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突然离职不给工资怎么办
突然离职不给工资的处理办法如下:
1、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
2、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前历可以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举报,来索要工资,公司不按时支付员工工资的,员工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立即要求公司支付员工拖欠的工资以及按照拖欠工资的支付经济补偿金液搭;
3、当事人还可以直接申请仲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者在拖欠慧埋搜工资的维权中需注意哪些事项
1、要确认和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事实,如工资单,考勤记录,工作过程中的文件记录;
2、确认劳动关系后,对于单位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可与老板协商,要求单位补发工资;
3、如果协商不成,带好相关资料到劳动局投诉,或者直接到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
4、如果拖欠工资数额比较大的话,可以直接请律师打官司,通过诉讼的方法来要回被拖欠的工资。
⑵ 因身体原因辞职了不到期就走了,公司不给发工资怎么办
首先,第一,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单位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第二,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单位存在未缴纳社保、未支付加班费的情况,可要求补缴并支付加班费。
第三,如果单位拖欠工资,可以主张适当的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需要根据您的证据、工作性质、工作年限等进行计算。针对您的案情,列出以下法条仅供参考:
第四,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时,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支付期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的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⑶ 辞职不给工资应该怎么办
辞职不给工资的解决办法如下:
1、辞职不给工资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与公司友好协商;
2、辞职不给工资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3、辞职不给工资可以向当地桐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1)如果未签订劳动搏冲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2)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4、辞职不给工资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1)针对劳动纠纷案件,经劳动仲裁后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2)经仲裁后都服从,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执行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属于劳务欠款类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基轮歼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⑷ 家里有事离职不给发工资怎么办
家里有事离职不给发工资有以下办法:
1、辞职拖欠的工资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一次性支付;
2、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
3、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
拖欠工资多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拖欠工资一个月通常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如果超过一个月亩斗带没有发放给劳动者的,则是拖欠工资的行为,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销配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第三十六条迅芦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⑸ 因为特殊原因发不起工资,员工辞职怎么办
由于公司拖欠工资离职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者劳动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为实际上如果公司拖欠工资的这种状况的话,那么是需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的,毕竟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属于一种违法的行为。一、由于公司拖欠工资离职怎么办?
1、由于公司拖欠工资离职是键李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者劳动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离职证明是由用人单位出具的,用人单位出具离职证明时,离职证明要载明劳动者离职原因、离职的时间等内容。
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稿游迟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磨袜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二、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应该做什么
1、很多单位把竞业限制当作格式条款,与所有员工都签订,但实际上多无必要,而如果没有在劳动合同解除前解除竞业限制,则可能需承担三个月的经济补偿。
2、没有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作健康检查。
在此情形下,如果后来进入其他单位的职业病岗位上班而导致职业病的,则原来的单位也可能需承担责任。
3、没有把税费承担的问题约定明确。
在协议中没有对经济补偿、代通知金的税费承担问题说清楚,容易引发争议。当然,从现行规定上可以推断出收入应由员工纳税,但如果不约定清楚,仍有员工可能无法理解。
4、以试用期"不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试用期劳动解除的法定事由,不是不胜任工作,而是不符合录用条件。事实上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不符合录用条件不但包括了不胜任工作的情形,还包括了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情形,此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自主权更大。
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如果一直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导致劳动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离职的话,是属于用人单位方面存在着过错,不仅仅是需要将拖欠的工资不足,而且还需向对劳动者承担相关的赔偿的责任。这是需要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确定。
⑹ 离职不给发工资怎么办
辞职后不发工资的处理方式如下:
(1)与用人单位协商;
(2)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向劳动行政知绝部门举报;
(4)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向人民法院请求支付令,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凯枣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搭孙姿当承担不利后果。
⑺ 非正常离职不发工资怎么办
劳动者非正常离职的,用人单位是应当支付其工资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或者 申请劳动仲裁 。 如果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因为劳动者的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损失的,用人单位是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一定赔偿的。 一、如果是给用人单位工作,谈模有两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争议仲裁 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 未签订劳动合同 ,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 解除劳动关系 ,还可以要求 支付经济补偿金 。优点:除了工资外,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双倍含码缓工资等,并且一般都可以最终解决;缺点:申请劳动仲裁就是打劳动官司,程序稍多,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二、如果是给个人工作,不算劳动关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该个人老板,要求支付劳动报酬。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模段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 拖欠劳动者工资 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 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 解除劳动合同 ,或者 违反劳动合同 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