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脑办公 » 怎样服用药物与水ppt题目
扩展阅读
怎样清洗小白面 2025-04-29 07:27:26
汽车电瓶怎样快速充电 2025-04-29 07:21:39

怎样服用药物与水ppt题目

发布时间: 2023-05-16 09:26:06

❶ 吃药喝水有多讲究

吃药喝水的正确方法,您真的知道吗?[what]

一般人都会想到,把药放进嘴巴,喝一口水吞下就就行啦……

但也有这样的一些人,觉得药片小小的,我干吞也可以。(包括我自己的爸爸也是这种操作方法[捂脸],后来给我说通了)

其实吃药喝水是有讲究的,有些药是要多喝水,有些是少喝水,那该怎么喝呢?药师带你了解一下……

需要多喝水的药物

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应多喝水,一方面稀释其在消化道的浓度,另一方面有助于身体的排汗及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服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时,多喝水能减少药物过敏的可能性。

服用磺胺类药物(如塞来昔布)时,多喝水能预防肾脏损害。

而痛风患者服用别嘌醇等药物(如立加利仙)时多喝水,则有利于尿酸排出。

治疗骨质疏松、高钙血症的阿仑磷酸钠、氯膦酸二钠等药物,可能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和脱水,所以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补足饮水量。而且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食管有刺激性,服药时需要用至少200ml水送服,同时服药后保证上身直立30分钟。

不宜多喝携改慎水的药物

止咳糖浆、含片类的药物服用后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的作用。如果吃完药马上喝水,会把咽部药物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歼山降低,影响疗效。一般要求服用此类药物后,至少5分钟内不要喝水。

要先喝水的药物

胶囊可以保护药物、遮盖异味、改变溶解速度或溶解的位置。胶囊由胶质制成,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辩敬上,造成损伤,严重时甚至出现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先喝水,以保证药物被送达胃部。服用胶囊后,如果感到食道内有异物,说明喝水量不够,需再加量连续喝水,直至胶囊顺利服下去。饮水量一般不少于300毫升。

30分钟后再喝水的药物

一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混悬凝胶等,服用时一般只需少量水送服即可,且服药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因为它们多被制成混悬剂,进入胃后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并恢复其原有功能。喝水多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

干吞服药片,一方面可能会损伤食道,另一方面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而影响药效,甚至发生危险。

掌握正确的喝水方法和知识,有助于发挥药物的疗效。服药最好用新鲜的温开水。当然,维生素类药物和保护肠道的益生菌制品是要用凉开水送服的。不可以用茶水、牛奶、果汁、可乐等各种饮品送服药物,这些饮品会与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绝大多数的药物的排泄,都需要经过肾脏。如果尿量过少,尿液中药物浓度就会过高,容易对肾脏造成伤害,也容易析出结晶、诱发结石。所以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只要没有特殊要求,要尽量多喝水,保护肾脏。

❷ 吃药的时候喝多了水会影响疗效,吃药时该喝多少水你喝对了吗


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服用普通药物时,弯好都应该喝一杯水以便将药物顺利吞下的道理,但很少有人喝的正确,有一些药物如果大量喝水了铅链甚至会影响疗效。因此,服药时正确的喝水,也是正确服药的一部分,而且不同药物对水的要求也不一样。


大多数药物服用时应饮用适量的温开水(大约200毫升),患者应先喝一口水润喉,服药时再喝适量的水,使其尽快将药物送至胃部,减轻对食道的刺激,提高药物的吸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干吞药片是不行的。如果患者干吞药片的话,容易使药片(尤其是胶囊)粘附在食管壁损伤食管黏膜,甚至将食管静脉划破,造成大出血,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


1、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

例如阿司匹林、强的松等,喝水可对其进行稀释在消化道的浓度,保护消化道。


2、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的药物

例如喹诺酮、磺胺类、抗病毒药,这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容易在尿中析出不溶性结晶,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等。


3、盐类泻下药、解热镇痛药

一些如硫酸镁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容易造成人体下泻或大量出汗使身体上的水分大量丢失的,最好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以免水盐代谢紊乱。


4、可能引起口干的药物

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服用这类药物后需要多喝水缓解口干。


5、胶囊类药物

胶囊类药物容易粘附在胃壁上,溶化的药物不能均匀散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且不能迅速形成一定浓度,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1、抗酸、保护胃黏膜药

不适合服用之后多喝水的药物主要有,胃黏膜保护药、苦味健胃剂、心血管药物、抗利尿药等。而像思密达、施林颗粒、硫糖铝这类胃黏膜保护药,只需要少量水送服,且服药后半小时不宜喝水,以便药物在受损的胃黏膜上形成保护膜。


2、消化道粘膜保槐闹孙护剂

如蒙脱石散,具有较强吸附力,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


1、止咳类药物

止咳药,止咳药主要通过覆盖在呼吸道黏膜,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神经末梢刺激,从而达到止咳作用。服药后不能立刻喝水,以利于保护膜的形成,如果觉得口干,应在服药半小时后再喝水。同理,润喉片也是如此,因为饮水过多,会减弱其润喉作用和对咽喉部黏膜的保护作用。


2、经口腔黏膜吸收的急救药品

如硝苯地平、硫酸沙丁胺醇等,饮水会将口腔中的药物冲入胃里,影响疗效。


3、咀嚼片、口腔中咀嚼或吮服

咀嚼类型的药片在嚼碎后表面积增大,可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度和吸收。

总的来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不同的情况,为了大家的身体 健康 ,从药物效果出发,我们还是建议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照医护人员嘱咐服用

❸ 医生提醒:服用不同类药物需配不同量的水,吃这类药时要少喝水!

生病了要吃药,吃药时需要喝水,那你们知道吃一颗药需要喝多少水吗?很多人在服药时都不注意这一点,其实喝水的水量会关系到药效,甚至危害身体健康。

医生提醒,喝不同类型的药,应配合不同量的水:

需要大量喝水送服的药

1.刺激食管的药物。

最典型的就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伦磷酸钠,如果药物黏附在食管上会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该药需要在早晨未进食任何东西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服药后30分钟内避免躺卧,避免进食任何东西,包括食物、饮料和药物。

其他可能刺激食管的药物还包括四环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

2.增加排汗或排尿的药物。

常见药物包括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以及茶碱、氨茶碱等平喘药。这类药物会使体内水分丢失增加,为了保证身体水分的平衡,必须要多喝些水。

3.增加泌尿系结石形成的药物。

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磺胺甲恶唑、促进尿酸排泄的抗痛风药物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等,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尿路结石形成,多喝水可以减少结石形成的几率。

4.胶囊和软胶囊类药物。

该类药物的外壳是用食用明胶做蚂漏成的,遇热、遇水容易变软变粘,同时颗粒比较大不好吞服,因此要饮用大量开水送服,才能使这类药物顺利达到胃部。注意:这里所说的“大量”通常是150毫升左右,大约是一次性纸杯容量的2/3。

吃这些药时应该少喝水

1.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铝碳酸镁片,这类药物服用后在胃内形成胶状物覆盖于胃黏膜表面起保护作用,进食和大量饮水均会影响药效,因此服用这类药物要和灶孝吃饭间隔1小时以上,同时这个期间需要尽量少饮水。

2.中药糖浆剂。

这类药物中加有蜂蜜,大多具有润喉止痒的作用,糖浆剂覆盖于口腔、咽部黏膜,有助于直接发挥疗效,所以服用这类药物时,尽量不要喝水或者少喝水,避免稀释或者冲刷覆盖在黏膜表面上的药品。

还有一些药物是不能饮水的,比如硝酸甘油需要舌下含服,要等到药物全部融化吸收后才能饮水。

除了水量,喝药的姿势也有讲究

1.大多数药物最好采用直立或者坐立的姿势服用,之前提到的阿伦磷酸钠以及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药物匹维溴铵片必须保持直立或坐立的姿势,否则增加食管损伤的风险。

2.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服用隐物稿后,采取躺卧的姿势,可使药物更好地覆盖溃疡面,治疗作用更好。

3.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时最好也采取坐姿或躺卧,避免直立性低血压造成意外。

吃药也是一门学问,用错方法会影响药效,甚至起到反作用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学会怎么吃药很重要!

❹ 常用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

你知道常用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是怎样的吗?你对常用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常用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欢迎阅读。

一、宜清晨空腹服用的药品

1、肾上腺素皮质激素: 泼尼松(强地松)、 泼尼松龙(强地松龙)、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氟美松)等。

说明:因为人体内的分泌高峰迅汪出现在早晨7-8时,此时服用可避免药品对激素分泌的反射抑制作用,对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较轻,可减少不良反应。

2、长效降压药:氨氯地平(洛活喜)、依那普利(悦宁定)、贝那普利(洛丁新)、拉西地平(乐息平)、洛沙坦(科素亚)、缬沙坦(代文)、索他洛尔(施泰可)、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等。

说明:血压在早晨和下午各出现一次高峰,因此为有效控制血压,每日仅服1次的长竖兆效降压药宜在早晨7时左右,每日服用2次的宜在下午4时再补充一次。

3、抗抑郁药: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赛乐特)、瑞泼西汀、氟伏沙明等。

说明:抑郁的症状如忧郁、焦虑,猜疑等常表现晨重晚轻。

4、盐类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等。

说明:晨服可迅速在肠道发挥作用,服后4~5小时致泻。

二、宜餐前(餐前30-60分钟)服用的药品

1、止泻药:鞣酸蛋白、药用炭等。

说明:鞣酸蛋白餐前服,可迅速通过胃进入小肠,遇碱性小肠液而分解出鞣酸,使蛋白凝固,起到收敛和止泻作用。药用炭饭前服,胃内食物少,便于发挥吸附胃肠道有害物质及气体的作用。

2、胃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或复方制剂(胃舒平)、复方三硅酸镁(盖胃平) 、复方铝酸铋(胃必治)等。

说明:餐前吃可充分地附着于胃壁,形成一层保护屏障。

3、苦味药:龙胆、大黄等。

说明:宜于饭前10分钟左右服,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

4、促进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立(普瑞博思) 、莫沙必利等。

说明:宜于餐前吃,以利于促进胃蠕动和食物向下排空帮助消化。

5、降血糖药:甲磺丁脲(甲糖宁)、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瑞怡宁,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等。

说明:小剂量在餐前服用疗效高,血浆达峰浓度时间比餐中服用短。

6、滋补亩纤仔药:人参、鹿茸等与其他一些对胃无刺激性的滋补药等。

说明:于餐前服用吸收快。

7、抗生素:头孢拉定(泛捷复,克必立)、头孢克洛(希刻劳)、氨苄西林(安比林)、阿莫西林(阿莫仙)、阿奇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

说明:与食物同用可延迟吸收。

8、胃肠解痉药:阿托品及其合成代用品、止吐药(如吐来抗)、内服局麻药(如笨佐卡因)、抗酸药碳酸氢纳等。

说明:使药品有效浓度高,发挥作用快。

9、活菌制剂:如双歧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说明:因活菌不耐酸,宜餐前30分钟服用,以避免就餐时刺激胃酸的分泌使酸性增加而灭活菌体,也不宜与抗菌药物同服。

三、宜餐时服用的药品

1、助消化药:乳酶生、酵母、胰酶、淀粉酶等。

说明:宜在餐中吃,一是与食物在一起以发挥酶的助消化作用,二是避免被胃液中的酸破坏。

2、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华止)、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波糖(倍欣)、格列美脲(阿迈瑞)等。

说明:宜餐中服,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3、非甾体抗炎药:舒林酸(奇诺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依索昔康、氯诺昔康、美洛昔康(莫比可)、奥沙普嗪(诺松)等。

说明:舒林酸(奇诺力)与食物同服,可使镇痛的作用更持久。吡罗昔康、依索昔康、氯诺昔康、美洛昔康、奥沙普嗪、与饭同服,可减少胃黏膜出血。

四、宜餐后(餐后15-30分钟)服用的药品

1、大部分药品可在饭后服,特别是刺激性药品 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布落芬(芬必得)、盐酸奎宁、硫酸亚铁、金属氯化物(如碘化钾、氯化铵、溴化钠等)、呋喃丙胺、亚砷酸钾溶液、醋酸钠、多西环素、黄连素等。

说明: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2、呋喃妥因、普奈洛尔、苯妥英钠、螺内酯、 氢氯噻嗪等。

说明:以利于吸收。

五、宜睡前服用的药品

1、催眠药:各种催眠药的起效时间有快慢之分,水合氯醛、咪达唑仑(速眠安)、司可巴比妥(速可眠)、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异戊巴比妥(阿米妥)、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苯巴比妥(鲁米那),分别约在服后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30分钟、45分钟、或60分钟起效,失眠者可择时选用,服后安然入睡。

说明:使适时入睡。

2、沙丁胺醇、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

说明:哮喘多在凌晨发生,睡前服用沙丁胺醇、氨茶碱、二羟丙茶碱止喘效果更好。

3、降血脂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说明:提倡睡前服用,因为肝脏合成脂肪的峰期多在夜间,睡前服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4、抗过敏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特非那定、赛庚啶、酮替芬等。

说明:服后易出现嗜睡、困乏和注意力不集中,睡前服用较安全且有助于睡眠。

5、缓泻药:酚酞(果导)、比沙可啶、液状石蜡等。

说明:服后约12小时排便,于次日晨起泻下。

六、不要嚼碎服用的剂型

1、肠溶片 说明:因许多药物在胃液的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分解失效或对胃黏膜有刺激性;还有的药只在小肠中能吸收,如把肠溶片嚼碎,就失去了剂型对药物的保护意义。

2、缓释片(胶囊) 说明:缓释片是在普通药片外层包有一层半透膜,胃液可通过半透膜进入片内溶解部分药物,形成一定的渗透压,使药物溶液通过膜上的微孔在一定时间内非恒速地缓慢释放,若嚼碎服用,则破坏了半透膜,不能起到缓慢释放的作用。

3、控释片(胶囊) 说明:控释剂型是用优质的药用辅料制成的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药物剂型,若嚼碎后将起不到恒速和减少用药次数的效果。

七、服药后宜多喝水的药

1、平喘药:茶碱或茶碱控释片、安茶碱、二羟基茶碱等。

说明:由于其可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易致脱水;同时哮喘者又往往伴有血容量较低。因此宜多喝开水以适量补充体液。

2、抗感染药物:磺胺类药(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酶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说明:因磺胺类药主要经肾排泄,易形成结晶使尿路刺激和阻塞。若大量饮水,碱化尿液,可使结晶溶解而排出;此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大,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故宜多喝水以稀释并加速药物排泄。


❺ 吃药不是只配白开水这么简单,教你该怎么喝才有药效

一般人认为生病时吃药就是要配白开水,而且是温开水,这个方式对大部份的药物来说的确有道理,至于茶水、果汁、牛奶,则都被认为是不适合服用药物时的饮料,还有,有哪些药物服用前后不宜搭配开水或饮料,事实状况到底如何?其中还真的是有些学问。

果汁 牛奶不宜当服送药品饮料

例如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而果酸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很容易导致部份药物与果汁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化合等化学反应,所以不利于药物吸收,不宜做为送服药物的饮料。

此外,很多人觉得吃药会伤胃,所以喜欢用牛奶搭配药物一起服用,或是在吃完药后喝些牛奶,以保护胃部。但事实上像是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果与牛奶合用,会与牛奶中的钙质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化合物,降低抗菌作用,进而使药物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所以牛奶也不是适合搭配药物的饮料。

有部份药物可搭悄培配服用茶水,但可能会有药物过量的问题

至于茶水,一般并不建议病患当成协助服用药物入口的饮料,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启缺唯可与金属离子、生物碱、酶类等物质结合而发生沉淀作用,影响药物吸收。不过,也有些药物还是可以用茶水服送,例如维生素类药物、利尿剂、降血脂类药物等,这些药本身就具有兴奋、利尿、降血脂的功能,用茶水服药能增加其效果,不过还是会有药物过量的问题,会跟一般的新陈代谢吸收速率不同,所以医师并不建议这样服用。

矿泉水也不是服药的搭配好饮料

不少人认为矿泉水是种健康的饮料,适合配合服送药物入口,但其中存在一些像是钙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对于某些药物也会有所影响,像是四环素类抗生素、骨美实膜衣腚等药物都严禁与钙制剂一起服用,所以尽量不要用矿泉水送服。

配合服药的饮水量也有讲究

而吃药时配水的份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而言,配合服药至少每次要喝下100的水,但针对有些药品,则需要喝下大量的水,例如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比较明显的药物,如氯化钾、阿斯匹林、四环素、氨茶碱等,在服这些药时应同时喝200以上的水。而像是阿托平、颠茄合剂等药物在吃完后容易口干,也应该多补充水分。

此外,喹诺酮(quinolone)类药物,还有磺胺类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其代谢产物易在尿中产生出结晶,可能会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痛等,所以也需要服用大量水份。

还有盐类泻药,如硫酸镁,还有解热 镇痛类药物,如含有对乙酰氨酚的感冒药,服后会让人大量出汗,所以在服药时多喝水可补充人体水份的不足,避免体内水分与盐分的代谢紊乱。

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宜立即喝水

至于有些药物在服用后是不宜服用开水的,像是如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类药物,因为比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在患部直接作用,进而达到消炎、止咳作用,所以如果喝了过多的水,会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一般来说在服完止咳糖浆5分钟内不宜喝水。

有些中药则适合配合淡盐水服用

值得一提的,有些中药是适合搭配淡盐水服用,例如六味地黄丸、扮蚂四神丸和大阴补丸,如果用淡盐水服送,可以发挥更好的药效。

❻ 吃药喝多少水才合适,这个问题您想过吗

吃药喝多少水才合适,这个问题您想过吗?

吃药要喝水,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誉缺。但喝水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很多人就可能回答不上来了。殊不知,这个小小细节里,包含着吃药大学问!

5、抗利尿的药物

如加压素、去氨加压素,服用期间不宜喝水,否则可能会引起水潴留或低钠血症及其并发症。

这个药在服用时,庆和辩应在清晨空腹,用一满杯白水(175至250毫升)送服药品,用药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喝饮料(包括矿泉水)或服用其他药品,以免降低阿仑膦酸钠的吸收。不仅如此,用这种药后半小时内或服药当天首次进食前请不要躺卧,因为阿仑膦酸钠对食管有刺激,服药时躺卧会增加这种刺激。

通常,绝大多数药品在服用时,都建议直立上半身,让药品直接通过水的作用,带到我们的胃里,已达到药品最大的效果。

❼ 药学知识:送服药物用水宜忌

药学知识必备:送服药物用水宜忌

80%以上的药物都是口服,科学正确的喝水服药能帮助药物尽快发挥疗效,错误的喝水服药方式不仅使得药物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有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因此,患者服药前,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正确服药方法

口服前要洗净双手;倒一杯150~300毫升温开水,先喝一口水,润润喉咙和食管;把药含入口中,再抿一口水,再将头向后一仰,把药与水同时咽下;紧接着将剩余的水喝完;服药后不要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动1~2分钟,以便药物完全进入胃内。

二、注意饮水的量

1.药物剂型不同水量不同

通常颗粒剂每次用150~180毫升水冲服下,再用一口水漱漱口即可。片剂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而胶囊药至少喝300毫升水,这是因为胶囊遇水会变软变粘,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团饥,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

2.应多喝水送服的药物

以下几类药服用时必须多喝水,减轻不良反应:

(1) 平喘药:服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胆茶碱、二羟丙茶碱等,由于其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多而易致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哮喘者又往往同时伴有血容量较低。因此,宜多喝白开水。

(2) 利胆药:利胆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有助于排出胆道内的泥沙样结石和胆结石术后少量的残留结石。因此,服用期应尽量多喝水。

(3) 双闹春膦酸盐:双膦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可致电解质紊乱和水丢失,故应注意补充液体,使每日尿量达2000毫升以上。同时嘱咐病人空腹服药,服药后30分钟以内,不能平躺,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4) 抗痛风药:应用排尿酸药苯溴马隆、丙磺舒、别嘌醇时应多饮水,使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同时应碱化尿液,以防止尿酸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

(5) 排尿结石药:服用中成药排石汤、排石颗粒或西药消石素、消石灵后,都宜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3000毫升左右,以冲洗尿道,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6) 磺胺药:在尿液中液或耐的浓度高,可形成结晶性沉淀,易发生尿路刺激和阻塞现象,出现结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闭。在服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等磺胺药后宜大量饮水,以尿液冲走结晶。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肾脏的毒性大,虽在肠道不吸收或吸收甚微,但多数在肾脏经肾小球滤过,尿液中浓度高,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宜多喝水以稀释并加快药的排泄。

(8)退热药:多喝水,以便排汗和降温,否则因出汗过多可造成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或虚脱。

3.不宜多喝水送服的药物

有些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治疗作用。下面这些药物服用时不宜多喝水:

⑴胃粘膜保护剂

如氢氧化铝、硫糖铝片、枸橼酸铋钾等胃粘膜保护剂,进入胃后在溃疡创面上形成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与侵蚀。如果喝水多反而会稀释药物,保护膜变薄,甚至失去作用。此外,药后半小时内也不要喝水,因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会破坏刚刚形成保护膜。

⑵止咳糖浆类

服用粘稠的止咳糖浆会粘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如果喝过多的.水,会把附在咽部的药物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发挥。如果觉得口干,至少应在服药半小时后再喝水。

⑶苦味健胃剂

如复方龙胆酊利用其苦味,通过舌头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来增进食欲,故不宜多喝水,以免冲淡苦味而影响药效。

⑷蒙脱石散剂(思密达)

只需50毫升的水冲服即可,服前、服后不可以大量饮水,否则影响其吸附力。口服补液盐(散剂)应严格按说明书规定配制,不另喝水。溶液过浓反可引起腹泻而过稀则效差。

⑸只需直接嚼碎后吞服,无需喝水

如碳酸氢钠片、复方氢氧化铝片、硫糖铝片、乳酸菌素片、酵母片、复方甘草片、复方木香铝镁片等。

三、正确选择水

1.水温的选择

用温白开水送服药物是最好的,因为温白开水不会影响各种药物的吸收。但有些人喜欢用50~60℃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这些药物包括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谷芽等,其主要成分是有活性的蛋白消化酶,当温度超过60℃时,就会变性失去助消化的作用;类似药物还有乳酶生、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妈咪爱)、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丽珠肠乐)等活菌制剂。小儿麻痹糖丸忌热服用,宜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2.服药不宜用的水

水质不同也会对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药物来说,白开水是最好的。用茶、汽水、果汁、乳制品甚至矿泉水、酒等“饮料”送服药物,不仅影响药效,还可产生毒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