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账号管理 » 怎样管理小麦收的多
扩展阅读
在线英语怎样注销账号 2025-02-06 19:27:08
智齿发炎怎样清洗 2025-02-06 19:15:30

怎样管理小麦收的多

发布时间: 2023-05-27 04:44:48

❶ 冬季小麦怎么管理麦子冬天怎么养才能长

1、补施肥料,促进小麦苗的生长:对于播种时期比较晚的麦苗,因为在冬天来临之前分蘖不够,会有很多小麦苗个体较为弱小,次生根少,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话,将严重影响最终的质量以及产量。所以对于播种较迟的小麦田,应该要做到早施肥,促进小麦苗的生长和健壮。
2、进行适度的中耕:在之前的秋季雨水较多,所以小麦田有可能会出现板结,中耕对于具有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生长,除草等都有很好的功效。在降雨、灌溉后闹雹带都应对小麦进行中耕。对于播种较早的旺苗,要中耕断根,限制生长。
3、对小麦田进行合理的灌溉:做好冬灌是小麦冬季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各地秸秆还田技术的落实液芦到位,如果播种后没有及时进行镇压,应进行早冬灌,既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土壤危害根系,还有踏实土壤的作用,有效防止悬根和冻害的发生。在天气持续干旱、土壤墒情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积极抗旱灌溉,保证麦苗生长健壮。无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镇压保墒,防止旺长。
4、注意防止小麦旺长:秋季雨水多播种不能一次完成时,早播种的部分麦肆悉田因冬季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旺苗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幼穗发育,造成穗小粒轻,还加大了倒伏、冻害的危险,对于这部分田块,应积极采取田管措施,控制旺长。
5、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做好病虫害的监控工作。一旦发现要及时防治,控制好病原中心和虫害中心,防止蔓延。在使用农药时切记不要根据经验用药,需按农药说明剂量严格使用和操作。

❷ 小麦的春季管理要点有哪些怎样管理才能更高产

随着春季温度的逐渐提高,小麦要从越冬状态慢慢恢复生长,要想获得高产量,就要做好春季的管理工作。浇水,追肥,防虫,防病,这种管理也不能忽视。立春以后温度已经上升,现在一些农户问能否再浇清水。浇清水的作用是缓解冬季干旱,使小麦尽快变绿。还要注意回灌水的时间。不要急着浇水,如果能推迟浇水,就要尽可能晚倒。部分长势壮健,秧苗旺盛,土壤不是特别干旱的地块,适当推迟了春水灌溉。现在温度不稳定,浇水会降低地温。遇到低温反而会影响会厅,对蹲苗也不好,可以推迟到提拔节初期浇水。土壤干燥,冬天也不下雨,这种地块需要浇水。

春天麦田除草越早越好。田地里优势杂草大部分在秋季出土,春季温度反弹后生长速度快,所以那些小树苗比较弱,所以对药剂抵抗力低的时候要早点用药物防治。但是时间不能太早,如果太早吃药,田地温度低,药效下降,除草的目的也达不到,一般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不建议化学除草。我们要在小麦变绿后起床前及时用药防控。用药时要尽量选择晴天和不刮风,上午10点后进行,效果最好!

❸ 小麦后期三个决定产量的阶段,如何管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一、冬小麦扬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麦抽穗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一般经过2~5天就会有部分花开放。这时,小麦也就进入了扬花期。小麦扬花期是小麦由营 养生 长进一步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

小麦开花可持续6~7天,开花和温度有关,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温度为30℃,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小麦开花还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关,最适宜开花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如果低于20%会不结实;但是扬花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阴雨连绵,花粉粒就会吸水膨胀破裂,并丧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结实。

2、管理措施

(1)水肥管理。开花期是冬小麦植株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要结合浇水追肥一次。这个时期施肥,要以氮肥为主,这是因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还对小麦绿叶面积的增大作用显着。

由于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后期光合产物的累积,而叶面积的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在冬小麦的扬花期,施用适量氮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是有一定帮助的。建议采用测土的方法检测土壤中氮的缺少情况,然后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麦抽穗扬花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0%,因此,结合施肥,要浇一次“扬花水”,这次浇水要浇足浇透。这个时期常会遇到“干热风”的天气,当温度高于30℃,就会影响冬小麦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结实,所以,浇“扬花水”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和盯御拍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且还有给麦田降温的作用。

(2)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开花期间,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这个阶段需要防治的害虫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和小麦蚜虫。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

小麦扬花期一旦发现病虫危害时,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应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生态等防治技术。4月底至5月初及时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凯羡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

扬花期若遇到连阴天气,应注意每亩用40%的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兑水50千克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热干风”、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起来,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

二、冬小麦灌浆期的管理工作

扬花期过后就是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小麦从开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经过30~40天。从授精开始就进入了籽粒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要经过10~12天。当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四分之三时,称为多半仁,标志着籽粒形成阶段的结束。籽粒形成后,麦粒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乳熟末期为灌浆阶段。

在此期间,胚乳内积累淀粉很快,干物质急剧增加,籽粒灌浆阶段一般要经过12~19天。温度太低时,乳熟期明显会延长,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绿色,胚乳中充满白色乳状汁液,汁液浓度穗灌浆进展而变稠。乳熟期温度对籽粒灌浆速度影响很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2℃,温度高于25℃时蒸腾作用加速,促使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累积过程提早完成,产量降低。

另外,高温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在籽粒灌浆期应预防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干热风”的侵袭。在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或“干热风”到来前,应实施浇水以降低地温和改善田间小气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麦乳熟期间,籽粒的成熟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合籽粒灌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受拆隐到限制,灌浆过程就会停止,引起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根据冬小麦灌浆期的生育特点,在生产中,我们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通过叶片喷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还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保证根系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从而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籽粒灌浆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麦田地皮经常保持潮湿不干,浇水可分别在开花后十天和开花后二十天进行。灌浆水灌的好既能缓解麦田旱情,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治“干热风”天气对灌浆的影响。而且,灌浆水还能延长叶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农民朋友在浇灌浆水时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二是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将会降低更多,风险更大;三是浇水前要收听天气预报,大风雨来临前要严禁浇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勤浇。

由于灌浆后期,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有机物质更多滞留在茎秆中,产量降低。所以,灌浆后期,就不需要再浇水了。小麦生长到灌浆后期,个体衰退,生理活动减弱,吸收养分能力降低。而此时的叶片开始由绿变黄,光合能力在下降,制造的光合产物也在减少,植株出现早衰现象,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程度。

为了缓解早衰对灌浆的影响,可以通过喷施叶面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和500克尿素兑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还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提高茎秆强度,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危险。叶面喷肥应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雾时力求均匀,以叶片湿润不滴水为好。

小麦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后期积水,会引起烂根枯叶诱发病害,加速早衰。大雨过后,麦田内局部可能出现积水,这时候要及时开沟排水,坚决消除明水,减轻自害,保根护叶,促进小麦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时排水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小麦倒伏。

三、冬小麦成熟期的管理

小麦成熟期,这也是小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长时期。小麦进入籽粒成熟阶段以后,最大特征是干物质积累变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体积开始萎缩。籽粒成熟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蜡熟期:也叫黄熟期。进入这个阶段的植株由绿转黄,籽粒逐渐变硬,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可塑性较大,可用手挤破并搓成条,后期变硬,不宜捏碎。这个阶段植株各个部位的可溶性物质仍然不断向籽粒中运转积累,但数量远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质虽继续增加但速度缓慢,蜡熟期一般要经历6~15天的时间。

完熟期:当干物质停止积累,籽粒体积缩小,籽粒变硬,不能用手掐断,这时就进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经历的时间很短,一般仅3~5天。

采收时间也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时由于茎秆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脱粒困难,而且晾晒时容易生热发霉;而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但是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养分。而且,完熟期一过,植株全部枯黄,自然落粒,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最好在小麦蜡熟期结束前采收,最晚不得晚于完熟期。

收割小麦,除了要考虑麦粒的成熟度外,天气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时间收割。如果蜡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应该雨前收割完,以防麦粒在麦穗上发芽,给生产带来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冬小麦的管理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还是必须重视,尤其是扬花灌浆期,是冬小麦最终获得高产最关键时期,因此,农民朋友更要认真对待,以期获得最终的丰产。

散花期,罐浆期和成熟期

小麦后期管理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和青枯,保持光合器官的完整,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将营养器官中储存的有机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达到籽粒饱满。因而后期管理主攻方向应是:浇灌浆水,防病治虫,保根护叶。

第一早浇灌浆水

充足的水分能够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利于贮存在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危害。

出现旱情麦田,小麦扬花后一周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宜选择晴天无风时进行。小麦成熟前15天要停止浇水,不宜浇麦黄水;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做到无风快浇,有风停浇,温度过高的天气状况下不宜浇水;浇水不宜过大,小水轻浇,保护深层根系不早衰。

第二及时防治病虫害

后期主要有锈病、白粉病、叶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有黏虫、蚜虫、吸浆虫一些虫害,因此后期仍不能放松麦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抗蚜威等;杀菌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等;生长调节剂有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

第三叶面喷肥防早衰

小麦生长后期,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和根系活动,促进物质的合成与运转,防干热风、防高温、防早衰,提高粒重。扬花后10天左右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加以芸苔素内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喷施,实现一喷多效的目的。

小麦后期生长管理对小麦的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小麦扬花期开始,经过灌浆期,到小麦成熟期,在每个生长期阶段要有不同的管理措施,因此加强管理才能有丰收保障,那么,怎么管理才行呢?

一,扬花期前后做到一喷三防,即防病,预防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等病害。防虫,即预防蚜虫,棉铃虫等。防干热风并浇好小麦扬花水,扬花水是关键水,该水用量大,是小麦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水。

二,灌浆期管理,注意防病,防虫,干旱浇水,增加小麦单粒重。

三,成熟期管理,主要预防干热风,不需要再浇水了!

做好以上几点对小麦丰产丰收是有好处的!供你参考。

防旱防虫防风

目前,北方冬小麦正陆续进入拔节期。小麦拔节后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植株生长由营 养生 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和肥水运筹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小麦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保根保叶,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肥水运筹,促弱控旺;绿色植保,精准防控;防倒伏,防早衰,增粒数,增粒重”。各地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因地因苗管理,做好拔节期肥水运筹

目前大部分地区麦田已进入拔节期,此时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足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倒二叶露尖)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左右。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0公斤,既防倒又增产。

二、重视关键时期,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四、绿色精准防治,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

五、综合应对施策,做好后期倒伏的预防和补救

小麦中后期管理,1,首先肥水上保持充足是丰产稳产的基石。2,光照充足,雨水适谊,预防枯萎病。3,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可以提高总产百分几

1冬小麦扬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麦抽穗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一般经过2~5天就会有部分花开放。这时,小麦也就进入了扬花期。小麦扬花期是小麦由营 养生 长进一步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

小麦开花可持续6~7天,开花和温度有关,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温度为30℃,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小麦开花还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关,最适宜开花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如果低于20%会不结实;但是扬花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阴雨连绵,花粉粒就会吸水膨胀破裂,并丧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结实。

2、管理措施

(1)水肥管理。开花期是冬小麦植株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要结合浇水追肥一次。这个时期施肥,要以氮肥为主,这是因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还对小麦绿叶面积的增大作用显着。

由于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后期光合产物的累积,而叶面积的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在冬小麦的扬花期,施用适量氮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是有一定帮助的。建议采用测土的方法检测土壤中氮的缺少情况,然后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麦抽穗扬花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0%,因此,结合施肥,要浇一次“扬花水”,这次浇水要浇足浇透。这个时期常会遇到“干热风”的天气,当温度高于30℃,就会影响冬小麦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结实,所以,浇“扬花水”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且还有给麦田降温的作用。

(2)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开花期间,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这个阶段需要防治的害虫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和小麦蚜虫。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

小麦扬花期一旦发现病虫危害时,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应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生态等防治技术。4月底至5月初及时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

扬花期若遇到连阴天气,应注意每亩用40%的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兑水50千克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热干风”、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起来,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

2冬小麦灌浆期的管理工作

扬花期过后就是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小麦从开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经过30~40天。从授精开始就进入了籽粒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要经过10~12天。当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四分之三时,称为多半仁,标志着籽粒形成阶段的结束。籽粒形成后,麦粒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乳熟末期为灌浆阶段。

在此期间,胚乳内积累淀粉很快,干物质急剧增加,籽粒灌浆阶段一般要经过12~19天。温度太低时,乳熟期明显会延长,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绿色,胚乳中充满白色乳状汁液,汁液浓度穗灌浆进展而变稠。乳熟期温度对籽粒灌浆速度影响很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2℃,温度高于25℃时蒸腾作用加速,促使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累积过程提早完成,产量降低。

另外,高温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在籽粒灌浆期应预防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干热风”的侵袭。在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或“干热风”到来前,应实施浇水以降低地温和改善田间小气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麦乳熟期间,籽粒的成熟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合籽粒灌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受到限制,灌浆过程就会停止,引起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根据冬小麦灌浆期的生育特点,在生产中,我们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通过叶片喷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还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保证根系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从而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籽粒灌浆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麦田地皮经常保持潮湿不干,浇水可分别在开花后十天和开花后二十天进行。灌浆水灌的好既能缓解麦田旱情,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治“干热风”天气对灌浆的影响。而且,灌浆水还能延长叶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农民朋友在浇灌浆水时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二是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将会降低更多,风险更大;三是浇水前要收听天气预报,大风雨来临前要严禁浇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勤浇。

由于灌浆后期,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有机物质更多滞留在茎秆中,产量降低。所以,灌浆后期,就不需要再浇水了。小麦生长到灌浆后期,个体衰退,生理活动减弱,吸收养分能力降低。而此时的叶片开始由绿变黄,光合能力在下降,制造的光合产物也在减少,植株出现早衰现象,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程度。

为了缓解早衰对灌浆的影响,可以通过喷施叶面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和500克尿素兑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还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提高茎秆强度,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危险。叶面喷肥应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雾时力求均匀,以叶片湿润不滴水为好。

小麦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后期积水,会引起烂根枯叶诱发病害,加速早衰。大雨过后,麦田内局部可能出现积水,这时候要及时开沟排水,坚决消除明水,减轻自害,保根护叶,促进小麦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时排水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小麦倒伏。

3冬小麦成熟期的管理

小麦成熟期,这也是小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长时期。小麦进入籽粒成熟阶段以后,最大特征是干物质积累变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体积开始萎缩。籽粒成熟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蜡熟期:也叫黄熟期。进入这个阶段的植株由绿转黄,籽粒逐渐变硬,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可塑性较大,可用手挤破并搓成条,后期变硬,不宜捏碎。这个阶段植株各个部位的可溶性物质仍然不断向籽粒中运转积累,但数量远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质虽继续增加但速度缓慢,蜡熟期一般要经历6~15天的时间。

完熟期:当干物质停止积累,籽粒体积缩小,籽粒变硬,不能用手掐断,这时就进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经历的时间很短,一般仅3~5天。

采收时间也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时由于茎秆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脱粒困难,而且晾晒时容易生热发霉;而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但是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养分。而且,完熟期一过,植株全部枯黄,自然落粒,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最好在小麦蜡熟期结束前采收,最晚不得晚于完熟期。

收割小麦,除了要考虑麦粒的成熟度外,天气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时间收割。如果蜡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应该雨前收割完,以防麦粒在麦穗上发芽,给生产带来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冬小麦的管理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还是必须重视,尤其是扬花灌浆期,是冬小麦最终获得高产最关键时期,因此,农民朋友更要认真对待,以期获得最终的丰产。

以防灾为主

要防捞,防风,防旱,还要防蝗虫。

❹ 小麦管理有哪些常见的问题农户如何保证小麦产量

播种小麦前要先整地,最好深耕土地,平整耙子,耕作前给脚底施肥。在种子选择中,为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最好去正规种子公司购买优质小麦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小麦时要注意密度和深度。一般来乎埋说,麦田每亩约10万棵大麦苗,半正播种麦田每亩约15万棵。由于其他原因,小麦种植比较晚的晚茬小麦时,应适当增加密度,每亩基本苗25万株以上30万株以内为宜。播种小麦的时候还要掌握好深度。一般来说,水分比较好的情况下,深度为3 ~ 4厘米即可。气候比较干燥的话,可以适当加深1厘米,播种时要注意镇压。其目的是使土壤更加扎实,使种子和土壤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种植小麦通常要先清除田里的杂草,给田里施足底肥料,以高氮肥为主,然后深耕土地,最后使用平整的土地播种。每英亩10至岁局蚂15公斤的钟量。小麦种植要注意播种日期,种植地区不同,播种日期也不同。我们地区通常在国庆节后开始播种。有句名言。有句话说:“经过白露,种上高山,下霜,种子量增加。”因为冬小麦具有分蘖特性,播种晚的话,第二年春节小麦的分蘖量不足,影响产量。

❺ 要想让小麦确保丰产丰收,小麦灌浆期要注意哪些问题

要注意以灌溉的方式,还要注意设备的方式,要注意浇水的模式,还要注意浇水频率,也要注意对土地的管控。

❻ 小麦的管理方法

现就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因苗管理,运筹肥水

春季在小麦的返青、起身、拔节和挑旗各期,要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麦苗生育状况确定肥水的施用。

1、返青期。

返青期是冬小麦进入以根、蘖、叶为生长中心的营养生长时期,对氮素营养的需要虽然不多,但却是决定小麦产量的氮素反应敏感期,即氮营养临界期。如果氮营养不足,就会造成根少、苗小、分蘖少,不能形成高产群体;而氮素过多,则叶大,分蘖多,群体过大,营养消耗多,对生殖生长造成影响。因此,返青肥水应根据苗情而定。在底肥充足,冬季已施肥、浇水或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可以不施用返青期肥水。在旱地麦田或晚播麦田,麦苗长势弱,返青期肥水具有促分蘖,提高成穗率的重要作用,可在返青后追施尿素15~25kg或碳铵50~70kg。地力较差的麦田氮肥不应过多,如果基肥磷钾肥不足还要追施磷、钾肥。

2、起身期。起身期施用肥水,可以巩固冬前分蘖,促进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特别是对群体较小的壮苗效果最好,可以亩施尿素10~15kg。对冬季未施肥且群体大小适中的田块,此期肥水也有较好的效果。对返青期经过深中耕控制且群体过大的田块,此期应少施或不施肥。

3、拔节期。

对苗情好、分蘖多、群体和个体生长适宜的麦田,应促控结合,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为目标,每亩施尿素15kg左右。返青期追肥量不足的麦田,在拔节中期再追施尿素10kg。如果小麦出现微量元素缺素症状,还要在这个时期有针对性地喷施锌、锰、钼等微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结实率,促进籽粒饱满,增加产量。对于强筋小麦,要在扬花期追施一次氮肥,亩施尿素4~5kg。

❼ 要想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小麦丰产丰收,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要想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小麦丰产丰收,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冬小麦产量在我国农作物中居于前列,而要想逐年提高产量,就要不断完善种植管理方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有经验的农民朋友都知道,在冬小麦生长后期的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这三个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是决定小麦丰产的关键。那么,在生产当中,我们通过哪些管理措施来确保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小麦丰产丰收呢?

追肥

在目前,小麦刚开始恢复生长,本身对病害的抵抗性还比较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纹枯病、病毒病、条锈病等病害的发生和扩散,是为小麦丰产丰收的服务保障的关键技术手段。在小麦病害的防治上,首先要造就不适合病害发生的条件,大部分病害的发生都和田里较高的环境湿度自然环境立即有关,环境湿度越大,延续时间越长,就会越有益于病害的暴发。

在管理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灌水之后,对积水的低洼地块进行排涝,或者通过及时中耕等等方式来加强土壤排湿。同时要加强对苗情的检测,及时通过喷施多菌灵等广谱性杀菌剂予以预防。将病害的发生控制在初始状态,是高效防治病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❽ 想让小麦的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该如何管理麦地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使小麦重新施用绿色肥料。由于今年冬天变暖,小麦在某些地区蓬勃发展,返回田间的稻草质量很差。小麦播种后,没有采取浇水措施来抑制土壤。土壤松动,土壤受到严重破坏,并有干旱和低温。有冻伤的危险。另外,由于某些麦田没有进行冬季前的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鞘枯病,秸秆腐烂,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发生相对严重,害虫的越冬基础高,病虫害和杂草发生在春天。隐藏的危险更大。

三种类型的麦田应采取以下措施:

这三种类型的麦田通常每英亩不足450,000,大多数属于晚播弱种。春季的现场管理应以晋升为基础。通常,在早春表土厚度为2 cm时开始,并在接合前努力st 2至3次以提高温度以促进早发。同时,在早春土壤结冰后应尽快施用氮肥和磷肥,以促进根系生长并增加分to,以保护耳朵的数量。只要水分含量可以接受,就应尽可能避免在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通透性并延缓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

在旱麦田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由于旱地麦田没有灌溉条件,因此有必要在早春土壤融化后立即进行抑制,耙等措施,以增加水分含量并保护水分。对于幼苗较弱的麦田,在将土壤重新打浆后,应施氮肥以促进幼苗的早期出苗。对于壮苗的麦田,从小麦生长到拔节期间,应在雨水落下后进行追肥。通常,每亩追施12-15公斤尿素。对于不含磷肥的基肥,应将氮肥与磷酸氢二铵结合使用,以促进根部刺穿和提高抗旱性。

❾ 冬小麦种植的时候,如何科学管理有更高的收益

在种植方面,当谈到增加产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单位面积上小麦的种植数量。一般来说,植株越多,收获的小麦穗越多。因此,起初人们为了增产,小麦秧苗很密,但实际上,决定小麦产量的不仅是小麦穗数,因为小麦种植密度太大,导致麦田的空气流通和阳光直射不太好,许多小麦为了争夺一定的资源,必然导致大多数小麦幼苗无法正常生存。小麦穗的质量大大降低。

在小麦抽穗期以及到成熟期,要预防小麦倒伏。小麦倒伏对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为了防止倒伏,选择种子时最好选择低茎品种。在生长过程中应合理施肥和浇水,以提高植株的韧性,从而更好地抵抗倒伏。当小麦过度生长时,可以使用氯喹来防止倒伏。

❿ 小麦田间管理太难了,有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吗

小麦的田间管理其实不难,关键是把握正确的方法,根据小麦生长需求,有的放矢进行管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小麦田间管理的相关措施。

从苗期到分蘖期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越冬,使麦苗整齐、健壮、整齐。小麦播种后应返青,根据土壤水分和苗情及时播种。根据土壤墒情,冬前浇足水,春季浇水推迟,移至拔节。喷灌可以随时控制水流,有效节约水资源。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田间管理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