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地理该怎么复习
地理复习方法
一、强调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些同学在复习课本时,只重文字,忽视图像,不看课后练习,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后期复习,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复习课本时,一信历缺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例如,复习“气候”时,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使高、初中地理结合起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但我本人更倾向于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
专题一,地球运动系统。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让学生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让他烂轮们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专题二,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传统型和过渡型选修新老教材有明显的矛盾,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专题三,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采用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专题四,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滑辩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近几年的文综合试卷中都把相应的地理信息分别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命题的立意在于对图表的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综合复习
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来完成的,考前这一段时间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指导他们自己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的知识面广、学生思维训练多等特点。在综合复习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问题一个区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引导学生寻找思维线索,设计出综合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具备积极有效的思维。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四、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让学生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教师应该精选资料,要设计贯彻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思想的习题,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另外,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最后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无谓浪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对于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定点训练,教师应准备出高质量的针对性强的试题,限定时间高标准地完成训练任务。然后应进行批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剖析命题思路,引导解题思路,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老师讲评,让学生发现题目背后蕴涵的学科思想。然后采用“练习----课本----练习”的复习模式,以做练习题为主线,每题必联系课本、双基。在课本知识指导下,再去练习。众所周知,解题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变能力,提高考试成绩,但解题训练必须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抓基础是根本,解题训练仅仅是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手段,是一种“根据问题来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错位。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必须认真参加模拟考试,积累考试经验。
亚 洲
第一节 概述
复习考试内容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世界第一大洲。东部的岛弧。南部的三大半岛。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形。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名称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复杂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显着。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知识要点
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在东半球的东北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陆地接壤。亚洲南部有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东部有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岛弧,即千岛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东南和南部海面还有许多群岛和岛屿,如马来群岛。
亚洲面积约有4,400万平凡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等几部分。
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亚洲的地形起伏很大,高原和山地面积很广,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约1000米。
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巍峨突出,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这些高原的平均海拔都比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低得多。
亚洲着名的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等,它们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外围。
亚洲的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其中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它们的中下游地区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向东流入太平洋的大河主要有黄河、长江,它们的中下游地区有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恒河、印度河,它们的中下游地区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利资源都很丰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经济意义很大。
亚洲西部的里海,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着 亚洲范围广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又名各地地形和距海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一)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着。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主要属热带季风气候。那里终年高温,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稀少。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二)亚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处内陆,受海洋的影响小,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亚洲北部,冬季漫长,气温很低;夏季短促,但较温和。那里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只有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岛屿,终年严寒,属极地气候。
(四)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终年炎热,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成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五)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终年气温很低,多雪峰冰川,属于高山气候。
复习题
选择(下面各题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A.复杂多样,西部海洋性气候显着; B.广阔的大陆导致了单一分布的大陆性气候;
C.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 D.复杂多样,西北部极地气候分布。
2、亚洲最南部的大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帕米尔高原; C.伊朗高原; D.德干高原。
3、位于南海和猛加拉湾之间的大半岛是:
A.阿拉伯半岛; B.中南半岛; C.小亚细亚岛; D.印度半岛。
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A.贝加尔湖; B.青海湖; C.苏必利尔湖; D.里海。
简答
1、亚洲大河的流向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亚洲为世界季风气候最显着的地区?
答案:选择题:1、C 2、D 3、B 4、D
简答题:
1、由于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亚洲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向四周辐射。
2、亚洲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大,因此主 要受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影响的季风气候也就最显着。
重要还是你靠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加油!
2. 如何进行初中地理中考复习
先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最好将知识整合起来,可以教学生做简单的思维导图,既可以复习到各个知识点,也能了解知识的结构框架与联系。(每节课复习1~2个单元)复习完后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巩固,对易错或重难点的题目要详仔圆芹解。
知识系统复习完后,腔睁就要多做点中考真题或模拟题。
此念毕外,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默写或知识点填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3. 年地理中考备考会:怎样做好中考地理复习讲
告诉你两个好办法:第一:御敏死记硬背,你的老师肯定有发提纲给你,你就赶紧背,特别是背你不会的知识块,在早晨睡起来背一遍,晚上睡前看一遍亮晌或背一遍,就好像你天天见到你同桌后就不容易遗忘她似的。第二:题海战术,做任何有关生物和地理的题目,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不能边做边看答案,做完后对下答案,错的题目你可以剪下来粘在一本本子上,不懂的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耻下问你懂吧。然后不时的看一看你错的题目,如果你们有买专门应对会考生、地的练习册,一定要做到敬拆锋里面的题目全都理解,能保证里面的题目能做全对,这样90分以上绝对没问题。(哥现在高二,初中我生物地理是在考前半年才认真读的,以前都几乎在及格线徘徊,只后的模拟考我都是靠90多分的,会考我的生物地理是双A)你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或两种结合起来复习。
4. 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
对学生而言,做好地理知识的复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梳理出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因为,我们有了框架,就相当于有了对知识的宏观认识和理解,而且在自橡旅己梳理的过程中,也能从整体上自己把握地理的知识。
第二,针对老师的复习课程和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做重点加强训练。
第三,定时定量的做试题测验,做好应考准备。
第四,最终的冲刺阶段建议保持平常的复习枝桥进度,保持平猛如猛常心。
5.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课
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考复习具有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必须吃透考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复习计划。那么什么是考纲主要精神呢?地理会考考纲指出:会考“是为了促进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初中教学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会考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会考复习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使会考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从历年来会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故会考复习必须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扰顷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完整、准确。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明确,答题完整。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区时,要突出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形成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城市等内容。
“讲”,还必须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线复习。如复习地形时,可把总的地形与四大区域地形相结合,复习农业时要求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如通过比较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差异。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如“天津近海,为什么是大陆性气候?”“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为什么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练习题还应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京广铁路和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相交于“株洲”而不是“珠洲”或“株州”。
第三步“补”。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搞好会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一是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二是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分布键李塌的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
三是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稿圆量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在上述气候图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年降水量图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五个温度带、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最为重要。
四是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铁路干线图要求学生掌握重要铁路干线,掌握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的会合点,南北向干线与长江的会合点,学会利用铁路干线作假想旅行,还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临海、临河,是否是铁路枢纽或港口城市。
五是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怎样才能熟练掌握这几幅地图,首先要在地图知识部分打好基础。如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会在不同类型经纬网图上定方向,会判读和分析等值线图,如能做到默画中国轮廓(有长江、黄河)示意图则更好。
要熟练掌握上述几幅重要地图,还必须突出练字。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填空图进行练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复习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把两幅或三幅有关地图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推理、判断,以得到系统知识。进行比较时,可把属自然地理内容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图放在一起,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如河流的水文特征)特点的形成。有时可着
6. 关于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知识梳理问题
地理会考技巧 1、认真让带审题审图
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2、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而且在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探究类(解答的关键在于把握题目情境与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体现出现代地理价值观,即正确的环境意识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3、答题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且一定要用地理专业术语。
题目审好了,回答问题的方面想全了,接下来就是要落实答题的知识要点。组织知识要点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同时还要做到术语专业。回答地理问题时有一大忌,就是不用专业术语,讲白话,这就违背了科学严谨的本质
长期以来,地理初被家长看作“副课”,不被重视,影响了老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使得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匮乏,直接影响高考成绩。新课改以来,我省初中地理教学得到重视,制定了初中地理会考制度,并且会考分数与中考挂勾。为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在我从教地理教学十几年中,我认真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教的每届学生统考、 会考成绩都在全县名列前茅,现将我教学中高效的复习迎考办法介绍如下:
首先,要掌握好考试的命题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会考的目的是全面、 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考查内容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各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呈现试题内容,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近年来考试内容分值分配情况分析,地理基础知识20%左右,中国地理50%左右,世界地理20%左右,宣城地理10%。考试题型是单项选择50%,填图、 绘图、填表、分析图、简答等50%。
把握住了这个大方向,复习的纲目,重点就很清晰了。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需要48课时,实际只有33课稿滑空时左右(每周两节),如果与大纲同步新课都上不完,那就谈不上复习了,我在教学中打破大纲的制约,突出教材重点。第一章 四大产业用五个课时,主要分析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业、 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地位发展前景及分布,我国主要铁路干线铁路枢纽及主要海港,学生回家预习后,使用电脑多媒体动画填图游戏,强化训练。第二、 三、 四章沿海万里行,陆疆万里行,黄河万里行,长江万里行,用13个课时,北京、台湾、 香港和澳门、安徽用4个课时,其余30个省级行政区用9个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前要求学生在家预习,课上使用电脑多媒体,出示各个省市的地形图和政区图,分别有所侧重地介绍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以及发达的交通键瞎运输设备。使用比较法、列图表、 有些地区可以打乱教材章节顺序,根据差异性相似性,空间联系进行组合,有些章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在老师引导下自学完成。
按照会考时间的安排,还剩余13—15课时用来完成迎考前的复习。
其次,要运用节时有效的复习方法。我把湘教版初中地理复习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地理基础知识部分需要2个课时,第二部分世界地理部分需要4个课时,第三部分中国地理部分需要8个课时,第四部分宣城地理需要1课时。
一、地理基础知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完成: 1、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比例尺大小运用及计算; 2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绘制; 3、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性质,东西半球划分的依据。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空间感强,要寻找新视点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关于东西半球的差别可以画一简图,老师指图报东西任一经度学生回答,很快就能掌握。
二、世界地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完成。1、掌握七大洲、 四大洋的位置、 地形、气候、 河流的特点;2 、七大板块运动与地震分布;3、 天气和气候区别,识别天气符号;4 、了解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和降水各地区的差异;5、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征;6、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 海陆分布、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7 、世界三大人种分布地区及特征,世界的语言和宗教;8、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9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10、了解几个经济大国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发展等情况。
这部分内容多,复习时间又紧,我在复习中,随时注意启发学生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纵横向对比较,并将知识点时时落实在图上。例如:讲到欧洲。轮廓、 地形、地势就与非洲轮廓、 地形、地势南亚地形进行比较,讲北美的气候时与纬度相当的欧洲西部,北亚地区对比从而得出本区气候特点和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比较,求同存异, 达到条理化,对学生的识记大有帮助。
三、中国地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完成。1、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领土面积、 邻国、濒临的海洋,记住34个省级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2 、我国人口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民族分布特征;3、 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分布及特点;4、中国的气候特征、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的划分,特殊天气及自然灾害;5、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划分,长江、 黄河的概况;6 、自然资源,分类及特征;7 、我国石油、煤、 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地;8、 我国土地资源使用类型及比重,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9 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解决水资源不足采取的途径(主讲南水北调);10、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及位置、 范围、 面积、人口、 地形、 气候、 河流、 农业、 矿产、 名胜等等。
这部分内容是考试分值高的部分。内容多,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例如:讲34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可以结合沿海万里行、 陆疆万里行、 黄河万里行、 长江万里行进行,系统完整地介绍各省位置、 自然环境、交通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样学生对各省市就有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
四、 宣城地理部分的复习:使用电脑多媒体:1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主要河流分布;2、 掌握宣城市行政划分、 人口及民族、 两大河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3 、宣城市的工业、农业、交通及旅游业发展情况;4 、宣城市各县市的特色。
乡土教材作为必考内容,目的是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宣城的情感,让地理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复习时尽量结合实际,例如,讲宣城市的交通,我运用家乡-广德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位置,来讲宣杭铁路、318国道及皖赣铁路等,这样贴近了学生们的生活,拓展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活学活用教材,学生掌握起来快的多。
以上是我的井蛙之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