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料栽培香菇怎样培养菌袋
接种后的料袋称为菌袋。菌袋培养是指菌种定植至发菌成熟期间的管理。根据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可知菌袋培养期间的管理要点是:避光、调温、通风、增氧、翻堆与去杂菌。
(1)菌袋培养室与菌袋堆叠秋栽型菇场的菌袋培养室应具备阴凉、通风、无鼠洞、周边干净等条件;春栽型菇场的培养室则应避风向阳,利于保温。培养室在使用前需认真清扫、消毒,然后通风备用。为了提高培养室利用率,室内应设置培养架。培养架可以是角铁结构或砖木结构。培养架长4~6米,宽0.5米,高2.5~3.0米,设4~5层,层距0.5~0.6米,每层床面摆3~4层菌袋,菌袋呈井字形排列,以利于散热。同时,将接种穴面向两侧,不要互相压盖,以免影响菌种定植生长。为了防止培养架倾倒,可用横杆将培养架上部连成一体,横杆高度应在2米以上,以利于通行作业。现在,许多菇农将接种室和培养室合二为一,就地接种就地培养,这样既可减少搬动用工,又可将菌袋呈井字形堆叠在地面,堆高5~7层,堆间预留通道以利于通风散热和行走作业,其他要求同上。(2)发菌管理接种定植至发菌成熟,需60~70天,其中包括萌发定植期、菌丝生长(吃料)期、菌丝生长成熟期,以及菌袋转色期。春栽模式与秋栽模式的发菌管理工作不一样。
①秋栽模式。秋栽模式发菌管理工作日程如表9。
表9 香菇代料栽培发菌管理工作日程分期 培育天数 (天) 生长状况 操作要点 环境条件要求温度 (℃) 湿度 (%) 每天通风 注意事项萌发定植期 1~4 菌种萌发 定植吃料 28℃以下 关门发菌 25~27 70 超过28℃ 立即通风 净化环境、注意 干燥,井字形堆 放5~7层菌丝生长(吃料)期 5~15 呈绒毛状 菌丝舒展 3~6厘米 翻堆检查,结合通风,早、晚进行 套袋松口 25 70 每日早晚 各一次,每 次10分钟 避光遮荫、严防 高温16~20 菌丝体向 四周扩展 8~10厘米 调整堆形,处理感染 菌袋,感染 袋搬出室外 23~25 70 每天2~3次,每次 2~3小时 对症治杂21~25 穴间菌圈 连接 拔去部分 枝条 23~24 70 白天关门,早晚通风 翻袋散热,降低 袋温25~35 菌丝满袋 洁白粗壮 全部拔去 枝条,疏堆 散热 24 70 加强通风 疏袋散热
表9 香菇代料栽培发菌管理工作日程(续)-1分期 培育天数 (天) 生长状况 操作要点 环境条件要求温度 (℃) 湿度 (%) 每天通风 注意事项菌丝生长成 熟期 36~50 菌丝扭结 瘤状突起 翻堆打 孔增氧 22~23 70 加强通风 防止打孔增氧导 致的高温烧袋51~60 2/3菌袋出 现瘤状突 起 保湿,打孔 (割膜)排 黄水 20~22 70 加强通风 发现黄水及时打 孔排出,防止 “烂筒”菌袋 转色期 60天以上 菌皮由白 变黄褐色 适当透光,诱发菇蕾 20 70 加强通风 注意菇蕾②春栽模式。采用春栽模式的菇场,菌袋发菌管理除上述工作以外,还需搞好越夏管理。适时接种是菌袋安全越夏的前提。适时接种的目的是争取菌袋在梅雨和(或)高温到来之前,菌袋发菌成熟并顺利转色,为安全越夏打基础。打孔增氧,排除黄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避光隔热、疏堆散热等项操作,将气温和袋温控制在34℃以下,即可保证菌丝正常生长,安全越夏。
2. 香菇菌丝生长期管理很重要,香菇菌丝生长期该怎么管理
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2℃-26℃,空气湿度60%-65%,通风良好,黑暗或弱光。接种后1-6天是菌丝萌发和定植期。由于菌丝生长微弱,菌袋温度比室温低1℃-3℃。为了给菌丝提供合适的温度,室温应调节到28℃-29℃,并应每天测量室温、堆温和袋温。此时不宜搬动袋子,以防杂菌感染。3天内不通气或少通气。接种后7-10天,菌丝扩散到材料中,袋温逐渐升高,室温控制在25℃-27℃。7天后翻堆,然后每7-10天翻堆一次。翻堆时,逐袋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和杂菌感染情况。如发现漏接接种袋或接种点无细菌,可集中在其他地方,挖出霉斑,用5%-10%石灰水涂抹患处,培养室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子实体根据其生长模式分为三种:独居型、集群型和群居型。就菌盖而言,相当于伞顶,一般挺突,肉质肥硕,直径100mm左右,生长初期,帽边向内卷曲,看起来像半球形。毛膜是连接帽缘和茎的桥梁。当帽子逐渐长大时,它会膨胀形成一把小雨伞。真菌褶皱,也称为蘑菇叶和蘑菇分离,呈放射状排列在真菌覆盖层下。它们通常被成形为单一的白色薄片,这些薄片被均匀地排列并结合在一起。这些真菌褶皱上还有另一种微小的生殖器官,即载体;最后,它下降到柄部,柄部生长在帽下,通常是圆柱形或扁平而宽的。它是香菇生长发育输送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和通道,也能起到辅助作用。香菇出土时,茎上有小绒毛。随着香菇的生长,被称为菌环的细菌性疾病的白色绒毛逐渐消失。
3. 香菇菌袋的转色管理如何顺利进行
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的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这个过程叫作菌丝转色。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
(1)转色时机
转色的方法很多,常采用的是“脱袋转色法”。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脱袋太早不易转色成功,太晚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或者菌膜过厚,原基分化困难。脱袋时的气温要在15~25℃,最好是20℃左右。
(2)菇床制作
脱袋前,先将出菇棚地面做成30~40厘米深、100厘米宽的畦,畦底可铺一层炉灰渣或沙子,将要脱袋转色的菌袋运到棚内,用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外袋,按5~8厘米的间距立排在畦内。如果长菌棒立排不稳,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横架,菌棒以70°~80°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
(3)转色管理
脱袋后的菌棒要防止太阳直晒和风吹,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出现黄水的菌棒可用清水冲洗干净。脱袋立排行动要快,排满一畦,马上用竹片拱起畦顶,罩上塑料膜,周围压严,保湿、保温。待全部菌棒排完后,棚温控制在17~20℃,不要超过25℃。如果温度过高,可向棚内的空间喷冷水降温。白天棚顶多加遮光物,夜间去掉,加强通风来降温。光线要暗些,头3~5天尽量不要揭开畦上的罩膜,使畦内湿度达到85%~90%,塑料膜上有凝结水珠出现,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大,每天可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的罩膜通风20分钟左右。在揭开畦的罩膜通风时,菇棚不要同时通风,要将二者的通风时间错开。在立排菌柱5~7天时,菌棒表面会长满浓白的绒毛状气生菌丝,此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要增加氧气、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7~8天后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量,每次通风1小时。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棒表面轻喷水1~2次,喷水后要晾1小时再盖膜。连续喷水2天,至10~12天转色即完毕。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播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也不大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棒表面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4)针刺微孔通气转色法
除了脱袋转色,生产上有的采用针刺微孔通气转色法,待转色后脱袋出菇。还有的不脱袋出菇,待菌袋接种穴周围出现香菇子实体原基时,用刀割破原基周围的塑料袋露出原基,进行出菇管理。出完第一潮菇后,整个菌袋转色结束,再脱袋泡水出第二潮菇。这种转色方法简单,保湿好,在高温季节采用此法,可减少杂菌污染。
4. 香菇养菌期间如何管理
香菇养菌期间管理方法:
发菌期
1-7天菌丝成活期
养菌初期管理。秋季温度高,为防止烧菌,菌袋呈“#”字形堆放,堆高5-6层,排与排之间留人行道,以便操作管理和空气流通。
菌棒堆好后,保持室温30℃以下,空气干燥相对湿度70%,严防杂菌污染。 接种后3-5天菌块开始萌发。
7-10天菌丝发育前期
7-10天开始吃料,室温超过30℃时要通风降温。
菌丝块长到6-8厘米时,解开外套袋袋口。
翻堆过程中如发现有杂菌污染的菌棒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将污染太严重进行回锅;感染一点的杂菌单独放置在一个空间,通过喷洒或注射“高效绿霉净”来控制杂菌继续污染。
菌丝发育中期(刺孔增氧)
脱外袋:当菌丝发育到8-10cm时,由于菌丝生长需要氧气,先脱去菌包的外袋。
刺孔:用2厘米左右的铁钉在接种面的两侧刺3-4个孔,深度为1-1.5厘米。
码堆:改井字形码堆为三角形码堆,堆间隔离20厘米每两排设一条60厘米的人行道,以便操作管理和通风散热。
检杂:发现有杂菌污染的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小面积绿霉感染,局部注射“高效绿霉净”,并移至低温暗光处培养。出现青霉和毛霉时需加强通风,感染绿色木霉的菌棒挑出另行处理。始终保持室温在25℃以下,不能超过28℃。
菌丝发育后期(刺孔增氧)
养菌一段周期之后,菌丝发满。
菌袋内瘤状物起到2/3时,进行第二次刺孔。
刺孔从背面打孔,以满足香菇生长对氧气的需求。每袋刺50-80个,孔深5-8cm,刺孔时注意尽量不刺伤瘤状物。
刺孔后菌包转入出菇棚内,此时呼吸增强袋温会升高5℃左右,这时务必加大通风量或疏散降温,防止因袋温高导致烧菌的现象发生。
菌袋从养菌场所向出菇棚搬运时,应选择:一天中气温最低或阴天进行,中午阳光强温度高切勿搬运;要轻拿轻放,防止过大振动造成早出次品菇,消耗菌袋养分。
检查菌袋
检查是否有破口的菌袋以免造成菌袋污染,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将检查好的菌袋分类放置,区别对待。
有轻度污染的,通过喷洒“高效绿霉净”处理后隔离,低温培养,根据菇房湿度注意通风,恢复后再正常管理。
污染严重的应及时分离、处理,避免污染扩散。
5. 香菇的发菌期应如何管理
(1)料袋一经接种,就叫菌袋。菌袋发菌时多采用井字形堆放,每层排4袋,依次堆叠4层~10层,堆高1米左右,最多40袋为一堆。注意堆放时不要使一菌袋压在另一菌袋的接种穴上。温度高时堆放的层数要少,反之要多些。
(2)每隔7天~10天翻一次堆,逐渐降低菌袋层数高度,轻度污染处及时处理,注意注射杀菌药液。
(3)增氧。在正常情况下,菌袋在20天左右时菌落直径可达到8厘米~10厘米时,为了增加氧气,去掉套袋,用牙签往菌落上扎孔,每次翻堆结合扎孔3次~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