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画葡萄
葡萄古称蒲陶或蒲桃,又称草龙珠、山葫芦。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一诗 中云:“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据传葡萄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大外交家、旅 行家张骞从西域引进,后在我国内地广泛培植的一种水果。其藤绵延牵挂,虬曲如龙, 相互依攀,国人寓意“春恋”和“纠缠”;其果珠圆玉润,晶莹剔透,果实累累,极富丰收美满的景象。千百年来,既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栽种、观赏和食用的一种果品,也是历代画家乐于描绘的题材。
葡萄与人们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着生命和春天。累累硕果更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因此,以葡萄为题材的国画作品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现在正是吃葡萄的季节,请朋友们吃着葡萄画葡萄吧,分享一篇新的葡萄教程。葡萄的品种较多,就其色彩而言,写意画中所表现的葡萄主要是紫色、绿色和墨色。画葡萄要了解其生长结构,一般一幅葡萄都由叶、藤、枝条及果实组成。
2.工具
笔:画写意葡萄常用的毛笔是大白云兼毫笔。这种笔既有弹性又可含较多的水分,便于表现。大兰竹为狼毫笔,吸水量少,笔毫较硬,适于画枝干用。羊毫提笔含水量大,可以用来画葡萄叶子。
墨:墨分油烟、松烟两种,画葡萄用油烟墨。油烟墨以质细、色黑、带蓝紫色光泽、胶轻者为上品。作画的墨是用墨锭在石砚中磨出的。磨墨要慢不要快,宁磨浓不可淡。现在一般用的书画墨汁作画很方便,如果用墨汁加一半水再用墨锭磨浓用之更佳。
纸:写意画用生宣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皮纸有半生半熟的特点,在皮纸上作画不便留笔痕,画出的葡萄之间易渗化,水气大,有朦朦胧胧的感觉,别有特色。元书纸为黄色小张纸,一般用来习字,其实用元书纸作画效果甚佳。它既有皮纸特点,又有纸本身的底色,特别适于画中用粉(白色)的作品(见图)。这些纸都可以用来画葡萄,只要熟悉和掌握了纸性就能够画出满意的作品来。
颜色:中国画颜料分透明的植物质(花青、藤黄、曙红、胭脂等)和不透明的矿物质(石青、石绿、朱砂、石黄、赭石等)两类,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头青深,四青浅。石绿分头绿、二绿、三绿、四绿,头绿深,四绿浅。此外还有金粉和银粉,加胶使用。目前商店里卖的有些锡管颜色,其中花青、赭石颜色较粗,而且花青容易褪色,质量较差,购买与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笔法的运用示范
墨法的运用示范
墨即是色,可分焦、浓、重、淡、清。在焦墨中分次加清水,加清水越多,墨色越淡。
湿笔取韵,枯笔取气,枯中不能无韵,湿中不能无气,落笔尤若写字,气韵相连,笔脉相通。
葡萄果实的画法
葡萄果实单颗寸许,椭圆或圆形,左右两笔为一颗,上部有柄下部为脐,累而成穗成串。中间的一柄连而成串成穗,果穗的密度有紧、密、疏,一穗见于正面者,十至二十余颗。
㈡ 国画葡萄的画法
写生不是照相,需要删繁就简,在中国国画的绘画技巧中如有的葡萄串形状不美,可剪除部分;串与串之间太平均、分散,需加以调整,突出重点。叶子太多,同样要删除,注意留足空白。
国画紫葡萄画法:紫葡萄由曙红、花青、藤黄调成。花青的多少决定颜色的深浅,下笔要有深、中、浅变化,画浅淡的葡萄时,笔尖蘸汁绿(用藤黄和花青调成),或蘸清水。用中号羊毫笔,中锋行笔.由左至右画半圆,同样笔法从右至左略带侧锋,完成另一半。三五个一组。再由几组连成串,每组均有深浅变化,依照顺序围衬,注意色彩的递变,层次分明。画最亮的葡萄,笔尖均需蘸水或汁绿。葡萄串各组之间一般都挨得很紧,几乎没有空隙画梗;这就需要剪裁,有意留些空隙,以显得透气空灵。在半干时用深紫色点葡萄的果脐。
中国国画中葡萄叶为掌状形,用大号提斗笔,先蘸饱中等墨色,行笔前再蘸浓墨,从左至右分五笔完成。掌握水分不宜过多,收笔时略带回锋,方显得厚重饱满有质感。最后待半干时用长锋笔勾叶脉,注意葡萄叶脉和其他叶脉勾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国画中画多叶重叠时,注意用笔表现多种姿态的朝向。可用墨色调花青,笔尖蘸些许赭石画出有浓淡、疏密变化的叶片,叶与叶之间留些空白。以增强空间感。
在中国国画中牵藤拉线条,其目的是为了将上下左右分散的组叶和葡萄串有机地组织起来,既建构了整幅画的骨骼,又因其自缠与互缠的生机勃勃而成为一幅作品的“生命线”,也是一幅画的灵魂。平时多观察,勤写生,熟悉老藤新蔓形象。画时起笔宜用中淡墨,再蘸点浓墨,缠绕的藤分其前后层次,顿挫与转折间的不规则互换,使老藤更有沧桑感。
㈢ 葡萄简笔画
一、首先先画一个叶子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