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
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溶血一般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吧!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难: ① 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 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 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 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 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 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⑥ 采血部位用碘伏消毒时,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标本容易发生溶血[2]。
3、抽血器具不合格: ①抽血器具均为一次性塑料制品,是由高分子材料、增塑剂、稳定剂等组成,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可以造成溶血。 ② 使用玻璃试管时由于试管不干燥或不清洁可造成溶血。
4、存放不当: ① 血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放置时间过长,可造成溶血。 ② 冬天血标本采集后放置在窗口处,因温度太低而冻结。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对策1、 因末梢循环差而导致抽血困难时,扎止血带时间不要过长,更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 可将肢体下垂片刻,扎上止血带后再握拳,仍抽血不畅,可松开止血带片刻再扎上止血带。必要时,更换缺缓穿刺部位,可用热敷的 方法 ,对要穿刺的部位热敷片刻,再行抽血。
2、 如确实无法抽取合格标本时,应将抽取的带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
3、 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答乎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 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4、 对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取的血标本,应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针头与针栓是否衔接。抽 血时应徐徐转动抽动针栓,向试管中注血时要沿着试管壁徐徐注入。
5、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抽取血标本,避免在输液处针头抽取血标本。
6、 严格把好采血器具质量关,避免使用不合格试管。
7、 妥善放置采集的血标本,避免标本受冻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污染而溶血。严禁全血冷 冻保存,以免造成溶血。
8、 抽取的血标本要由专门人员及时送检,避免家属送检血标本,以免血标本剧烈震荡而溶 血。
9、 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采血环境,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告知患者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
治疗溶血病的方法一、新生宝宝刚出生时就要做好各项工作
a.分娩时,就要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b.胎儿娩出立即断脐,减少抗体进入宝宝体内。
c.保留脐带,以备严重溶血病患儿换血用。
二、对小宝宝的治疗
ABO溶血病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临床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者常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似,严重者可有明显的症状。新生儿出生后要严密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一般第2~3天,严重者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并要注意黄疸加深速度,清扮悉如胆红素浓度过高,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以后影响智力,所以ABO溶血病要及早治疗。
a.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它的优点是退黄疸快,副作用少,皮肤黄疸接受光照后胆红素可分解成水溶性,从肠道、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副作用:光照疗法时有的宝宝可出现一过性皮疹,大便次数增多等轻微的副作用,这些症状不需要处理,停光照后可自愈。
b.药物治疗
黄疸较严重者可反复多次光照疗法,同时加用药物治疗。可用抑制抗原反应的药物以减少继续溶血,活跃肝细胞酶系统,可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或阻止胆红素在肠道的再吸收及中药利胆退黄。
C.补充铁剂或输血
绝大多数ABO溶血病的宝宝不需要换血,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新生儿ABO溶血病常同时伴有贫血,其程度与溶血程度一致。轻度溶血者常贫血较轻,严重溶血病患儿可有较重的贫血,可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补充铁剂或输血等相应的治疗。
减少溶血病发生的方法⒈有可能怀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妈妈,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高者可在孕前先进行中药治疗来降低抗体,预防怀孕后宝宝患ABO溶血病。
⒉孕后定期查抗体效价,第一次孕16周开始查抗体,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自抗体效价增高时开始予孕妇口服中药,每日一剂至分娩。
⒊孕期诊断为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在24、30、33周各进行10天的综合治疗,以提高胎儿抵抗力。
⑵ 抽出来的血液发现有溶血现象是什么原因
分析如下:
1、甲亢和糖尿病是不会发生溶血的。抽出来的血液发现有溶血现象,世散最可能的原因是外在因素,如带着针头把血液直接打进试管、注射器或试管中有水、抽血穿刺困难、压脉带束臂时间过长、剧烈震荡、离心转速过高时间过长等原因均可导致坦返缓溶血。
2、另外的可能是患者有某些溶血性疾病:如溶贫、自身免疫性溶贫、蚕豆病、阵发性让模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等;但患者往往有皮肤与巩膜发黄、血红蛋白尿、贫血、肝脾肿大、神经症状、发热等明显临床症状,所以如果没有明确可查的原因情况下,一般考虑上述的第一类原因。
⑶ 静脉采血时,怎样才能避免溶血
临床检验结果是否可靠,除了检验仪器和设备,以及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外,主要取决于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病人的准备、标本收集、运送、分析前处理、分析过程、结果计算、报告书写等全过程。这中间,除了过失误差外,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是生理学变异及分析变异(即误差)。而正确的收集标本就是为了排除引起生理学变异的种种因素。 A、影响机体生理指标的主要因素。 1、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其暂时的变化是血中非酯化脂肪酸迅速下降,继而上升,丙酮酸与乳酸接着升高。此时受检人员由于呼吸急促,而使二氧化碳压PCO2下降血PH值上升。持继较长时间的变化是由于肌细胞酶的释放引起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AST)、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相继升高。运动对生理指标的影响与机体平时有无体育训练及有无疾病有关。故一般在做血液检查时,应该采取晨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采血。而在院外,匆忙起床赶到医院门诊采血的病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再抽血。 2、紧张与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呼吸。造成非酯化脂肪酸和乳酸升高。因此,取血标本时,应在患者相对安静和情绪稳定时采取。 3、饮食的影响:早晨空腹采血可以相对避免饮食对某些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化学成分可因饮食量及性质而异。大量进食后取血检测,可使葡萄糖、钾、碱性磷酸酶及甘油三酯升高。但酶的测量如转氨酶(ALT)、淀粉酶(AMY)及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ea)、钠(NA+)等项目的测定则不一定要求空腹抽血。在采取空腹抽血时,如果延长空腹时间,则可使血糖与蛋白质测定结果偏低,而胆红素及脂肪酸等升高。在做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前三天内,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300g/日,否则测得的糖耐量曲线可以升高。 食谱对某些生化指标有一定影响。如高蛋白的饮食可使血中尿素氮、氨、尿酸偏高,患者喝大量含咖啡的饮料,可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引起血中脂肪酸上升。 4、酒对生理指标的影响:饮酒可造成血中乳酸、尿酸增加;如连续三个晚上饮酒,则可使血中GPT/ALT升高,而GOT/AST下降,γ—GT(谷氨酰转肽酶)上升最为显着。长期有饮酒习惯者,大多可有高甘油三酯血症,γ—GT也会长期不正常。 5、取血的体位对结果的影响:体位改变可引起某些生理指标的显着变化。所以住院病人与门诊病人检查的结果会有所差别。甚至同一个病人在病房检查的结果与到门诊检查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国外学者比较了十七个项目在站位(只在取血时坐1分钟)与卧位(卧床30分钟)情况下采取作临床检验的变化。其中有12项站位显着高于卧位。其中钾+30%、钙+4%、磷+3%、铁+7%、总蛋白+9%、白蛋白+10%、总酯+9%、总胆固醇+8%、谷草转氨酶+6%、谷丙转氨酶+15%、碱性磷酸酶+11%、酸性磷酸酶+6%。 此外,在做血气分析时,因呼吸的影响,二氧化碳分压(PCO2)卧位比站位采血高3-4mmHg,氧分压(PO2)则低2-3mmHg。 高血压病人由卧位变为站位时,其血管紧张素显着上升。 B、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干扰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 1、药物对临床检验分析方法的干扰:某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对临床检测的任何步骤进行干扰。其干扰原因可由药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如药物的颜色与药物本身所发出的荧光,或药物的化学性质如强还原性,或药物与血浆蛋白形成复合物或药物本身对血清酶的抑制等来决定。而造成临床检测结果与机体实际情况的差别。 2、药物通过其生理作用、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改变机体生理参数。这类影响有的是临床治疗所需要的,有的则是不需要的,即平时所说的药物的副作用。故在采取检验标本前,应事先了解患者是否服用了某些药物。另外,临床上经常用血液学方面的检查来评价某些药物的疗效,及其副作用对人体的反应。由于某些药物中的成份可以改变机体某些生化参数,故在做此类临床药物监测时应排除此类药物对检测的干扰与影响。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患者由于肝酶的诱导合成增加,可使转氨酶(GPT、GOT)及转肽酶(如γ—GT)转肽酶升高。 D、溶血标本对被测物的干扰与影响 临床检验标本必须保证在收集过程中不发生溶血。若肉眼可见溶血时,血浆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已超过0.2g/L。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血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的影响:红细胞中钾的含量为血清中的20倍,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中的K+平均浓度在100mmol/L,而血清或血浆中K+的浓度约为3.5~5.5mmol/L。若标本溶血,则做电解质测定时,钾的测定结果会大大升高。再如1%的红细胞破坏而造成血液标本溶血时,乳酸脱氢酶的测定结果可为实际水平的272%,GOT为实际水平的220%。 因此,在做上述项目检测时,不能有丝毫溶血。 ⑵溶血干扰光度分析:溶血可干扰临床检验的比色反应。如溶血时,某些被测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会发生改变,而使检测结果发生变化。 ⑶溶血时,血红蛋白被释放入血浆,可干扰肌酐(Cr)、胆红素(Bil)、胆固醇(Ch)等物质的检测反应。 ⑷溶血时,除了红细胞破坏外,粒细胞系统亦可破坏而释放出谷氨酸脱氢酶等酶类,使被检测的血清酶含量升高。此外,溶血时血小板破坏后,可使钾(K+)、镁(Mg++)、酸性磷酸酶(ACP)、醛缩酶等升高。 E、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注意事项。 1、采血部位:一为静脉血,二为周围血,还有特别项目如血气分析采用动脉血。 静脉采血一般取前臂静脉抽血,也可从其它部位取血。静脉血大多用于临床生化、免疫、细菌培养、交叉配血等检验。周围血过去大多用于血常规检验,其取血部位可在手指、耳垂、足跟等部位(尤以小儿)。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外血细胞计数仪的引进,原有的周围采血作血液分析的方法已不能适应仪器和检验质量控制的要求。故大多数医院都改周围采血为静脉采血。 2、静脉采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止血带的使用问题:主张最好不要使用止血带抽血。因使用不当,可致血液淤滞,引起溶血或改变某些成分的含量。文献报道:使用止血带3分钟与1分钟对比,总蛋白可升高5%、胆固醇可升高5%、胆红素可升高8%、血清铁可升高6%、GOT可升高10%,凡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都可升高。因此,在抽取静脉血时,止血带时间不能使用过久,或最好不使用止血带。 ⑵、采血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当一侧手臂输液时,应从另一侧手臂取血,如患者正在输葡萄糖和盐等液体,如从同一侧手臂抽血做检验,其检测结果肯定升高。护理人员不可从正在输液的针头处取血作检查,否则将会严重影响被测物浓度。 b、除非是危重病人抢救,应尽量不在输液过程中抽血,因在输液时血中被测物被稀释,使检测结果不符合患者实际情况,最好是先抽血再输液。 ⑶、血液标本的临时保存: 血标本抽取后到检测前这一段时间,如保存不当,将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据资料统计,血标本抽取后,即使在4℃冰箱内保存,也只有少数成份如胆固醇、肌酐、钠离子等无明显改变,而其它物质会逐步发生变化。如血氨会迅速升高,葡萄糖超过30分钟会明显下降,细胞中K+、P++会渗出血浆而引起电解质升高,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1~2小时后,其PH值可升高到8.5,而使CO2下降,胆红素和某些酶类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