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大禹和李冰能够治水的原因有哪些

大禹和李冰能够治水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5-22 03:03:08

① 同样是治水英雄的大禹与李冰,他们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大禹,相传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舜帝禅让帝位,是个治水功臣能人。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大禹和李冰相隔上千年,但是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两人都是治水的高手功臣。但是,你知道大禹和李冰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揭大禹和李冰治水成功的原因。

大禹治水

相传,尧舜时期,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行友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逗带森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李冰治水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山亩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② 大禹和李冰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锋闹数趋势,疏通了九河。而李冰,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弯迹,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
所以,由此可知,大禹和李冰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他们都是帮助疏通河水,把洪涝往大海里排而不是建造大银首坝来堵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堵不如疏。

③ 李冰和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首先结合民众,顺从民意,
就个人品格看,两个人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把国家兴亡,百姓忧患放在重要地位;

就国君而言,两人所处的时代国君都十分支持兴修水利,政府投入多;

就精神方面来说,两人都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治水热唯旅情;

就治水方法而言,结合了当地实际,采亏御用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指空凳没有采用封堵的办法 而是用疏导水流的办法

最后个人毅力,
大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李冰亦有子接父任,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所以治水成功是必然的

④ 禹和李冰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禹和李冰治水成功的原因:

  1. 两者春羡正都在治水之前充分考察了地形地貌特征,研究治水的方案;

  2. 都采取疏而不是堵的方法,充分应用自然地形特点,几乎未建任何人工设施派芹,与自然和谐;

  3. 他们治水符合民心,民众支持。

人物简介: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扒悔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为都城,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