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ppt
ppt里如何加声音!!
你先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中的“文件中的声音”,选择你要加入的音乐文件。随即你能看到在你当前页的幻灯片上出现一个“喇叭图标”,右击该喇叭图标,选择“自定义动画”,在右边会出现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栏,在里面可以看到你声音的那个动画叙述,单击下,可以看到在它的旁边出现了上下的箭头,点一下,出现下拉菜单,里面有一个“效果选项”,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的“效果”一栏中,就有“开始播放”和“停止播放”的设置。你就可以对你加进去的音乐进行设置了!
看懂没?你试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B.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教学内容:《科学》四年级上册 课题:一、教学目标1. 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的。2. 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3. 通过研究不同声音对自制鼓膜模型振动产生的影响,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通过研究不同声音对自制鼓膜模型振动产生的影响,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信息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四、教学准备气球皮、烧杯、橡皮筋、纸屑、钢尺、铁盒五、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宇航员在“神七”中活动的视频。T:他们在舱内交流时都要通过无线电装置,这是为什么?S:舱内没有空气,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T: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媒介,那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并被我们感知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耳朵的构造吧。出示耳朵的结构图:仔细观察,并思考,耳朵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S: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认识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T:在我们的耳朵里有一个结构,它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各种声音并能够感应,大家猜猜看,那是什么?S:鼓膜。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T:鼓膜究竟接受声音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动手做一个鼓膜模型吧。分组实验:在烧杯上方铺一块气球皮,用橡皮筋固定,在“鼓膜”上方放少量碎纸屑。在“鼓膜”上方制造不同的声音(强、弱;远、近),观察比较鼓膜的变化。要点提示:A 鼓膜接受声音时会怎么样?B比较声音较强和较弱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C比较声音从不同远近传来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交流:鼓膜接受声音时会振动。当声音强时,“鼓膜”振动地较激烈;当声音弱时,“鼓膜”振动地较柔和。当声音从较远处传来时,“鼓膜”振动地较柔和;当声音从较近处传来时,“鼓膜”振动地较激烈。3.我们怎么听到声音出示耳的结构图,小组讨论:现在你能说说声音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吗?交流讨论结果:耳廓收集声音,声音通过耳道到达鼓膜,鼓膜产生振动,并传递给听小骨,听小骨再将振动传递给耳蜗,从而传递给听觉神经,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觉到了声音。阅读小资料:贝多芬的故事T:贝多芬耳聋后继续创作,他是怎么感受声音的呢?S:用牙齿咬住木棍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小结: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如果哪一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听到声音的。这需要其他途径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4.本课小结 T: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收获。要点:a 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b 鼓膜时时刻刻在接受声音,并且会根据声音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当声音强时,“鼓膜”振动地较激烈;当声音弱时,“鼓膜”振动地较柔和。当声音从较远处传来时,“鼓膜”振动地较柔和;当声音从较近处传来时,“鼓膜”振动地较激烈。c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信息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六、板书设计 声音—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接收 ↓ ↓ ↓ 收集声音 产生振动 产生信号七、课堂练习1. 填写外耳、中耳、内耳各个部分的名称2. 鼓膜很( ),而且有( )性,很容易引起( )。3.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 ),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敲打( ),并使它振动,耳中的( )再将振动传到充满( )的内耳,引起( )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 ),被( )接受,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C.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ppt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这门课程的教学课件和教案内容,在101教育PPT上面可以找到很多,以下是我找的结果,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参考借鉴的。
D.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E.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ppt
我们平时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可是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面来的呢?
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空气是一种混合着各种气体分子和尘埃等物质的混合物,这些组成空气的微粒就像是一个个坚硬的小球,充满了整个空间。
2.发出声音的物体被称作“声源”,声源依靠自身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3.声源振动会撞击和它接触的空气微粒,引起周围空气微粒振动。
4.振动的空气微粒又引起周围的空气微粒振动,逐渐将这种振动能量传递下去。
5.于是空气微粒以声源为中心,疏密相间分布,并将这种疏密变化的振动传递到远方。当这种振动传递到我们的耳膜,我们就能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了。
★声音一定要依靠振动介质来进行传播,如果在真空中,即使有物体振动,也没办法将这种振动的能量传递出去,因此也不会发出声音。
F.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ppt
一、立足课标,说教材和学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已有教丰富的直观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基于这样的思考,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课一开始,我便在“熟悉”两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二、围绕目标,说教法与学法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课件。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文件进行直观演示,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层层推进法: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探索性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宜采用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主动获取信息。 (2)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交流讨论探究声音的本质。 三、抓住主线,说板块与环节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的声音:汽车声、火车声、风声、雷声、雨声等。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接着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实验,步步引导。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如何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提出猜想并逐步验证猜想呢?我设计如下环节 (1)明确目标和要求 (2)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4)提出质疑,产生冲突 (5)观察实验,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环节,我会和学生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寻找答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下面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实验前请大家共同来看看实验目的和要求。(课件出示) 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之后,便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指导。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制造声音的响度上,这时我会提醒学生:“老师不是看哪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同学想到的让物体发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之后,进入“反馈交流,评价点拨”环节 ,我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 。当然,这些猜想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但只要是建立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的回答我都会给予肯定,并让学生相互评价补充。此段教学中,我并不急于马上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下一环节的“质疑”,让学生的猜想与事实之间的产生强烈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所以,在第四环节,我会向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声音的产生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是因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那为什么对物体用力按压时、弯曲时、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呢?”这个质疑会让学生动摇之前的猜想,当学生困惑之时,教师抛出新的任务:“再做刚刚的实验,并仔细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再做实验并观察实验之后,进行交流汇报。多数学生可能都发现“尺子和橡皮筋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可能会说是颤动,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并对“振动”一词进行板书。(板书 振动 声音) 随后,我进一步追问: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动,那么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你能想办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动?学生可能会提出用手摸等办法,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借豆子来观察鼓发声时鼓面是否在振动。当学生看到发声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动时,教师乘热打铁,以提问的形式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三部分——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三)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教师出示音叉并击打,问学生:音叉被击打后发出了声音,你能想一个办法让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动吗?在听取学生的方法之时,适时引导学生用借水来观察——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从而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2、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适时总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教师完善板书。 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趣味小实验:怎样使鼓声立即消失?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即消失。至此学生已认识并理解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科学概念。 (四)拓展设疑,铺垫后续学习 “音乐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动,演绎出许多美妙动听的曲子,请听!”(课件播放音乐),听后我们问:听了刚刚这一段曲子,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可能会提出“声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的?” “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等问题,这时我会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接下去将逐步学习的内容,引导可以先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最后,我会以这句话结束本节课:关于声音的奥秘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节科学课吧! 四、紧扣课题,说板书和小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 以上是我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的教材认识和教学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化,既习得了科学知识,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