要求有一定的準度,一旦抖動腳腕發力擊球的節奏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完成踢球的質量。
4、觸球在身體膝關節以上部位的踢球都叫觸球。但又可以分為大腿觸踢球,腹部觸踢球,胸部觸踢球,頭部觸踢球。大腿觸踢球時,要注意抬大腿迎球,放鬆小腿,用大腿正面前段擊球。腹部觸踢球,胸部觸踢球,頭部觸踢球,都要注意觸球時將腹部、胸部或頭部要稍微向前去主動迎接球,並控制球落在自己的前方,然後用腳將球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