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中医如何治疗不明原因高热
扩展阅读
升级怎样切换账号 2024-11-15 09:12:48

中医如何治疗不明原因高热

发布时间: 2022-01-18 15:59:42

Ⅰ 不明原因发热有哪些可能性急!!

什么是发热?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发热的亲身体会。受凉感冒了可以发热,吃了不洁饮食腹泻了也可以有发热,正象俗话所说的:“吃五谷杂粮,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发热真的那么简单吗?
实际上,发热(尤其是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是各科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因为导致人体发热的病因太多,也太复杂,其涉及的病种常常不下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对许多病例要在短时间内作出明确诊断并非易事。
“不明原因发热”(英文缩写为FUO)是一个专用诊断名词,此类病人发热时间比较长,病因较隐匿,其具体定义为:持续发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引起FUO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各类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人体所导致的感染,如结核病、肝脓肿、胆囊炎、艾滋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又可分为很多类型,较常见的有: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类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肺癌、肾癌等)、药物过敏(药物热)以及其他许多疾病(如增生坏死性淋巴结炎、甲状腺炎、炎症性肠病等)。在所有的病因中,以感染性疾病最常见,可占45%~60%左右,其次为各种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病人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所造成的药物热在临床上相当普遍,病人因为发热而就诊,在用药治疗过程中,体温仍持续不退或反而呈升高趋势。根据国内外文献统计,此类病人可以占到所有FUO病人的2%~9%,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面对如此众多、如此复杂的病因,作为一个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病人可能会觉得很无助、很茫然。连医生尚且觉得“头痛”,我一个病人能做点什么呢?其实,医生在诊断您的疾病的时候,非常需要您的帮助与配合。就此,我想给您提点建议:
第一,不要乱用退热药物,甚至协迫医生给您用退热药 发热只是人体疾病的一个表现,其本身是人体的一种有益的防御性反应,单纯的退热对疾病的治疗不仅无益,甚至反而有害;比如,发热病人的体温变化曲线是医生作鉴别诊断时的一个重要线索,强行退热后可能影响体温曲线反应病情的真实性,从而延误诊断,此外,退热药是临床上引起药物热的一类常见药物,用药不当可能反使病情复杂化,这种情况在临床已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为图一时之快而强行退热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第二,不要滥用抗菌药 病人往往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发热了就想到要“消炎”。其实,诸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药物并非消炎药,而是抗菌药物,他们并非万能,都有自己的适用对象(敏感菌群),例如,无论何种抗菌药对病毒感染都是无效的;滥用抗菌次药不仅无效,而且还可造成人体的菌群紊乱,导致真菌(即霉菌)等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甚至产生药物热;
第三,尽量详细地向医生汇报自己的病史 医生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过程就类似于侦探在破案,病史当中的有些诊断线索有时较隐匿,可能被医生或病人所忽视,例如发病前是否去过外地或国外旅游、近期有无手术史、发病前后曾服用过哪些药物、是否有与一些特殊化学物质或毒物接触史等等,这其中就可能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第四,疑难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诊断过程要有一定的耐心 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许多疾病的特征性表现也是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应该给医务人员以获得必要的诊断依据所需的合理时间,配合医生共同战胜疾病。
需要提醒广大病员的是,不明原因发热虽然病因复杂,但绝大多数(85%以上)是可以获得明确诊断并得到有效治疗的;对于那些长期发热而得不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病人的心理感受,我们深有体会,甚至有些病人在长期患病后会感到投医无门、生活无望。希望大家在诊治过程中既不要病急乱投医,也不要轻易放弃对自己疾病获得治愈的希望。

Ⅱ 中医的角度解释发烧,怎么治疗发烧

中医讲发热一般指内伤发热 也分低热和高热 (高热) 例一王XX,男,11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一55一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各4.5克净桃仁、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连服一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又以原方并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后热降痛减;三周午后之热巳低,胁痛消失,大便曾见黑粪,舌黯稍减而脉细,改为两日一剂,缓其剂而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二十日后复诊,热退已二周余,停药已达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鲜红而不黯,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巛蒲辅周医案》) 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达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时手心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痠痛,大便数天一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晚上热即平静。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例三刘Xx,男,17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1日。患者于了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一56一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运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4点至夜间2点发热(38.5℃),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方药:青蒿10克鳖甲10克秦充6克地骨皮12克玄参12克银花15克天花粉15克鲜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蚕6克鲜石斛30克灯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鲜茅根30克银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剂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银柴胡改为3.5克,继服6剂。11月1日:药后曾有两天体温正常,昨日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克,蝉蜕3.5克,继服6剂。11月8日。烧未大作,昨日体温37.st,右侧耳痛,流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进4剂。皿月12日: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清况良好。巛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评按]内伤发热系指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的发热。白于阴阳气血偏虚而致者为虚热;因气滞、血瘀、食滞而致者为实热。本组病 例均为高热不退,连同下节“低热”,一57一均属内伤发热范畴。 例一午后发热、脉涩、舌黯,胁痛不移,既无表热见证,又无里热可循,证属血瘀发热。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而立奇功。 例二证属阴阳两虚,中气不振,治以甘温除热立竿见影。 例三发热已三月余,因其夜热早凉,咽干、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发热,故取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以清阴分伏热,又因时值深秋,且有恶寒发热汗出,故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营养阴除热而设,后加常山、焦榔、蝉蜕祛痰导滞,宣达气机,内外调和而愈。 (低热) 例一黄xX,女,39岁。初诊日期:1976年11月6日。今年“五一”节后受凉得病,寒热往来,热度在38oC以上,以后服药热度下降,但始终未退净,半年来每天低热 (37.2℃~37.3℃),鼻干而塞,口干怕冷,到后半夜烦热不得眠,面赤,头及手足出汗而全身无汗,口渴欲饮,咳嗽痰多如自沫,大便秘结,脉迟细,舌色尚正,中心苔黄,舌边起滤泡。辨证:寒邪失于汗解,寒郁化热,邪在气分留恋。外感之病,非骨蒸潮热也。治法.表里双解,仿防风通圣散法。方药:柴胡4.5克黄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12克焦山栀9克淡豆豉9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鱼腥草30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壳9克制大黄9克姜半夏12克a剂。一58一11月1日 (M诊):服药后得畅汗,大便亦畅通,已不怕冷,口干亦减,痰巳减少,尚觉鼻干,右颈部有肿胀感。除邪务尽,仍以原法,方药如下:柴胡4.5克葛根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淡豆豉9克制大黄9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壳9克姜半夏9克鱼腥草30克杏仁9克夏枯草9克生甘草3克11月14日 (三诊):外邪已解,低热已不复作。……随访病人此后低热不再发作,逐渐恢复健康,并上班工作。 (金寿山主治,吴杰等整理:高热、低热,《新中医))227,1979) 例=郭xx,女,40岁。初诊日期:1973年6月17日。患者3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辨证:阴虚肝旺。治法:滋阴调肝。方药: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6月26日复诊:低烧已下降到37C,嘱再服前方10余剂,以巩固疗效。巛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龚丶X,男,58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5日。低烧两年余,手足心热,午后热甚,体温偏高,常自汗—59——出,头晕,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脉迟,舌淡苔薄白。辨证;气液不足。治法:益气养阴。方药:浮小麦12克炙甘草6克大枣(切)5枚黄芪12克北五味(打)3克天门冬9克地骨皮6克枸杞子6克3月9日 (二诊):药后低烧巳退,汗出减少,头晕,咳嗽亦减,但晚间手足仍发热,二便正常,脉舌正常,停药观察。3月12日 (三诊):停药两天又发低烧,宗原方再服5剂。3月20日 (四诊):药后偶有低烧,近几天肠胃欠佳,有时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饭后微噫气,肠微鸣,脉沉细,舌正无苔,属脾气虚弱。治宜益气缓肝。方药:党参6克炒白术4石克云苓3克炙甘草1.5克陈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麦9克五味子(打)3克大枣(切)3枚4月2日 (五诊):低烧已去,食欲好转,原方继服5剂,诸证悉平。(《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低热是常见的证候之一,可见干多种病证。UI其难以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故西医往往冠以“低烧待查”。中医认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热失于汗解,以致余热缠扰所致。外感发热,若邪在肌表,洽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洽法获效之关键在干辨证是否确切,方治是否恰当,若一见发热即用清热解毒之剂,不合病机则造成误治。 例一金氏认为:“对于失汗之热已非一般解表药所能治,必须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本例证见鼻干而塞,口干便结,说明热象较着。外感寒邪失于汗解,化热入里,治以清热祛邪之法,表里双解,服药后得畅汗,大便已通,表里得解,郁热自退。 例二证属阴虚肝旺,以滋阴调肝为主,妙用肉桂引火归原,久虚低热得以平息。蒲氏认为引起低烧的原因很多,“外感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其他又如中气不足、肝脾不和、阴分亏虚,以及气虚、血虚,均可以引起内伤低热。在治法上,他认为苦寒药不宜多用,过用苦寒不仅伤脾败胃,亦易化燥伤阴。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易伤中气,反使症情加重。 例三,证属气阴不足。方用甘麦大枣汤加黄芪,亦属甘温除热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气养阴除热。实属组方严谨,遣药得当。

Ⅲ 不明原因发热,每月要十几次。去山东省立医院二院治疗效果好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西医的诊断结论吗?(笔者从言语上估计应该是。)那么这种发热就一定是 中医的虚证发热 症。因为中医的虚证是没有器质性损伤的,加上西医的本身就没有 中医虚证 的理念与理论,所以西医的各种设备总是查不出所有的中医虚证的病因。
此情况时,只能选择中医治疗才能治得愈,否则,西医总是治不愈。
“每月要十几次”,估计是低热在短期内绵绵不休,随着这种发热的持续,人倦了,要睡下,第二天又不知何时自愈而不热矣。一定不是高热。若是,则正属于中医的虚证发热症。

Ⅳ 高烧不退治疗办法

你好!首先祝你爷爷早日恢复健康!冲着你的这份孝心,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高烧”的问题。
发高烧,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头晕目眩,严重时不仅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
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这对于危重病人,无异于雪上加霜,需要小心给予治疗和护理。
1)引发病因
1. 感染性疾病
由细菌、病毒、原虫感染而引起,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疟疾等。
2. 非感染性疾病
如中暑、肿瘤、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病等。
2)症状表现
高烧时面色潮红,皮肤烫手,口渴咽干,精神不振,饮食不佳,呼吸和脉搏加快(从37℃开始计算,每升高1℃,脉搏加快10次)。病人开始嗜睡,重者出现昏迷、抽搐(惊厥)。
3)临床诊断
1. 高烧伴有全身发冷、寒战者,多为细菌或原虫感染,如败血症、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
2. 高热伴全身皮疹者,常见于发疹性传染病。皮疹在发热后1--6天出现,依次为水痘、猩红热、麻疹、伤寒等。
3. 高烧伴剧烈头痛、呕吐者,多见于脑膜炎、脑炎。
4. 高烧伴胸痛、咳嗽、气促者,见于呼吸系统病变,如肺炎、气管炎、胸膜炎。
5. 高烧伴腹痛,右上腹痛可能为肝炎、肝脓肿、胆囊炎;满腹痛可能为腹膜炎。
6. 高烧3周以上,多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
高烧病人必须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高烧才能好转,则单纯用退烧药只能临时起作用,药效过后依然高烧不退。
4)处置措施
1. 在高热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皮肤血管强烈地收缩,病人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应急于采取退烧措施,而是注意保暖。寒战后体温迅速上升,再及时采取以下退烧措施。
2. 卧床休息,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左右,气温较高时更应多饮水。最好不用含糖多的饮料。
3. 物理降温方法:
① 冰袋冷敷:能减轻脑的充血水肿,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具体方法是,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再装入热水袋中,连水带冰装1/2袋即可,排出空气盖紧盖口,查无漏水,放置病人前额,或枕部、颈部、双侧腋窝等处,每放置20分钟交换一下位置,以免发生冻伤。
② 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用70--95%酒精加水1∶1--1∶2,也可用白酒配制。
擦浴的部位为颈部、后枕部、双腋下、肘窝、大腿根部、踝窝等等,但不要擦拭胸部、腹部、手心、脚心等处,以免产生不良后果。酒精擦浴动作应轻柔,以皮肤微红为度,薄薄擦一层即可。
如病人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应立即停止擦浴,盖上被子保暖,饮一点糖水。
4. 在体温过高时使用药物降温。要避免用药过量和在短期内反复用药。退热药有大量出汗加强散热的作用,易发生虚脱,常用的退烧药有复方阿司匹林(APC)、扑热息痛、安痛定、柴胡注射液等。
有胃肠疾病的病人还可选用消炎痛栓剂,每次1/2枚塞入肛门,退烧效果也很好。
长期高热不退者还可以给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口服和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等等。
5. 加强护理,保证营养。高热病人常常食欲不振,出汗多,消耗大,应设法让病人多进富含高维生素等营养的易消化的消淡流质饮食,包括新鲜的菜汁、果汁等等,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另外,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加上缺乏维生素,常有口舌干燥,舌炎及口腔溃烂,故需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淡盐水漱口2--3次,并配合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2等药物,口腔溃破可用冰硼散外涂,口唇裂口涂以凡士林软膏,效果均很好。
6. 病因治疗。高烧只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单纯退烧有时效果不好,药效一过体温又复升高。所以,高烧时应重视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烧,经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病情好转自然就会退烧了。
爱心提示:如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Ⅳ 中医如何治疗热毒症

温毒症是感受温邪热毒而引起的热性病的统称,多发于冬春季节。诊断治疗按中医温病学原则,多用清热解毒之品,方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Ⅵ 不明原因持续高热,求治疗方案~~!急!!!!!

中性粒细胞偏高,应怀疑是细菌感染了。另白细胞和血小析减少,是脾功能亢奋了。
个人意见应予抗生菌治疗先退烧再处理脾亢奋。
中成药可试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起码食580元/丸那种。

Ⅶ 感染性发热是怎么回事如何检查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感染性发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
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
高热
.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非感染性发热: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Ⅷ 中医讲:脾胃发热,怎么治疗啊

某些大病、久病及产后之不明原因的低烧或高烧长期不退,以脾胃气虚发热论治,效如桴鼓.证治体会略述如下:病因病机“脾胃气虚发热”首见于李杲《脾胃论》,其病因病机,各家说法不一、主要有五: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虚阳外越—发热;2.脾虚—湿热—阴火上冲—发热;3.气虚—卫外不固—正邪相争—发热;4.脾虚—血虚—发热;5.阳虚—发热。余通过二十余例“脾胃气虚发热”的治疗情况观察,以为本证之病机,乃脾胃气虚,加之嗜食膏梁厚味,滋生湿热,则发热。简而言之,脾胃气虚十湿热—发热.以气虚为本,湿热为标。
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建议你在当地找个有名望的中医
号脉看苔对症下药!

Ⅸ 中医如何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 3 ~ 5 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 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有的孩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惊厥缓解后脏腑功能没有得到调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高热惊厥以后应该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反复发作。

Ⅹ 不明原因发烧怎么办

‍‍‍‍

不明原因的发热是指除发热外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检查也无明显异常,排除常见的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专家介绍,这时候可考虑是否为癌症所致。

癌症发热是由肿瘤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影响体温中枢导致,较少恶寒或寒战,而会觉得很热。像这种无名的发热,若找不到感染源头,要考虑排查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