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王荣生博士在其所着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大致提出了以下观点:1、课文中有它作为文章本身的原生价值,编进教材后,文章有多了他的教学价值,教学价值是指文章“如何传递信息”的,而不是指文章传递了什么信息。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课文是“如何传递信息”的。2、课文根据的他的特点,又可分为“定篇”、“选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的课文有它不同的教学价值,当然也就有他不同的教学内容。用王博士的观点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收获。 一、所教的内容要有语文味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回想起我教《稀粥南北味》(张抗抗)的经历,我当时也犯了这样的错误。第一遍设计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道文中的这些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思考“味”的含义,理解作者表面写粥,背后蕴藏着的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的价值观。感受作者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步骤:导入:1、从“大家都应该喝过粥,粥的味道是怎样的呢?”入手,让学生谈谈,从而引入作者张抗抗从粥中尝到的“滋味”——“……从喝粥的经历,体察到稀粥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2、明确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布置讨论问题:“通过默读、圈划,找到粥的魅力是什么,‘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是什么。”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从预习中学生已知课文按照作者的喝粥经历,按时间分为三部分。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探究。教师出示投影提示:大家可以试着用以下的方法找寻问题的答案。圈划并诵读作者描写形容粥滋味的语句、段落圈划并概括作者描述和喝粥有关的事情、人物的语句、段落圈划并诵读作者喝粥的感受、体会的语句、段落读完本小组的内容后,再读读作者的其他喝粥经历,比较后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自行圈划后,再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深入思考:教师提问:作者认为,稀粥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稀粥会渐渐远去。你是否同意她的看法?学生思考后发言。布置作业:请借用书中描述稀粥制作的语句,来写写你们家里某种食物的制作,如果能写出这种食物对你们家庭或家族的意义就更好了。思考:读了《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后,我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这份设计,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是被我用“粥的魅力是什么,‘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着,而从我的教学步骤中看,我已经把答案的范围告诉了学生,如可以在粥的滋味中去找,在喝粥人的感受中去找,等等。而且第二条目标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它。学生在这课中,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到指定的地方,归纳概括出答案即可。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我的设计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用”课文。那么应该用教材来教什么呢?我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如一篇课文,既可以教给学生有关的语言知识,也可以训练学生有关的语文技能。这里的语言知识和语文技能训练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如这篇课文的语文味可以体现在作者精巧的构思上,比如:为什么要写喝粥的人,为什么要写三种粥等等 二、“语文味”应从学生出发,应体现文本价值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内容要体现语文的本色本香,要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揣摩、品味和运用。《稀粥南北味》的第一遍的教案设计被否定后,我考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表现粥的美味的语言上,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出发来写粥的方法,觉得这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以下的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体味作者描写粥、议论粥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粥的情感。2、懂得描写事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并从多角度出发。课前准备:略教学步骤: 导入:从大家平常喝粥的感受出发,讲到在作者笔下,普通平凡的粥确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今天的课就要来找找作者笔下的粥有什么样的滋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滋味的。学生交流讨论:关于白米粥的讨论:学生活动:全班分为两大组,交流圈划的内容;由其中一组先发出“挑战”,诵读文中的有关语句,请另一组的同学来讲讲这句话写出了粥怎样的滋味,怎么写出来的。教师活动:随时归纳点评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发现作者的匠心;随时引导讨论的进一步开展,用问题,如当学生只停留在对喝粥的语言的分析时,将学生引到粥的制作上,到对粥的议论和赞美上。并在最后及时以投影形式归纳总结,如以下的投影:标题:白米粥的滋味写作的角度文中的语句分析喝粥的感觉那样的白米粥,天然的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滚烫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采用形象地、具体的,能让读者感受到的物体,如白芍药花、百合、莲子来形容喝粥时那难以言明的感觉,又因作者觉得粥是“清爽可口”的,因此又选择了白色的,清雅的事物,读来令人赏“目”悦“口”粥的制作略略喝粥人的表现略略注:下划线部分让学生说,空白部分也让学生讲。关于“金色粥”的讨论:学生活动:对照上一张投影,自己来讲讲金色粥的魅力在哪里(学生个人讲)教师活动:随时归纳点评指导,并提问:写金色粥,作者是从“喝粥的感觉、粥的制作、喝粥人的表现”这几个角度出发写的吗?还有别的角度吗?请同学朗诵有关描述“广东粥”的语句,读出粥的魅力来。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带着对粥的深厚情感,绘声绘色,形象具体地描写了粥,还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赞美了粥给与她的“精血气力,聪明才智”,使现实生活中普通平凡的粥变得如此美丽神奇,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夫。布置作业: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述你家的某一种菜肴的滋味,明天我们来个大聚餐。要求:从多角度出发写作。这堂课的语文味较浓,抓住了描写的角度。课后,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写出了家中的食品,我们上了一趟“美食大会餐”的课,大家的短文都写得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觉得这应该是一堂体现了语文味的课,但是,对照王博士的观点,我觉得这次教学有一些问题:没能扣住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教,没能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他看不懂的地方是哪些,老师撇开这些不去教他,而是教他其他的内容。或者说是没有学习到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描写要多角度”这个语文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不够,为什么要教学生多角度描写呢?是课文里有什么我们就叫什么吗?学生确实是不会多角度描写,但是,这篇课文是多角度描写方面的典范吗?如果教的确实应该是多角度描写,那么仅用这一篇《稀粥南北味》是不够的,应该还补充相应的其他课文,共同来讲清这个问题。思考:从这堂课来看,我注意到了教学要有语文味,但犯的错误却是没能将课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相结合,造成了学生还是不能体会课文原来要传达的信息。以王博士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像《稀粥南北味》这样的课文属于“例文”,课文中有可以教的很多知识,比如在这篇课文中我可以教“总分”结构,可以教多角度描写,还可以教托物言志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以什么依据来选择较哪些呢?我的想法时,教师应该以所教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前提,以教材内容的编排为依据,有选择的教。比如,在处理《稀粥南北味》这课时,就可以将它放在“风俗世情”这个单元里,看看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除了在题材上有共同的写祖国各地风俗之外,站在文章学的角度来看,课文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找到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以这些课文为例,来讲清文章某一个“传达信息的智慧”。用王博士的话来说,就是“先必须依据课程目标,了解学习这类选文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必须从整个教材的选文系统来思考文本作为选文的价值取向。因为把一篇文章放在整个教材的选文系统中,它不但具有单篇的教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作为系统一部分的局部意义。”其次,教师所用的教学参考中,可以让老师明确课文的教学价值的东西不多,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教师挖出来的东西对不对,比如,我所认为的《稀粥南北味》可以上“总分”结构、上多角度描写,这些“上”的内容对吗?这是值得认真商议的。为此,我的设想是,可以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力量,大家来商量课文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大家来补充教学资料当中所没有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恐怕比教师个人研究要来得科学的多。 三、“语文味”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综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以及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在设计《杜甫诗三首》(登岳阳楼、登高和石壕吏)时,我定的一个教学内容是知道作者的生平和其思想。当时,为了讲清诗的思想内容,我查了很多资料,查到了叶嘉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杜诗的文章,为了讲清杜诗,叶教授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杜甫的生平,使我认识到要理解《登岳阳楼》和《登高》就必须知道杜甫的生平。于是我制作了以主题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几首诗简单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的ppt课件,将一段段的杜甫生平故事与学生学过或没学过的杜诗相结合,如学过的《望岳》、《春望》,没学的《兵车行》等,以此为学生学习诗歌作铺垫;同时,我还调整了学习的顺序,按照杜甫的生平,不先讲授课文开头的《登岳阳楼》和《登高》,在看完ppt后,先讲《石壕吏》。但其后的教学内容又陷入了讲诗歌主题的“泥潭”中,在这里隐于主题无关就不多叙。思考:从《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对于定篇给如何教来看,我觉得我这样的教法还是可行的,因为学生对于是谁什么几乎没有认识,对于如何欣赏诗也不知所以然,如果仅以简单的要求让他自己背诵,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诗的反感,因此,像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在考虑学生接受能了的基础上,将之讲透讲清,让学生能多方面的来阅读这首诗,增加语文知识。还可以有关于诗该怎样欣赏的知识,如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等等,有教授诗歌赏析可以有哪些着眼点等等。也可以以整个唐诗单元为整体来讲清如何欣赏唐诗,讲不同的诗可以如何欣赏。以诗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荣生老师所着的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在教学时总能自觉地想到教这篇课文,教这个单元的课文,我要给学生什么?在教学时,我会用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什么”来使教学内容扎实有效。虽然在确立每一课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时还有很多困难,但希望能借这篇文章,引起大家思考,多关注课文的“教学价值”,认真挖掘课文要教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最后,借王博士在书中引用过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的开篇中的那段话来结束本文,希望学生能在我们的指导下,不会像金生叹所批评的“今人”一样不会看书:“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得意处,不得意处,传笔处,难传笔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早已忘记在大学第一次班会课上大家都讲了些什么,但班锋模主任的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之后的3年我也似乎没有逃出这个“可怕”的预言。 到了大四,有些之前迷茫的事情变得明朗,而有些之前是明朗的事现在却变得迷茫。 前不久还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开始慢慢进入“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了,但现在才发现,迎来的却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从阅兵放假后开始上班到上周五(6-18号)皮斗,我连续“工作(实习打杂)”了13天,期间去了2趟宁波,每一趟都“洗刷了我的三观”( 开了眼界,涨了知识,碰了痛点 )。这13天很忙,所以也就很少更新公众号了,实属抱歉。今天就来谈一谈上周五在宁波碰到的痛点,以及迎来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上午心康培训,2015-09-18摄)
上周五是我实习的公司请了一位美国心脏康复专家给宁波某着名医院做培训,我的大Boss负责翻译,我是助手(负责打杂)。本文为了避开商业上的敏感内容,一律简化或隐去, 美国心康专家在下文一律简称G 。整天的培训议程是我8月底拟的,双语;培训用的PPT本来是要我翻译的,但后来G发给我的PPT是双语对照的,他所在的上海某着名医院(他是医院美方顾问)帮忙翻译了,译文很专业,绝对甩出我好几条大街,我只需负责校对。由于之前我的Boss(区别于大Boss)说培训内容大Boss会翻,我只要协助其它事情就好,所以爱偷懒的我也真只是做了简单的校对就完事了。
周五早餐时,大Boss问我大学有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交传),今天要不要试试,他可以做我的强大后盾。我脸瞬间就红了,只好尴尬地回答:是有一个半学期的口译课,但练习的内容都是“大而空”的开幕致辞、论坛发言,绝不会牵涉这么复杂的医学翻译,而且人家是付费培训,翻不好很丢人,我这次先观摩,争取下次可以做。虽然那天大Boss真的只让我观摩了,但还是紧张了一整天,担心他随时让我上。 “机会只垂涎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虽然听上去像心灵鸡汤,确是实话。 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我认真校对PPT,校对完后把PPT内容弄熟悉,把里面的专业术语学会,然后利用寒假参加亮剑培训时学到的方法做翻译准备,平时练一练朗读(半年没说过英文了),我其实是可以胜任的。因为懒惰,错过了一次实打实的锻炼机会。
上午培训开始前G要把PPT拷贝上银握缓去,但他U盘里文件多到眼花缭乱,电脑又是中文语言,他找了好半天才找到最新版的PPT文件。我 U 盘平时是空的,每次只暂存需要用的文件,用完即删,这样找文件方便,丢了也不用在各种社交平台发寻物启事、哭诉里面文件很重要。 这个习惯很好。这次我U盘备份了G培训要用的PPT,但当时见G已经在找他U盘里的PPT了,我就没给他我的U盘,服务不到位,而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错误。
讲到第6张PPT时,没中文,可我明明记得我翻译了那张PPT。难道他没查收邮件?还是他打开的不是最新版的PPT?(注:G发我的PPT是双语对照,我只需校对,但后来他新增了几页PPT,新增部分需要我翻译)。培训还在进行,我也就是小小怀疑了一下而已,就继续开始打杂了(拍照)。在Tea Break时我竟然忘了这事!!!导致的后果就是,培训末尾的几张PPT都没有译文!!!而这次培训开始前,医院方问懂英文的人举手示意时,只有副院长(参会的最高级别领导)和主任举手了,不知道其他人是真不懂英文还是谦虚。讲到这部分没译文的PPT时,G问了我,我只好告诉他:“I’ve translated your PowerPoint, but the one you opened is not the latest.”G问大家要不要换成最新版PPT,由于那时已经11点多了,大Boss就说别换了。现在想想,还是服务不到位,要是一开始给他我的U盘,要是Tea Break时我没忘记我的怀疑,就不会这么尴尬了。所以, 做协助的人一定要细心细致啊!
谈一谈上午的培训翻译。大Boss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出身,去美国读了更好的硕士,现在入了美籍,从事的是医疗服务领域的中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软件系统研发。所以说,他也是跨界进了医疗领域(本质还是软件行业),翻译只是他额外的技能。整个上午的培训,他是做交替传译(第二次给G做)。这次他用了纸笔,但也只是偶尔做笔记,半天下来还没用完半张纸。纸笔是我早上问酒店要的, 工作了一定要随时携带纸笔!!! 上次去常州,大Boss和另外一老板谈业务,让我也做记录,我竟忘了带纸笔,只好用手机记关键词,虽然会后写会议记录还能回忆起来,但是在老板们面前用手机记录显得很不专业。这次也忘带,问酒店要,最后给了大Boss做交传用,但晚上他让我下周和他一起写下午的会议记录,我只好依靠我不靠谱的记忆力了。 事不过三,希望没有三。
指导和评价翻译的标准很多,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严复的“信达雅”,被大众熟知的也很多,虽然我个人对这些理论不以为意,有偏见。 我个人认为,口译员的最大目的是协助沟通。 从这个目的上看,我很佩服大Boss的翻译。他达到了沟通的目的,而且在翻译时,他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参加心血管类会议时遇到的case,以便更好地传达。当然,在译文中加入自己的内容,在学院派(学术)看来是大忌,而他翻译时大量地简化、重组甚至原文译文偏差很大在学院派看来也饱含争议。 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如果非要用每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的交传作为标准去衡量大Boss的翻译,那客观的说,他的译出率大概在70%。我好评他的翻译,是因为目的达到了,而且用 我个人的翻译标准 —— 舒服 ,去评价的话,他翻得让人听了舒服。还是那句话, 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上午培训到中间部分时,有一张PPT上的图是12导心电图,摘自医学论文,大Boss看不懂上面的缩写,只好求助于副院长(女,上文提过, 下文都称F )。F解释得很透彻,并对大家说 美国在心脏康复领域多走了 50 年,中国目前是基本空白,鼓励在座的各位全身心投入,很容易出成果(发顶尖期刊的论文) 。提这点是鼓励本公众号中医学专业的订阅者。她的翻译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指出当今的一个普遍现象: 企业、事业单位高管中精通英文的往往很多,反倒是那些中低级别的职员,英语很烂。语言能力只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 文冤阁大学士说 英语不是全部,但在语言上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 。共勉!
培训的PPT后面有一页很简单的一个数字翻译错了,大Boss当场指出,而我在校对时竟然没发现!后来这个错误又在后一张PPT出现了。我推测翻译PPT的人应该是了trados之类的辅助翻译软件,因为这些软件会记住你的译文,让你不做重复的翻译。但缺点是,第一次翻译一个新内容时,如果译文不准确,后面碰到同样的原文,软件自动填充译文而你若不去检查,就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但重点是,我要思考为什么我校对时没发现这么低级的错误! 思考了一下,校对时没发现错误的原因是校对那天,发现译文很专业,绝对甩出我好几条大街,所以校对到一半时,由于时间紧,我就直接看译文不看原文了,只调整译文语句不通顺之处。 这是校对的大忌!!!以后时间多紧,都切不可再犯! 再牛逼的译员,也有失误的时候。
中午饭后,院方3美女护士约我们去星巴克喝咖啡讨论问题,期间G教了最有价值的一个心理放松方法。 虽然他说这是针对有焦虑症的患者,但我觉得适用于每一个人。该方法是: 平躺着,保持正常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左腿,绷紧左腿肌肉,绷紧再绷紧,然后突然放松。作完左腿后,同样方法依次做右腿、左手、右手、会阴部、臀部、腹部,最后全身。 这过程保持呼吸畅通,切不可憋气。 下午的实践课G带着大家做了一遍,确实有效果。F练过瑜伽,说这是从瑜伽演变过来的一种通过生理放松达到心理放松的方法。中午聊完天,那三个美女护士说,这一个半小时的聊天学到的东西比一上午的培训要多得多。所以,我感触最深的是, 有机会要多请值得你学习的人去喝咖啡或茶,边喝边聊,探讨一些问题,从中得到的收获绝对要远远超过你的金钱付出。 (以后双休日谁想去喝咖啡或茶的找我,我买单,我是认真的!)
下午是实践课程,分析3个真实病例。培训开始时大Boss说这是我翻的病例,我又是一阵紧张。一来怕自己的翻译出错,二来怕大Boss说因为是我做的笔译,我对材料最熟悉,让我做交传。不过还好,两件担心的事情都没发生。说说这3个病例的翻译。准确的说,这三个病例是我同事翻译的。她有运动医学背景,boss把病例翻译任务交给她,让她翻好后我来校对,把语句弄通顺。但她翻译了第一个病例发给我看时,我见到她把“78岁”翻成“78 years”就崩溃了,看到后面一个句子完全不通。于是,跟她说,只要让她把病例中的所有专业术语如“窦性心率、股动脉、回旋支开口、功率自行车、上肢液阻、跑台”等查出来,余下的都我来翻,提高双方效率。这时才知道,她是借助金山词霸在线翻译完成的。 所有的在线翻译,亲测谷歌在线翻译最靠谱!但每一种在线翻译只能给你提供参考,大幅修改是必须的!
虽然她查了一些专业术语,但另外一些术语她没查到,只能自己去查。部分她查的术语是错误的,需要我再去查。所以,3个病例的翻译翻得真的是想吐啊!碰到类似于 “第一对角支开口及近段90%狭窄,为分叉病变,右冠中段50%狭窄,予第一对角支及前降支近段各植入一枚支架”、“窦性心率,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 真的很崩溃。就算术语查了,中文都没弄懂,还要翻成英文,真是折磨。这三个病例还是相对简单的病例,要是真正牵涉到医学肿瘤手术之类的翻译,那就不仅仅是崩溃了。认识一同传大V,多年的医学同传翻译经验,还是英语本科出生,瞬间肃然起敬。人家也是 本科毕业 , 自学同传 ,还是 医学同传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下午大Boss的交传笔记记的就明显多了,反应速度也没有早上快,显然翻译真的很累。交传一上午,中午喝咖啡时还要帮忙协助翻译(我也协助翻译,但贡献不大),下午又接着交传,想想确实累。要是我,就算有能力做交传,中午不休息,下午也要累趴下,脑子绝对一片浆糊。 翻译不仅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晚上院方请我们去宁波百年老店状元楼吃饭,状元楼竟然是余秋雨题写的。进楼后才知道,原来历代宁波出了那么多状元, 宁波真不愧是人杰地灵! 大厅里摆了花轿、官帽官服,院方主任(下文简称 M )用英文给G介绍,虽然英文说的不是很流利,但介绍的绝对要比我好!如果让我介绍传统文化,我本身就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无论怎样都不可能介绍详细。 给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自己要知道了解,肚子没货英文再好都没用!
用朋友的话说,我是抱着大Boss的大腿胡吃海喝了一顿,尝了宁波海鲜和美食。但其间也有众多感触。F来给她的下属敬酒时说的“ 目标要放远,但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 ”就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是别人说出这话我可能会认为是心灵鸡汤。F上午参加完培训,吃过中饭后马上去看病人,下午培训完后又去看望病人,然后再来饭局。F已经是副院长级别的人物,依然这么勤,一点都不浪费时间,真的不得不承认 那些比我牛逼一千倍的人比我努力一千倍 。从目前接触到的人来看,我的感悟是 同等级别的人物,女性更容易让我敬佩! 主任M饭局上唱了一首日文歌,他透露说高中学了3年日文,大学学了6年日文,后来跨界进入医学,现在是医院康复科的专家。 都说隔行如隔山,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跨了那么大的界。专业限制真的只是一个借口! 饭局后去了KTV,虽然我个人很讨厌饭局和KTV,但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两者真的是促成合作意愿的好地方。
这两趟宁波,每一趟都“洗刷了我的三观”( 开了眼界,涨了知识,碰了痛点 )。 只有慢慢接触社会后,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该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面对自己的“知道自己不知道”,只能希望自己迷茫少一点,行动多一点。
成长是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