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脑办公 » 潜水艇怎样呼吸ppt
扩展阅读
怎样炒啤酒好吃 2024-11-17 07:53:18
怎样才能下载视频歌曲 2024-11-17 07:44:41

潜水艇怎样呼吸ppt

发布时间: 2022-08-09 06:33:00

‘壹’ 潜水艇是怎样为舱内提供氧气的

正常情况下,潜艇常用的空气再生方法有两种:一是电解水法,可持续供氧,但耗电量大,核潜艇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氧气再生法,用主要成份为过氧化物的再生药板或氧烛,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常规动力潜艇多用此法.根据制氧方法,核潜艇水下逗留时间可以无限长,但考虑到艇员在水下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忍耐能力,通常不会超过三个月.而常规潜艇所携带的空气再生器材数量,可以保证潜艇在水下逗留时间在600小时左右.

‘贰’ 潜水艇呼吸环境需要调节哪些

潜艇里需要有这种特殊装置叫氧气再生板,这个氧气再生板就可以把整个潜艇里空间的空气,通过这种化学反应才能释放出氧气,这种再生板它有一个时间限制,如果说确实很长时间在水下航行了,这个再生板也会失效。艇上的空气再生是靠电解水制造氧气,用吸收剂消解二氧化碳,再通过核装置与过滤器驱除有害废气。如果是半潜伏在水中,那么就应该安装通风口,如果全潜在水中,使用压缩空气瓶,医用氧气瓶在潜艇中不适用。Na2O2过氧化钠只在紧急情况下,气源耗尽时才用的。平时下潜后都是用的储存在气瓶里的压缩空气,经减压后供艇员呼吸。潜水艇内有高压、中压、低压空气系统。具体请看有关军事科技网站。潜水艇虽然都沉下去海底,但是潜水艇会时不时的将自身机体浮出水面上来,这样可以打开最上面的舱门就可以直接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可以得到更加新鲜的空气,还有就是潜水艇在观察的状态时,是会通过指挥塔的装置自动为潜水艇去换气的。还有一个就是潜水艇在潜入海水里面,潜水艇是属于很密闭的空间,根本没有办法露出一点缝隙的。这样子就不可能去通过海水去换气的,只能去通过外面的帮助才可以。这时候就用到了制氧的工具了,比如制氧药板,还有氧气瓶这些东西。但是氧气瓶还是要等到最后的关头,潜水员才会将氧气瓶拿出来使用。

‘叁’ 潜水艇在水下是如何换气的

潜水艇的氧气产生系统为过氧化钠(或其他材料),它与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因此潜艇换气是在水下完成的。不过过氧化钠是有限的,用完之后只能通过排气管换气,排气管的使用要求潜艇必须在水面或潜望镜深度(约10米)处。排气管首要作用是排气,其次才是换气。如果确实需要潜艇在潜望镜更深的深度使用排气管可以使用加长排气管,但是要求潜艇不能转向,且只能使用三分之一航速。这里说下排气管,所谓排气管只是针对柴电潜艇,柴油机在没有排气管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的。目前的核潜艇不需要排气管,但是不排除专门按装换气管的情况。 至于能源问题主要通过补给舰实现,补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燃料,食品,淡水,武器。根据需要补给舰可能也是一艘潜艇,不过是大型潜艇而已

‘肆’ 潜艇如何取得氧气、排气、换气

目前的潜艇中都装有氧气发生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氧、氧气瓶、液氧罐,仅仅是液氧罐释放的氧气,就足够全艇人员呼吸3个月了。

潜艇中还常常使用一种“氧烛”,它由特殊化学材料制成,样子很像蜡烛,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氧气。

潜艇上装有通气管。在适当的条件下,潜艇可以上升至离水面几米到十几米的地方,将通气管升出水面,吸入新鲜空气,排出艇内的浑浊空气。

‘伍’ 潜艇是怎么在水下呼吸

潜艇中都装有氧气发生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氧、氧气瓶、液氧罐,仅仅是液氧罐释放的氧气,就足够全艇人员呼吸3个月了。

‘陆’ 潜艇里的空气是怎么来的

潜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阶段,说到潜艇,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一幅画面,身穿蓝色海军服的军人们站在舱内,对着各种仪器观察我国海域内部情况,面对全面封闭的潜艇,一定会有不少的朋友感到疑惑,军人们是靠什么呼吸来维持在水下的生命体征?如果是空气的话,潜艇里的空气是怎么来的呢?

第四,另外一种方法是在潜艇浮出水面的时候进行换气达到通风换气的效果,总的来说,由于潜艇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长期保持工作状态的军人们的身体状况、氧气充足与否等情况,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是为我们国家在战斗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们致敬!没有他们,我们国家的核潜艇也不会有如今的发展。

‘柒’ 潜水艇在水下如何供氧

1.1 通气管换气供氧

早期的潜艇潜航时间较短,潜艇上未装备单独的供氧装置,只安装通气管换气装置,潜艇在水下潜行一段时间后,需要上浮,将通气管伸出海面,与外界进行换气,将艇内贫氧的空气排出,同时向艇内补充富氧的新鲜空气。

通气管换气供氧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设备紧凑,功耗低;缺点是:潜艇需频繁地上浮,并将通气管伸出海面,增加了潜艇暴露的机率。
现代的各国潜艇,都保留了通气管,当潜艇在水面航行时或者完成潜航任务上浮后,使用通气管换气。
1.2 氧气瓶供氧
将装有压缩氧气的高压气瓶装备到潜艇上,需要氧气时,将高压气瓶中的氧气经过减压阀释放到舱室空气中供人员呼吸使用。
对于小型潜艇,该技术经济实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供氧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电源,氧气纯度高,对舱室不会带来二次污染。
压缩氧气瓶的压力有一定的限度,压力太高容易带来存储安全隐患。由于氧气瓶携带的氧气量有限,对于需氧量较大的潜艇,该方式满足不了需求。潜艇上的气瓶在外界剧烈的冲击下,可能导致气瓶爆裂,对潜艇带来损害。
德国、日本等国早期的一部分常规潜艇使用过该供氧技术。
1.3 液氧供氧
氧气在-183℃以下时呈液态,密度约为1.14×103kg/m3。随着AIP潜艇的发展,液氧供氧技术在潜艇上采用。
液氧主要是用来给闭式循环柴油发电机提供氧源,部分液氧经过气化减压后,释放到舱室空气中供人员呼吸使用。液氧纯度高,蓄氧量大,液氧密度大约是常温常压下气态氧密度的1000倍,同体积的液氧储罐可携带的氧气量远大于氧气瓶。
液氧供氧技术的难点在于保温技术,液氧要保存在-183℃以下,液氧储罐要采取双层真空保温设计,即便是采取双层真空保温技术,液氧还是容易不断的气化蒸发,液氧罐上必须设置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液氧供氧技术主要用于AIP潜艇,德国、瑞典等国的AIP潜艇均采用该技术。随着液氧罐保温技术的发展,在常规潜艇舷外布置液氧罐给舱室供氧具有现实可行性。
1.4 过(超)氧化物供氧
过(超)氧化物与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空气接触时,既能产生氧气,又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该技术制作成药板装备于潜艇上,使用时将药板取出装入专用的装置内,靠风机或自然对流驱动,使空气接触药板,发生反应,完成产氧和吸收二
氧化碳的双重任务。
该技术理论上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应用于密闭舱室的空气再生技术,同时完成产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双重任务,各国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有多种型号产品装艇使用。


1.5 氧烛供氧
氧烛的产氧药块是以氯酸盐(如氯酸钠)为产氧药剂,以金属粉末为燃料,添加少量的催化剂、抑氯剂和粘结剂,经混合后,压制或者浇铸而成。启动后,氯酸盐热分解释放出氧气,氯酸盐分解所需的温度由金属粉末燃烧提供。
氧烛是一种容易储存和使用方便的固体氧源,它蓄氧量高,接近于液氧的密度,
大约是同体积压缩氧的3倍。氧烛比较稳定,不会产生泄漏现象。

1.6 碱性电解液电解水供氧
碱性电解液电解水供氧技术是在电解槽中利用电流将水分解成O2和H2的技术。
将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接通电源后,在电解槽的阳极板和阴极板上分别产生O2和H2。从极板两侧溢出的O2和H2分别经过气液分离器、洗涤净化器和冷却器后,干燥纯化的O2送入舱室供人员呼吸使用。低压电解水制氧装置产生的H2,可借助压缩机排出舷外,中高压电解水制氧装置生产的H2,则可依靠自身压力直接排出舷外。
1.7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电解水供氧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电解水制氧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碱性电解液电解水制氧技术基本原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代替碱液。所谓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实际上是一种全氟磺酸聚合物薄片,这种材料浸水后成为良导体,其导电性是通过在水合氢离子在膜上的迁移达到。

‘捌’ 潜水艇如何呼吸

潜艇隔一段时间就会浮出水面换气.另外,潜艇中带有过氧化纳,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钠和氧气,这应该是制氧的唯一途径吧.
此外,还带有高压氧瓶,一方面是为潜艇上浮用,另一方面供艇员呼吸.

‘玖’ 潜艇下面的人怎么呼吸

维持潜艇人员的呼吸氧气来源有:通气管,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子,潜艇在水下时,如果下潜深度不深,可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子进入潜艇舱室,进行空气交换,以此获得氧气。潜艇在有条件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时候,都会用泵将空气压缩并储存起来;一部分空气,在水下可以通过空气循环装置来进行对流,为艇内提供氧气。氧气再生药板是由一片片涂有过氧化钠的薄板组成,使用时产生化学反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每箱药板可供40人使用1.5小时左右。氧烛是用亚氯酸钠等化学药品制成的应急制氧物品,危急时,点燃氧烛就可以放出纯氧,一根氧烛大约可使100人呼吸1个小时。还有电解可以用来制备氧气,但常规潜艇上一般不配备电解制氧装置。

‘拾’ 潜艇潜入水下之后,舰内人员如何解决呼吸问题

目前的潜艇中都装有氧气发生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氧、氧气瓶、液氧罐,仅仅是液氧罐释放的氧气,就足够全艇人员呼吸3个月了。潜艇中还常常使用一种“氧烛”,它由特殊化学材料制成,样子很像蜡烛,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氧气。与此同时,艇内还装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它们虽然不产生氧气,但能处理艇内空气中的杂质和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空调设备则能控制艇内的湿度和温度,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另外,潜艇上还装有通气管。在适当的条件下,潜艇可以上升至离水面几米到十几米的地方,将通气管升出水面,吸入新鲜空气,排出艇内的浑浊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