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殷门穴的位置 推荐按摩殷门穴的方法
对于现代人来说,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了,因此很多人就会选择使用按摩穴位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自己保健身体了,殷门穴就是我们身体上很重要的一个穴位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按摩殷门穴比较好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殷门穴位于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另说在承扶好胡并下3寸(《针灸大成》)或5.3寸(《针灸集成》)。殷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皮肤由骶丛的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脂肪组织较多。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间深进,入坐骨神经干。经股后骨间隔,深至内收大肌。营养动脉来自股友迹深动脉的第一、二穿支。内收大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殷门穴主要能够帮助我们治疗腰脊疼痛、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而且还可以与其他的穴位进行配合哦,这样的功效会更加出色了,殷门穴配大肠俞穴治疗腰痛;殷门穴配肾俞穴、委中穴治疗腰脊疼痛;殷门穴配风市穴、足三里穴治疗下肢痿痹。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样的按摩殷门穴来帮助我们保健呢,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了,下面就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日常保健时按摩的方法吧。
治疗腰背疼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敲打殷门穴效果显着,立竿见做哗影。经过简单的辅导以后既可以自行操作,用小木槌等器物均可。患者站立,用小木槌轮换敲打殷门穴各300次,力度适中,很多患者当场要背疼痛明显改善,坚持敲打一个月左右,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基本治愈,症状消失。平时坚持敲打还可以积极预防腰突症的发生。
殷门穴作为我们大腿上的一个穴位,虽然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了,但是实际上殷门穴是很重要的一个穴位了,是可以帮助我们保健腰部健康的,现在很多人都由于长期坐着而导致腰不太健康了,如果每天坚持按摩殷门穴,那么就可以预防哦。
2. 殷门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殷门的位置及功效
1殷门的准确位置图
在大腿后面,臀部下方横纹约中央的位置为承扶穴,此穴下六寸即为殷门穴。
2
殷门穴怎么取穴
俯卧位,位于臀部与大腿之间,先找到承扶穴(轻度压迫时,会使疼痛跟传至膝盖部分),往下8横指处即是该穴扰森。也可取臀后横纹中点及腘横纹中点之连线的中点,由此往上1横指处是穴。
3
殷门穴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及其并行动,经脉,股深动脉穿支等结构。
4
殷门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强健腰膝,舒筋活络,瘦臀瘦腿。
主治:腰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腰臀肥胖,腰脊强痛,不可俯仰,股后肿痛等症。
作用机制迟轮:穴属膀胱经,位于股后,其调理膀胱经气的作用较强,可舒筋利节,通调气血,以治疗腰脊缓旦亩及下肢后侧的疾患。
3. 你好:我的大腿后面(殷门穴)部位胀了一个筋圪塔有杏儿那么大,请问医生有好的办法去除吗原因是三年前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迅腊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老饥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所造成的。需到医院最近一步诊治。建议: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长时间的行走和站立。可以服用迈之灵、消脱止、四妙丸等药物促进回流,改善症状。如果出现了红、热、疼痛等炎症表现,需要服用一些活血化淤清热的药物,不需抗生素。还有一些外用药治疗静脉炎的:“如意金黄散”,
指导意见:
目前传统的手术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剥脱。微创手术:包括激光,射频,电凝等,具体你适合那种,检查后方能确希望能给予你帮助!亩含滑
4. 全身骨关节疼痛,怎么回事
全身骨关节疼痛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风湿病,与衰老、创伤、炎症、肥胖、代谢障碍和遗传等因素有关。医生指出,骨关节炎的自我诊断,对于及早发现病情、采取防治措施,十分重要,而疼痛、僵硬、肿胀、发出摩擦音等均为发病症状。 病例:邹小姐产后开始在家做全职妈妈,每天非常劳累,双手时常感觉疼痛、肿胀。开始时她还不太在意,可情况越来越严重。邹小姐先后到两家医院求医,经检查,她患上了骨关节炎。关节病变早期如能采取措施,治疗效果会更理想一些。但病情恶化后,很可能会发生永久性的活动功能丧失。 肢体疼痛麻木,可别大意! 警惕骨关节炎四个信号 一、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如果遇到身体某个或某些关节,开始显得运转不自如时,应该想到可能患上了骨关节炎,而且还有可能正处于早期。>>>>引起骨关节炎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 二、关节是否僵硬。 骨关节炎患者时常会感觉手脚僵硬。有的人久坐后突然感到有些关节像“上了锁”一样动弹不得。这种情况在早晨起床后,以及较长一段时间不运动后特别明显。 三、关节活动时是否会发生喀嚓声或其他的摩擦音。 骨关节炎发展到后期,由于关节软骨退化、剥落,会使软骨下的骨质暴露。当关节活动时,两端软骨下的骨头裸露,互相触碰时会发出声音。 四、关节是否肿大变形。 当关节蜕化时,关节滑膜就会常常发炎。由于滑膜上分布着许多神经末梢作为疼痛感觉器,这些疼痛的信息传送给大脑皮层后,滑膜会分泌更多的滑液以润滑与滋养那些损伤的滑膜组织。关节间隙积液增多,造成了肿胀,使疼痛加重,甚至关节难以转动。 医生特别提醒说:虽然从理论上讲骨关节炎会影响全身关节,但危害最大的还是活动多、负重的关节,如手指、膝、髋、颈椎、腰椎、踝等部位。上述关节出现不舒服、不灵活、疼痛、僵硬、肿胀时,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 在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引发关节炎,如高跟鞋易引发关节炎;衣服干不透也会引起关节炎。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关节炎的预防!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哪些? 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黄柏10g,水煎服。 (3)苍术、黄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怀牛膝10g、汉防己10g、丝瓜络30g,水煎服。 (5)青风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莶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剂。 (8)鲜忍冬藤、根、叶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红糖30g,调服。 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 (1)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树根各30g,大枣10枚,水煎服。 (3)郗莶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风藤、秦艽、寻骨风、何首乌各12g,水煎服。 (6)郗莶草90g,生白术、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实用中医内科学》方)。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贵州医学院附院方)。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药? 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现将常用膏药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伤湿止痛膏(橡皮贴膏):功能驱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使用时先将皮肤用温水清洗擦干,贴于患处,用手掌将膏药按摩,使其粘在皮肤上。凡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有渗液者及外伤合并化脓者,不宜贴用。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关节止痛膏等。临床可任选一种使用。 (2)狗皮膏(膏药):功能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止痛。使用时将膏药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万灵筋骨膏、追风膏、老鹳草膏等,亦可选用。 (3)武力拔寒散(散剂):功能祛风除湿,通阳活血,止痛消肿。用时取药适量,以鸡蛋清略加温开水或人乳与药调成糊状,分摊在蜡纸上,贴于穴位或患处。使用时注意忌生冷,不可内服。皮肤贴药处10天内不可用水洗。脐轮、脚心等处不可贴用。儿童、体弱及浮肿者忌用。 (4)五虎散(散剂):功能与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时以白酒调匀,敷于患处。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内服。每次6g,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烫患处。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石蒜、生姜、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新鲜骨碎补3~5根捣烂敷患处。适用于关节冷痛者。每次5~10分钟即可见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6)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 (7)鲜紫花地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湿敷患处。 (9)山栀末、飞罗面各等份,用开水或醋、黄酒、蛋清调成糊状,敷痛处。敷处现青色,无碍,数日可退。 (10)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以上6~10疗法,均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11)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针灸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吗?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肩关节痛,取肩前、三角肌;肘关节痛,取曲池、尺泽、手三里;腕关节痛,取阳池、外关、合谷;髋关节痛,取秩边、环跳、殷门;膝关节痛,取阳陵泉、犊鼻、伏兔、足三里;踝关节痛,取丘墟、昆仑、解溪、太溪、承山。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ml。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新针疗法有哪些? 疗法1 (1)取穴:外关、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阳陵泉、血海、风市、环跳、条口、绝骨、昆仑、肾俞、命门、至阴、阿是穴。 (2)药物及方法:选用复方马钱子注射液,根据患病部位,每次选穴2~3个,每次注射0.5 ~1ml药液,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7日。 疗法2 (1)取穴:上肢取外关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阳陵泉为主穴,配绝骨、解溪;腰背取大杼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阳、阳关、命门。 (2)药物及方法:用凤仙透骨草、骨碎补注射液,每次选3~6个穴位,每穴注药0.5~0.8ml。10次为1疗程,隔日1次,3个疗程后休息2~4周。 疗法3 (1)取穴:①膝眼、鹤顶、阳关、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③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号毫针5~6寸及电针机。用捻转泻法,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电针用疏密波20~30分钟,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10次为1疗程。
5. 坐骨神经痛如何治疗好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稿猛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又属于腰腿痛的范畴,有部分是由腰椎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首先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平时应多做康复锻炼;日常生活中应卧硬板床,取平卧位,保持脊柱的稳定,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1、按摩:病人俯卧,施术者用手掌按揉其腰骶部、臀部、下肢后侧数次,再用拇指沿坐骨神经的行走路线做拨筋法数次。最后让病人仰卧,下肢屈曲做髋关节上下摇动数次。
2、中药:坐骨顺古安玉贴,可以祛早哪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因此使用外用中药是最佳的选择。
3、刮痧: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刮拭患侧腰夹脊、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3~5分钟;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则不刮腰夹脊,从患侧环跳穴刮拭至昆仑穴,重手法3~5分钟。
4、拔罐:取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志室、涌泉穴,每次选3~5穴,留罐1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一次。
5、刺血:取陆敬码腰俞、委中、悬钟、殷门、委阳、阳交、环跳、正墟;下肢痛取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悬钟、跗阳、丘墟、昆仑穴,常规针刺放血。
6、针刺:较适于慢性期的患者。可取肾俞、八髂穴、承扶、足三里、委中、阳陵泉、昆仑、悬钟、阿是穴等。
7、锻炼:加强锻炼,经常做保健操,矫正不良姿势。锻炼最好在晨起和长期时间低头工作后进行,动作要轻柔,前后左右都要活动到。
6. 不同归经的腰痛表现
《刺腰痛论》是收藏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四十一篇着作,全文九百余字,论述了不同归经出现腰痛的临床表现以及其治法,并针对各种伴随症状的治疗展开论述。《刺腰痛论》是先秦至西汉年间的着作,文字描述与当今相去甚远,致使晦涩难懂。我在多次阅读原文后,结合历代医家的着作,包括《灵枢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张景岳《类经》、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明·高武《针灸聚英》、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等,形成自己对这篇着作的初步理解,现整理如下。为了方便阐述的逻辑,我会将全文的条文打散,再依据自己阅读的逻辑进行重新排列。
(一)六经腰痛的表现
①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之所以开篇第一句论述了太阳经腰痛,不仅是因为太阳藩篱御邪于外,更因为太阳腰痛为临床最常见。太阳腰痛突出一个“重”字,是循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疼痛。《灵枢·经脉第十》:“(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强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趾不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也有论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腰痛,刺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关于“郄中太阳正经”这个位置,《发微》、《集注》、《类经》、《直解》都认为是委中穴,唯独《太素》认为是金门穴。我认为应该是委中穴。
②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少阳腰痛,表现为刺痛感(有瘀血阻于经络之上)和活动受限,需要刺阳陵泉出血。《类经》认为这里刺的是膝阳关,“膝外侧之高骨独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其端则阳关穴也”。
如果从日常临床的角度来思考,阳陵泉和膝阳关都是可以接受的。常见引起腰痛的肌群为竖脊肌、腰方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臀中肌、臀大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腓骨长肌等。阳陵泉位于腓骨长肌,膝阳关位于股二头肌,都有可能因为筋膜牵拉的问题导致腰痛。通过局部刺络放血,缓解压力,确实可以改善腰部筋膜应力,从而治疗腰痛。
③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少阳腰痛和阳明腰痛都有“不可以顾”的描述,但是这二者并不相同。少阳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体现的是活动受限;阳明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体现的是情志异常。《注解》《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比较隐晦,而《类经》则直接指出来是“见鬼怪之谓也”。
《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蠢察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胫骨厥。”而《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伤寒若吐下不解,至十余日,潮热,不恶寒,如见鬼状,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这些都说明了阳明经病有情志迅棚异常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张介宾等人的注解。
治法上是刺䯒前三痏。䯒骨是胫骨,痏有穴位的意思,即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三个穴位上做功夫。
④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少阴腰痛也是循经出现脊内廉疼痛。对于少阴腰痛,应该刺血的位置历代医家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明代的马莳和张介宾认为在内踝上,就应该是内踝后上2寸,跟腱前方的复溜穴,《甲乙》也有“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的描述;而清朝的张志聪及其弟子高士宗则认为应该是太溪穴。
但我认为他们都错了。各代医家这里都是“刺少阴于内踝上痏”,《甲乙》亦如此,但《太素》的原文是:“刺足少阴内踝下二痏”,注解为:“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我觉得更为合理。《灵枢·经筋十三》:“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因此我认为这里应该取水泉。水泉带昌茄位于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是经筋的结点,又是少阴郄穴,有主治痛证的作用。
⑤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症状存在争议,因为善言和默默然不能兼存。《发微》和《集注》认为是能说话,但是不清晰;《直解》和《类经》认为是曾经善言,现在默默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太素》的注解:“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即“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
治法上,《类经》取蠡沟,《集注》取经外奇穴,其余各医家没有解释。我觉得应该是在腓肠肌外,用手触诊,摸到有“累累然”的地方,即局部有条索状病变,刺三下。彭静山在《针灸秘验与绝招》中分享自己的经验:“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即为病穴”。而王居易在《经络医学概述》里提出经络病变时,有结块、结节、结络、脆络、紧张、下陷、滞涩、水泡等异常表现。现代针灸大家的经验都强调经络触诊的重要性,跟厥阴腰痛的刺法不谋而合。
“刺之三痏”的描述和上午的“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不同,没有具体位置,我认为此时的“痏”应该解释为针孔或者针刺次数,而不是穴位。这么想来,就更符合上述没有定位,而以病变部位为针刺点的解释。
⑱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没提到是太阴之脉令人腰痛,但是看条文是可以看出来的。《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邪客于足太阴之脉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太阴腰痛,患者痛引少腹,以及季肋下柔软处,即腰方肌和腹外斜肌出现病变。刺处各家意见不尽相同,《发微》认为是“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故曰腰尻交也”;《集注》则注解为:“腰下胯骨间,乃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其间”,但是都不知道具体针哪里。
《针灸甲乙经卷九·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中有一段论述有一定参考意义: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俞主之。而《类经》认为太阴腰痛取下髎,参考《甲乙》的描述,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二)奇经八脉的表现
⑫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本条文论述的是阴维脉腰痛的表现。《类经》:“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这么记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因而认为此条文是阴维腰痛的表现。
阴维腰痛,痛时伴情绪异常,例如郁怒状,悲伤状,惊恐状等。据《奇经八脉考》,阴维脉“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循经所过交会的经络多有治疗情志病的作用,故阴维腰痛常伴情志异常。需要注意的是,阳明腰痛也有情志异常的表现,但是二者临床表现不同。阴维情志异常的症状多为阴性,如抑郁,悲伤和惊恐等;阳明情志异常是阳性的,如撞鬼状,情绪大起大落。
治疗阴维腰痛,取筑宾穴,各医家理解一样,没有异议。筑宾属少阴肾经,位于太溪与阴谷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内下方,可治疗癫狂、呕吐、疝气、腿痛等疾病。
⑨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此条文论述阳维腰痛的表现,临床见患者腰痛,痛处突然肿大。刺处有两种解释,马莳、张景岳、高士宗三人认为应该是太阳经的承山穴,而张志聪认为是阳维郄穴——阳交。阳交在昆仑直上7寸,加上昆仑到脚底的3寸,刚好是“去地一尺所”。而承山在飞扬外上1寸,按距离算是超过了一尺,但是古人对尺寸的描述并非精确,而是大概;况且《大成》记载承山有治“脚气膝肿”的功效,也对应上文阳维腰痛有肿的表现。两个穴位如此相近,无法分辨,只能留在临床上用实践去检验。或者临床取穴时,两穴合用,也符合针灸局部配穴的处方思路。
⑬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本条文论述阴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奇经八脉考》:“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鼻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说,不难理解昌阳之脉是阴跷脉,也不难理解阴跷腰痛见痛引胸,视物模糊,言语不能等症状。需要提出来的是,《刺腰痛论》中有很多专业名词未曾见过,如飞阳之脉,昌阳之脉,以及下文的同阴之脉,会阴之脉。这是因为《内经》为中医首部经典,很多学说未成体系,因而专业术语随着学科发展逐渐被淘汰替换。
《发微》、《类经》认为阴维刺穴应该是复溜,而《直解》、《集注》认为是交信。复溜在太溪直上2寸,交信在复溜前0.5寸,这二穴同属一经,位置又都符合“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的描述。《针灸大成·肘后歌》:“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针灸聚英·天元太乙歌》:“脊因闪挫腰难转,举动多艰行履颤。游风遍体生虚浮,复溜一刺人忻羡”。因此,我认为两穴均可取,临床可以同经配穴。《百症赋》:“目觉䀮䀮,急取养老天柱。”养老有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作用,临床也可以配合养老一起使用。
⑧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这里论述的是阳跷脉腰痛的临床表现及刺法。阳跷腰痛,患者感觉局部又重又痛,腰部有肿大的情况。《奇经八脉考》:“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因此阳跷脉与太阳腰痛症状很像,但是多了一个“怫然肿”的表现。而阳维腰痛也有“怫然肿”,但是没有“重”的表现,对比不同条文,可以相互鉴别。
刺在外踝上绝骨之端,我认为应该是悬钟穴,刺三下。《类经》《发微》认为是阳辅穴。二者是胆经的腧穴,一个在3寸,一个在4寸,可以配合用穴。
⑭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此条文论述的是冲脉腰痛的临床表现和刺法。《集注》:“冲脉者,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于皮肤,渗于脉外,故名散脉也。”
冲脉腰痛有烦热、活动不利、小便失禁的伴随症状。刺处有三种说法:《发微》和《类经》认为是地机。《集注》:“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膝前外廉者,取冲脉之下俞”。《直解》:“膝之前骨,犊鼻穴也,及分肉间,三里穴也,络外廉,上廉穴也。”
这里的穴位和刺法我无法辨析。原文“在膝前骨肉分间”的描述,很容易让我理解为足阳明胃经在膝前循行的路线。在肿瘤科针灸做多了之后,不难发现,胃经确实循行在“在膝前骨肉分间”。按照《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的注释,也应是如此。但胃经于睛明交于足太阳,与颔厌、悬厘、上关交于足少阳,与水沟、神庭、大椎交于督脉,于承浆、上脘、中脘交于任脉,与迎香交于手阳明,并没有任何一个穴位交于冲脉。因此取穴我无法定义是哪个。
⑪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𫏋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此条文论述任脉腰痛。任脉腰痛的症状以及刺法各医家难以达成共识。对于汗出,欲饮等症状,各大家均无异议;但对于“饮而欲走”,各医家认识不尽相同。《发微》和《类经》认为是阴气来复,患者欲行走,所以选承筋穴刺络放血。《集注》:“走者阳象,任与督脉,上下相交,饮已欲走者,阴液周而交于阳也”,认为是一种生理机制的描述,而非临床症状,因此也没有对刺法进行解释。《直解》:“阳气虚而阳气外驰也”,认为是阳气欲外出的表现,是汗出的内在机制,取得是承山刺络放血。
这一段我无法辨析,但是刺络放血应该是针对任脉腰痛的治疗方案,这点毋庸置疑。
⑩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本条文论述带脉腰痛。《奇经八脉考》:“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带脉腰痛是由于举重伤腰而得,这是六经腰痛和奇经腰痛中唯一一条有外伤史的腰痛条文。
由于描述为“上郄数寸”,导致带脉腰痛的刺穴根本无法定义。《发微》、《类经》注解为“委阳、殷门”,《集注》注解为“浮郄”,《直接》注为“浮郄、会阳”,而《针灸甲乙经》则直接定义为殷门:“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是前衡络之脉腰痛者)”。
从经文上来鉴别浮郄、委阳、会阳、殷门这四个腧穴的使用比较困难,但《浮针医学纲要》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浮针认为疼痛是有患肌引起的,而且疼痛部位是第二现场,并非患肌所在的第一现场。股二头肌出现问题时也会引起腰痛。在治疗时,需要对股二头肌进行松解,至于进针点并没有具体要求。回头看看浮郄等四个腧穴,刚好就在股二头肌的区域内。依据浮针的思路,其实这四个腧穴取任何一个均可,重点是将股二头肌放松。
⑲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此条文讲督脉腰痛,然而并非出自《刺腰痛论》,而是我从《素问·骨空论第六十》的不同片段摘抄出来,合并在一起的。《刺腰痛论》在奇经八脉中讲述了七条奇脉的腰痛表现,唯独没有讲督脉。但在《骨空论》中有记载督脉病的表现,指出督脉会引起脊柱的僵硬强直,这自然也包括腰部的屈伸不利。临床上也常常见到患者脊柱中间出现腰痛的表现,故我将它合并在一起。
督脉腰痛取穴,“治在骨上”,取督脉上的穴位。《骨空论》提出了临床治疗需要针刺“骨空”,并指出各个骨空的位置以及主治作用。其中,属于督脉相关的便是“脊骨上空”、“髓空”和“脊骨下空”。韦以宗教授以《骨空论》为基础,创“骨空针法”,收录于其着作《中国整脊学》。其中,针对腰部疾病的骨空,且“治在骨上”的,便是腰俞穴。《岐黄针疗法》一书提出,在治疗腰痛时,需要将针深刺至骨,疗效方佳。我认为这对腰俞穴的操作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甚者在脐下营”,《类经》注解为阴交穴,可以参考。
(三)浮络腰痛及经筋腰痛
⑥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说文解字》:“解,判也。”解就是将一个整体分开的含义,解脉指的是散在膀胱经的浮络。《集注》注解脉为“散行横解之络脉”;《类经》“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
联系上下文,可知太阳浮络令人腰痛,腰痛似折,伴肩部牵涉痛,视物不清,小便不禁,善恐等症状。与太阳正经腰痛单纯的沉痛相比,太阳浮络的症状更多。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病程不同。叶天士在《临床医案指南》提出了“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说法,认为经主气,新病治气;络主血,久病治血。因此,解脉令人腰痛,需要刺络放血,且放血的量必须大,达到“血变而止”才行。
另外,太阳浮络的症状和多个条文相似,需要对比,加以鉴别。首先是腰痛伴牵涉痛,如果见牵涉脊柱内侧缘疼痛,为少阴腰痛,刺水泉;见牵涉到少腹和季肋下疼痛,为太阴腰痛,刺下髎;见牵涉胸部疼痛,为阴跷腰痛,刺复溜交信;见痛引肩,刺委中放血。另外,在《甲乙》里还有一些条文对此做了补充:“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冲;腰痛引小腹,居髎主之”。其次是目䀮䀮然,见于太阳浮络腰痛和阴跷腰痛;以及遗溲,见太阳浮络腰痛的“时遗溲”和冲脉腰痛的“甚则遗溲”。这些可以从伴随症状以及症状程度加以鉴别。
⑦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本条文是对上一个条文的补充说明。解脉腰痛的临床表现是“痛如引带”和“痛如折腰”。也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寻找委中穴上的“如黍米”的结节点,点刺放血。这里应该是一些静脉曲张的表现,局部压力过大,点刺后瘀血会喷射出来,直到变色才算治疗结束。黍米是古代一种粮食作物,也叫黄米,大小如同稻谷一般。
⑮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本条文最为特殊。无论六经腰痛,抑或奇经腰痛,都是独一经脉腰痛的描述。即使是解脉腰痛,也是对太阳浮络腰痛的一种陈述,是对经脉腰痛的补充说明。但肉里之脉并非单一经脉的腰痛,借用伤寒学的名词,这是“合病”腰痛。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足少阳胆经有阳辅穴,又名分肉,故王氏以肉里为分肉”。《黄帝内经集注》:“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纹理也”。《类经》:“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依据这三家解释,很多人会误认为这就是少阳腰痛的症状。可是,前文已经有“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的描述,为何又要重复再讲一遍完全不同症状的“少阳腰痛”呢?这很明显不合理。前文重复说同一条经的都有其意义。太阳腰痛和解脉腰痛是正经腰痛和浮络腰痛的区别;两条解脉腰痛的症状高度相似,互相补充,是同一个病名。但肉里之脉的描述和少阳腰痛全然不同,病名也不同。
分析一下这个条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肉里之脉的主诉症状和其他经脉不同,强调了一个“不可以咳”。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并非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腰椎狭窄等椎管内病变。管内病变因咳嗽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会出现腰痛,但是表现为“腰似折”而非“筋缩急”。因为涉及到“筋”,而筋缩急又是经筋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于是我在《灵枢·经筋十三》寻找答案: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
从《灵枢·经筋十三》中可以看出,少阳经筋和阳明经筋会互相影响,二者在外辅骨发生联结。因此,肉里之脉不是简单的少阳腰痛,而是少阳阳明经筋腰痛的表现。而少阳经筋和阳明经筋均深入在里,结于骨,这就符合古人命名为“肉里之脉”的朴素思想。
那么肉里腰痛如何治疗?刺“太阳之外,绝骨之后”。马莳、张志聪和张景岳都注解为“阳辅穴”,而高士宗注解为“跗阳穴”。这两个穴虽然非常接近,但依据上文分析,应该是少阳经的阳辅穴更为恰当。
《刺腰痛论》原文仍有十六、十七两个条文未在本文中注解,只因我未能读懂其含义。思量再三,决定不做强行注解,以免误人。至此,九百余字的《素问·刺腰痛论》便算是读完了,成文近八千字的读书笔记,也算是有个简单的交代。此为本年度第一篇中医类读书笔记。
7. 殷门在人体哪个位置 殷门的作用功能主治
1殷门在人体哪个位置
殷门穴在人体的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穴的连线上,在承扶穴下6寸处。
快速取穴法:
俯卧位,穴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的中点处,再向上量1横指处(即1寸),按压有酸胀感。
2
殷门穴穴名解析
殷,盛大,众多,富足的意思;门,指出入的门户。“殷扮雹门”的意思是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这个穴位大量气化,因此这处穴位的物质是承扶穴脾土中外渗至本穴的地部水湿,在此穴位,水湿分散于穴位周围并且大量气化,气血物质显得很充盛,所以名“殷门”。
3
殷门的作用功能主治
殷门穴属足太阳搜敬膀胱经经穴,在大腿后侧正中,敲打这处穴位,可以通经活络,疏通经脉,专门治疗腰背疼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还可以促使腿部消耗多余的脂肪,促进气血循环,使大腿具有修长,平滑的曲线美。
主治疾病 :腰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腰臀肥胖等。
4
殷门的按摩方厅漏帆法
1.正坐,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手指弯曲,放在大腿后正中,臀部与膝盖中间的位置偏上处,中指所致位置。
2.中指和食指并拢,用指腹按揉这个穴位。
3.左右两侧的穴位,每次各按揉1-3分钟。
8. 中医. 肾俞. 大肠俞. 环跳. 殷门. 这些穴道在那里
肌肉紧张或者血液循环不好引起腰痛时,找到正确的穴位按压会有很好的效果。疼痛严重时要轻轻地按压。手和脚的穴位与人体各个器官的经络相通,刺激手和脚上的穴位比直接刺激腰部的穴位会更好。
一 命门:雀并跌倒或者搬运重物扭伤腰时按压这个穴位。其位置在脊椎上神阙对应的正后方的位置。方法,用拇指轻轻按压2-3分钟。
二 肾俞:因肾虚而引起腰痛时,按压这个穴位可以见效。其位置在命门穴左右两侧一寸五的地方。方法,用两只手在命门的两边上下抚摩肾俞穴部位5-7次,每次15-20秒。
三 合阳:腰部不能充分伸展时按压这个穴位。其位置在膝盖后方褶皱部位向下约二寸宽的地方. 方法,站立姿势,双脚打开一个脚的宽度,将两手除拇指和小指外其余三个手指头放在合阳穴上。以自己感觉舒服的力度按压穴位10-20秒,力度由小到大再到小,重复点按。
四 后溪:腰部感到沉重或不能完全展开时按压这个穴位。其位置在紧握拳头时小指的后侧生成的最大褶皱的外侧部位。
五 委中:是治疗各种腰背疼痛的重要穴位,其具有舒经活络,强健腰膝的作用。其位置在腘横纹的中点。
六 照海:长时间打麻将或者开车造成腰部酸痛时,点按这个穴位能缓解疼痛。其位置在脚部内踝骨的最下缘的凹陷处。
七 昆仑:脊椎疼痛时点按这个穴位。其位置位于敏岁橘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下面我再详细地介绍你问到的四个穴位:你可以每天点按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祝你早日康复!!! 一 肾俞 本穴内应于肾,而为之俞,主治肾脏之疾患,故名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桥团下,命门穴旁开1.5寸处。
主治:脾肾两虚、肾虚腰腿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耳鸣、水肿、耳聋等。 二 大肠俞 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在背部转输之处,故名大肠俞。 位置:第四腰椎正下方,旁开约两指宽的地方。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便秘、痔疮、腹胀痛、肠鸣、痢疾。 三 环跳 “环”指环曲;“跳”指跳跃。即跳跃时足跟可以抵触本穴,另外点按此穴患者跳跃如常,故名环跳。
位置:位于大转子前上缘与骨裂孔连线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腰胯痛、膝胫痛。
四 殷门 “殷”有深厚、正中的含义,也有大、红的意思,故名殷门。
位置:在臀横纹中点到腘窝横纹中点的联线上,腿横纹下六寸。
主治:下肢瘫痪或麻木、坐骨神经痛、腰痛、后头痛
9. 大腿根疼什么原因
大腿肚内侧疼如果是局部放射性疼痛,需要排除腰椎疾病,那大腿根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大腿根疼的原因,希望对您有用。
大腿根疼的原因
1、机械性压迫:腰椎间盘突出、脊椎肿瘤等都能压迫坐骨神经而产生疼痛。90%的坐骨神经痛是由压迫因素引起,最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
2、神经炎:铅中毒、酒精中毒、糖尿病、维生素B1缺乏、病毒感染都能引起坐骨神经炎,而导致坐骨神经痛。
3、牵涉痛:肛门周围疾病、髋关节炎和腰骶关节炎反射引起坐骨神经痛。
大腿根疼怎么办
1、小活络丹:用于寒湿痰瘀所致腰腿痛。
2、木瓜丸:用于风湿痹痛。
3、健步虎潜丸:用于腰腿痛伴下肢无力。
4、大活络丹:用于虚证腰腿痛。
针灸
1、体针:治则:补肾散寒,疏风通络。取穴:大肠俞、肾俞、秩边、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偏寒湿者,加命门、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偏湿热者,加大椎、曲池;偏瘀血者,加血海、膈俞、三阴交;出现 肌肉萎缩加脾俞、足三里。
2、耳针 选穴:坐骨神经、腰椎、臀、神门。双侧耳穴敷贴。
推拿按摩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设法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病程较久病例,在手法操作前,先作骨盆牵引15~20分钟),增加盘外压力,对突出较小的新病例可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松解神经根的粘连,减轻对它的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促进受损神经根的修复。
治疗方法有二种:
1、,施用推、揉、腰部斜扳等方法;
2、麻醉下重手法推拿:可用骶裂孔麻醉、神经根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然后俯卧,抬高两下肢,作骨盆牵引,使腰部呈超后伸展,牵引15~20分钟后,保持牵引状态,按压腰部10~20次,接着,解除牵引,作斜扳手法,以及强制牵拉坐骨神经(作强制直腿高举及强制踝关节背屈活动)等手法,治疗后卧床(硬板床)三天,以后起床活动时用腰围护腰。如未痊愈,一周后可作第二次操作,一般以三次为限。
大腿根疼的治疗方法
1、双腿左右侧压。平躺在床上,将两腿曲膝抬起,上身不动,双腿尽量向右侧转,使右腿的膝尽量靠床,然后恢复,再往左侧转,再恢复,疏通腰腿部的经络,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
2、腰部“小燕飞”。俯卧在床上,头部、胸部抬起,以小腹部着床,两臂展开向两侧伸直,两腿并拢伸直尽量向上抬,姿势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停留5~10秒钟放下,休息一会再做,连续做5~10次。
3、腰部“五点拱桥式”。仰卧在床上,两臂放在体侧,以头、肘部和脚后跟着床,腰部尽量向上拱,使身体成“桥形”姿势,停5~10秒钟放下,连续做5~10次。
4、直腿抬高法。仰卧,下肢伸直,患肢主动上抬,当感觉腰、臀及下肢疼痛时,仍力求超过该限度继续上抬。轮流将左、右腿抬起,上举至最大限度,停5~10秒钟放下,连做5-10次。
5、正坐举腿。坐位,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直膝,脚跟着地,手握凳边,抬腿过脐,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6、平坐推腿。坐位,足跟着地,足尖跷起,两手平放大腿上,随即向前弯腰,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7、仆步下蹲压腿。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并压腿,左右交替进行。
10. 殷门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是什么
1、殷门穴的位置:位于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另说在承扶下3寸(《针灸大成》)或5.3寸(《针灸集成》)。
2、殷门桐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腰脊疼痛、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
(2)敲打殷门穴,可以缓解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平时坚持敲打还可以预防腰突症的发生,治疗前列腺炎、尿路不畅、 尿滴沥等症。
(3)功效:舒筋通络、强膝状腰。
(10)殷门疼痛原因扩展阅读:
殷门穴——(在大腿氏卜后侧、臀横纹至腘横纹正中央联线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
按摩方法:
1、正坐床上或凳椅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
2、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腿痛、腰背臂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腰间盘突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