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判断某处风向,某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不是风去的方向。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盛行风,叫季风。一般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的转变,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为强盛,范围最大。以我国为例,冬季,亚洲大陆辐射冷却强烈,温度低,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与它邻近的太平洋、印度洋,由于水的热容量大,辐射冷却不如大陆强烈,相对而言,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气压梯度自大陆指向海洋,因而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偏北风。夏季,亚洲大陆辐射增温强烈,温度高,空气密度小,形成低气压;而海洋吸热散热慢,辐射增温缓和,相对而言,温度较低,气压较高,气压梯度自海洋指向陆地,因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偏南风。季风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冬季风盛行时,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从形成原理上讲,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基本相同,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风向转变以一日为周期,影响范围仅在滨海地区,一般10千米左右。而季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盛行风随季节的转变,以一年为周期,规模大,影响地区广。
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一年中,随着季节的不同,风向有明显变化的风称为“季风”。例如,在我国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吹偏北风,而夏季则多吹偏南风,这都是季风。
季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海洋和大陆的比热不同。在夏季中,由于大陆比热小,日晒后大陆温度容易升高,因而气温比海洋上高,温度高空气密度小,于是陆地上形成低气压;而凉爽海洋上则形成高气压,因而夏季风就从南方海洋上高气压流向大陆低气压。所以,在我国夏季风的为偏南风。
在冬季中,由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少并向空间辐射散失的热量,因而大陆温度较低,形成冷高气压,而海洋上却依然温暖,形成暖低气压。所以,冬季风从内陆冷高压流向南方海洋的暖低压,就刮偏北风,这就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此外,除了海陆之间热力差异会造成季风以外,地球上大气环流风带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也会在有些局部地区形成的季风现象,不过这类季风的冬夏风向,并不完全相反。
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显着,正是这样的夏季风,使我国长江地区成为世界着名的粮仓。
‘贰’ [地理]怎样判断一个地区夏季、冬季分别盛行来自什么方向季风的影响
判断季风风向的方法: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都位于亚洲,东亚(中国东部、日本、韩国和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南亚(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叁’ 如何分析季风形成原因
季风形成原因最先想到的是海陆巨大热力差异
海陆风应该知道吧,这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而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与其类似只是范围更大影响区域更广而已
其次,青藏高原的作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热力方面
还有,越赤道气流的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
‘肆’ 季风是怎样引起的
季风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系中的风带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大范围、大规模的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盛行风。夏季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冬季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冬季风。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风干冷。随着冬夏季风的转变,天气和气候特点也随之变化。世界季风分布区域很广,尤以亚洲的南部和东部最强。亚洲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也是最大的大洋,故季风发育最强。从形成原理上讲,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基本相同,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的日变化而引起的,风向变化以一日为周期,昼夜风向不同,影响范围小,仅限于滨海地区。而季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的季节变化引起的,以一年为周期,影响范围极广,规模也很大。季风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的陆面和邻近的洋面相比,有较大的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冬季造成大陆上气压过高,海面气压很低,形成冬季风,夏季大陆上气压较高,海面气压很低,形成夏季风。但其他因素如陆地地形对季风形成也有较大影响。
‘伍’ 季风是什么季风产生的原因
一、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早期季风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另半年吹东北风。
现在,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
气象学中季风的定义也有多种描述,我国气象学家张家诚于1982年给出的季风定义为:
1、盛行风随季节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接近于相反的方向;
2、两种季风各自有不同的发源地,其气团性质有着本质的差异;
3、能够给天气造成明显不同的各种季节的对比,例如雨季和旱季,湿季和干季,冬季和夏季。
二、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分布的差异,以及行星风带的季节性转换;对于有些地区而言,地形作用的因素也会对季风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夏季,由于大陆上的土壤比热容较低,而海洋中的水比热容较高,因此,同时受到太阳的炙烤,陆地上迅速增温,并加热低层大气,使之密度降低,气压也随之降低,而海洋上增温则非常缓慢,海表附近空气温度较低,气压较高,就像是水从高处向下流,
空气也会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这样气流就由海洋吹向大陆,空气潮湿温和;冬季则相反,大陆上的空气降温快,气压高,而海洋上则降温慢,气压低,气流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寒冷而干燥。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大部地区夏天炎热多雨,而到了冬天又会变得十分干冷。
(5)如何判断季风的原因扩展阅读:
季风是指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着季节有显着变化的风系。一般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达120°~180°。根据研究,全球有几个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域。即澳大利亚北部、西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沿岸若干地区。
而西非、东非、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则为显着季风气候区。东亚—南亚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季风气候区。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内,表现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反。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夏季盛行西南气流。
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闷、多雨,尤其多暴雨。在热带地区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我国的华南前汛期、江淮的梅雨及华北、东北的雨季,都属于夏季风降雨。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
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