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何谓虚与实实证形成的原因如何
扩展阅读
注销微信账号怎样注销 2025-02-13 16:01:30
中药怎样能颜色深 2025-02-13 15:46:15

何谓虚与实实证形成的原因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5-28 10:10:29

1. 中医说的虚症和实证都是什么

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表现仿盯哪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实证是则缺明显有病邪存在,正气有充分的抗邪能力的。临床表现是:高热,寒战,烦躁谵语,喜喝冷饮备码。虚症主要是体质比较瘦弱,一般是先天或后天不足造成的。
实证主要是因为外感疾病造成的身体里有即食或者是虫积,气滞血瘀。

2. 中医虚实辨证

中医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宴雀裂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多见于新患之疾。虚主要指正气不足,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
一、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着、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二、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岁姿,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晌闭,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

3. 虚实辨证综述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医学教育网整理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态念举攻邪,即去其有余;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着、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医学教育网整理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各脏腑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虚实真假】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是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如热结肠胃,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由于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医学教育网整理因而表现出一些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但仔细观察,则可见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却动之觉舒;虽羸瘦而胸腹硬满拒按;虽脉沉细而按之有力,故知病变的本质属实,虚为假象帆碧。

真虚假实是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如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等症。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虽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部不甚硬满;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黄或苍白等症,故其本质属虚,实,只高敏是假象。

虚实真假的辨别,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医学教育网整理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古今医案按》)。可见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整个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此外,还要注意证候中的可疑之处。

应当指出,临床上反映于虚实方面的证候,往往虚实夹杂者更为常见,即既有正气虚的方面,又有邪气实的方面。病性的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是难以截然区分的。临床辨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

【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基本上是病情转变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虚证转实是指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的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来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现为属实的证候。如腹痛加剧,医学教育网整理或出现发热汗出,或咳嗽而吐出痰涎等,此时虽然症状反映激烈、亢奋,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

还有一种情况,患者素有虚证,因新感外邪,或伤食、外伤等,以致当前病情表现以实为主,虚证暂时不够明显,辨证诊断为实证。这虽然不是直接由虚证转化为实证,但从虚实证候之间的关系来说,亦可视作是一种虚证转实。另外,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等停积体内,而表现某些实的证候者,一般不能理解为是虚证转实,而应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

4. 什么是虚证,什么是实证,什么是虚实夹杂

虚证: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实证: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虚实夹杂:有六种临床表现:
1.表虚里实:素体卫阳不足,感受外邪后又伤食。症见汗出、恶风(表虚);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厚(里实)。
2.表实里虚:表邪未解、里气已虚;或素体脾胃气虚而受外感。症见:发热、恶州毁启寒、无汗(表实);神倦、肢疲册如、纳呆或食后腹胀痛、喜按(里虚)。余薯
3.上实下虚:痰浊壅肺、肾虚不纳。症见咳喘、痰涎壅盛、胸闷脘胀、不得平卧(上实);腰膝酸痛无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晕(下虚)。
4.上虚下实:心虚于上,湿热下注。症见心悸、怔忡、失眠(上虚);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下实)。
5.虚中夹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症见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腹大如鼓。
6.实中夹虚:气血郁结,正气已虚。症见腹胀满痛、肝脾肿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纳差、少气乏力、脉细。

5. 中医虚证和实证

虚 证 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实 证 系指邪气过盛、脏腑功纯历能亢盛所表现的症候。

当病邪有余而人体正气充足,机做消搜能代谢活动增强以抵抗病邪 ,故表现为亢盛的实证。
正气未虚邪气不盛,则正能胜邪而不病,或病后少传变恶化。

此消彼长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邪气增长而亢盛,则正气必然虚损而衰弱。而且,由于邪正的盛衰消长,患病机体随即可表现为虚、实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及证候反映。这就是 虚实夹杂。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应。这是因为邪与正相互斗争,其盛衰同时存在所致。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与疾病过程中的正邪消长,从表面上看似有相似之处,实质上根本的不同。首先,阴阳消长是永恒的,而正邪的消长是暂时的,它只存在于双方纠集时的病理过程中。其次,阴阳消长是互助的,即双方质与量通过消长而互变,它包括生理消长的互资和病理消长的互补。至于在某种条件下,消长超越了一定限度,平衡反遭破坏,演变为病理状态,又另当别论。而正邪的消长只有互损而没有互助,更不可能互资、互补,不是正胜邪败就是邪胜正衰。阴阳消长是互根的需要,也是欲求桥亏平衡协调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而正邪的消长是双方拮抗互损时所表现出的作用及其结果,而非双方质与量的互变。

6. 证候虚实的“虚”是指

证候虚实的“虚”是指正气不足。

中医学的虚证,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正气包括气、血、阴、阳、精、气、神以及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等,它具有保卫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等功能。

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而出现一系列抵抗力低下,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的病理现象,概括称为虚证。

虚证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先天不足包括先天发育不良,父母体弱的遗传因素或早产等导致生后脏腑功能衰减形成虚证,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心气虚、心阳虚。后天失养如饮食失调损伤脾胃。

慢性久咳损伤肺肾,房室过度损伤肾精,久病失养正气受损等,均可导致虚证。而年高体弱,脏腑生理活动日渐耗损,尤多形成虚证。

实证的形成也有两方面,一是外来邪气侵犯人体,形成邪气亢盛的实证。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形成表实证,里实戚族证等。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饮瘀血、食积气滞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或机能障碍而形成实证。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灶仔衰的两纲。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7. 中医里的虚实寒热是什么意思如何分辨病症的虚实寒热呢

①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②指人体阴阳的消长。《素问·宝命全角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益法。

注意:
1. 辨虚证必须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
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
3. 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

二、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缺友念产生的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
注意:
1. 辨实证也要结合脤体脏腑伏困及气血、阴阳,以便指导治疗。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 “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
3. 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

三、虚实夹杂:临床上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等虚实来杂的情况,如同硬变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体已虚(正气虚),但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在治疗上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告局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疗方法。
①病状名。主要证见发冷发热,或战栗不欲食。《素问·风论》:“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不能食,名曰寒热。”
②恶寒发热。《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
③指寒性和热性药物。见“寒热内贼”。
④指寒证和热证。《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⑤指寒热之邪毒。《灵枢·寒热》:“此鼠瘘寒热之毒气也。”
⑥指寒热相兼的病证。《素问·皮部论》:“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⑦八纲辨证的两个纲领。详寒证、热证。

8. 何为实证、虚证

实证指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由于邪气强盛,致病力强,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博,斗争剧烈,反应明显,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证候,谓之实证。

虚证是指由于机体的气血精津液虚少,脏腑经络等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机清如体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无力,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故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临床扒正历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产生原因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

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春搜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

9. 何谓虚实真假如何鉴别

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从病机来说,虚或实是不存在假的。所谓虚实真假,是指临床征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与疾病病机不符的假象。可有真虚假实与真实假虚两种情况。
真虚假实,古称“至虚有盛候”,即某些病证正气虚损至极,而临床上反可见到部分类似实证的表现。出现这种假实现象的主要原因,多为气血不足,脏腑虚衰,运化、推动无力所致。如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可引起虚性腹胀、腹痛;阳气极度衰绝,以致虚阳外越时,可见精神兴奋、面红如妆、烦躁不宁等假实之征象。故《景岳全书》说:“至虚之病,反见祥贺盛候。”但因疾病本质既是正虚,故必有虚象可循,如脉象的虚弱无力,舌质的胖嫩、光剥等。
真实假虚,古称“大实有羸状”,指某些病证邪气亢盛至极,而临床上反可见到部分类似虚羸的表现。出现这种假象的原因,多为实邪结聚,阻滞脏腑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如邪热亢盛阻滞阳气,阳气不能通达四肢,故反见不欲多言,肢体倦怠。故《景岳全书》说:“大实之病,反见羸状。”但疾病本质是邪实,则必有邪实之征象可循。如脉象谨带派的滑数有力,舌苔的黄燥、厚腻等。
辨析虚实真假,古代医家多以脉象、舌象为主要依据。如《景岳全书·虚实》中说:“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行扰有神者,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杨乘六《古今医案按》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坚实也。岂有重按无力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张、杨二氏之论,确系辨析虚实真假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