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脑办公 » 科学六年上册怎样放得更大PPT
扩展阅读
怎样蒸干鱼好吃又简单 2025-01-17 00:43:59
手机怎样进行截屏 2025-01-17 00:43:12
固定资产台账怎样管理 2025-01-17 00:34:12

科学六年上册怎样放得更大PPT

发布时间: 2024-08-25 08:23:24

Ⅰ 怎样放的更大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技能目标:能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标:体会技术的发展能推动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又会返过来影响技术的发展,最终改善我们的生活。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
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一天,有一个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楼顶上玩耍。无意中,他拿起了2个放大镜,反复摆弄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时,突然他发现:街对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鸡雕塑比原来放大了好几倍,就连大公鸡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兴奋,他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给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詹森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镜片来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在他们认真思索,反复实践中终于发现了把物体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制一个显微镜
1、T: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样来调节调节放大镜间的距离,使物体放的更大呢?
2、T:由于调节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师已经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了,我们只需调节上面的这一个放大镜,直到找到一个放的最大的图象。同桌两个孩子一架,注意抓紧时间,开始实验。
3、学生活动
3、T:看到了吗?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4、T:其实两个放大镜按一定的距离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体放的更大,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显微镜了,上面的这个镜片是显微镜的目镜,下面的这个是显微镜的物镜。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詹森父子发明第一台显微镜的过程了。我们用它来观察物体?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物体来观察。比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个放大镜看和这台自制显微镜看,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在四人小组中展开。
5、学生活动、汇报。
6、T小结:刚才孩子们用自制的显微镜看清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体,而事实上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也是通过显微镜才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学家,他首次利用显微镜看到了细菌。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吧。翻开书11页,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7、学生阅读T: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8、T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制的显微镜确实能把物体放得更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几种显微镜,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灯片)
三、分享资料
1、T:除了这几种,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显微镜,它们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课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以上相关的资料,我也了解了你们收集资料的情况,看得出来每个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还有的组收集到了一些图片。接下来,我请同学来交流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别人的资料中你都学到了什么?
2、学生分享资料
3、T:听了这么多的资料,此时,你想说什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讨论吧
4、小组讨论、汇报
5、T:因为有了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重来未曾发现过的微生物、病毒、基因等等;正因为有了显微镜,我们的医学、考古学、工业、农业、军事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Ⅱ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怎样放的更大》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Ⅲ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实录与反思(转载)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下教材《微小世界》单元的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课文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2)过程与方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教学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关系和距离。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塑料片、双面胶。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苔藓等。(2)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有关显微镜发展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 。1、课前分发好苔藓,分别用肉眼和一个放大镜观察,并比较。师: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认识它吗?生……师:有办法把它放大吗?生:用放大镜。师:来领个放大镜去看看。生领取放大镜,观察。师:这与直接用眼看有什么不同?生:放大了。2、设法把苔藓放得更大。师:能放得更大吗?板书:放得更大。师:怎样放?板书:怎样生:能,用两个放大镜或显微镜。(评注:教材上提供了几种供观察的材料,不是由于时令关系难以找到就是观察效果不够明显,于是改为观察蚂蚁的足。一块载玻片,一条较宽的透明胶带,中间粘个活的蚂蚁,观察起来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是难以保存。一重叠,蚂蚁就缺胳膊断腿了。最后改为青苔,对比效果明显。青苔要求是天鹅绒式的那种,又矮又细又密,这样学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清每根青苔的样子,用放大镜才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显示出放大观察的迫切性。)二、探究怎样放得更大。1、学生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放大苔藓,说说有什么新发现。师: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放大镜。学生再领取放大镜。师:两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一样吗?生:不一样。这个大,这个小。2、探究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摆法。师:用这两个放大镜观察有哪几种看法?生:重叠的。小大、大小。生:分开的。小大、大小。生回答,师板书。师:还有吗?生:没有了。师:这些摆法中哪种能放得又大又清楚?我们来试试看。学生逐一验证四种摆法。师:我们发现哪种摆法能放得又大又清楚?选出最佳摆法,形成共识(①倍数大的放下面更清楚;②两个放大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比直接叠在一起放得更大。③清晰看到放大倒立的像时最大)如有不同意见的,就不同意见再验证。师:你是怎样操作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评注:提供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引领学生思考放置方法,培养逻辑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试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放置秩序,培养严谨的探究态度。)三、自制简易显微镜。1、过渡:这样观察有什么不方便吗?生:能固定就好了。2、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师:要固定的话,需要哪些材料?生边说师边出示。师:怎样固定?我们小组里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抽两位学生班内交流。师适时演示并提醒操作步骤。如两个都固定还是固定下面一个。操作步骤:① 调节第一个放大镜,直到看到很清晰的像;② 用双面胶把这个放大镜固定;③ 调节第二个放大镜的位置高低,直到看到很清晰的像;④ 在第二个放大镜柄的下方粘住两侧胶片。3、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评注:由设计到演示到制作,学生思维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旨在兼顾中差生。允许简易显微镜个别程序的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讲解原理:师: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300多年前,人们就是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提高了放大倍数,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5、师:现在我们也制作出了显微镜,想体验一下吗?可以用它观察指纹、汗毛等细小的东西。学生观察。6、师:用它观察与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比,有什么不同?生:放得更大了。生:能看到细小的东西。7、了解自制显微镜的倍数:师:那它能放大多少倍?我可以告诉大家小的是2倍,大的是5倍①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倍数相加等于7.5倍、倍数相乘等于12.5倍。②师:到底放大了多少倍呢?我们留到课外探究,看谁能先探究出来?四、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1、过渡:关于显微镜,你们还想了解什么?2、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生:最早的显微镜是谁发明的?能放大多少呢?生:显微镜是怎样发展的?师: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生:上网、看书……师:还可以同学间帮忙。如最早的显微镜是谁发明的,谁能解答。 师展示列文虎克的单式显微镜结构图(资料卡):老师也从网上找到的列文虎克的单式显微镜结构图。这是镜头,这是放标本的地方,这儿可以调节上下左右距离。我把它贴在后面布栏里和大家分享。贴图。师:我们通过这些途径课外收集资料,做成资料卡,建个专栏共享,好吗?生:好。师:那让我们课外继续研究,现在下课。(评注:对显微镜的发展史的了解,侧重于方法指导,有利于课外探究的拓展。) 教后反思:一、探究材料的选择。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少,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也比较简单,关键是制作显微镜所采用的材料选择。期中两个放大镜的要求是:直径一样大小,倍数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买。实验中关键性材料是镜筒纸。试教中我仿照参考书选用了铅画纸作镜筒材料,结果发现观察时光线过于微弱,细节虽放大了,但是模糊不清。像教参提示那样用手电筒和小镜子反射光线以增加亮度?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效果不见得好。平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材料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分散;材料越多,合作的人也越多,默契性往往越差,因而导致实验效果差。考虑到这些,我把铅画纸改成透明塑料片,比较好地解决了光线问题。改用塑料片还解决了同一材料不同班级多次重复使用的问题。双面胶一撕。塑料片仍可使用,简单,方便。 二、教材的适当使用。 自从小学开设科学课以来,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公开课上学生不打开课本。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打开教材看书是一种老土冒的事。其实,新课程实施以来,专家们对教材改之又改。现行的教材不仅具备了清晰的知识点,还增加了大量实验、统计等用的记录表,皆备了知识性和实用性,因此适当应用教材不仅能简化教学准备,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聚焦主题。如本课关于显微镜的发展史,教材上有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和显微镜发展的文字、图片。在学生经历了简易显微镜的设计、制作和使用后,静下心来阅读这些资料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从阅读教材资料开始自行梳理显微镜的发展史,领悟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效果远比花哨的课件来得实在。

Ⅳ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一、实物引入
1、每组一份苔藓,“这是什么?”
“怎样把它放大了让我们看个清楚?”提供放大镜(2.5倍)观察。
“觉得怎样?”
2、“那又怎样把它放得更大呢?”出题。
再次提供放大镜(5倍)。

二、探究怎样放得更大 。
1、比较:用两个放大镜观察苔藓,与一个放大镜观察反复比较。觉得怎样?
1、探究活动:
①你是怎么放置两个放大镜的位置的?
罗列四种摆法,并板书。
②验证四种摆法。
③通过反复比较,你觉得哪种放法最好?
选出最佳摆法,形成共识(①倍数大的放下面更清楚;②两个放大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比直接重叠在一起放得更大。)

三、自制简易显微镜 。
过渡:这样观察物体,感觉有什么不方便吗?
1、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要固定的话,需要哪些材料?
怎样固定操作起来更方便?
组内讨论。
交流。
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步骤:
①胶片立放标本上;
②用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标本,直到清晰;
③用记号在胶片上标出这个放大镜的位置;
④把双面胶粘放大镜外圈上,并撕去外纸;
⑤从放大镜柄一侧开始沿胶片上的记号粘,固定好第一个放大镜;
⑥第二个放大镜进入镜筒后,调节与第一放大镜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⑦在第二个放大镜柄的下方粘住两片胶片,一个简易显微镜就算完成了。
3、讲解原理: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4、了解自制显微镜的倍数:
过渡:那么我们手里的显微镜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①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7.5倍”、“倍数相乘等于12.5倍”。
②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12.5倍。
5、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蚂蚁、苔藓、手等。与用肉眼观察时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四、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过渡: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1、课件: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 显微镜的发展史:
● 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经后人不断改进,这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0000倍。
● 1952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 1纳米,纵向可优于0. 0l纳米

五、拓展:
过渡: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显微镜吗?
1、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