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医怎么调理心率失常,心率过速,脉搏弱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胸闷、气促、头晕以及恶心等症状,可以说对患者的身体和工作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何治疗心率失常就成为患者朋友急切想知道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如何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多由于脏腑液神御气血阴阳虚损、内伤七情、气滞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养、心脉失畅而引起。瞎渣中医治疗方法分为药物和针灸及耳穴电针治疗等。
通过分型辨证选用适宜的中药,对于改善上述症状、控制病情有较好的疗效,一般可分下列几型辨治:
一、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神疲自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属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二、若患者表现为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失眠梦多,头晕耳鸣,面赤咽干,腰酸盗汗,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证属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三、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少气无力、怔忡,闹岩声低息弱,劳累后尤甚,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甚则肢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缓等,证属心阳不振、气血运行无力、心失所养,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四、若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时有胸痛,痛如针刺,或向后背、上肢放射痛,唇甲青紫,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有结代等,证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治宜理气活血、通脉安神。
五、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多梦易醒,善惊易恐,坐立不安,畏风自汗,情绪不宁,恶闻喧哗吵闹,舌淡,脉细弱等,此属心虚胆怯、扰乱心神,治宜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上述为大家介绍了如何治疗心律失常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就是以上的几种,患者可以参考一下,具体的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预防,以免再次发作。
Ⅱ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着提高救治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治方法。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辨病辨证、分型论治、诊疗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总结。结果: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即使重症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优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病机;辨证分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发生时以心率缓慢为特征的一大类心脏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机错综复杂,标本虚实难辨,中医在本病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1]。《伤寒杂病论》正式提出“惊悸”病名;《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惊悸”的发病原因及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发病原因为“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以及“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认为当“责之虚与痰”;《医林改错•心慌》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总之,其病机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湿热阻滞等相关。
2辨病辨证撮要
2.1善于识脉
结脉、代脉、迟脉、缓脉、濡脉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脉象。《伤寒论集注》中载:“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指出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为病变之本质。“结脉因气血凝”,需着重行气活血;“代脉因元气衰”,则重在补益元气。若出现成联律的代脉,则心脏虚弱更明显,古人有“结轻代重自殊途”之说,这是识病的一般脉象规律。在此基础上,又需善于认识特殊情况,如损脉、败脉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较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出现,至于夺精脉几乎仅见于心脏骤停时极慢的室性自身节律。临床需知常达变,辨识出脉象的本质意义。
2.2四诊合参
首辨虚实。实证其脉迟而细弦,舌苔白腻,临床表现胸闷气急,或有胸痛彻背,面晦,神疲等,多为痰饮上犯,心阳痹阻,兼挟瘀血者,舌质暗红或肢前有瘀斑;虚证其脉沉细,或大而无力,舌质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绀,心慌、心痛、胸闷,气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懒言,此乃元气虚馁兄简,心阳不振,阳微不运之征。
2.3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
识别清“病”,如查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心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查等,分清楚是“器质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随的基础病、危险分型、预后判断等。
3分型论治举要
辨病是基础,辨证是关键,在辨清“证”的前提下,制定出恰当的治法。兹将临床常见治法归纳如下。
3.1益气升清法
症见脑空、眩晕、耳鸣、掉摇欲仆,或卒然晕厥,伴有短气似喘、心悸、胸闷历尘清,舌质淡胖、苔薄,脉迟或损脉、败脉。证属上气不足、心肺气虚,治宜益气升陷,方用升陷汤。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酸敛,可防升散太过。
3.2益气温中法
症见心悸眩晕,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虚烦劳热,肢体倦怠,四肢不温,舌体淡胖,苔白,脉迟而软或损脉,或伴结脉、代脉。证属宗气不足、脾胃虚寒,治宜益气温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在胃用小建中汤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3.3温阳化饮法
症见胸胁满闷,心悸、眩晕,短气而喘,或腰膝酸软,水肿尿少,舌淡紫,苔腻白滑,脉迟而滑等。证属阳虚饮停、胸阳不振,治宜温阳化饮。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在肾用五苓散。
3.4温经散寒法
症见怕冷,肢清或微发热,头晕头痛,脉沉迟。证属表里两寒,治宜温阳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者,应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化裁。
3.5温通胸阳法
症见胸脘痞闷,心悸眩晕,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证属痰浊痹阻、心阳不振,治宜温通心阳、化痰蠲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桂化裁。
3.6温补心肾法
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畏寒、怕冷,眩晕、乏力,腰酸,小便清长,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证属心肾阳虚、神失内守,治宜温通心肾,方用右归丸化裁。
3.7活血化瘀法
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脉不畅,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
3.8清化湿热法
症见胸闷、心悸,脘痞、纳呆、乏力,汗出不畅,尿少色黄,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濡。证属湿热阻滞、心阳被遏,治宜清化湿热,方用三仁汤化裁。
4诊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借助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危险分层、预后判断等,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心脏起搏器的急诊植入,基础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础上,辨证处以中医综合治疗。
4.2正确处理“标”与“本”的关系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阳虚(气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湿热为标。亦需处理好温阳与补气的关系,若以阳虚为主者,应在温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若以气虚为主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因为“阳为气之渐,气为阳之基”,在临床上,兼顾二者的关系,相使用药。对慢性或恢复期患者,需用药缓图,以逐渐改善患者的体能,提高疗效。
4.3运用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着提高救治效果。
4.4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的“组合拳”治疗、康复方案
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食物疗法+戒烟限酒”等,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4.5要善于养心神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如心气虚者,选用归脾丸、钱氏养心丸;心阴亏虚者,选用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心之阴阳气血皆亏者,常用复脉汤。
5验案举例
王某,女,56岁,教师,2010年4月2日初诊。自诉曾因反复晕厥伴眩晕、心悸3个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疗。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试验后见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医诊断为虚劳(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型);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心率),中度贫血。经住院治疗16天,一般情况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显,出院1周后病情反复,遂来门诊求治。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爪甲无华,畏寒踡卧,舌胖苔白,脉细沉迟。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胃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补虚、养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6g,阿胶6g,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砂仁5g,干姜6g。3剂,2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脉搏48~56次/min,精神好转,仍食欲不振。阳气有所振奋,气血一时尚难恢复,效不更方,守原方7剂,煎服法不变。三诊:服药2周后,脉搏52~64次/min,症状大减,食纳增加明显。此为脾胃生化之机得复,宗气有源,心脉鼓动有力,血运得以通畅。故于前方去麻黄、附片、细辛,加党参15g、白术15g,阿胶每剂增至10g,以加强益气健脾补血之用,续进7剂。四诊:精神、饮食如常,脉率稳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丹参15g、柏子仁15g,5剂,2日1剂,水煎分服。嘱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饮食以富含营养易消化为宜,避免感冒,调畅情志。服药结束后,脉率稳定在64~68次/min,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色素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3.
;Ⅲ 窦性心律过缓可以用中医治疗吗
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体检检查心电图时,常常会得到“窦性心律不齐尘燃历”的诊断。多数人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所以一听说“心律不齐”,不少人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要四处求医,找专家,想赶快治好“病”。但医生往往又说:“不用治。”这些人心里又打派搜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治不好了。
其实,“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窦性心律不齐”以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成年人也不少见。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司令部指挥。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心率就是由此而来。但这个频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甚至呼吸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跳节律是规律整齐的,如果心脏跳动不整齐,我们称其为心律失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窦性心律不齐”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由于来自窦房结的信号并不完全规整所致。但是,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数属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的特点是随呼吸的变化而变换,吸气时心率可增加数跳,呼气时又可减慢数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段竖正常的,不必担心,也不用治疗。
因此,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减速跟呼吸之间有没有关系。只要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不少医生也注意到“窦性心律不齐”给人带来的恐慌,于是在诊断时会写作“窦性心律”。
此外,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窦性心律不齐”,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治疗。
Ⅳ 窦性心律过缓应该怎么样治疗,中医
我曾听我老师讲过,炙甘草汤治这病有很好的疗效。
Ⅳ 窦性心动过缓
中成药-心宝丸,效果不错。
功能主治:温阳,益气,活血。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低下引起的心动过缓,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汪罩空慢性心力衰竭及心悸、气促、疲乏、食呆、下肢浮肿、紫绀、呼吸困难等;老年性心脏无力,心功闷改能不全,心绞痛、心肌缺血;期外收缩。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
不良反应和注意:
规格:浓缩丸:每丸60ml,每瓶20丸。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非处方
其它:青光眼忌服困瞎。感冒发热、孕妇慎用;服药后如觉口干,可用淡盐开水送服。
Ⅵ 窦性心律过缓怎么办
“窦性心律过缓是由于窦房结发出的信号减少,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减慢,心率值低于60次/分。临床上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老年人,正常成人在睡眠时也可出现,当然一些疾病也会导致心游闭率过慢,比如低钾血症、甲状腺机能减退、服用β受体阻滞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它心脏疾病。窦性心律过缓的治疗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适应环境、调整心态,环境及心境空磨渗对心率影响较明显,调整心情后心率恢复正常的不需再行处理;第二、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有明确疾病引起的心率异常,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第三、如果心斗脊动过缓导致晕厥出现,则应该行起搏器植入治疗。”
Ⅶ 中医怎样解释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扮带过缓(sinus bradycadia)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厅哗芦β受体芦哗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病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相当于中医的心气虚、心阳虚,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祖国医学里把“气”概括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有以下作用:推动作用、温煦作用、 固摄作用、防御作用、 气化作用、营养作用。心气虚、心阳虚的病理状态下推动作用减弱了,就会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所以补心气温心阳就会治愈。
Ⅷ 中医是怎样调理心血管疾病的
中医是可以辅助巧纤治疗急慢性心血管疾病,大多是活血化瘀的药物,还有一部分中药有扩血管或者又抗凝作用耐宽并的。但是不能昌迹当主药,应该以西药为主以中医为辅。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戒酒,生活规律,适量进行有氧的运动,心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