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玉米叶变红是玉米出现问题了吗,应该怎样治理
如果变红说明玉米出现了一些病变问题。这种现象称为“红苗”。短时间的“红苗”问题还不大,“红苗”时间过长,则严重降低产量。红苗可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变低,根系活力下降等为害。造成“红苗”的原因主要有氮磷养分供应不足、低温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覆土过深过浅)等。防治红苗要在玉米5至6叶期追施氮磷肥,迅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另外,还应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避免在冷茬、低洼地种植玉米,整地质量好,播种深浅适宜,施肥方法得当,对黏重土壤进行改良等,都是防治红苗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要因地制宜地采用。
㈡ 问种的玉米叶子紫红色怎么回事怎么办
玉米植株叶片发红在田间极为常见,
主要发生在玉米的苗期和抽雄-灌浆期。叶片失绿变红,减少了叶片的光合面积,降低了光合速率,如果叶片进一步干枯,就会缩短叶片的光合时间,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能力,最终影响玉米产量。
从发病特点来看,玉米红叶一般有病毒性、低温冷害型、缺素型、虫害型及遗传性玉米红叶等几种类型。
1、病毒性玉米红叶:
起 因:病毒性玉米红叶即通常所说的玉米红叶病,为侵染性病害,由病毒引起,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该病毒只能通过蚜虫传播,传毒蚜虫在冬小麦或寄主杂草上越冬,翌年危害玉米植株。秋、春两季是黄矮病传播侵染的主要时期,春季更是主要流行时期。麦田发病重,传毒蚜虫密度高,玉米发病也会加重,玉米品种间该病有差异。
主要症状:从玉米下部的第四、第五叶片开始,向上逐渐发病。叶片多由叶尖沿叶缘向基部变紫红色,病叶窄而小,质地光滑坚硬,严重时整叶变红干枯,发病早的植株矮小,茎秆细瘦。
防治方法:在发病地区不种植高度感病的玉米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清除田间杂草;搞好麦田黄矮病和麦蚜的防治,减少侵染玉米的毒源和介体蚜虫。
2、低温冷害型玉米红叶
起 因:玉米出苗后,温度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幼苗代谢缓慢,叶片因叶绿素减少而变暗红。
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苗期,秧苗生长缓慢,叶片小,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叶片逐渐褪绿变暗红。
防治方法:适时播种,避开低温冷害期;低洼冷凉的地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防治红叶的发生。
3、缺素型玉米红叶
起 因:如果玉米幼苗缺磷,根系吸收能力就会下降,叶绿素合成受阻,造成玉米植株红叶。
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苗期,病株叶尖、尖缘以及叶鞘呈紫红色,表现为生长缓慢,矮缩,根系发育差,叶片不舒展,茎秆细弱。
防治方法:在缺磷土壤增施农家肥或磷肥;玉米营养生长期缺磷,可喷施含磷叶面肥,或在植株旁边开沟追施磷肥。
4、虫害型玉米红叶
起 因:由玉米螟等蛀茎害虫钻入茎杆后,破坏了茎杆的输导组织,使蛀口以上叶片光合产物不能向下输导,当大量合成的糖分因代谢失调不能迅速转化则变成花青素,绿叶变红。
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抽雄以后营养源大规模流动的时期,病叶与正常叶片间有明显分离,查看病变植株时,红叶部分下方可见明显害虫蛀口。
防治方法:清除杂草,深翻平整,消灭越冬虫源;玉米心叶末期撒入毒土防治;穗粒期玉米螟虫可用氰戊菊酯兑水喷灌玉米穗顶。
5、遗传性玉米红叶
起 因:有些玉米品种灌浆期,穗上部叶片大量合成糖分因代谢失调不能迅速转化则变成花青素,绿叶变红。
主要症状:在授粉后出现,同一个品种整体出现红叶,穗上部叶片先从叶脉开始变为紫红色,接着从叶尖向叶基部变为红褐色,或紫红色,严重时变色部分干枯坏死。
防治方法:淘汰发病品种。
玉米植株叶片失去正常颜色而变红,是对外界不良环境及病变的一种应激性反应,导致叶片内花青素累积变成红色。好处是叶片颜色的变化能让我们直观地进行判断,但是究竟是那种因素引起的叶片发红,我们要根据发病时间和主要症状进行分析,以便于我们及时防治。
㈢ 玉米的种植与管理
【合理轮作】
1、整地:豆茬地,采取秋翻、深松的方式;秸杆还田地采取浅翻深松或平翻深松(浅翻12-15cm,平翻18-20cm,深松深度25-35cm)。
2、实行玉-豆-杂或玉-豆轮作。要求地势平川、排水良好。翻后及时耙地,耙深达到15cm以上。
3、秋起垄,进行垄底深松,深施肥。深松30-35cm,施肥深度15cm以上。
【选种及种子处理】
1、精选良种种子 必须从正规部门选购,索取品种简介,以便查阅生产日期、品种质量、纯度、净度并检验发芽率。
2、种子处理 尽量使用包衣种子。如果种子未包衣,播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粒选后晒1-2d,以便提高种子发芽和出苗率。
【科学施肥】
基肥每亩施农家肥3-4方,无论是套种还是铁茬直播,基肥应一次性施入。
【播种】
1、适期早播:当土壤耕层内5cm地温稳定通过7-8度时,是玉米播种的始期。播种最佳时期般在5月1日-5月10日。根据土壤墒情及春季气温情况确定播深,以3-5cm为宜:墒情差,深度以5cm左右为宜;墒情好、气温低可适当浅播,以3-4cm为宜。
2、采用气吸式精播机 垄上精量点播,一般情况下,播种与施肥作业一次完成,种子和肥料间距应保持在侧5cm深3cm。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减少光反射,增加光的截获和吸收量,使群体内部受光良好。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田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干物质,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平衡确定适宜的行株距。生产上般采用宽行0.7-0.8m,窄行0.4-0.5m的宽窄行种植方式,或采用0.6-0.7m等行距种植,株距0.25-0.3m,每667m2定苗密度为4000-4500株,掌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则。
【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在放苗过程中,若发现有缺苗断垄时,可及时催芽补种或缓后移苗补栽,或在相邻处留双株。补种时必须提前3天先浸种催芽,并于补种后3-5天查看补种处的出苗情况,且出苗后偏施适量速效肥以促快长;补栽应在幼苗2-3叶期结合田间、定苗进行,选用稠苗处生长健壮的幼苗移栽,并在缓苗期过后给子适量追肥。
2、适期定苗,彻底除集。在幼苗3-4叶期根据田间苗势确定适宜的间、定苗时间,长势强壮、苗田叫适当早间、早定,苗势弱可适当晚间、晚定。定苗时必须确保每穴选留株壮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地膜玉米早春的温度、土壤的水肥条件较好,对幼苗生长十分有利,拔节后易从茎基部长出分蘖,影响主茎生长发育,必须随时检查,早发现早掰除。
3、合理施肥:玉米施肥般要求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粒肥。底肥每亩施水粪20-25担或优质农家肥2000公斤,追肥应采取开沟条施或暗施。
4、 化控防倒。当留苗密度大于4500株/亩时,须在可见叶6-9叶时(拔节期前)喷化控剂金得乐、玉黄金等,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基部节的韧性,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玉米倒伏。
【收获】
在玉米达到完熟期后,籽粒水分降至28-30%即可收获。
收获方式:
1、人工下棒,脱粒机脱粒。
2、采用机械下棒,脱粒机脱粒,秸杆粉碎还田。
3、上冻后康拜因直接收获脱粒,秸杆粉碎还田。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收获,都要考虑有利于籽粒脱水,有利于秸杆处理和秋翻地,有利于贮藏。
㈣ 秋玉米田间管理
1
选用早熟品种。秋玉米生长期所处气候条件特殊:前期高温,后期低温、阴雨。故应选用苗期耐高温,后期籽粒灌浆成熟快且抗性好的高产早熟品种。我省种植的秋玉米品种有石单三号、黄七单交等。
2
选择排灌方便、肥力高的地块。秋玉米前期多遇伏旱,后期秋雨多,又是早稻或春玉米茬口种植,故必须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保水保肥的地块种植。如稻沟槽地、一、二台地等。
3
适时育苗移栽和适宜的种植密度。秋玉米要保证不影响前作,同时其散粉期要赶在秋雨来临之前。我省早稻和春玉米一般是7月上中旬收获,秋玉米播期安排在收获前10~12天,采用肥团育苗,2至3叶移栽。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667m2植3000~4000株,采用双行留双株种植,行距80~90厘米,窝距40~50厘米。每窝双株分开,错窝定植,减轻阴蔽。
4
加强田间管理
4.1
科学施肥。秋玉米温度高、生长发育快,故应"重底早追"。每667m2(下同)用30公斤磷肥和1500公斤左右的清粪水作底肥;4叶期(返青后)施纯氮3.5~4.0公斤,对清粪水1500公斤左右提苗,视旱情灌水抗旱;6-7叶期施纯氮4.0~4.5公斤,对清粪水1500公斤左右壮秆,结合中耕除草;在大喇叭口期施纯氮6.0~6.5公斤,同时培土上厢。
4.2
及时治虫。秋玉米处于高温多湿季节,虫害严重,在4叶期、6叶期和大喇叭口时期用敌杀死、菊马乳油等杀虫剂对成800~1000倍液喷施,防治玉米螟、蝗虫等害虫。
4.3
人工辅助授粉。秋玉米散粉期气温不稳定,雌雄往往不协调,加之秋雨较多,自然授粉不理想,应加强人工授粉。减少秃尖,夺取高产。在大多数植株花丝吐出后,收集混合花粉进行人工授粉两次。提高结实率。同时,不定期摘掉已散粉雄花,增强光照和通透性,减轻病虫害。
㈤ 请问老师种甜玉米要如何管理
查苗补缺
玉米出苗或移栽成活后,应立即进行查苗、补苗。玉米缺苗一般不提倡补种,缺苗3株(穴)以下,在缺苗处一侧或两侧,留双株即可。但若发现连续缺苗3株(穴)以上,应及时用预留苗补苗。补苗时一般采取带土移栽的方法,在阴雨天或晴天下午进行,栽后及时浇水,缩短缓苗时间,确保成活。
适时间苗、定苗
一般3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每穴留1苗。对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推迟定苗1个叶龄。定苗应按计划密度要求,去病、弱、杂苗,留壮苗。对矮苗、密叶苗、下粗上细而弯曲等遭病虫侵害的苗以及差异明显的杂苗应彻底去掉。如有缺苗可在同行或邻行就近留双株。育苗移栽的,发现缺苗,要及时补栽。
间苗、定苗可在晴天的下午进行,病害、虫咬以及生长不良的苗,经中午日晒,易发生萎蔫,便于识别淘汰。防旱、防板结,助苗出土。
甜糯玉米中耕除草
玉米生育期间一般进行1~3次:定苗前后进行一次,此时幼苗矮小,要避免压苗、伤苗,中耕深度3~5厘米。拔节前后进行第2次中耕,苗旁宜浅,行间宜深(9~12厘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结合施肥和培土进行一次中耕。中耕时要平、碎、松、不伤苗。甜、糯玉米较为弱小,结合施肥适时中耕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一般育苗移栽的应在缓苗后进行,地膜覆盖的应在揭膜后及时中耕。
苗期追肥
苗肥一般在直播定苗后(3~5叶期)或在移栽后7~10天施用。整地不良、基肥不足、幼苗生长细弱的应及早追提苗肥,反之,可不追或少追。施肥方法一般采用沟施或穴施(地膜覆盖栽培),在距植株10~15厘米处,开沟5~10厘米一次施入,覆土盖严,以提高肥效。苗肥应尽量避免在没有任何有效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撒施。
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养分含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不宜超过总用量的15%,主要用尿素、碳酸氢铵或复合肥,也可泼浇稀薄的粪肥。移栽时若遇干旱,可结合施提苗肥浇施粪水500~1000千克。
水分管理
玉米苗期植株矮小,生长缓慢,耗水量少,耐旱能力较强。除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外,在播前土壤墒情较好或播栽后浇过“定根水”的地块,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灌溉。
南方地区,春、夏季雨水多,秋季有时遇暴雨,应及时疏沟排渍水,防渍防涝。
掰除分蘖
甜、糯玉米比普通玉米容易产生分蘖,尤其在种植密度低、前期生长偏旺的田块。分蘖大多从第3和第4叶腋内长出,形成侧株,不能成穗,但长势旺,与主茎争夺养分和水分并影响田间通风透光,一般在拔节前应及时掰除,确保营养集中供应主茎。部分品种分蘖多,需要摘除2~3次。操作时尽量避免损伤主茎及叶片。
㈥ 夏季种植玉米在苗期也要做好管理,夏季种植玉米在苗期怎么管理
间苗是什么意思?白话文里多拔苗,补种是苗不出的地方。玉米在苗期,首先要看苗情,是否有缺苗断垄的现象,是否有因播种过多导致苗特别密的地方,一般是2-3片叶的时候进行。如果有密集的出苗区域,及时拔出不太好的幼苗,留下出苗旺盛的幼苗。目的很简单,就是避免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在补种幼苗的情况下,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对于那些出苗不好的地区,一是抓紧时间重新播种,中后期注意水肥管理,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另一种是把间苗的苗移植到缺苗的地方,这样生长就会一样。这里建议带土移栽,下午4-5点后进行,避免阳光照射和水分蒸发过快造成幼苗衰弱的现象。
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30,50ml还是40%毒死蜱EC80,100ml加水50,60公斤喷洒玉米根和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8%锰锌每亩。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0,180g,区间5,7天喷一次,喷2次,三次。5ml30%苞片+90ml50%阿特拉津,或100ml40g/L烟嘧磺隆混悬液,与30kg水3,5叶期定向喷雾。苗后喷洒烟嘧磺隆等除草剂时,喷洒前后应禁用有机磷农药或与有机磷农药混合7天,以防发生药害事故。
㈦ 玉米应该如何管理
玉米是一种很常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不小,在普通露天种植条件下,一亩地产量好的情况下,能达到1500斤左右(甚至更多),低的话,一亩地只有500-600斤,而大多数的种植户,亩产在1000斤左右。
本篇内容,小帮手主要和大家说说玉米在种植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亩产千斤以上还是可以的。
五、病虫害
1、玉米在生育期中的害虫有多种,除了地下害虫外,常见的地上部分的害虫害虫如粘虫、蚜虫、灰飞虱、蓟马等,田间一旦发生后,及时进行防治,根据不同的害虫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比如甲维盐、吡虫啉、阿维菌素以及一些菊酯类的杀虫剂。
㈧ 玉米的种植过程及管理
玉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栽培面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我国对玉米的栽培技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播种: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土壤质地,土壤地力,种植月的,选择适宜的品种,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
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春播玉米在7.6cm上层内稳定在15℃为最佳播种期。华北地区夏播玉米在小麦或豌豆收获后及时播种。播种深度,依土壤墒情为2.5--10cm,以5一6cm最适宜。每亩播种量3一4kg,每亩4000一6000株。 饲用玉米的种植方式。单播,从种植到收获便于机械操作。
和大豆、袜食豆、豌豆、毛叶苕子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蛋白质产量。管理: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和茎叶产量高,要求管理精细。施肥、灌水、化学锄草及防治病虫害等是玉米高产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要获得高产优质的玉米,播前每亩施 2000—3000kg优质厩肥作为基肥。播种时施4—5kg/亩硫酸按,15—20kg/亩过磷酸钙, 2一3kg/亩氯化树作种肥在拔节、孕穗、抽雄、开花灌浆期追施氮肥。
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亩。N:P:K为1:0.5一0.8:0.8。玉米喜半干旱气候,但对水分十分敏感。开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约2kg,每亩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 250—350m3 。不同生育用玉米对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这个时期要进行灌溉。
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浇水3—4次,依不同地区,具体情况而异。灌水方法,我国目前多为沟灌、畦灌,最近发展利用喷灌、滴灌,后两种方法,既节约用水,又灌溉均匀。玉米不耐 涝,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区,要注意排水或采取垄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涝害。
玉米经常发生叶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黑条矮缩病、青枯病等病害及粘虫、玉米螟、蝼蛄、地老虎、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
(8)玉米4叶期紫叶怎样管理扩展阅读:
主要用途
1、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多者达90%以,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含热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但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较低地区,玉米是重要的食粮。
在城市及较发达地区,玉米是调剂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随之产生,并可进一步制成面条、面包、饼干等。玉米还可加工成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酱油、白酒等。
2、饲料用途。玉米是饲料之王。据报道,100千克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135千克燕麦,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籼米。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每2~3千克即可换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产品秸秆也可制成青贮饲料。世界上大约65-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发达国家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矗。
㈨ 玉米授粉完之后怎样管理
健身防病;补穗肥、 补粒肥、防锈病、大、小斑病;防虫:玉米螟、蚜虫、红蜘蛛。叶面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叶面肥。如遇干旱及时灌水,完熟期采取降低籽粒水份措施。
㈩ 玉米叶子发紫红,是缺什么肥
玉米叶片颜色变成了紫红色,是表现的缺磷症状,属于非侵染性的生理性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