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南懷瑾談怎樣讓自己靜下來視頻
擴展閱讀
華為微信視頻怎樣截圖 2025-01-10 23:48:45
蘋果手機怎樣安裝桌子 2025-01-10 23:28:47

南懷瑾談怎樣讓自己靜下來視頻

發布時間: 2024-11-23 16:22:50

A. 南懷瑾《心心念念,煩惱不斷》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心心念念,煩惱不斷

南懷瑾先生說: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鋪都不行了,何況其他。實際上,床鋪同環境真有那麼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與事物突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

所謂「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以及一切痛苦,都是因為心中的一念。因為這一念,產生了萬行幻象,從此心上無法安靜下來,為之喜,為之憂,從此煩惱不斷,糾結不清了。「無風不起浪」,因為一念,萬里風波由此生,從此無法安靜。

佛家說,人生苦的根源就在於慾望,就在於這一念,如果沒有慾望,世間會少許多麻煩。然而,慾望源自天生,剪斷不可能,而節制又談何容易?所以南先生又說:「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於貪嗔痴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有一個僧人,問京兆興善寺的惟寬禪師:「道在哪裡呢?」

惟寬禪師回答:「道就在你的眼前!」

僧人不解:「那為什麼我看不到?」

禪師回答:「因為你有我的緣故,所以看不見。」

僧人接著問:「我無法破除自我之心所以看不見,那師父您能看見嗎?」

禪師平靜地回答:「因為你的緣故,也使我起心動念,所以我也看不到了!」

僧人不死心,繼續問:「那如果沒有您,也沒有我,還能看見道嗎?」

禪師反問:「既然已經無你無我,還要看見什麼呢?」

心即是佛,佛就在心裡,不必他求,別人也給不了你。心中有佛,那麼就有佛。心中生一念,就會生出一個清脆的障礙,心順虛靜,才能得悟大道。

有僧問:「什麼是佛?」

希運禪師說:「你的心是佛,佛就是心。如果離開心,另外再也沒有佛了。」

臨濟和尚說:「在我們的肉體中,有一無位真人,常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意出出入入,也就是說出入於你們所見之處、所聽之處、所思之處。尚未自覺體認的,務必打開心眼好好看著它。」

又有一個和尚問道:「無位真人是什麼東西?」

臨濟和尚反問他:「你說!你說!」

這和尚要說什麼時,臨濟一把把他推到屋裡去了。

佛道其實是一種修養之道,目的為探究自身。佛陀即自覺自明之人,而禪就是這個「真人」,即對「無相的自己」的自覺自識而已。每人都有佛性,而佛道也是由人創造的,所以不必拘泥於佛法,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親身實證佛法,不是刻板地去學習。台灣星雲大師的教誨是:「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如果你自己沒有知覺,不能斷除一些雜念,讓心歸於虛靜,那麼,就無法悟道,做到心領神會。

道欽禪師在徑山大弘禪道時,影響很大,許多僧人慕名而來,求學問道。

有一次,從浙江來了許多學僧,有不少疑念未能消除,問道欽禪師:「大師,究竟什麼是道呢?」

道欽禪師簡單地回答說:「山上有鯉魚,海底有蓬塵。」

還有一次,馬祖禪師給道欽寄來一封信,他拆開一看:上面只畫了一個圓圈。道欽禪師笑了一下,就在上面加了一點。然後又封上,讓人寄了回去。

這是很新鮮。馬祖在信中畫了個圓圈,意思是說:你如何理解呢?而道欽肯定有所領會,但不便說什麼,也加上一點!什麼意思呢?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又有一次,崔相國問道欽:「我想出家可以嗎?」

道欽毫不客氣地說:「出家是大丈夫行的事,不是將相所能及。」

在禪者眼裡,名譽、地位、財富如同敝屣垃圾,都是身外之物,能拋棄這一切,才是大丈夫!一般人怎能做到呢。

南先生這是對於志事修佛的人而言的,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慾望剪不斷,也沒必要。但為了減少人生煩惱痛苦,有必要有所節制,修心養性,修養智慧的生存之道,以期獲得人人的幸福和快樂。而這個,必須要讓自己靜下來,才能沉澱出心中的真正鈣質,從而排除一些不必要的私念雜陳,清凈內心,學會減少生活,輕鬆快樂。這當然是一個修養的功夫,要自覺加強內省,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才能做到排遣苦痛以及一切雜念,達到內心的純凈清醒。當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然而,現代社會,人心浮躁,物慾橫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不要說寧靜下來,就是做到不忙碌,停歇下來都難。總是慾望不斷,忙碌不休,煩惱不斷,甚至常常忘了自己為什麼而忙,要向何方去……

當下人們心理的空虛問題越來越嚴重,物質昌盛,但精神空虛,不知如何解脫這痛苦。於是,有不少人為了逃避現實,走近佛教的世界(或者別的宗教),尋求安慰和解脫。但是,很多人並不能真正了解佛教,只是形式上,或者趨時風,或者乾脆是求保佑,或者是避世求安,這些都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佛不在所謂的佛那裡,而在自己心中;如果你心念不斷,佛也解救不了你。而形式上的修佛,更是沒有必要,真正的修養從來不在於形式,而只在於自己的內心,所以,南先生說:「痛苦與煩惱是很難解脫的,佛也只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解脫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過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自己修養自己,如同成功的得到,更要靠自己的苦修,而這個修行的路,更苦,苦的是要不斷地反省反思,要節制慾望,審視、戰勝,對自己進行全「心」的革命,然後才能突破自己,獲得鮮活的重生,給生命注入新鮮血液,獲得嶄新的生命力量。而且,這個修行的道路很長,伴隨整個人的一生,所以,一個人要想活出輕鬆快樂,必須能夠耐得住這種苦修,否則內心永遠無法把握自己,為世俗所左右,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對於心中的雜念,如果要說徹底,恐怕佛家也不如老莊之徹底。佛家講節欲斷念修持,「反觀內省」,但如果心中本來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沒有雜陳,又何必要修持什麼節欲斷念呢?反而很可能由此增加了心中的負累,多了層業障。而老莊道家哲學中的自然無為,根本就天人合一,物我皆忘,人自然無為地處在自然中,渾然一體,沒有界限,那有什麼必要節欲斷念呢?本來沒有煩惱,所以根本不必。所以,佛家又主張萬事「隨緣」,安於本分,絕不強求的道理,也是吸收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的。

而作為我們呢?生活在競爭復雜的社會中,尤其是社會自然都被嚴重破壞、嚴重功利化了的年代,我們更不可能做到如莊子的完全「自然無為」,物我兩忘,也不可能做到佛家的「萬念俱灰」,不思名利,但至少要做到加強修養,讓自己在紛擾的俗世中,保持一份內心的獨立和自由,不隨波逐流,主宰自己人生的走向,修養自己,越活越簡單,少些不必要的雜念,保持清醒、理智,讓心歸於沉靜踏實。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扎實,才能活出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