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民族如何去识别名民族请举例说明
民族是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腔搭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
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
(1)怎样识别民族ppt扩展阅读
民族的特征:
1、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2、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
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信好精神以及滑圆铅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族
❷ 做PPT有关民族的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宽脊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则腔,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孙巧衫,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4.满族
满族人大部分聚居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非常重礼节。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这个礼,表示亲昵。家里一般都有“万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贵,用来供奉祖宗,不能随意去坐。挂旗也是满族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春节时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贴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节日气氛。
满族以稻米面粉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满族名菜“白肉血肠”。冬季寒冷,没有新鲜蔬菜,常以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 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
5.朝鲜族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和喜庆日,朝鲜族群众就会载歌载舞,欢腾雀跃。不论男女老少,不仅都能唱会跳,而且还都十分酷爱传统体育活动。
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处处受到尊敬,儿孙晚辈都以照顾体贴祖辈为荣。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喜欢食米饭,擅长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
有吃狗肉的习俗。常用一种叫“麻格里”的家酿米酒来招待客人。
6.回族
宁夏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回族总人数的1/5),密度最大,号称“中国的穆斯林省”。宁夏回族在宗教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严格和完整地恪守伊斯兰教规,具有独特的宗教习俗,心理状态和民族意识。
语言:回族先民来自中亚细亚,波斯,阿拉伯等地,除了会讲汉语外,在民族和家庭内部仍保存波斯语或阿拉伯语词汇和短语。
卫生:干净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特有习惯,因此,水房的设备,洗具,在清真寺及每一个穆斯林的家庭,都是必备的。回族在作礼拜时一般要洗浴,饭前便后也要洗手“小净”等。
衣着:来到宁夏,无论是银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区,你都会看出,当地回族的衣着保持着本足族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采的风貌。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还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绵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欢穿双襟白衬杉,有的还喜欢穿白裤子,白袜子,显得十分整洁、明快、庄重。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
❸ 各民族是怎么区分的
一,中国的民族是怎么划分的
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才结束的.
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开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识别的过程.按照上述理论依据截至到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并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中国有55个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说法。这种说法主要是由于下列情况所导致:
1.民族观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个民族又分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当作一个民族了。例如,我们都知道的阿诗马属没姿于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
2。在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一些人可能会提出自己历史上曾是某个民族。但是这种情况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中国不再增加少数民族,从里论上看,歼旅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汉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数民族认定的理论基础。这可能是现在有人认为中国有57个少数民族的情况.
3.一些民族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同一民族长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们会认为不同地域的应该是2个民族,这种说法现在存在,但从科学角度将,这种说法不成立。
4。由于第2种情况,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还有大概70多万多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有的任何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民族独立划分的4个标准,所以按照未识别民族对待.
民族识别是从氏察凳解放初到1979年基诺族认定才结束的。
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有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但是这是极少数的情况,关于民族的划分情况,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国际就解决的问题。
二,汉族的来历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活动范围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于华夏族之外的国家也被逐渐接纳。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和主体,加以汉朝疆域内被汉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汉族。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❹ 中国是怎么区分民族的(划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斯大林在给民族下定义时,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征也就是划分标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认为,这四个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任何民族都应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因此,四个特征永远构成一个综合整体,表现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说:“乎蠢卜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一个民族。”
除了汉族,主要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档行族(1692万)、回族(1058万)、满族(1038万)、维吾尔族(1006万)、苗族(942万)、彝族(871万)、土家族(835万)藏族(628万)、蒙古族(598万)、侗族(287万)、布依族(287万)、瑶族(276万)、白族(193万)、朝鲜族(233万)、哈尼族(166万)、黎族(146万)、哈萨克族(146万)和傣族(126万)。
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独有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岁穗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此类族群人口共有64万人。
拓展资料
中国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问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参考链接网络 中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