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怎樣打侍衛視頻
擴展閱讀
抖音工廠軟體怎樣 2025-04-04 21:39:07

怎樣打侍衛視頻

發布時間: 2025-04-04 05:25:47

Ⅰ 從奴隸到將軍,漢朝人可以有多能打衛青告訴你,沒有什麼不可能

「龍城之戰」是漢朝越過邊境出擊匈奴的第一戰,也是衛青軍事生涯的第一戰,讓我們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草說木言】來了解一下吧!

要說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恩怨,那是由來已久。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到呂後,都受過匈奴的欺負,呂後甚至在被冒頓單於調戲的時候都不敢對罵,反而低三下四的說自己年老不足以侍奉單於的話。因此,無論從公從私,漢武帝劉徹都要把匈奴拉下馬,再踏上一隻腳!

公元前133年,在劉徹的策劃下,漢朝向匈奴進行了第一次反擊 ,即馬邑之戰。可是,這次戰役卻因為漢軍提早暴露了戰略意圖,使得匈奴發現了漢朝的企圖,最終功虧一簣,此次戰役的始作俑者王恢也因此丟掉了性命。

說起王恢之死,好多人都覺得冤枉。因為按照王恢的邏輯,既然漢軍已經失去了伏擊匈奴的機會,強行出戰只會徒損兵馬,所以才放棄追擊匈奴。可是,王恢卻忽視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漢軍的勇氣和自信心的問題。也就是說,王恢之所以不出戰,表面上看是老成持重,其實質是漢軍對匈奴還有深深的畏懼,對戰勝匈奴沒有信心。漢武帝之所以同意王恢在馬邑伏擊匈奴,也正是看到王恢在請戰時表現出來的對匈奴的不畏懼,可是,就是這樣一位請戰者,在臨戰之際卻退縮了,這會對漢軍的心理造成多麼大的影響啊!哪怕王恢出擊失敗損兵折將,漢武帝也不會因此殺他,因為這畢竟表明王恢不畏懼匈奴,符合漢武帝的心理要求,可是王恢卻偏偏怯戰了,那等待著他的自然是漢武帝滿腔的怒火,他死的一點都不冤!

馬邑之戰四年後,漢武帝決定再次發起進攻。不過,鑒於此前馬邑之戰的教訓,此次戰役把戰場選擇在了到匈奴境內。並且一改過去採用的伏擊戰術,而是主動出擊,想要在野戰中和匈奴面對面對抗。

漢軍的部署是這樣的:

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郡出發,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發,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郡出發,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郡出發,每個人率領一萬騎兵,進攻關市附近的匈奴人。

關市是漢朝設立在邊境地區的交易市場,用來和匈奴進行貿易,既能抽取關稅,還能用貿易籠絡物資匱乏的匈奴人,是羈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馬邑之戰漢匈雙方撕破臉之後,漢匈雙方在關市的交易也沒有斷過。

從漢高祖開始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在一直不斷地放寬邊境政策,逐步擴大貿易額,這個貿易額大到什麼程度呢?據《鹽鐵論》的說法,即漢朝通過貿易,匈奴的大牲口已經是「盡為我畜」,就跟漢朝人自己養的似的。

漢朝通過這種方法把匈奴的良馬偷運到境內,以此來改善漢朝馬匹的質量,這也是漢朝在發動對匈奴作戰時,能夠同時調動幾十萬匹馬出戰的重要保證措施。這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三國時期張遼的祖先聶壹。

漢軍四路人馬齊頭並進,每支部隊相隔一百多里,使用這種平推的方式進軍。從漢朝的排兵布陣可以大致看出,本次戰役應該是戰略試探,這個試探既是對匈奴人,也對自己人。

在戰術層面上,首先是驅逐作戰,當時的北方邊境匈奴人已經越過了秦長城,自由活動在秦長城以南的地區,而漢朝四路大軍一起行動,目的應該是壓制匈奴人的活動范圍,將匈奴人驅趕到秦長城以北,恢復以秦長城為依託的邊防線,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匈奴軍隊進行交戰。

用少量部隊去測試新的戰術,各部隊相隔一天的路程,能及時進行支援。就算戰局不利,也能減小損失。最後無論戰役的結果如何,都是對騎兵新戰術和將領們的考試。出戰的四位將領中,除了老牌騎兵將領李廣之外,兩位公孫將軍和衛青都是劉徹的近侍出身,如果想要在將來對他們委以重任,那就需要通過一場實戰來考察他們的指揮能力。

但是,這種排兵布陣的方案有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沒有集中使用兵力,如果匈奴偵查得知漢軍每路的具體兵力,那就會集結重兵,吃掉漢軍的一路或者幾路,從事後的結果來看,匈奴也正是這么乾的。

漢武帝對四位將領的考察結果很快就出來了。李廣和公孫敖進攻的地區是匈奴單於本部和左賢王部的結合部,因此受到匈奴主力的兩面夾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自身被俘,好不容易才逃回來。公孫賀向北進攻抵達秦長城腳下,一路上誰也沒見到,就原路返回了。衛青在進軍的路上也沒有碰到匈奴軍隊,因為此時左賢王部去圍攻漢軍的左路部隊李廣和公孫敖了。

如果衛青按照公孫賀的邏輯,既然沒遇到人,那就回來得了。可是,衛青畢竟是衛青,在此時顯示出了名將的潛質。他沒有像公孫賀那樣原路返回,而是在判斷出左賢王部內部空虛之後,衛青果斷選擇越過秦長城,殺入左賢王部腹地,以一次果斷的突襲,佔領了匈奴祭天的龍城,共收獲了700顆人頭,成為這次戰役中唯一取得戰果的部隊,「龍城之戰」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關於這個龍城的位置,據考證應該是現在河北省康保縣和內蒙古正藍旗之間的錫林郭勒草原地區,這一帶是匈奴左賢王庭所在地。

龍城是匈奴人進行祭祀活動的地方,類似於漢家所說的宗廟,皇帝可以立宗廟,諸侯士大夫也可以立家廟,因此,龍城不僅單於庭有,其他王庭也可以有,它不是唯一的一個,而是凡是具有設立宗廟或者家廟的匈奴貴族所立宗廟和家廟的地點都可以被稱為龍城。

有觀點認為,衛青襲擊的就是單於庭附近的龍城。這個是很有可能的,因為按照匈奴的繼承法,單於的第一繼承人就是左賢王,由左賢王負責鎮守宗廟既是一個合理的安排,也是對左賢王能力的一種考驗,如果左賢王沒能夠守住宗廟,那就意味著你不具備繼承單於位置的能力,那就趁早換人吧。

關於單於庭的位置,目前有漠南的陰山地區和漠北的和林兩種說法。衛青的進軍路線在戰場的最右邊,不可能越過其他三個部隊的行軍路線去攻擊戰場最左邊的陰山,至於漠北那就更不可能了,讓衛青只帶一萬人就越過大漠偷襲單於庭,劉徹應該還沒瘋。

龍城之戰後,公孫敖和李廣被判了死刑,靠花錢才買了一條命。其實,這是漢武帝不想要李廣和公孫敖死,特意制定了這么一條法律。在這之前,漢朝是沒有戰敗後可以贖金免死這一條法律的。畢竟,李廣是宿將,公孫敖也是跟隨自己多年的侍衛,不能因為一次戰敗就剝奪了他們繼續為自己效命的機會,如果戰敗就要死,那麼,恐怕日後的戰場上就沒人敢去了。

相對於李廣和公孫敖,衛青則因功被封為關內侯,這是在漢朝二十級軍功爵里,僅次於最高級的徹侯。

戰後,劉徹對戰役進行了總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兩條:

其一、統兵將領和部隊不熟悉,上下思想沒有統一。

其二、高級將領指揮失誤,中下級軍官作戰意志不堅定,擅自脫離戰斗,導致部隊崩潰。

據《漢書 武帝紀》記載:

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虜之方入,將吏新會,上下未輯。代郡將軍敖、雁門將軍廣所任不肖,校尉又背義妄行,棄軍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將率之過也;教令宣明,不能盡力,士卒之罪也。將軍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於士卒,二者並行,非仁聖之心。朕閔眾庶陷害,欲刷恥改行,復奉正義,厥路亡由。其赦雁門、代郡軍士不循法者。」

漢朝在漢高祖劉邦時,就對匈奴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政策,因此,長期處於防禦狀態的軍隊,既缺少野戰的經驗,也缺少和匈奴軍隊進行決戰的經驗。而漢武帝的此次出征,一改過去的打法,並且要深入敵境,對地理形勢和匈奴軍隊的新戰法都不熟悉,難免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漢朝要進行戰略試探的原因。

通過小規模的戰役鍛煉指揮官和軍隊,同時盡快解決掉發現的問題,為下一步更大規模的戰役做准備,這是劉徹發起此次戰役的目的。因此,劉徹並沒有追究絕大多數軍人的責任,在象徵性的處罰了李廣和公孫敖之後,劉徹下令,赦免了所有潰逃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

而衛青則異軍突起,指揮著這樣的菜鳥部隊,深入敵境,在本身就是個新手的情況下,能把部隊完好無損的帶回來,同時還能有所收獲,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也從此奠定了其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

這場戰役雖然戰果並不豐厚,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場大勝利,首先,證明了劉徹的識人之明。劉徹任用衛青這個從來沒有指揮過軍隊的人當車騎將軍,應該也是很有壓力的,這次戰役證明了劉徹選擇的正確性。

我給你一個機會,你還我一場勝利,這就是君臣相得的典範。

龍城之戰最重要的變化是在心理上的。自漢高祖劉邦白登之戰後,漢朝對匈奴可謂是談虎色變,而這場勝利證明了匈奴人也是可以被打敗的。

相對於漢朝,靠掠奪來養活自己的軍事帝國,匈奴人必須每戰必勝,才能保持對周邊國家的壓迫和威懾力,但是,匈奴只要失敗了哪怕一次,就可能土崩瓦解。因為只要成功反擊了一次,被他欺負的國家就再也不會怕他了。

在「龍城之戰」後,漢朝終於摸清了匈奴的底牌,在之後的十年裡,漢朝連續發動了八次進攻作戰,匈奴已經沒有任何辦法能夠阻止漢朝的前進,漢朝終於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徹底打崩了匈奴,迫使匈奴人開始向西遷移。

王維曾經在他的《老將行》里狠狠地黑過衛青一把:「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意思是,衛青的成功那都是老天爺保佑,李廣沒有封侯是因為運氣不好。那 歷史 上的衛青真的是靠著老天的保佑才成功的嗎?讓我們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草說木言】來了解一下吧!

衛青進入劉徹的視野是因為姐姐衛子夫,自身又曾經是平陽公主的騎奴。命運雖然沒有給衛青一個高貴的出身,但是卻給了他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他也抓住了,並且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寬和的性格,最後做到了善始善終。

衛青是幸運的,畢竟得到了一次展示自己實力的機會。不過,如果單從機會而言,李廣的機會也是有的,而且比衛青還要多一些。別的不論,但就「龍城之戰」來說,在一起出征的四位將領中,最精銳的騎兵都給了驍騎將軍李廣,給騎將軍公孫敖的是普通的騎兵部隊。而給衛青和公孫賀的,乾脆就是騎兵和戰車的混編部隊,以戰鬥力而論,李廣部的戰鬥力是最強的,這也顯示了漢武帝偏重於李廣的心思,因為只有李廣不是生手,可李廣卻偏偏戰敗了。

漢代的將軍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軍陣將軍和軍制將軍。

軍陣將軍就是所謂的雜號將軍,比如驍騎將軍,就是統率精銳騎兵的將領;騎將軍,就是指揮普通的騎兵部隊的將領;游擊將軍,就是預備隊的將領,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支援;貳師將軍說明了征討的對象是貳師城;樓船將軍說明是水軍將領;強弩將軍說明統率的是弓弩部隊等。

軍陣將軍在西漢時不是國家常設的官職,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臨時任命。戰爭結束之後,將軍的稱號就自動作廢,所屬的部隊回歸各自的建制和駐地。但是到了東漢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雜號將軍大量出現,如盪寇將軍、討虜將軍等,並且成為了國家常設的官職。

軍制將軍是國家常設的官職,平時有自己統帥的部隊,有固定的的幕府,也就是參謀機關。

西漢時期軍制將軍一共有八個,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將軍和並列的驃騎將軍,然後是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到了東漢時期,漢朝的軍制將軍數量快速增加,又增加了四征、四鎮、四平、四安將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