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怎樣畫山水畫視頻教學披麻皴
擴展閱讀
葡萄爛果是什麼原因 2025-01-16 16:38:46
怎樣獲得漫畫圖片 2025-01-16 16:33:04
一頁ppt怎樣放多張圖片 2025-01-16 16:27:54

怎樣畫山水畫視頻教學披麻皴

發布時間: 2022-05-07 12:47:04

㈠ 怎麼學畫山水畫用什麼工具有什麼技巧注意什麼等等。。。。

山水畫的基本功

(一)、造型能力的鍛煉

①塑造形體的能力。 ②表現空間的能力。

(二)、自然規律的研究

包括山、水、樹、石、建築、舟車、煙雲、流水等。

(三)、對傳統技法的學習

「傳統、生活、創作三位一體」即「監摹、寫生、創作」。對傳統的學習、研究是山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臨摹學習是為了借鑒,決不可在自己的創作中照搬照抄。

臨摹分為整體臨和局部臨。整體臨便於領會精神,局部臨便於掌握技法,兩方面相互相成,結合進行。

(四)、專業工具的運用

主要指筆、墨、紙、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運用。

三、山水畫的基本技法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

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

四、山水畫的學習步驟

(一)樹法:

樹 在山水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古人雲:「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

1、樹的生長規律和表現方法:

(1)初春樹法:枝幹宜蒼勁多枯少葉,墨氣宜澗,山石宜用披麻,少苔點。技有鹿角,魚骨,雀瓜等。

(2)仲春樹法:畫樹干要遒勁並向上發柔嫩小枝,點以胭脂兼嫩黃綠葉著以深綠,山石宜用小披麻,點宜用小混點或胡椒點。

(3)季春樹法:基本與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長而繁榮,點以嫩綠,山石宜長披麻。苔以橫點。

(4)孟夏樹法:樹葉茂陰濃,設色清翠,忌點紅葉,其間可摻雜一些枯樹(死樹),有枯有潤,更有生氣。

(5)仲夏:萬木陰森,降水較多,故樹葉肥潤,畫山石宜雲頭皴或解索皴。

(6)季夏:樹葉宜蒼勁而下垂。

(7)孟秋:草木漸漸蕭殺,樹宜遒勁,小枝點要蒼老,若點葉須筆筆有力,著色以青而黃綠,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黃點之。

(8)仲秋:枝多葉少,枝鞘宜點朱黃,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實。

(9)暮秋:枝幹宜瘦勁,色以青或朱。

(10)孟冬:木葉脫盡,樹多不點葉,枝與干用筆宜枯而勁,宜著淡赭,枝幹內染淡墨。

(11)仲冬:無葉,枝枯老,用筆宜僵勁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內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點苔草(或不點)。

(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禿遒勁,干枝均用墨染。

2、畫樹的步驟

樹由四個部分組成:主幹、支幹、細枝和葉

(1)、主幹:畫樹一般都從主幹開始,先畫左邊一條線,後畫右邊,這樣便於觀察大小和位置,兩條線要協調。

(2)、支幹:畫完主幹就接著畫支幹,要注意樹的生長規律,即上小下大,支幹要四面生長。

(3)、細枝:畫細枝是支乾的繼續,秋冬無葉樹和枯樹才畫,如果畫夾葉樹就可以不畫了。細枝的組織形式有多種。

(4)、葉:樹葉是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水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叢樹的表現,一方面要求樹的區別和變化以及層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樹葉來區分,樹葉有夾葉和點葉的區別,另一方面得用濃淡來區別。無論是夾葉或者是點葉,組織形式也有多樣。

(二)山石法

畫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組織和穿插,畫山石一般分四個步驟

1、勾:勾輪廓和結構,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

2、皴:使平面的輪廓產生體積感和質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來,各個時代的畫家們承前啟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皴法

(1)短披麻皴:宜表現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時節草木蕭條,樹葉基本脫落山石的坑窪全裸露出來。用此法就表現這種質感。山頭苔點宜以小混點或胡椒點。

(2)長披麻皴法:宜表現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蓋。故表現的是草木一層層的質感。點宜用一字或橫點。

(3)大米點皴:宜表現春天雨景,畫法是先畫輪廓,然後以點代皴,反復多次,由濃到淡。

(4)小米點:宜表現秋天雨景。

(5)雨點皴:宜表現仲冬之山,筆筆質感。

(6)折帶皴:宜表現河邊山石,點用插針。

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體積感更加凸現的繼續。

4、點:點醒,使平淡的畫面生動起來,近點為苔,遠點為樹。

(三)雲、水的畫法

中國畫講究知白守黑,雲和水在畫中的作用就在於此,它是使畫面生動的重要手段,雲和水一般不用怎麼去畫,加深周圍的山石和樹木就凸現出來了,當然內部也需要加一些動態線來體現。

(四)建築的畫法

建築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因勢而定。

點景的人物和動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五、山水畫寫生

(一)山水畫寫生的意義

「師造化」是歷代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畫發展創新的前提條件。「生活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寫生是山水畫基本或訓練中最關鍵的訓練。

(二) 山水畫寫生的方法步驟

1、方法:(1)、速寫 ( 2)、憶寫 (3)、慢寫

2、步驟:

(1)選景 :自然界不是什麼都能入畫的,要有選擇。

(2)靜心觀察:選取生活中最生動、最有代表性的東西。

(3)凝神構思:對事物有選擇的表現。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誇張 ③組織(經營位置)

(5)落墨作畫:①起稿、②鉤線、③皴察、④點染、

⑤收拾整體。

⑥著色。根據季節和畫面需要而隨類縛彩

注意事項:

①樹只需畫樹干、支幹、小枝即成。

②忠實於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

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實於自然,後部分即十分三忠實於畫理。

④注意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線條的運用,線條用好了山水會很有味道的

㈡ 山水畫皴法畫法有哪些分類

皴法有許多種,古人所列名目繁多,如披麻皴、卷雲皴、落茄點皴、雨點皴、米點皴、斧劈皴、泥里拔釘皴、雨淋牆頭皴、馬牙皴、解索皴、牛毛皴、鬼面皴、骷髏皴、亂柴皴、芝麻皴、玉屑皴、彈窩皴、礬頭皴、金碧皴、沒骨皴、荷葉皴、游絲裹空皴、折帶皴等。

這些皴法大致可以分為3類:一類為點子皴。如落茄點皴、雨點皴、芝麻皴、米點皴等,其特點是筆性或剛或柔,筆形或大或小,或方或圓,除米點皴側鋒橫卧之外,一般都是中鋒用筆,從空垂直落下,稍作頓挫成形。

第二類為線皴。以披麻皴為主,又分為長披麻、短披麻等,這種皴紋呈線形,一般是中鋒用筆,但有輕重、快慢、粗細變化。其他如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折帶皴等,都是由披麻皴演化而來的,因其線形組織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命名。

第三類為面皴。以斧劈皴為主,又分為小斧劈皴和大斧劈皴。面皴特點是以側鋒為主,不作旋轉回環,直落而下,形成蒼勁而方硬的面形皴紋,而據面形大小、粗細、長短、組織不同分別命名。

㈢ 披麻皴技法到底是怎麼畫的

我也在思考這個,我畫山水時,用斧劈皴挺多的,表現險峻的山是個挺不錯的選擇,披麻皴感覺挺難把握的,我感覺應該就是用線條的疏密長短跟走向來表現出一個面,個人水平也不高,希望能幫到你

㈣ 如何畫山請簡單介紹一下.謝謝.

怎樣畫山、石
把石頭畫好了、就是畫山的第一步,經常說「石分三面」就是要畫出石塊的立體感來,中國畫畫石頭主要是通過線條的輕重轉折和皴法來表現,首先用筆勾輪廓線,然後再皴筆法用側鋒,一般情況下皴起筆輕收筆要重。運筆方向至上而下,也可從下到上,靈活運用。再畫幾個石頭時大小和形象不要畫法一樣,要注意石塊和石頭之間的疏密、遠近和相互關系。
畫石頭時用中鋒或者稍側的筆鋒畫石頭的輪廓,用墨可以稍淡。筆頭上的水分不要過多。然後依輪廓皴,增強石頭的質感和立體感,皴筆用中鋒和側鋒兼用,一般勾皴的黑色要淡,先淡後濃逐漸加深。再渲染石頭暗部時筆的水分要含多一點,即所謂干皴濕染,這樣做才顯得有筆有墨,渲染用筆要大筆觸,用側鋒,從上至下一筆一筆接著染下來,先用淡墨,逐漸用重墨、濃墨,等到前一遍的黑色干後,可以根據需要多次加皴加染,直到有了充分的感覺為止,一遍一遍的加皴加染這種方法稱積墨法。
一般用焦墨加苔點,這是畫石頭的最後 一個步驟,主要表現石頭上的苔草。
下面介紹幾種皴法:斧劈皴是用側鋒筆畫出來的。有時蘸濃墨有時蘸淡墨,可以用大筆皴法,也可用許多小皴法表現石塊的輪廓、明暗和質感,一般情況下筆觸與筆觸之間不要重復,最好一次完成。待皴筆干後可以用含水較多的淡墨渲染暗部加強立體感。皴染之後可以再著色。亮部一般染赭石色,趁濕接染暗部,暗部顏色可以用花青,或在花青中加少許藤黃和墨,即螺青色。
拖泥帶水皴法是一種在礬宣紙上或絹上使用的一種畫法,其特點是連皴帶染。畫出來的山石,皴筆與皴筆之間、濃墨與濃墨之間自然連成一片。
雲頭皴象雲頭層層湧起,北宋畫家郭熙好用此法。
披麻皴先用淡墨畫輪廓加皴,陰暗處用淡墨渲染,不足部分等墨色干後再畫、再染、點苔。
皴法有長、短、干、濕有的皴法沒有名稱。
用短筆觸勾皴石塊稱雨點皴,北宋畫家范寬多用此法。米點皴是山水畫中用點子來表現山石的一種皴法,有小米皴和大米皴之分。運用米點皴主要表現煙雨雲霧中的山峰、描寫雨後的雲山,強調大雨之後濃重的山色,加強雨景的效果。
皴法不是固定不變的,要靈活運用,披麻皴、解索皴、卷雲皴等等現代有人畫山水畫先把紙揉一下,利用紙面不平皴出的線條很有變化,有一種自然蒼茫之感。有些石頭在畫時要特別注意線條的轉折,以免呆板。
相傳唐代王洽在畫山水時狂野好酒,手抹腳蹴,將墨潑到紙上,根據形狀有的象山石有的象雲水。稱為潑墨山水。一般認為使用大面積濃淡墨色採用寫意手法的畫都叫它潑墨山水。

㈤ 怎樣畫水墨山水畫

水墨山水就是純用水墨不設顏色的山水畫體。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兩代又所發展。作畫講究立意雋永,氣韻生動,並形成了整套以水墨為主體的表現技法。其筆法糸以勾斫、皴擦、點染為主導,長於結構和質感的表現;其墨法糸於墨的濃淡干濕。潑破積烘為主導,有「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長於體積和氣韻的珍現。在理論上強調有筆有墨,筆墨結合,以求達到變化超妙的境界。
1、勾斫:用筆,指的是用線。勾為細長線,斫為短粗線。勾斫主要是表現輪廓和結構,多用中鋒筆。樹木、房舍和船隻,皆用線勾,用線的粗細、輕重和深淺,要有變化,由近及遠,愈見輕淡。
2、皴擦:皴法是用點線的變化和組合,表現山石樹木的質地和結構的,多用渴筆和側鋒。此圖採用短披麻皴,要依山石的結構加皴,用筆輕起重落,皴筆之間要留些空白,不要皴死,皴擦一般是皴擦山石的下部和凹處,以表現起伏和光感。
3、點:點法也是山水畫的重要筆法。可點樹葉、樹、石上的苔點、山上的權木雜草之類。此幅主要是用破筆焦墨點近處石坡上的權木和雜草。
4、染:染淡墨。染山石的暗處以增強體積感。染山根,要空出煙雲,以增強空間感。遠山用淡墨塗染,江水勾染結合。染不可用重墨,並染多遍,才有厚重感。

㈥ 國畫山水畫的技法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
1.折帶皴
又稱「側縱」。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一種表現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瓚融合各家皴法以寫太湖山石創用之。畫法是先橫拖一長筆,然後以90°的方向偃折而下,用幾組這樣的筆法重疊堆砌,像帶子折疊在一處。多長方形忌雷同,大小相間,須有賓主環抱氣脈,渾厚圓潤,用筆有力,線條簡淡、精審。

2.牛毛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披麻皴的變體,一種橫向的細曲皴法,用筆柔勁披離,形如牛毛,故名。元代的趙孟頫、王蒙都擅用「牛毛皴」作山水。王蒙《溪山高逸圖》以繁密的牛毛皴見勝,干濕相濟,秀潤中見厚重渾穆。

3.亂柴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如一堆亂柴,表現山石變化的無窮無盡和重感。用筆可點、線、面結合,中、側、順、逆鋒並用。墨應有干濕、濃淡之變化,一氣呵成為妙。

4.披麻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以側偏的筆勢,順著山石的弧勢皴下,如散麻下披,故名。是一種最常見的山石皴法,善於表現坡勢比較平緩的山石。皴時宜上輕下重,以此表示山石的陰暗。披麻皴是表現江南山水的傳統手法。五代江南山水畫的開拓者董源就以披麻皴表現江南山水的秀麗景象,如《瀟湘圖》卷。董源多運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長披麻皴,董、巨所創江南山水畫派系即以披麻皴為顯著特點之一。元代黃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圖》卷,也是以此種皴法塑造圓渾的江南山勢。

5.解索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披麻皴的變體。元代的王蒙在董、巨披麻皴的基礎上創造了解索皴。將筆勢較整齊的披麻皴,改變為靈活、交叉的線條,形似解開的繩索,故名。歷史上運用解索皴取得突出成就的山水畫家是王蒙。他創作的《惠麓小隱圖》等,以解索皴塑造了形勢奇幻的山谷峰崖。

6.卷雲皴
也稱「雲頭皴」。最早形成的皴法之一。筆法像雲一樣綿軟、輕盈、舒展自如。晚唐時已出現相似的筆法,李成總結前輩的方法,又結合所處地區的山川特點,完善了這一畫法,並使之進入空前水準,成為該畫派的淵源。

7.雨點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或稱之為芝麻皴,如雨點小粒,聚點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後人因其形似而名。用筆似「小斧劈皴」。雨點皴也按山石的陰陽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紋和土壤,或稱之為雨淋牆頭皴。

8.小斧劈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如雨點皴一般,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側鋒「聽」出,落筆時頭重尾輕。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小斧劈皴運用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

9.大斧劈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尤其馬遠、夏圭)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卧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火成岩的結構。

10.荷葉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11.骷髏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髏時應畫出惡形丑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 漏、縐、透、瘦」,窟髏皴適合表現石灰岩地形或海濱的奇石、太湖石等。

12.米點皴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江南雲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卧筆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

13.其餘皴法
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二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等多種。

14.點苔
畫山石在皴染之後,經常要經過點苔的程序,否則覺得過於光滑干凈,苔點象徵山石上的小樹或雜草等,後來逐漸趨向寫意寫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畫多不點苔,南宋畫家表現江南潮濕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漸使用點苔,在元明兩代點苔最為興盛,如趙孟頫的「立苔 」,王蒙的「渴苔」,倪瓚的「橫苔」,沈周的「攢苔」及石濤的點苔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尚有泥金苔點,色苔點的使用。(轉載自318藝術商城)

㈦ 怎樣畫山水畫

怎樣學畫中國畫

一、國畫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 (一)筆 1.筆的分類:

筆有硬毫、軟毫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

(1) 硬筆: 硬毫筆主要用狼毫製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豬鬃做的筆,性剛,勁健。常用的有"小紅毛"、"衣紋筆" "葉筋筆"、"書畫筆"(大、中、小)、"蘭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筆"等。 (2) 軟筆: 軟毫筆主要用羊毫製成,也有用鳥類羽毛製造的,性質柔軟,有大小、長短各種型號。 (3) 兼毫筆: 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相配,或羊毫與兔毫相配製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屬中性。如大、中、小號的"白雲筆","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筆。 2:筆的使用方法

學畫初學時用筆不必全部齊備,最初有大中小幾枝就可以了。要從難要求,這對基本功的訓練大有好處。待畫熟練了,在進行創作時,可以多准備一些筆,選用好筆。

每次作完畫,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筆清洗干凈,防止宿墨和余色滯留筆根,破壞筆的性能。洗筆不要用開水,因為開水會使筆毛變硬、變脆。一般保存筆的方法是洗凈之後放在筆筒里,也可以把筆吊掛起來。外出作畫時可以買個細竹絲編成的小簾子,叫筆簾,把筆卷在筆簾里,攜帶很方便,能保護筆毛不受損害: (二)墨 1.墨的分類:

墨有"油煙"與"松煙"兩種。作畫用的是油煙墨。

(1) [油煙墨] 油煙墨是用桐油燒出的煙子製成的。油煙墨色有光澤,宜於作畫. (2) [松煙墨] 松煙墨是用松枝燒煙制的墨。松煙墨黑而無光澤,宜於書寫,作畫不常用。偶然用松煙墨來畫蝴蝶,或作為墨紫色的底色。例如畫墨紫牡丹,須先用松煙墨打底子。 2:墨的使用方法

磨墨應該用清水,磨時宜重按輕推,不可太快。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則墨浸水中容易軟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個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幾次 。

墨錠研後一定要把墨口拭乾,防止干碎。墨錠不宜暴曬或受潮,最好用紙將墨包裹一層,再塗一層蠟,能防止斷裂,又免於污手。

(三)紙 1.作國畫的用紙 (1)絹:

中國畫古代多數用絹作畫,絹是很好的作畫材料。絹也有生絹熟絹之分,經過捶壓之後,再上膠礬水的叫熟絹,適合於作工筆畫,現在有些工筆畫仍用絹。但絹的成本較高,不便於普及,現在用絹作畫的人比較少。熟宣紙的性質和絹差不多,所以現在多用熟宣紙代替絹。 (2)宣紙:

大約在元代以後逐漸選用宣紙作畫。我國宣紙大約自唐代就開始生產,因為以安徽省宣城製做的宣紙最有名,所以稱為宣紙。

宣紙的吸水性很強,容易滲化,用水稍多容易洇。這是它的特性,畫出來的畫墨色濃淡參差,富有變化,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特有表現力和筆墨技法。 常用的宣紙有:凈皮、料半、棉連等。 好的宣紙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定筆,就是畫上去筆觸之間留有筆痕;

二是發墨,就是筆行紙上不串,不會把濃淡關系串通沒有了,墨色不會發灰; 三是滲透力適中…

把宣紙用礬水加工,稱礬紙或熟宣紙,它的特性就改變為不吸水,不外洇了,便於工筆畫逐層上色,或用水色碰染。常用的熟宣紙有:"蟬翼宣"、"礬棉連"等。 一些地方生產的生活用紙與宣紙的性質接近,如果能夠掌握它的特性,也很適宜作畫,並能畫出與宣紙不同的某些效果。如:雲南皮紙、溫州皮紙、四川夾江皮紙、山西麻紙、東北及北京的高麗紙等。初學國畫或練筆可以選用價錢比較便宜的粗製紙,如毛邊紙、元書紙等。但白報紙、道林紙、繪圖紙等不適宜作國畫紙。 (四)硯 1.硯的種類

硯石的種類很多,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其形式有方、圓、長方及隨意型硯石。以廣東出產的端硯,和安徽出產的歙硯較有名,只是價錢較貴。 2:硯的選用

作畫用硯不是收藏硯石。普通選用質地細,容易下墨的就可以。如果太細則拒墨,不易磨濃;如太粗研墨雖快,但墨汁也粗,且容易損壞筆毫。作大幅國畫需要多墨,選用硯池宜稍深些,可以多存墨。硯石要有蓋,可以使墨汁幹得慢一些,又便於保持清潔。 (五)顏料

國畫顏色分石色與植物色兩大類。 1.石色

石色是礦石製成,有赭石、硃砂、石青、石綠、雄黃、石黃等。 2.植物色

植物色有藤黃、胭脂,花青等色。 二、中國畫基本技巧之一 用筆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比如在山水畫中,斧劈皴給人堅挺硬朗的感覺;披麻皴則給人松軟的感覺等等。線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畫家對客觀形象的概括、提煉和理解能力,體現了他們駕馭物象的巨大創造力。

在中國畫中,線及其塑造的形體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線條自身的品格特徵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正如石濤所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筆墨(線條)所具有的這種抒情寫意性,是由於畫家在運筆中出現的各種變化,使線條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一方面,線條豐富多姿的形態可以喚起欣賞者對現實生活的萬般物象中類似物體形態美的聯想,使抽象的線條成為現實事物形體美的一種間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喚起人們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畫家在運筆過程中個人情緒、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明顯的畫家個性特徵,達到抒情、暢神、寫意,進而表現畫家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人格。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畫如其人"。 2.筆與意

張彥遠的"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把立意看作是用筆之"本","本"即統帥。"意"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文化內涵,它是畫家主觀世界的復雜反映,即各種感情、理想修養、氣質等等。"意"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純主觀的臆造。中國畫家就是通過線的運用來實現這種"抒情寫意"的。所以清代布顏圖認為"意之為用大矣哉……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故學之者必先意而後筆,意為筆之體,筆為意之用"。

作為人的主觀世界活動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筆"的,中國畫以意使筆的要領,就在於以氣使筆,以意領氣,即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意在筆

先"就是說畫家在命筆落紙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構思,一旦筆行紙上,意在筆中。 中國畫家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態下來把握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流程,抓住來去倏忽的創作靈感,保持創作沖動的新鮮性和連續性,不失畫機,一氣呵成。 3.筆與力

氣運用筆要求畫者全身精力貫至筆端,下筆自然能產生力度,這就是"筆力"。由於構成畫家的"意"的氣質、涵養、情感、思緒不同,貫於筆端之氣也會不同。以氣使筆的"氣"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筆"筆力"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如吳昌碩運筆質朴而蒼渾,趙之謙用筆如"綿里裹針",鄭板橋的線則秀挺剛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中國畫家在意存筆先、以氣使筆中,創造出了形態有別各具韻致的種種筆法。筆法的變化是以筆力的變化來體現的,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給中國畫家提供了"筆力"的創造源泉。如王羲之從鵝頸的回轉感悟到了筆力的彈性變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狂草之筆法,而蘇軾、黃庭堅又分別從逆水行舟與船夫盪槳中悟出了筆力的奧秘。

中國畫家在運氣使筆時,筆隨氣行,畫家的天機才華,全在有意無意間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說:"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蜚然與筆墨之外。"中國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常說要排出雜念,保持松靜自然的心身狀態,就是要使氣運筆端,筆筆暢通,筆筆見力。 三、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雲:"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

"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

中國畫用墨技巧,並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一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四、中國畫的技巧之一 色彩的特點

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

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

五、 寫意畫的創作方法 1.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

寫意畫和工筆畫不同。工筆畫創作分為三個過程:首先起稿;其次勾墨線定稿;最後染色填彩完成。而寫意畫必須落筆成形,一氣呵成。因此,在創作方法上,必須把所要描繪的對象,通過觀察或寫生,把各種物象默記在心,做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譬如:你想畫竹,必須在未畫之前把竹子的形象、結構、特徵乃至在風、晴、雨、雪等等不同環境中的變化理解得清清楚楚。通過想像,在動筆以前,一眼看去彷彿千枝萬葉已經躍然紙上了。最後,把你所要描繪的竹子一枝一葉地通過一筆一墨刻劃出來,這就是寫意畫的創作方法。但必須做到形象生動活潑,筆墨淋漓灑脫。

2. 落筆成形,一氣呵成。

工筆畫的完成經過上三個過程,需要花費時間;而寫意畫就不同,最好落筆成形。什麼叫落筆成形?譬如撇蘭葉,一筆下去從根部到梢頭,它的濃淡、粗細、剛柔、頓挫等等,要求非常有力而且十分自然地表現出來,既不能塗改,也不能草率。所以在用筆時首先要注意調墨,濃淡干濕必須調配好,做到心中有數。運筆時要大膽落筆,既不緊張,也不忙亂,非常沉穩地一筆一筆地畫下去,就能很好地完成。蘭葉細長,草質,比較堅韌,有一定的硬度,但畢竟是草木花卉,又需要一定的柔度。古人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囑做"喜氣寫蘭,怒氣畫竹"的創作方法,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做為畫蘭葉的一種指導思想。譬如:我們要把蘭葉畫得既"剛"且"柔",可以用"喜氣寫蘭"來指導我們進行創作。同時,要表達竹子高風亮節的品質和格調,也可用"怒氣畫竹"的方法來完成。這些要求都是落筆成形的例子,我們可以在今後實踐中去體現。

另外,所謂一氣呵成不能理解成呼一口氣就要完成。譬如:我們要畫二三十片蘭葉,最好一下完成,也就是一氣呵成。這樣處理很有好處,可使筆與筆、葉與葉之間的相互交錯、穿插和筆法的連貫及氣勢的銜接等等都不受影響。否則停筆久了,就會把原來的意圖改變,可能使先畫和後畫之間統一不起來,達不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一氣呵成的繪畫習慣應該在初學時培養好。其次,正因為落筆成形就必然造成"可一不可再",這也是寫意畫的特點之一。 六、山水畫寫生方法

說起"寫生",就令人想起那種支起畫夾,對景描畫,一坐半天一天的經歷,這一般是西畫的寫生方法。而在中國畫,所謂"寫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摸寫記之,……"(元·黃公望《寫山水訣》)。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寫生觀中,實在是把對自然的深入觀照和細微體悟放在首位,並使自然山水與畫家心靈互融神會,最終達到顧愷之所說的"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目的。為達此目的,光是"模寫"是遠遠不夠的。遍游名山大川,融匯於胸,然後發於毫端,而至傳神。觀照與體悟的功夫是必須到家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神遇而跡化。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寫生觀,其實是把人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間了無阻礙,既然山水之神已達,必定形神俱足。這一點是目前現代意義的"寫生"無法達到的。但其精神,對現代山水畫寫生教學,也有其積極作用。


  1. 現代山水畫寫生的作用

1.1寫生的橋梁作用

中國畫的學習,一般均從臨摹入手,並貫穿全過程。作為學習國畫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臨摹,能在短期內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國畫的各種基本技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於國畫技法,經過前人反復錘煉,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臨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過寫生,就能使學習者在傳統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與真山實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1.2寫生的記錄作用

作為游歷山水時的感受的記憶手段,寫生也有其重要作用。當面對真實山水時所得的感觸,同時因地、因氣候變化的陰晴明晦、雲蒸嵐飛,都會有許多變化。這些用寫生記錄,往往比較切合感覺,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實"而缺乏感人力量。

1.3寫生的體微作用

比較山水畫的臨摹與寫生,臨摹等於是在求教名師,只要精研細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如不能把這些臨摹所得與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獲。直接面對活生的自然山水,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往往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這些獨特體會經過多次強化,並反復去粗存精,就會成為個人繪畫風格面貌確立的起點。


2.山水寫生應注意的地方

2.1 不要"泥古不化"。

過分強調臨摹所得的山水畫技法,特別是山石皴法等,結果是要麼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寫成死山水,要麼是思路被真山實水所束縛,而找不到表現的方法。

2.2 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畫速寫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國畫山水寫生中,把國畫寫生等同於硬筆明暗速寫或線描速寫。其直接惡果是當速寫得心應手之後,無論平時隨手揮寫,或嚴肅的創作,所畫之作幾乎全為一副"速寫相"。這些畫作,如果光從畫面視覺效果看,可能也不錯,但卻不能稱是中國山水畫。因直露和膚淺,直接決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3.山水畫寫生法

3.1 局部模寫法: 適合初學者, 臨摹未到熟練程度,真山水寫生又未多接觸,須要兩相對照,揣摹模寫,此時切忌貪大求全。

3.2 詳記法:

較完整"真實"地記錄畫面,適合初步熟練的學者,此時即當強調感受之真實,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實"。

3.3 記異法:

只對特別的事物加以記寫,適合時間較少或有特別感受時用。 3.4 記意法(簡記法)

只簡單記錄一個印象,不作詳細刻畫。

3.5 放大法:

選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並作較詳盡表現,常可有意外收獲。

3.6 映象法:

針對整體景物的感受,較簡潔的畫出大體印象,不求形似,但求達"意"。

3.7 映象重疊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記,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萬水的疊加印象,此即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3.8 重復體味法:

此法即留戀於此山此水間,留連忘返,反復觀照體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爛熟於胸,以致行坐眠食 ,時刻不忘。石濤之鍾情黃山,潘天壽先生之畫雁盪,黃賓虹先生之愛觀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4.總體的把握

4.1中國山水畫是宏觀的,要在宏觀把握中去處理微觀,注重整體大感受,防止受拘於一草一木。

4.2寫生越熟練,越要減少直接對景描畫,而多把身心投入觀照,體悟造化的神妙,在這里"觀"十分重要,通過"觀"和"看",努力達到物我兩忘之境。 4.3應特別注重特定條件下的自然山水對自己產生的強烈感觸,因這類感觸往往是你個人特有的體驗,努力強化這個體驗並表現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跡化的開端,也就是你的繪畫風格確立的開端。

㈧ 畫山水畫有什麼技巧

1、設色
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2、沒骨山水
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3、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4、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
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㈨ 披麻皴具體畫法要點,用墨是否先干後濕皴分幾遍畫完墨色是否先談後濃,逐遍加深

披麻皴畫法:脈路要分明,要開合有法。每筆必須送到,中鋒直下,筆與筆之間要有情歧,有疏有密,有干有濕,有深有淡,有粗有細。
畫國畫講究厚積薄發,用墨用色沒有固定筆法。先干後濕和先濕後干都可以,看個人喜好了。
畫皴次數一遍不夠,一定要加的上加的及時。第二遍筆墨加的時候與第一遍筆墨要復而不復,太復則膩,不復則無情岐。總之條理必須統一。
墨色一般先淡後濃,當然也有先濃後淡的,這就是經常講的淡破濃和濃破淡,兩種不同的用墨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皴擦過程中,要注意單個石塊的墨色,要有明暗區別,就是通常說的石分三面,但同時也要注意整個山體的融合。

㈩ 畫好中國山水畫有什麼好的技巧

熟能生巧,技藝由心發。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