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教育好初中的孩子----男孩
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千万不要鲁莽行事
了解事情的原因
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要先去责怪孩子
网瘾耐心的帮他戒
早恋更不要一味去扼杀,可以开导往良性方向发展
厌学可以帮他树立学习的自信帮他先去热爱学校生活之后再考虑该如何帮他提高成绩
这三种应该是最常见的问题了吧
⑵ 即将上初中的小男孩从小不服管教,如今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该怎么管好啊
从小没能给孩子养成好习惯,现在就想凭着三言两语就能管教好孩子,无异于天方夜谭。
家长平常很溺爱孩子,基本上都不管,这就意味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大概率就是一种散养状态,说句不好听的,大概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状态吧,家长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了孩子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
有这种习惯的孩子,自小就很容易懂得利用家长的软心肠来给自己谋利,怎么理解呢?那就是孩子要什么,家长就得要给什么,要星星,不能给月亮,否则分分钟就让您体会到那种惊天动地的哭声,会让您在这种高分贝声浪的围攻下,不得不缴械投降,满足孩子的任何一种要求。
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彼此也就习惯了。孩子就此就很懂得该如何利用起来,用这个方法专治父母的软心肠,来为自己服务。
对父母来说,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与家长的溺爱密不可分,家长难辞其咎。
俗话说得好,自己生养的,含着泪也要养下去,父母对儿女的抚养责任天经地义,与生俱来,要不然,作为父母岂不是要后悔一辈子了。
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想一下子全部纠正过来,难于上青天,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
1.顺其自然最好,您刚才说的话当中,可以尝试着把管教这个词换掉,学会去理解孩子,尤其是家长需要放下身段,主动和孩子沟通,以此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帮助孩子成长。
2.孩子要去干活,建议你们正好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就让孩子去干活,他会懂得也差不多了。路他自己选的,你们答应就是。之所以建议你们同意,就是因为孩子不知道挣钱是有多么不易,不懂得克制,还以为只要干活了,多多少少都会有钱。
殊不知,那些具有同类属性的人或事虽然看起来人模狗样的,可惜在某些时候,他们都会原形毕露。
家长在面对着这种性格的孩子,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和颜悦色和孩子谈谈心,才有可能彼此坦诚相见了。
⑶ 如何管理初中生呢
1、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坚信学生的“可塑性”,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万万不可放任自流,助长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和错误的思想倾向,要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用理智的情感督促,用同等的位置理解,用严格的神情鞭策。
2、其次,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可以通过书面材料(包括学籍档案,成绩,操行评语,作文等),调查访问(包括家访,电话访问等),综合观察,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解。留心学生的情绪和表情变化,然后通过研究分析,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工作。
制定恰当的班规,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养成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我,不仅努力学习了课内的文化知识,还留心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渐渐地,我形成了一套有我的特色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我的学习方法的内涵与真谛的话,你会发现这一方法不仅仅是用于我,还适用于很多同样的同学。由于我接触的中上等的同学比较多,此方法更适用于学习上不错,但总也不能十分拔尖的同学。
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我写这篇文章也只是想把我的制定学习方法的方法告诉大家。这样才能真正使那些读过此文的人受益。学习别人的方法切忌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收获。
⑷ 初中孩子应该怎么管
第一,认识孩子,接纳孩子。你要知道他这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明白他的痛苦和矛盾。明白他的顶牛是身体发育的原因,不是他不听话。他来自自身发育的矛盾状态给他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唯有认识接纳孩子的这些表现,才可以做好后面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和孩子的亲情关系,亲情是化解孩子内心恐惧的良方,让他有安全感,在安全和被他认可的基础上,教育才显得是为了孩子好。
第二,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交流。孩子往往以自己是小大人自居,而你依然认为他只是个孩子,就不对了,家庭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可以吸收孩子意见。平时,要多与孩子交流。但要注意这时候的交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你去干啥,要谈论生活、理想、包括时事。同时你要做一个倾听者,以孩子发言为主,别以为你在指导孩子,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交流要有层次,要有对事物的理解。
第三,学会放手,给学生空间。这个时候,你喋喋不休的讲是孩子最反感的,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别老跟在后边这不对那不对。让他对立的思考,实际上也是一个梳理他内心浮躁的一个过程。
第四,面对孩子的“顶牛”,学会“服输”。当孩子和你顶牛时,你要知道你这是再有理由,也要冷静。等待孩子发火。因为你这时讲道理,他绝对听不进去,即使他知道你讲的的是真确的。给他时间,让他自我修复。
⑸ 怎样与初中生的小男孩沟通
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
2.
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
3.
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
4.
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⑹ 读初中的孩子怎样管理
前言:说起初中生,可能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头疼,认为那时候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非常不好管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当下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整体现状和大致轮廓,呈现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青春期充满可怕的“暴风雨”?
调查说
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大多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机”阶段,面临健康、事业、婚姻、子女和社会支持的多重挑战。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时,很多家庭进入一个互相之间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阶段,亲子冲突较多,很多家长会用“叛逆、早恋、不好沟通、另类”等词汇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说起青春期,大家都会想起那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青春期似乎成了家长们的“心头疼”,青春期真的如此可怕还是被贴上了标签呢?
实际上,青春期虽然充满“暴风雨”,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一直以来,公众对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过度焦虑,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长曲解子女的成长性变化,从而采取“危机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强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为,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家长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调查说
调查发现,同伴是初中生课余时间玩乐、倾诉和分享秘密的首选对象,高达55.54%的初中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事,选择“母亲”的仅为14.34%,而选择“父亲”的仅占3.44%。这预示着初中生已逐渐将同伴作为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家长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会之前,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对同伴倾注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显着增加。这种在同伴群体中培养起来的互动能力,为今后他们进入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准备。
在这个时期,家长需要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权威逐渐降低的现实,适度放手,支持并帮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围。
孩子不开心时希望家长赶快“救火”?
调查说
调查发现,超八成家长和学生均认为亲子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冲突,初三时冲突达到最高水平。冲突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友、花钱、隐私、偶像崇拜等“个人选择”方面。50.39%的初中生认为“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当初中生面临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并不希望父母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给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的机会。可见造成青春期亲子间沟通困难的并非时间因素,而是沟通方式。
异性交往就会导致“早恋”?
调查说
调查显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愿意”结交异性朋友,而46.34%的家长担心子女“学业受影响”,还有40.37%的家长担心子女“染上不良习气”,担心子女“身体受伤害”和“情感受伤害”的分别仅占6.76%和6.52%。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更关注和担忧孩子学业受影响等现实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更没有看到异性交往对孩子练习相处亲密关系,建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的重要价值。
由于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不少家长处于高度戒备、过敏状态,24.03%的家长“通常不会同意”,有的甚至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说明家长并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异性友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长知道子女的学业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调查说
调查发现,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严),而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上自主性更强,学习动机也更偏重内部因素,感受到的学习压力相对越小。
小学生需要“保姆式”学习指导,而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关心。高达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学习,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仅分别为3.96%和5.59%。可见家长未能发现孩子在学业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与孩子的期望相反,导致亲子双方的供求偏差,势必引发亲子冲突。
家长权威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
调查说
调查发现,子女认为父亲和母亲作为家长“比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别为34.24%和44.46%,也就是说,初中生对父母的评价总体上趋于一般。进一步让子女对家长的工作状态、家庭责任、为人处世、脾气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家长在上述五个方面做得越好,学生对其总体评价越高,反之亦然。
调查说明,子女对父母权威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家长“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对家长的评价能反映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水平。在家庭教育满意度方面,夫妻双方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意见不一致常争执”“不顺心时爱唠叨”“无心犯错也常被责备”等家庭负面事件呈增加趋势,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子女成长。
父亲在家庭中没什么教育优势?
调查说
调查数据显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仅为43.02%,由母亲主要承担教子责任的则高达40.70%。此外,父亲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状况更令人担忧,初中生选择父亲作为情感倾诉对象的比例仅为3.44%。父亲教育的缺位和父亲教育资源的浪费,值得警醒。
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唤起社会对父亲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亲是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果敢、坚强、富有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时,父亲更关注子女的发展性成长,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变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为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开放的心态,需要父母更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支持,这些恰好是父亲的优势。
青春期充满可怕的“暴风雨”?
调查说
参与本次调查的近半数家庭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经济状况属于较低水平。调查发现,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具有同样强烈的愿望,并不会因为收入不高就减少家庭教育的投入,经济压力更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72.08%的初中生报了兴趣班。
兴趣班除了花费金钱,还占用了青春期阶段本来就非常宝贵的亲子沟通时间,加上家长由于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而产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发挫败感,更加易怒,更加容易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大的家庭中,子女学业成就优秀的比例反而较低。也就是说,投入过度带来经济压力,未必能带来子女优异的学业成绩,反而有可能危及亲子关系。
孩子大了没必要进行性教育?
调查说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及2万名小学生的调查,超七成小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选择“几乎没教过”的占26.78%。而此次调查中高达46.00%的初中生家长“从未提过”相关内容,6.36%的学生通过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说获取性知识。可见初中生家长的性教育素养和能力普遍有限,严重滞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本次调查中91.38%的家长为60后和70后,性教育方面大多是“无师自通”,缺乏科学、健康的理念,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因此对子女与异性交往充满紧张和担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身体变化时感到不安和恐惧,影响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10
学习成绩与亲子沟通质量无关?
调查说
27.0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心情不好时选择向子女倾诉的仅为4.10%,而有心事时愿意和家长分享的初中生仅为17.87%。其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协等沟通方式。
良好的亲子沟通应涵盖事务型沟通、消遣型沟通和情感型沟通等三种类型。深入的情感沟通能加深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长的心理危机、缓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虑。但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与子女沟通呈现出单一、泛化的状态,话题多集中在学习等事务型沟通上,沟通方式多为家长问、子女答的单一模式。话题广泛、“什么都聊”的家庭仅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则高达14.53%。
这十大误区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两轻两重”的特点——重子女教育投资,轻家庭文化建设;重子女学业监督,轻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长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建设中,多关注对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护,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正面的能量。
⑺ 如何管理青春期的孩子呢
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因此,家长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需求,才能正确教育孩子。 合理的物质需求: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露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男孩、女孩的书包上挂满了明星图片,谁的生日请大家去吃饭;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女孩学会化妆、染发。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些仪式,向成年人看齐,在小群体里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而成年人却感觉他们是逞强。 朋友的交往需求: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 对异性关注的需求: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 获得帮助的需求: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这时候孩子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揭开谜团。他们仍然需要帮助。 利用赞美,缩短心理距离: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如看孩子成绩单时,不要只盯着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从优点看起。如孩子数学考得不好,语文考得好。可以说:“这次语文考得不错。”这时孩子自己会明白,这是说:“数学没有考好。”但如果说“怎么搞的,数学考得这么差!”这会打击孩子自信,也不利于亲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