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群众的认可度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图县全部摘帽,在贫因县摘帽退出考核中“错退率、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是硬指标,其中“群众认可度不低于95%”。近几个月来,派驻左旗推进组采取整村排查、按贫困程度集中调查、“生面孔”暗访、随机抽査收集意见等方式,走访左旗66个行政村、入户179户,调研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和群众认可度情况。截至目前,统计入户调查情况,群众认可度较低,仅达到70%左右。
一、群众认可度低的四类表现
归纳调研督查情况,群众认可度体现在四类人群表现: (一)大多数贫困户对帮扶政策较为认可,获得感较强; (二)少部分贫困户不满足已有帮扶措施,依赖感较强; (三)部分脱贫户不认可脱贫成效,担心失去政策保障;
(四)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认可度很低,攀比心强烈。非贫困户的低保户对自身无帮扶政策不理解、不认可。
二、群众认可度低的原因分析
经调研分析,群众认可度低在表象上固然有困难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低下、政策理解片面、甚至自私短视等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扶贫标准不清晰、尺度把握不一、产业扶持不全面、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利益获得感不平衡,致使认可度难于提升。
(一)扶贫标准不清晰。地方在具体贫困户识别层面上,标准偏于模糊和粗放。扶贫初期以分配指标方式框定贫困户比例,交由基层评定落实,在高效、便于执行的同时,也由于没有量化标准、精准度不够、公开不透明,导致错评、优亲厚友现象频出,导致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特别是对条件较好人家被评为贫困户,对比感觉极度不平衡,负面效果极大。
同时,由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不允许随时开放调整,也导致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认定和清退效率低,基层千干部工作言行与结果得不到及时印证,影响基层群众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二)尺度把握不统一。在贫困户基本保标准方面,有层层加码、吊商胃口的危险,现行扶贫标准是“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传统概念上的绝对贫困”: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不是把学前教育、高中、大学都包起来;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是让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能看得起,即使得了大病基本生活还能过得去,但不是由政府把所有看病的钱都包起来;解决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图人口不在危房,但不是要住超标准大房子不因病因学返贫,是指不会到绝对贫困状态,不会出现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现象。
而地方各级出合的具体政策大多超越了这些基本标准,超越了发展阶段,贫困户的扶持政策形成福利叠加而非贫户特别是边缘户获得感较差,因担忧大病重病致贫危险、报销比例差异、免交住院押金等现实差距,认为“贫困户唅好处都有,别人啥都捞不着”,尤其是教育扶贫救助贫困户家庭子女考学专科3万、本科4万政策和“泛海助学”5000元政策,直接导致一般户、特别是边缘户的强烈不满,“悬崖效应”过于突出,矛盾几乎不可调和。 (三)产业扶贫不全面。在产业帮扶方面地方偏重于“输血式”扶贫。产业帮扶原则应该注重培养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建立生产奖补、劳务补、以工代赈等机,引导群众自已辛勤劳动脱贫致富。但地方迫于2020年“脱贫摘帽”时限和地方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的困难,偏重于“输血式”扶贫,一定程度上都采取了对贫困户给钱、给物、修房子、建棚舍、送农畜牛羊驴和搞资产受益友式、直接输送物质利益,引发基层群众的不平衡感。
(四)政策宣传不到位。基层干部对政掌握不深刻、不准确,政策宣传底气不足,导致很多群众不清楚国家脱贫攻坚的真实意义,不理解“授人以渔”扶贫方式和目的,简单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直接给补贴,更多关注到具体物质利益的分配上,甚至一些贫困户也不了解扶贫标准,不知道天花板在哪里,主观臆想过度、期望值较高,不满足已有帮扶措施,甚至认为上级还有较高标准,基层落实不够,还亏欠贫困户,形成福利依赖,贫困户和非贫户都难于感到满足。
同时,各级干部、各项工作关注度集中在贫困户上,忽略对一般户特别是边缘户的帮扶和关照,导致一般户受惠落差感过强,形成对立感受,无法提升认可度。
三、提升群众认可度的建议
(四)提升驻村千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水平。在严格督促“人到岗”基础上,抓好扶干部“心在岗”,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准确掌握脱贫攻坚政策,明晰“脱贫和致富”阶段性保障标准,明确帮扶责任人工作不到位的具体追责要求,加强多层面、高频度同困难群众面对面交流,做好“传声转换器”,用群众的语官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用真心帮扶来提升群众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