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墨之争后,墨家昙花一现,为何突然消亡了
一、墨家人员骤减,后继无人
在历史上墨家学派曾经历过两次极其严重的减员。一次是在公元前381年,墨家钜子带领门下墨家弟子趁机发动叛乱,杀害主张变法改革的吴起后,站在阳城君这一边,为他守卫国家封地。
但阳城君因贪生怕死,丢弃了忠心于他的墨家众人,一人畏罪逃跑了。而这时楚国要收回他的封地,因此孟胜及墨家弟子180多人为阳城君死难。
但在政治方面,钜子可以对违反内部法律的成员处刑,这又是极其不平等。所以很明显,在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墨家没有被选择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旋律也是正常的。但墨家思想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㈡ 儒道法都得以传承,墨家却彻底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所研究的领域不同,墨家以机关术为主研究技术,其他三家以思想哲学为主,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另外各带帝王重视程度也有影响。
㈢ 和儒学并列的墨学为何消失当今世上还有真正的墨者吗
春秋战国乱悠悠,周天子所创立的分封体系,在周平王东迁之后,脆如一张白纸,天下分崩离析,而天下大乱之年代,必是奇才辈出之时,这段岁月,也是史学家们口中的“思想的黄金年代”。
伟大的儒家思想在此时诞生,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等诸子百家,也是百花齐放,在中原大地上“同台竞技”。
从现在来看,真正传承墨家具体思想的,当世恐怕真的没有,但墨家的一些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节用、尚贤,这些都是现代人所推崇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墨家的“自然科学观”也是后人的宝贵财富。墨者擅于创造,能力不下大名鼎鼎的鲁班,在《墨经》当中,记载了小孔成像、杠杆原理等多种自然科学理论。
最后可以放肆地开个玩笑,学土木工程、建造建筑的你,或许也能算上“半个墨者”。
㈣ 在秦朝时期,墨家怎么突然消失了原因是什么
对于墨家的认识,我们印象中往往都是机密、机关、机甲段缺等等技能为一身的神秘组织,提到墨家我们就会想到出其不意。然而,就是这么神秘的一个组织,最终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小结
墨家的出现是必然的,他们的兴起也是历史所需要的,他们的没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佩服墨家杰出的科技创作能力,他们的有些发现甚至早早领先世界,但是仍然缺少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进步的能力。
㈤ “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激缓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是什么?耐袜”阅读答案。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昌铅激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治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㈥ 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一、阶级基础
战国出现独立小手工业者为代表的新自由平民阶层是墨家答姿的阶级基础。进入封建制后,春秋战国的新兴社会力量革命时代终结使其失去了群众基础。
二、焚书坑儒及儒家独大
三、”兼爱“的过度超前
墨家“天下为家”的学说做野其实质为公有制,无论奴隶制抑或封建制都不可能有其生存空间。孟子曾斥墨家学说为“无君”“无父”,大悖人伦。
四、”非攻“的威胁
墨家是一个很严密的组织,有宗旨,有部署,纪律严明至六亲不认。这对当时的律法与君权是很大的威胁。 墨家集团f非常庞大,墨子救宋时其弟子禽滑厘率三百人持守城器械驰赴宋城以御楚寇。墨钜子孟胜率领弟子为阳城君守城,“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墨家多敢死之士,”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非攻”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武力基础上,墨家成员个个精通军事,墨子着作与《孙子兵法》不相上下。攻守之道、行兵布阵、武具制作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大师。 始皇登基后,墨家为历代帝王所不容。
五、老百姓的觉悟提升
“兼爱”有空想成分。中国的宗法讲究亲疏,重视血缘,墨子的理论是要想使天下人相纯举喊爱,必须爱人如己,就可以消除动乱实现天下太平。墨子对战争的深刻的社会动因的理解显得有些幼稚,他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为人们“不相爱”,因而主张兼爱,并到处奔走呼号。事实上,超阶级的爱从古到今都没有成功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就会有争斗,就会有不公。
最终,墨家弟子如游侠般散落人间,历经沧海轮回,或理念被同化,或理念不再坚守,或消匿于岁月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