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於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
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並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類物體,在同樣條件下,假如質量相同,其內部含有的熱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間它們同時輻射散熱,那末,在同一時間內表面積較大的物體散熱較多,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這就是說,一種物體,如果與其質量相比,表面積相對大的,那麼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葉很輕,表面積卻較大,所以草葉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體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於輻射散熱,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塊。
霜的出現,說明當地夜間天氣晴朗並寒冷,大氣穩定,地面輻射降溫強烈。這種情況一般出現於有冷氣團控制的時候,所以往往會維持幾天好天氣。我國民間有「霜重見晴天」的諺語,道理就在這里。
霜凍:指農作物因寒潮的侵襲而受到傷害。溫度低於0℃的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作物內部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成的,作物內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分,當溫度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開始結冰,從物理學中得知,物體結冰時,體積要膨脹。因此當細胞之間的冰粒增大時,細胞就會受到壓縮,細胞內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滲透出來,細胞失掉過多的水分,它內部原來的膠狀物就逐漸凝固起來,特別是在嚴寒霜凍以後,氣溫又突然回升,則作物滲出來的水分很快變成水汽散失掉,細胞失去的水分沒法復原,作物便會死去。霜和霜凍是秋冬季節的天氣現象。
霜害:霜凍給農作物造成的災害。植物霜害是指當氣溫和地表溫度降至零度,空氣中過飽和的水分凝結成霜而使植物受到傷害。這時植物組織內部水分因低溫而形成冰晶,因而使植物組織受到傷害。當空氣過於乾燥,雖氣溫降至0℃或0℃以下卻不能凝結成霜時,但植物組織內仍能形成冰晶也會受害,這種受害天氣稱為「黑霜」。它比一般霜害(白霜)更嚴重,因為白霜天氣時空氣中有較多水分,水分的凝結有熱放出,空氣水分還有阻止地面熱輻射散失的作用,可以減緩溫度進一步降低。
⑵ 霜是怎麼形成的物態變化
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它們在初升的太陽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升高後就融化了,霜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霜的形成
霜的形成是一種靠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物體上的地面凝華現象,大多在晴天形成,即人常說「濃霜猛太陽」之理;也有夜間形成的,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霜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霜的形成也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空氣中含有比較多的水蒸汽;二是有零度以下的物體。
霜的形成條件
低氣溫是霜形成的重要條件。此外,風也是霜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微風可使輻射冷卻在較厚的氣層中充分進行,空氣會緩慢地流經物體表面,這樣一來就能不間斷地供應水汽,保證有足夠多的水汽供應凝結,有利於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雲的影響,因為雲會妨礙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所以天空有雲的時候不利於霜的形成。
霜的影響
千百年來,人們會說,「霜打萬頃枯」。其實,霜非霜凍。霜是一種天氣現象。霜不過是凍(即低溫)的一種表象,真正殺死作物的兇手是形成霜的低溫。這是因為當植物體溫度降到0℃以下時,植物細胞間隙的水分結冰,並不斷吸收細胞內部水分,細胞由於脫水而導致原生質膠體物質的凝固。同時,冰晶不斷增大,也會使細胞遭受機械損傷而受害。而且霜後往往陽光強烈,氣溫急劇上升,這會使細胞間的冰塊迅速融化成水,而這些水分在還未能被細胞逐漸吸收前就被大量蒸發,這樣造成作物脫水枯萎,甚至導致死亡。
其實,從物理學中物態變化原理來看,霜不但危害不了作物,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作物的凍害。霜形成過程中釋放出的熱量,能減緩氣溫下降的速度,從而減輕作物凍害的程度。而且,在霜後的陽光照射下,霜消融時又要吸收大量的熱量,這就間接地減緩氣溫回升的速度,使得作物細胞間冰塊不至於融化過快而被大量蒸發,有一部分融化的水分慢慢地被細胞吸收,從而有利於受凍的作物慢慢復甦過來。
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作為另一種自然現象,在地面或地物的積雪上,有時會再凝結一層霜。這往往發生在雨雪轉晴的夜間到凌晨,當地面氣溫達到0℃或以下時,在冷平流與地面或雪面較強輻射冷卻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的氣溫下降,並常現極端最低值,對在田農作物都會產生危害。可是相對而言,有積雪的地方,雪有很多空隙是
⑶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不是從天上降下來,「霜」是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
霜凍在秋、冬、春三季都會出現。霜是接近地層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體上凝華而成的;而溫度越低,空氣密度就越大,比重也越大。
隨著空氣的流動,最冷、最重的空氣就會往最低處流動,到達最低處停留後,逐漸積聚凝華成霜。所以通常窪地就比一般地方容易形成霜,窪地的植物也就特別容易被霜打。
(3)霜是怎樣形成的過程視頻擴展閱讀:
霜本身對植物會產生凍害,因為熔化或升華的過程中吸熱,降低植物的溫度,使得植物內部的水分凝結,過低的溫度會損害植物細胞。不過也有研究表明,經歷過霜的植物比沒經歷過的植物具有更好的耐寒性。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
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
⑷ 霜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
如果一個固體表面變冷至低於周圍空氣的露點及它的表面比冰點冷,霜會在其表面形成。霜會組成針狀體的冰,在固體表面形成。晶體的大小會根據時間、溫度和可獲得水蒸汽的數量而有所不同。「霜箭」會可能基於風向而形成。
在一般情況下,形成霜的沉積面必冷於周圍的空氣。例如當潮濕的空氣從地面上升,霜可能在冷的木製行人道的裂縫周圍形成。
霜往往在有低熱容和高幅射率的其他物件上形成,所以霜會在釘子的頂部累積。在鄰近的地區出現的霜的外表會顯然不同,部分是由於那些地區位處於不同的海拔,較低的地區在晚上會較冷。這還受到因地面無風影響自上而下的空氣溫度,造成不同的吸收率和熱容影響。
因為冷空氣的密度較熱空氣高,在平靜天氣冷空氣貼近地面興聚。這能解釋為何在低窪地區,霜較普遍和廣泛。
霜的形成是凝華的例子。
(4)霜是怎樣形成的過程視頻擴展閱讀:
一、簡介
霜是水蒸氣(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蒸氣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蒸氣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蒸氣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在寒帶地區、高山地區的農業災害中,霜害是常見的名詞,為了避免蔬菜結霜之後被凍壞,多需倚賴溫室栽培的技術來增加農產量。
在中國節氣中,每年陽歷10月23-24日之間是霜降。
二、常見分類
1、霜凍花:在中國中北部下霜的早晨,幾種草地表及地表以上根莖部位開的霜花。很大。
2、霜凍:指農作物因寒潮的侵襲而受到傷害。溫度低於0℃的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作物內部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成的,作物內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分,當溫度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開始結冰,從物理學中得知,物體結冰時,體積要膨脹。
因此當細胞之間 的冰粒增大時,細胞就會受到壓縮,細胞內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滲透出來,細胞失掉過多的水分,它內部原來的膠狀物就逐漸凝固起來,特別是在嚴寒霜凍以後,氣溫又突然回升,則作物滲出來的水分很快變成水汽散失掉,細胞失去的水分沒法復原,作物便會死去。霜和霜凍是秋冬季節的天氣現象。
3、霜是由於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即氣層中地物表面溫度或地面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過飽和部分在地面一些傳熱性能不好的物體上凝華成的白色冰晶。其結構鬆散。一般在冷季夜間到清晨的一段時間內形成。形成時多為靜風。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縫口和雪面上有時也會出現。
⑸ 霜怎麼形成
霜是指近地面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在溫度低於 0 ℃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體上而形成的白色冰晶,非常鬆脆。可見,霜其實是水汽跳過了液態,直達固態的產物。
霜通常出現在無雲、靜風或微風的夜晚和清晨。當夜間地面溫度低於 0 ℃,並且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時,便可能出現霜:
首先得有適量的水汽。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水汽是成霜的「物質基礎」。但是水汽過多過少都會對成霜有影響,最好是適量,恰到好處的那種。因為如果空氣濕度過大,水汽凝華時放出的熱量將使周圍溫度升高,從而影響水汽凝華;而如果水汽過少,大氣中的水汽達不到飽和,當然也無法成霜。
其次天氣得是晴朗。晴朗天氣有利於地面或地面物體熱量散發,也是成霜的重要天氣條件。雲對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雲不利於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
再次要是無風或微風。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減少了空氣的上下對流,有利於地面的充分冷卻。風速過大時由於湍流太強,使貼地空氣與上層較暖的空氣發生強烈混合,導致貼地空氣降溫緩慢,不利於霜的生成。
需要提出的一點:霜和霜凍不一樣!
霜凍與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著根本的區別。
霜凍是白天氣溫高於 0 ℃,夜間氣溫短時間降至 0 ℃以下的低溫危害現象,是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多出現在春秋轉換季節。農業氣象學中的霜凍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氣溫降至 0 ℃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現象。出現霜凍時,往往伴有霜,也可不伴有霜,不伴有霜的霜凍被稱為「黑霜」或「殺霜」。霜本身對農作物並無直接影響,但結霜時的低溫卻會引起農作物凍害。
⑹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⑺ 霜形成的過程是什麼
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 ( 指露點低於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0℃時,才會結霜。
⑻ 霜是從哪兒來的
有不少人總是把霜降和降霜劃上等號,認為霜降節氣到了,那麼就要開始降霜了。其實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氣漸冷,只要天氣寒冷了就會出現霜。霜降節氣到了,只是表示已經進入到深秋了,隨著冷空氣的頻繁,這是大地因冷凍或將會產生初霜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氣象學上並沒有「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由於凍則有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統稱霜凍。
另外關於霜降,有人也認為它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相反它是從地面上來的。霜和露水一樣,都是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氣溫不太低的時候,就凝結成為了露水。而氣溫更低一些了,就會凝結成為了霜。
因為霜是接近地層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和地面或近地面的物體上凝華而成的,其也會隨著空氣流動,而且最冷、最重的空氣就會往最低處流動,因此地勢低窪的地方就要比地勢高的地方容易形成霜,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窪地的植物特別容易被霜打的原因。古人還發現了降霜和天氣也有聯系,農諺「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說的就是一天早晨有霜,天氣晴的時間不長;而如果三個早晨有霜,晴天時間就會維持得比較長。這個是有道理的,在今天依然還很准。
⑼ 露和霜是怎樣形成
傍晚或夜間,地面或地物由於輻射冷卻,使貼近地表面的空氣層也隨之降溫,當其溫度降到露點以下,即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會有水汽的凝結。
如果此時的露點溫度在 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現微小的水滴,稱為露。如果露點溫度在 0℃以下,則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華成白色的冰晶,稱為霜。有時已生成的露,由於溫度降至 0℃以下,凍結成冰珠,稱為凍露,實際上也歸入霜的一類。
(9)霜是怎樣形成的過程視頻擴展閱讀
1、露是植物生長重要的水資源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水源短缺,大氣降水量少且降水後蒸發快,露水則成為重要的水資源和濕度來源,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由於露水其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均超過降水,不少學者認為露水是乾旱區域植物生存的主要水資源,或植物生長唯一的液態水資源,以此維持植物生長、有機物合成與代謝和調節所需水分,促使植物生物量增加。
2、露是植物調節的重要水源和濕度來源
植物水分調節是植物生理調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水分調節過程包括植物對水的吸收、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和水分蒸發散過程,以及植物對水分脅迫的響應與適應。露水作為兩大重要輸入水資源之一對植物的調節作用也包括對這些過程的調節。
3、露能改善土壤水分平衡
一般地,土壤水分通過兩種途徑向大氣輸送水汽和熱量,一是通過植物蒸騰,二是通過土壤蒸發散。乾旱條件下,土壤水分散失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土壤水分失去平衡。
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露水通過改善土壤水分平衡間接對植物生存或生長產生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土壤水分的直接輸入和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散。
⑽ 霜的形成過程
霜的形成
霜的形成是一種靠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物體上的地面凝華現象,大多在晴天形成,即人常說「濃霜猛太陽」之理;也有夜間形成的,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霜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霜的形成也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空氣中含有比較多的水蒸汽;二是有零度以下的物體。
霜的形成條件
低氣溫是霜形成的重要條件。此外,風也是霜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微風可使輻射冷卻在較厚的氣層中充分進行,空氣會緩慢地流經物體表面,這樣一來就能不間斷地供應水汽,保證有足夠多的水汽供應凝結,有利於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雲的影響,因為雲會妨礙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所以天空有雲的時候不利於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