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如何解释句法多义产生歧义的原因
扩展阅读
怎样更改显示文档的个数 2025-04-28 17:32:43
酷派手机怎样进入 2025-04-28 17:29:00

如何解释句法多义产生歧义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23-04-17 20:22:22

Ⅰ 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歧义词组,标出结构关系。 看 望 陈老师 的 学生

这种不是歧义词组,看望、陈老师、的、学生这四组词连起来是一句完整的话:看望陈老师的学生。

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而且有些会导致别人误解的词汇。歧义闭冲产生的原因:操作顺序或跟什么事物关联后的理解、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所指的时代或朝代不明确,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歧义词语:

走了:一般指离开、拜别,也可指离开人世了雹拍。

老子:通常指父亲,也可指道教文化中的老子。

弟弟:一般指兄弟之中的亲人,也可指实力较弱,处于下风的人。

母老虎:一般指雌性的轿肆歼老虎动物,也指性格暴躁不好惹的女性。

Ⅱ 怎样分析多义短语如何消除歧义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歧义句主要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三种类型.
一、语音歧义能够导致歧义的语音特简锋征主要有重音、停顿、声调、斗咐悄语气和语调.句子的轻重音、停顿点、语调等的不同均可以使句子意思有所变化,所以考生在运用汉语时,一定不要陷入误区.
例如: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A.
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B.
我们计划请着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来我校作报告
C.A
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D.
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不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因停顿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A项“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与“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停顿的不同,造成两种意思;B项“着名”是用来修饰“学者”还是“教育家”还是两者兼有,不明确;C项“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与“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可有两种理解.只有D项是没有歧义的.故选D.
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大多都是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造成的,如果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
例如:请选出有歧义的句子().
A.
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无所有的B.
去趟西安,他就买了三件礼品回来C.
成功是赢得了整场战争,而不是赢得每一场战争D.
他叔父原来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数学教师
剖析:“原来”有两层意思,既可以表示“以前”,也可表示“原来如此”,则D项句子既可理解为“他叔父以前在上海当教师”,又可理解为“突然知晓了他叔父在上海当教师”.故选D.
三、语法歧义语法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定语修饰指代不清.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有不同的划分,指向不同的修饰成分就会产生歧义.
(2)主谓宾搭配歧义.同一个语言形式,它内部的结构关系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机构关系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如“他的笑话讲不完”中的“笑话”既可是关于“他”的,也可理解为是“他”讲空渣的.
例如: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A.
没有人相信他的话B.
我和小王已经商量好了,下了课去打球C.
最后出席会议的教授的弟子作了精彩的发言D.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人解析:A项相信的对象可能是“他的话”,也可能是“他的行为或其他”,“话”在这里做口头语;C项最后出席会议的到底是教授还是他的弟子,表意不明;D项相信的对象是我们,还是指个人的自信,不明确;B项其实表述也不清楚,“和”既可理解“与”,也可理解为“向”.相较而言,B项正确.故选B.
练习下列句子,分析它的歧义.1、3乘4加22、六(1)班打败了六(2)班获得了冠军.3、行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Ⅲ 英语中的歧义如何产生,如何消除语法歧义

歧义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歧义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歧义可作不同分类。就触发歧义的语言层面而言,歧义可分为:构词歧义、语音歧义、橡带拿语义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义现象最为复杂。对此,国内学者(林洪志 2001;马登阁2003)等多采用生成语法模式对英语句子结构歧义进行了分析和剖解。与一味追求结构形式描写的形式语言学不同,以Halliday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成份的功能,主张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解释行正语言结构。功能语法在解释歧义现象方面显现出了一些优势,这为歧义的分析开拓了一条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学术界,仅有少数学者选取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语歧义进行过分析(马博森1995;孔亚明 2007) ,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笔者拟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主要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重点讨论英语名词词组和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并尝试对这些结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2.名词词组产生的歧义
2. 1形容词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 名词词组通常由“修饰词 +中心词”构成。我们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称Red Red W ine为例。这个歌名存在歧义:它既可以被理解为“红红的酒”,又可被解释为“红色的葡萄酒”。类似这样的歧义例子还有许多。Halliday在论述名词词组的经验结构(experiential structure)时,提出了类属词(Classifier)和修饰语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类属词的功能是说明事物类别: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这些词的功能是区分车站的不同种类;修饰语的功能是说明所修饰物体的特征,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这两个词组中,形容词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现车站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对“车站”这个概念进行精细分类梁搭。
Bloor和Bloor认为类属词和修饰语都可用于名词词组中,对中心词进行限定。如果脱离语境,在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方面,许多表达都是歧义的(2001: 138)。据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红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饰语 修饰语 事物
红红的酒
例 (1)的两种解释分别是“红葡萄酒”和“红红的酒”。〓24〓作前一种意思 (a) 讲时,第一个Red的语义功能为修饰语,第二个Red的语义功能是类属词,表明事物的种类,整个词组的意思是“酒类的一种———红葡萄酒”;作后一种意思 (b) 理解时,两个Red的语义功能均为修饰语,表明事物的特征,整个词组的意思是“红颜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这个词组的歧义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请看另一个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小型儿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类属词 事物
幼儿床
例(2)的两种解释为“小型儿童床”和“幼儿床”。作前一种解释 (a) 时, small一词的功能成分为修饰语,说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后一种意思(b)理解时, small和chil2dren联合起来作类属词,说明床的类别。
我们在英语当代语法中可以发现类似的表述:特性修饰语(qualitative modifiers)和类别修饰语( classifying modifiers)。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相转化。通常表示大小、颜色、特征等的形容词为特性修饰语,当它们说明中心词的本质属性时,便转化为类别修饰语; 通常表示处所、国别、原料和用途的修饰语为类别修饰语,当它们用来说明中心词的风格、式样、特征等意义时便成了特性修饰语(张克礼 2005: 460)。但是这样的分类和表述很容易使学习者感到困惑。与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类属词和修饰语这两个概念概括性更强,在实际语言分析过程中更简便更易于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经常出现动词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易产生歧义。Halliday在其功能语法体系中使用名词性词组(nom2inal group)这个术语来统括传统语法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和限定词,把它们都视为名词词组的下属类别(1994: 185)。不仅如此,可以充当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动词2ing和2ed形式也被韩礼德归入到名词性词组这一类。Bloor和Bloor在论及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与歧义的关联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们认为这个名词短语存在歧义,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谋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传统语法在解释 some dancing girls的两种含义时,往往引入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当动名词,词组的意义为“舞女”;如果将 dancing视为现在分词,整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这种解释很难让学习者理解。我们如果依照功能语法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情况便会简单许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类属词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修饰语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词组作 (a) 解释时, danc2
ing的功能是类属词,指明这些姑娘的职业是跳舞;作 (b)解释时, dancing的功能是修饰语,所说明的是这些姑娘正在进行的动作。通过界定 dancing一词的双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词组的两种含义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现。
在传统语法框架内,学习者区分歧义往往需要借助复杂的语法范畴和项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例子里,学习者需要详述现在分词和动名词这两个语法范畴的差别来解释这个词组的歧义。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区分动词的这两种非限定形式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无疑会加剧学习者对上述歧义现象的解析难度。相反地,如果我们依据功能语法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情况会有很大不同。学习者依托系统功能语法知识,明了 danc2ing这个单词的双重功能———既可作类属词又可作修饰语,再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就能够识别和剖析词组歧义。由此,功能语法的优势可见一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
传统语法将英语动词分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类。通常,限定性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谓语动词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关联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随之改变 (邱述德 1998: 344)。谓语动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必然会导致整个句子产生歧义。国内学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谓语平面上的歧义时,就注意到了行为动词与系动词、系表结构与及物动词进行时态之间的歧义现象(1991: 24428)。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没有谓语动词、系表结构等概念。Halliday 率先提出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过及物性系统 (transitivity system) 来表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 ,即通过语法形式对经验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2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壮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类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前三种过程是英语及物性系统中主要的类型过程。但是,上述各个过程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某些过程既可以被归入一种类别同时又可以被归入到另一种类别。这种情况下,歧义的产生就在所难免。英语结构歧义较多的发生在对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这三种主要过程的判定。有时,一个小句既可以解读为物质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过程;既可以解读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程。这种判定上的模棱两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义的多种解释。
下面我们依据系统功能语法来辨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3. 1主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3. 1. 1简单结构:不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在英语句法中,“名词短语 +不及物动词”结构是常见的一种句式。它所产生的歧义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为例说明。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歧义是与某个短语的范畴地位相关联的(Radford 2000: 66)。在这个句子里,歧义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这个短语的范畴地位。当very hard被视为形容词性的短语时,它的意思是“非常严厉的”;当它被看作是一个副词短语时,其含意
是“非常使劲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这句话的双重含义即得以展现。
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将句子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单独进行了语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语法结构与整体语义构成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依照功能语法对此例句进行分析,情况会得到很大改观。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为者 过程:行为 环境的:方式
玛丽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释时,是一个行为过程。其中,Mary是行为者, very hard是环境成分,表示行为的方式,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释时,小句展现的是一个关系过程。其中,Mary作为过程的载体, very har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这个句子歧义产生的根源在于 look一词的多重意义。传统语法中, look一词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
系动词。功能语法认为,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做梦等生理和心理行为。Halliday在对关系过程的论述中把look一词归入到表达感觉—感知一类的动词里面(1994:120)。在论述行为过程时,他又把 look一词归入到出现在行为过程中的几类典型动词之列(1994: 139)。正是由于动词look的这两种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产生了歧义。此外,在例(4)的(a)和(b)这两种解读中,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不仅动词 look的意义区分明确:在(a)释义中是指行为过程,在(b)解释中是指关系过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行为者,但在(b)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载体; very hard在 (a)释义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释义中则说明载体的属性。这些词汇功能方面的细微差异,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很难体现出来。
3. 1. 2复杂结构: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个形式较为复杂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他们正在嚼
烟 ”,和“它们是嚼烟”。传统语法的解释需要首先确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还是指代无生命力的物。如果确定 they是指代人,那么这个句子结构就是现在进行时态,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这个动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种无生命的事物,那么这个句子是一个主系表结构, chewing在这里作动名词,表示烟草的用途。很明显,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较为繁琐。下面我们尝试从功能语法角度来进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嚼烟。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载体 过程:关系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它们是嚼烟。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读为(a)物质过程,也可以解读为(b)关系过程。在(a)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发生
某事”,其中they是动作者, tobacco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正在嚼烟”;在(b)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关系过程。they作为载体, chewing tobacco表示属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词, chewing是类属词,表示烟草的一种)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它们是嚼烟”。如此一来,学习者不必确定 they是指人还是指物,更无须明辨现在进行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的差别,就可以解析例(5)展现出的双重含义。这样的操作较之于传统语法显然简便了许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们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Ⅳ 造成多义短语的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造成多义短语的原因:

1、词汇多义(多义词),例如:房间没有锁;

2、语用多义(语音停顿、重音等野哗不同),例如:岁脊知外面睡不好;

3、句法多义:

(1)结构关系不同,例如:学习文件;

(2)结构层次不同,例如:我们三个一组;

(3)组合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例如:对于厂长的意见;

(4)语义组合情况不同:

a、语义关系不同,例如:鸡不吃了;

b、语义指向不同,例如:吃完了饭。



(4)如何解释句法多义产生歧义的原因扩展阅读

多义短语既有构成双乎消关的积极作用,也有容易造成句子歧义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语言交际中,需要对多义短语进行分化。分化的方法:

(1)换用词语:换用同义词使词语搭配不致产生多义。

(2)语境制约:语境能够使多义短语单义化。

(3)变换语序。

(4)添加、删除:指添加或删除某些词语以分化多义短语。

(5)语音停顿:主要用于分化口语中的多义短语。

Ⅳ 句法同义的二、关于句法多义

句法多义就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句法多义,也就是句法歧义。
歧义结构的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法学界成果显着的一个研究课题。事实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语言学家之所以对歧义研究发生兴趣,并不是因为歧义本身在语言运用中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而是把它作为深入探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的一个突破口来对待的。朱德熙先生说得好:“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见《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一)句法多义语句的类型
归纳句法多义语句的类型,也就是归纳歧义的类型,实际上同时在寻找产生歧义的原因。
句法多义的主要类型有:
1、同音词。譬如:
他又zuò了一会儿。(做/坐)
家里有pípá。(琵琶/枇杷)
你要克服jiāoqì。(骄气/娇气)
qízhōng考试已经安排好了。(期中/期终)
2、多义词。譬如:
你要多吃点菜。(蔬菜/菜肴)
他还有包袱。(布包/思想负担)
集训队下操了。(出操/收操)
来参观的多半是电大学员。(大概/大多)
3、兼类词。譬如:
汤不热了。(动词/形容词)
衣柜没有锁。(名词/动词)
我和他住在一起。(介词/连词)
他爬过山没有?(趋向动词/助词)
4、同形结构。
结构主义语法对歧义结构研究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由于层次不同以及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的语法规律。
这种同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⑴结构切分不同,即语法结构关系相同而层次不同。
一是各层次语法结构关系都相同。譬如:
二是第一层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其他层次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譬如:
⑵结构关系不同,即层次相同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譬如:
烤白薯参考数据(述宾/定中)
你老张他们部队(同位/定中)
医院食堂学生家长(联合/定中)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主谓/定中)
⑶结构切分和结构关系都不同,即层次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也不同。譬如:
转换生成语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层次和语法结构关系则悄拦都相同却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的内在规律。
这种同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⑴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譬如:
他已经称过了连校长都不认识
(施事/受事)
看望的是病人关心的是他母亲
(施事/受事)
妇女理发店青年服务社
(施事/受事)
⑵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譬如:
巴金的书诗人的气质(领属/性质)
玩具工厂蓄电池运输车(用途/质料)
()排除句法多义的语用手段
1、语音制约。
不少书面上的歧义,一到口头上就不再产生歧义,因为语音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譬如:
声调:这个人好说话(hǎo容易,形容词/hào喜欢,动词),反映孙胡了词类的不同。
重音:十二岁就一米三(重音在前表示长得高/重音在后表示长得矮),反映了语义指向的不同。
停顿:我讲不好(停顿在前表示一种可能/停顿在后表示一种判断),反映了层次及语法结构关系的不同。即
2、语法制约。
由于词的语法功能某些特点的制约,使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得到排除。譬如:
a为述宾词组,b为名词性定中词组,数量词组“一个”只能修饰名词性词组,不能修饰动词性述宾词组,因此“爱过她的孩子”在这里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3、语义制约。
由于句中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相互牵制从而排除了歧义。譬如:
a为主谓词组,谓语又是个主谓词组,b为主谓词组,主语是个定中词组,当“小说书”成为“大主语”时,“他弟弟很多”就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按照抽象的句式来看,可以有a和b两种切分,但“一位”中的量词“位”表示尊称,只能适用于“律师”,不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因此在这里,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4、语境制约。
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里的上下文的制约,同样可以消除歧义。譬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这条裤子裁得好,(你就穿吧!)
开刀的是我父亲,(他技术高明,你放心好了。)
“学习好”可以是述补词组,也可以是主谓词组,在例句中只能分析为主谓词组;“裁得好”的补语或表可能(能裁好),或表结果(裁运培得不错),在例句中的“好”只能是结果补语;“开刀的是我父亲”中的“我父亲”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但在该句中,只能理解为施事。
5、增删词语。
增添或删除个别词语,可以使结构内部的语法关系明朗化,从而消除歧义。譬如: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学生和家长)
新教师宿舍(新的教师宿舍/新教师的宿舍)
参考资料是必要的(参考一下资料是必要的/看参考资料是必要的)
市民可在每月15日前去反映意见(市民可在每月15日以前去反映意见/市民可在每月15日去反映意见)
6、变换句式。
通过变换的方法,选用同义异型句式也是消除歧义的一个有效手段。譬如:
他倒了一杯水(倒掉/倒上)→他把一杯水倒了
指导青年读好书(把书读好/读好的书)→指导青年把书读好
他已经审问过了(审问他自己/他审问别人)→他已经被审问过了
他给小王打电话(打给小王/替小王打)→他打电话给小王
再譬如,同样是“介词+名词1+方位词+动词+名词2”格式的句法结构中,下面的a组是句法多义的语句,可以用变换句式排除歧义,而b组与c组并无歧义:
a组:“在火车上写标语”、“在屋顶上画画”。
“在火车上写标语”句法多义,可以有两种变换方式,一是“把标语写在火车上”,二是“(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在屋顶上画画”也是句法多义,也可以有两种变换方式,一是“把画画在屋顶上”,二是“(站)在屋顶上画画”: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既可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又可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所以导致了歧义。
b组:“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养鱼”。
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无歧义,“在瓶子里灌水”只能变换为“把水灌在瓶子里”,不能变换为“(坐)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养鱼”只能变换为“把鱼养在玻璃缸里”,不能变换为“(站)在玻璃缸里养鱼”: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只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不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c组:“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在马背上唱歌”。
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无歧义,“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只能变换为“(住)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不能变换为“把语言学研读在大学里”;“在马背上唱歌”只能变换为“(骑)在马背上唱歌”,不能变换为“把歌唱在马背上”: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只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不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吕叔湘先生的《歧义类例》(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一文,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说是集歧义,即句法多义类例之大成,并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有兴趣的学员不妨找来看一看。

Ⅵ 主语歧义的解释

歧义,是指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埋运的原因:操作顺序或跟什么事物关联后的理解、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所指的时代或朝代不握绝明确,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

病句

改病句

词语信息

词目:歧义

拼音:qí yì

词语释义

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歧义类型

歧义有主要由口语与书面的差别造成的,有主要由多义词造成的,还有语言组合造成的。组合的歧义中又有语法组合的歧义和语义组合的歧义。

(一)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二)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三)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四)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五)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六)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段液姿遍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七)口语中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含义示例

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解释: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词语信息

词目:歧义

拼音:qí yì

词语释义

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歧义类型

歧义有主要由口语与书面的差别造成的,有主要由多义词造成的,还有语言组合造成的。组合的歧义中又有语法组合的歧义和语义组合的歧义。

(一)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二)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三)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手术

(四)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

(五)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六)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

含义示例

2、我叫他去。解释:“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Ⅶ 1、 造成歧义的原因,要如何分化歧义2、请用变化句式的方法说明深层意思

我在网上给你搜了一篇讲义。你自己看看,因为我拍我说的不够到位,所以请你原谅哈。这类问题就是经验。多了就好了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考到了这样一个语病句:“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则茄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几个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此句中“其他几个学校领导”有歧义,既可指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也可指几个学校的几个领导。不少学生对歧义句接触不多,更不知如何辨别,做错了该题。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轻重音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在“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孙物察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二、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试卷。“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三、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蚂拦一句话,说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虽小但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四、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五、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兼类词、多义词等都易产生歧义。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六、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卷语病例就属于这种。
七、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八、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九、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十、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如“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妈妈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十一、省略造成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十二、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十三、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试卷.

Ⅷ 现代汉语中,造成歧义的因素有哪些

现代汉语中,造成歧义的因素有9种,分别是:

1、指代不明。

这指的是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确,从而造成歧义。其原因通常是上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事或物,而下文使用这个代词时,却未作交代或没有交代清楚。

2、修饰不明。

这是指由修饰语修饰的中心词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3、停顿不明薯拿。

这是指因句中停顿不明确(或者说句中可以键燃有不同的停顿)而引起的歧义。

4、施受不明。

这是指因词语在句中是作施事者,还是作受事者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5、词义不明。

这种情况,是由句子中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造成的。

6、界定不明。

这指的是因句中动词或动词短语对宾语,或介词对宾语的管辖范围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7、词性不明。

这是指句中词语因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数亮搭的词性引起的歧义现象。

8、读音不明。

这是指句中某个字(词)有两种或多种读音,造成的歧义。

9、省略不当。

这是指句中省略不当造成的歧义。

Ⅸ 分析—由于语法、语义音素造成的歧义,并能指出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

先看看一段英文,如下:
“稿森A stray flicker of hair stood up amongst the mass of honeyed blond and he tried to smooth it down only to have it pop back up again.”

其中“A stray flicker of hair”,直译是:“离群的髪光”(“离群的发光”)—迹轿—其中“flicker of hair”即”头发的闪光”之意——可减缩为“发光”。

那么,“发光”一词,在现行的汉语中即产生了“歧义”:
1、“发”作为语义义素与繁体的“头发”的“髪”,在发音上相同,但意义不同;
2、姿敬肆在语法上,现行汉语中的“发光”之“发”既可为“动词”,亦可谓“名词”;作为动词,是“动宾结构”,作为名词是“偏正结构”;
3、产生歧义的原因,是“简化”造成的,如果仍保留原汉字中的繁体字形:“发光”与“髪光”,便不会产生歧义了。
这说明:当初简化汉字,其思路仅仅是从“单字”出发来从事汉字简化工作的,而不是从语言的角度实施的,因此,人们便不得不采取另外的表达方式(多写几个字),来避开这种歧义,字是简化了,但语言表达上并不一定是简化了。

Ⅹ 歧义句的造成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ái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2)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
这场足球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 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岩改思维方式很正确)
例如: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并枣罩”、“离开”。)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5) 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
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绝闹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 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 和 记者;B.主要的 领导和记者)
(6) 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
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 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
(7)“动词 名词(的) 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五、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同学;B.王玲的同学)
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