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动清洗 » 古代怎样看时间
扩展阅读
动漫图片累了又怎样 2024-09-28 07:08:32
时间是资本该怎样投资 2024-09-28 06:50:19

古代怎样看时间

发布时间: 2022-02-06 11:27:46

Ⅰ 古代人怎么知道时间

一天的时间太简单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毕竟一天的变化肉眼可见。古代人计日期才厉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可是每天和每天变化很小,清明这天是怎么计算和记录出来的?在没有高科技的古代,这绝对算高科技了。

Ⅱ 古代人怎么看时间

太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阳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看时间方式了,这也形成了古时候人们的劳作规律。太阳升起了,该起床了,开始一天的劳作,日中,就到中午了,待到日落,就该歇息了。

但是,看太阳始终是一种粗略的看时间工具,很多情况下不可行,所以我们需要更精确的看时间工具。

日冕

日晷,又称“日规”,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说白了就是用石头雕一个带刻度的圆盘,刻上不同的时辰,中间树一个木棍,太阳照射木棍的影子到哪儿了,就是几点了(有点钟表的感觉)。

日冕的出现,就比单纯的看太阳精确多了。

圭表

和日冕不同,圭表则是利用太阳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从而确定方向、时间、节气。

Ⅲ 古代怎样看时间

在古代,为了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昼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种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制度 中国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上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以日出、日入为作息的标准时间,就相当于把一天分为两部分,这是天然的不等时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白昼各个不同时刻定有专门名称,例如旦、大采、大蚀、中日、昃、小蚀、小采、莫(暮)、夕等。后来,在夜间有五更五点剖狈īo即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并形成敲梆报时的习惯。等时法:西周时代,为了计量时间,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把一天分为十二个等长的时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来表示。另一种等时制是把一天均分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时法,其产生年代尚无定论,但关于百刻计时的资料,既有文字记载,也有出土文物印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指出“昼夜百刻”,东汉马融注解《尧典》时说:“古制刻漏昼长六十刻,夜短氖�泰r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这里所讲古制,当指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汉以后历代都将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约,因此,各个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变。
古埃及、巴比伦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昼夜各分为12时。他们以日出为昼始,正午为昼6时;日没为夜始,子夜为夜6时。因为一年四季昼夜长短不等,不同季节每小时的实际长度也是不相等的。这种计时法传至欧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纪(见埃及古代天文学)。等时法:公元前八世纪,为了满足天文学的需要,古代巴比伦人制定了等时法。他们把一天分为24个等长的时段,即24时制。等时制后来由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继承下来,并规定以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这种计时法常应用于天文学,也称“天文时”。由于它对日常生活不太方便,从1925年起改为以子夜为一天的开始。
古代守时工具 其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流量计时 最古老的守时工具无疑是泄水型漏壶。后来有以沙代水的沙漏,有以油灯耗油量多少来计时的灯钟,也有燃香的香篆钟(香火在金属盒内沿篆字式的沟槽蜿蜒前进)等等。中国现存最古的漏壶是西汉时代的。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滴漏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

机械钟 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作水运浑象(见漏水转浑天仪),能显示恒星出没、中天等天象,与室外天象完全相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推动的机械钟。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所制的水运浑象,除能符合天象外,另立两个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辰自动击钟。这是张衡水运浑象的改良型机械钟。宋元佑年间,苏颂和韩公廉等共同创造水运仪象台。元代有郭守敬制的大明殿灯漏。明代詹希元造五轮沙漏。这些机械钟具有完整的齿轮系、凸轮和擒纵机构。欧洲的机械钟开始于十四世纪,此后盛行了约四百年。

摆钟 1582年,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惠更斯把摆引入机械钟,从而创立了摆钟。1673年,惠更斯采用摆轮-油丝系统,造出一种便于携带的钟表。1735年,英国哈里森首次制造出航海钟,解决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急待解决的航海定位问题。1896年,法国吉尧姆研制低膨胀系数的合金钢,造出精度极高的天文摆钟。如果把钟装入真空牟Aд帜讴o存放在地下室,保持恒温,即为天文摆钟,每天的误差不超过千分之几秒(见天文时计)。
古代测时工具 杆影测时 古人很早就知道,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地随太阳在天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看杆影比直接观测太阳要方便,但测时结果是不等时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就有春秋时代“立表下漏”测时的记载。用杆影测时法测定中午的时刻精度很高,是中国古代用来校正漏壶计时的主要方法之一。
日晷 在西汉时,中国就已使用日晷测时,中国通用的是赤道式日晷。它是根据针影的方向来测量真太阳所转过的角度。晷盘的刻度分成子、丑、寅、卯……,或分为100刻。北京故宫交泰殿前陈列有赤道式日晷。

古代授时 中国古代许多城市建有钟楼和鼓楼,靠击钟敲鼓向居民报告时间。在夜晚广泛流行的是打梆报时,用间断的梆声告诉人们更点。西方的教堂也有敲钟报时的制度。后来,也有用放午炮报时的。

Ⅳ 古时候没有钟表看时间,他们是如何知道具体时间的

一、古代人们是没有钟表来看时间的,所以他们看时间是也有他们的一套办法,那么所看时间就选用日来看时间,日晷是一个圆形的实盘,实盘中间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实盘的表面刻上12个时辰的名称,通过不同时间太阳照射的不同位置来计算时间。

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点燃时辰香,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看到的,里面的香就是计算时辰的香,然后点完后下来的时间就是计算时辰的,所以没有日晷和漏壶的时候用来是最方便的。

在古代根本没有像我们所使用的手表和闹钟之类的时间的东西,所以在看时间的时候就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判断时间,有的人还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Ⅳ 古代的时间是怎样的

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 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5)古代怎样看时间扩展阅读

古人确定时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Ⅵ 古时候时间怎么表示

古时候时间的表示方式如下:

1、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2、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3、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6)古代怎样看时间扩展阅读:

1、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2、半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阴阳的消长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

3、午时11点到下午1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因为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规律,这个时候阳气最旺。

4、亥时就是晚上的9点到11点,这时候应该休息,准备睡觉,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这都是最佳时间。

Ⅶ 古代人如何表示时间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核心概念是“时”。 “时”字在甲骨文中从“日”,从“之”,而“之”字虽为声符,却兼具表意功能,有“适”、“往”的含义,于是,“时”字就是示意太阳在运行——太阳的运行是中国先民最初的计时方法。《说文解字》在解说“时”字时也认为:“时,四时也,从日。” 太阳是初民时间意识 的唤起者。例如日:本义为“太阳”。日出到日落为一个白天,于是,“日”引申出“白昼”的含义。 “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月。”(《易·系辞》)月亮作为“夜光”,也是先民时间观念的触媒。 甲骨卜辞“月”、“夕”不分,“正表明了在先民心目中‘月亮’这一天体同‘夜晚’这一时间的密切联系,故先民便以‘月’的形象来记‘夜’这个词”。朔:从月,从屰。“月初之名也”(《释名》),本义:农历每月初一。“屰”在甲骨文里“象倒人之形”,表示月亮初生,描绘了最初的上弦月景色。 日升月落是常态,但是,日月同辉也是经常出现的景象——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本义:早晨。”(《高级汉语大词典》) 由于日月是先民时间意识的触媒,后世的汉字便多以日、月的偏旁来表示时间概念,例如“早”、“昧”、“晚”等。 日升月落还仅仅只是日夜轮转的第一时间感觉。 至于“宇宙”里的“宙”表示往古今来的一切抽象时间,更多出现在纯学术和纯文学的文本里。据查,《佩文韵府》只有13个以“宙”为韵脚的词,远远少于“时”的韵脚词。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概念。 “岁时”的概念就超越了“时”,表现一种时间组合的概念系统,岁指一年的时间周期,时指一岁之中的时令季节。一个轮回的时令季节组成年度时间,即古人所说的“四时成岁”,“岁时,谓每岁依时。”([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二) 不过,“商代和周代只实行着二时制,四时制当发生于西周末叶”。(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岁时的概念是时间意识的进步,是农耕文明的计时成果。 “岁”的重要价值使得古代存在过如下词汇——岁祲:一年到头妖气弥漫。岁腊:年终祭祀祖先。岁事:诸侯每年秋季朝见天子之事。岁恶:岁凶,指收成不好。“时令”是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成熟形态。时令,就是来自大自然不同岁时的律令。 古人在观察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基础上,还发现大地的万物生长与天空的日月星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于是产生了时间-空间-人事(农事)相互配五、对应的时令意识,也叫“月令”。 “月令”强调的是人们要顺应天象和自然,叫做“顺时而动”。 为了更好地顺时而动,人们又开始划分“四时”为“八节”和“二十四节气”。 八节:相传黄帝时代的少皞氏“以鸟名官”:玄鸟氏司分(春分、秋分),赵伯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鸟氏司启(立春、立夏),丹鸟氏司闭(立秋、立冬)。玄鸟是燕子,大抵春分来秋分去;赵伯是伯劳,大抵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鸧鴳,大抵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是鷩雉,大抵立秋来立冬去。 从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就对八节进行了更细密的划分,一年四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是重要的自然节点,也便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为古代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气象服务,成为农事活动的指南。 春天是主生的季节,天子要禁止人民砍伐森林,倾覆鸟巢,杀害幼虫。 如果春令、夏令、秋令、冬令没有按照自然的时序来从事,就会发生各种灾害。 “岁时”是夏、商、周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以及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是人们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而“月令”则是岁时概念的人性化、伦理化、社会化。 “月令”作为古代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律令,也是帝王颁布政令的根本依据,千百年来一直主宰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造成了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时间意识、行为模式和国家政策。 与时偕行——《周易》“文言”在解《周易·干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干干”时说:“终日干干,与时偕行”,即君子终日勤勉,与时并进不息之意。《损卦》的《彖传》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的《彖传》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人事或损或益,或进或退,都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时机提供的条件。“与时偕行”与现代人的“与时俱进”思想有渊源关系。 奉天之时——《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事与时并——《礼记》:“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礼记注疏》认为,“事与时并”是“为事在其时也”,“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不夺民时——“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国有班事,县有序民。”(《国语·周语(中)》)这里谈到了一个执政理念:不要耽误农时,也不要轻视农事,都城和郊县的农人要轮流休息或服役。 不违农时——谓“王道”即政令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王政”要给谷物、鱼鳖、林木以休养生息的时机,这是“仁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Ⅷ 古代没有钟表,那人们是如何看时间的

在现在我们看时间很方便,可以看手表,也可以看手机,古代人没有这些智能的东西,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妙招。

一开始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都是看太阳来判断时间点的。在古代一炷香大概就是两刻钟,而且非常容易操作,并且便宜,所以他们经常用这种方式简单计算时间。

是由浑仪和浑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后者是用来演示天象的。其实就是利用齿轮和水力带动浑象绕轴旋转,这样浑象每转一圈就相当于天体自转一圈,也就是一天过去了,而浑仪则有日和月两个环,同样使用水力转动浑象,浑象每转一周,日环就会转1/365周,也就是说等日环转了一周也就是一年,这样不仅可以判断一天是否结束了,还可以判断一年是否结束了。可以说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博大精深,简直是太佩服古人了。

Ⅸ 中国古代怎么看时间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