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该如何避免自己中暑
在炎热的天气里,呆在封闭的房间里容易中暑。患者会感到头痛、头晕、口渴,然后迅速升高体温、脉搏、脸红,甚至昏迷。这是中暑,一种太阳辐射。如果人们在烈日下停留太久,直接暴露在烈日下,强烈的阳光会穿透头部皮肤和颅骨,造成脑细胞损伤,造成脑充血和水肿;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头部,因此只有头部温度升高,高温才能达到39℃以上,然后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易怒、昏迷和抽搐,但可能不会增加体温。
有时候,虽然温度不是很高,湿度比较高,通风不好,但人们也会中暑。年老、体弱、失水、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衣和发烧、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广泛的皮肤差歼损伤、先天性汗腺缺乏和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药物也会影响汗腺的分泌。如果人体产生的热量超过散热量或散热受阻,体内会产生过多热量,导致人体组织损伤和中暑。
② 为什么夏季容易中暑 导致中暑的原因是什么
【病因】
大气温度升高(>32°C )、湿度较大(>60%>)、对高热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而无空调时,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中暑。有统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10倍。通常,发生中暑的原因有: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②产热增加: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③散热障碍:如湿度大、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或无风天气等;④汗腺功能障碍: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汗腺散热,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用毒品可抑制出汗。上述因素会促发和导致中暑。
【发病机制】
正常人腋窝温度36 ~ 37. 4°C ,直肠温度(中心温度饥知档)36. 9 ~ 37. 9°C 。根据外界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 体温调节方式
(1) 产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运动和寒战也能产生热量。气温在28°C左右时,静息状态下,人体产热量为210~252kJ(50.4~60.48kcal)/(h • m2)。体重70kg的人,基础代谢产热量约418.7kJ(100kcal),缺乏降温机制时,体温可升高1. 1°C。人体剧烈运动产热量较静息状态时增加20倍,约2520 ~ 3780kJ(604. 8 ~ 907. 2kcal)/( h • m2),占人体总产热量的90% 。
(2) 散热:体温升高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约为正常的20倍,大量出汗促进散热,又会引起水盐丢失。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热交换:①辐射(radiation):约占散热量的60%。室温在15 ~ 25°C时,辐射是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②蒸发(evaporation):约占散热量的25%。在高温环境下,蒸发是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皮肤每蒸发1L汗液,散热2436kJ(580kcal)。湿度大于75%时,蒸发减少。相对湿度达90% ~95%时,蒸发完全停止。③对流(convection):约占散热量的12%。散热速度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和空气流速。④传导(conction):约占散热量的3% 。水较空气热传导性强,人体皮肤直接与水接触时,散热速度是正常的20 ~30倍。
2. 高温环境适应 通常,炎热环境中运动丢失l~2L/h汗水,有时甚至多达4L。在热环境每天工作100分钟持续7 ~ 14天后,才能达到良好热适应。对抗高温时表现为心排血量和出汗量增加,汗液钠含量较正常人少等,出汗散热量为正常的2倍。训练有素的马拉松运动员,直肠内温度高达42T而无不适。无此种适应代偿能力者,易发生中暑。
【哪些人容易出现中暑?】
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基础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这部分人群更要注意。此外老年人、孕妇和孩子也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猛兄退,机体容易散热不畅;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烂乱内,就容易中暑;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中暑该怎么办?急救四字诀
1.搬
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用扇子或电扇为他扇风,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热。
2.擦
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3.服
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
4.掐
如果中暑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救醒后的患者,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如果回到炎热的环境,会引发比之前更严重的后果。
③ 中暑的原因
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其次,高温辐射作业环境和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也易中暑,凡是可导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因素都可以诱发中暑,一般主要有产热增加,像在高温或者、高湿、 烈日、通风不良环境中,长时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者体育运动,以及发热、甲亢等代谢增强时都会出现可能出现中暑。另外像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营养不良、孕妇、缺少体育锻炼、饮酒、饥饿和突然进入热区旅游或者工作的人,突然进入高温环境,都会都有可能出现中暑的症状。另外还有过度肥胖、穿紧身或透气不了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征、大面积皮肤烧伤后瘢痕的形成、抗组胺药、抗郁药、利尿药以及脱水和心力衰竭等循环功能不全引起的散热障碍,也会出现中暑。
④ 人中暑的原因是什么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季节。中暑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长短、人体的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诱发的因素是很复杂,但高温仍是最主要的。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持人体的恒温,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余热必须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使体温和外界的温度达到平衡。如果气温升高,以传导和辐射方式的散热减少了,汗液蒸发的散热将逐渐增加。当气温在35—39℃时,人体余热的三分之二将通过汗液蒸发排出。如果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汗液排泄就困难,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成调节功能,这时,人就要发生中暑。
⑤ 中暑的主要原因是
夏季的高温很容易让人们出现中暑症状。那么,对于这个疾病来说,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呢?是不是我们知道了什么诱发了中暑症状,就可以在生活当中做好预防工作?如果您也想知道中暑原因的话,来看一下下面的介绍吧!
正常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除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热量外,肌肉收缩所致热量亦是另一主要来源,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3.89J(0.93cal)热量,足以提高体温1℃,在室内常温下(15~25℃)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失2.43KJ(0.58kcal)热量,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血流带至皮下组织经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皮肤血管扩张和经皮肤血管的血流量越多,散热越快,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带拿衡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初起,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以加快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而后,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体温达42℃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尸解发现脑有充血,水肿和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有变性;心肌有混浊肿胀,间质有出血;肺有瘀血和水肿;胸膜,腹膜,小肠有散在出血点;肝脏小叶有中央坏死;肾脏缺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敏衡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在夏季,为了避免中暑症状,还希望大家可以蠢做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在阳光暴晒下进行劳累工作,要及时的为身体补充充足的水分,另外,对于一些老年人患者来说,则更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⑥ 中暑是怎么回事
8种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带橡,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唯裤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
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
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④保证指行简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⑦ 人在夏天容易中暑,是为什么呢
如今夏天高温天气非常的频发,在我国内陆地区各大地方,今年夏天都有很多高温天气,这不仅只是在川南地区,南方地区在中部北方地区也有相应的高温天气出现,而每年的夏季都会有很多人因为天气太热而中暑,对于中暑这个情况可能大家还不是很了解他的诱因是什么。
中暑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人的身体在高温下长时间停留而出现水分缺失等症状导致全身性的脱水,而这个脱水是非常严重的,都知道我们人身体百分之90左右的含量都是与水有关,所以我们不能够丧失过多水分,而且在高温天气下水分丧失过快,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这个时悉升候就会引起脑袋眩晕,只是整个人中暑。所以如果在高温天气下,有在外边做事或者工作的人,尽量在身旁放很多的白开水,这样给身体补充水分。
⑧ 夏季很容易中暑是怎么回事怎么避免中暑
简单地说,中暑是人体细胞在高温环境下的一种内部反应,从而导致细胞产生病变。但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差异,中暑的个体差异也各不相同。导致中暑的早前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数中暑的原因介绍给大家,在夏天做好工作,以免“被中暑”危害自己的 健康 。
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类。
1、先兆中暑,表燃棚现为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症状。出汗但不多,体温可略有升高,发热可皮睁则能在37.5℃左右。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2、轻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又表现为面色发红、皮肤灼热等现象,并伴有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热往往达38.5℃。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大多数情况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烦躁或精神错乱、肢体抽搐等,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
1、足量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天气炎热,别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特别是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饮用温水500—1000ml,水温不宜过高,应少量多次饮用,可适当喝些运动饮料,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2、饮食清淡、合理休息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3、穿着舒适、做好防晒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我们如何去预防中暑?
1.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较为凉爽的早上或者晚上。
2.调整户外与运动的强度,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跳加速、喘不过气、头晕、心慌等情况,需要停止运动,寻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即使休息。
3.涂防晒霜,晒伤会影响身体的降温能力,引起脱水。
4.多喝水,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盐和矿物质。
中暑的时候千万不能饮用过多的水,这是因为在大量出汗的时候,汗液会带走很多盐分,造成人体内部电解质的失衡,如果这时候你再饮用大量的水,就会进一步降低电解质的有效浓度,而使病情加重。这也是中暑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意识模糊、肌肉痉挛以及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
⑨ 中暑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此外,老年人、体弱多病、肥胖、饥饿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
当气温40℃、湿度30%,气温38℃、湿度50%,气温31℃、湿度80%,体温调节即会发生障碍。因此,气象上规定我国灾害性的天气标准,长江以南,最高气温≥38℃,或最高气温≥35℃、湿度≥61%,长江以北最高气温≥35℃,或最高气温≥33℃、湿度≥64%。
即使气温不很高而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者亦可发生中暑。
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7℃左右、皮肤温度保持在32℃左右,和外界的热量交换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以及水分蒸发等方式,随着气温的升高,以传导、辐射方式散热的逐渐减少,汗液蒸发散热逐渐增加。尤其当外界气温高于32℃时,大部分热量要通过汗液蒸发了。当外界温度过高,达到35-39℃,加上劳动强度大,体内产生的热量就不容易散发,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现高热、无汗及昏迷。
是中暑中最严重者。首发症状有全身软弱、无力、头痛、眼花、恶心及汗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1℃以上,并有极度困倦、皮肤干热无汗、脉快、呼吸浅、血压下降。如不赶快救治,很快发展出现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⑩ 老人中暑的主要原因
问题一:夏天中暑的原因是什么? 中暑
中暑症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纳谈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对策
中暑以后怎么办?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防护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简茄卖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
问题二:五十岁老人经常性中暑是怎么回事,夏天 如果 没有刮拦逗痧拔罐等等,中暑吃中暑宝就好
问题三:中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8种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
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
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④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夏季良饮是热茶
盛夏酷暑,饮何种饮料为好?中医认为,惟热茶莫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喝热茶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汗孔洞开,汗腺舒张,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有人测定,喝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
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及多种芳香物质可 *** 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发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抗病能力,因而饮茶对强身防中暑极有裨益。
但饮茶要讲科学,饮茶不可过量,茶水以清淡适中为宜,慢慢品味。
豆浆解暑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营养的补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营养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进补容易上火,因此夏天进补要以均衡营养、降温去火为前提,不宜进食燥性补品。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浆不但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同时还有消暑功效。
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之效,“泻胃火,治内热”、“利水下气,制诸风热”。众所周知,绿豆有降暑功效。以黄豆和绿豆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
问题四:中暑有哪些症状? 在临床上,中暑由于产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状也差异很大,可分为下例四型:
一是中暑高热,亦叫热射病,主要是体温不能发散引起,为中暑中最严重者。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可达42℃,伴有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严重者昏迷、血压下降。
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热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不高、面色苍白、皮肤多汗、呼吸浅、脉搏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
三是中暑痉挛,亦叫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氯化钠而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衰竭同时出现。有口渴、乏力、体温不高、皮肤多汗,突出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有抽筋样疼痛。
四是日射病,此因日光直射头部而产生的脑部损害。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者可昏迷,体温可升高。
问题五:老年人中暑怎么办 暑高温影响 *** 温调节功能紊乱常因烈日曝晒或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所致
常见暑原因:
正常人体温能恒定37C左右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枢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结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及皮肤和肺泡表面蒸发人体散热还通过循环血流深部组织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血流越多散热越多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暑
暑按病情轻重分:
1、先兆暑
高温环境下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集、四肢发麻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般超过37.5C此暑先兆表现若及时采取措施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多能阻止暑发展
2、轻度暑
除有先兆暑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早期表现此时体温超过38C
3、重度暑
除先兆暑、轻症暑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
4、重度暑还继续分:
暑高热即体内大量热蓄积暑者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超过40度
暑衰竭即体内没有大量积热暑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而快、晕厥、昏迷、血压下降等
暑痉挛:
即与高温无直接关系而发生剧烈劳动与运动由于大量出汗只饮水而未补充盐分导致血钠、氯化物降低血钾亦降低而引起阵发性疼痛性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口渴尿少体温正常
日射病:
即强烈阳光照射头部造成颅内温度增高暑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安、神志障碍重者发生昏迷体温轻度增高
暑时紧急救护: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
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饮用含盐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起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作用
人工散热:
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头部冷敷应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并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皮肤发红
每10-15分钟测量1次体温
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紧急处理要点
户外运动者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猛烈阳光 *** 内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体温调节枢连受破坏而停止活动暑
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注意防范及急救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阳光下太久
万有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免虚脱而毙首先病者移阴凉地方松开或脱掉衣服让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头及肩部垫高
次冷湿毛巾覆头上有水袋或冰袋更好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降低体温正常温度
测量体温或观察患者脉搏率若每分钟110下则表示体温仍忍受若达110上应停止使用降温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
恢复知觉供给盐水喝能给予 *** 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应覆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