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触龙如何劝解赵太后原因
扩展阅读
怎样清洗地砖上的油性漆 2024-09-20 06:04:49
怎样钩针毛衣好看 2024-09-20 06:02:34
怎样退出登录的快手账号 2024-09-20 05:33:48

触龙如何劝解赵太后原因

发布时间: 2022-01-12 15:39:28

1. 触龙说赵太后中是赵太后翻然醒悟的原因是什么

触龙说赵太后中使赵太后醒悟的原因是触龙巧妙地劝说。
触龙先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
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
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触龙说赵太后》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2. 用简单的话解释《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是怎么劝说赵太后的(解释意思)

简单的说,就是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的话,就应该从长远打算,而不能只看眼前

3.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为什么要劝说赵太后他们之间说了哪些话

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触龙以自己爱子来引出“父母之爱子,则谓之计深远”也就是说父母疼爱子女, 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他劝说的技巧有: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4、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4. 触龙是如何巧妙说服赵太后的

刘宴斌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6年),西方强秦攻打赵国,而且攻势还相当的急迫,大有不灭掉赵国誓不罢休的意思。此时的赵国,老国君赵惠文王刚去世不久,年幼的赵孝成王还不能单独理政,赵国的一切军国大事,都有惠文太后说了算。 面对秦军的入侵以及强大的攻势,赵国上下一致同意向东方实力较强的齐国求救。很快,赵国便快马加鞭向齐国派出了使者,争取早日能够得到齐国的援兵,拉自己一把。 很快,使者便回来了。 使者到来的消息先是让众人高兴了一番,但紧接着又陷入了无限的寂静之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使者究竟带回了怎样的消息呢? 原来啊,齐国人虽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出兵的请求,但是他们有一个条件——出兵没问题,你们必须把你们的长安君送到我们齐国来。 但是猛一看来,齐国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我们出动大量的人马和物资去帮助你们攻打秦国,不要你们的钱财,也不要你们的土地。就要一个人当做人质,就是怕以后万一你们反悔投向秦国。你们派个人来我们这里,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可以安心的为你们拼命。 索要人之,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凡当时寻求援助、争取信任等事,都要派驻人质。其实,话又说过来,就要要个人质,齐国也会好好对待这位赵国的贵公子,绝对不会让他受半点委屈的。 之所以齐国提出这一要求之后,赵国众大臣会陷入无限的沉寂之中,这都是因为这一要求中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物。 长安君——赵孝成王的弟弟、赵惠文太后最小的儿子。人所众知,老人对待幼子的感情那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的。惠文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那都是赵国大臣们所亲眼所见的,想要让惠文太后派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估计是不大可能的。 果不其然,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说的口干舌燥,愣是没有丝毫的进展。而且,这些大臣们的言论还把惠文太后刺激的不清——气得鼻青脸肿。最后,惠文太后还发狠了,撂下了一句话——谁再敢来提长安君的事情,本老太婆就往谁脸上吐口水! 没错,天下最难对付的就是女人,尤其是护子心切的女人! 好吧,一般人既然说不动你,为了国家的安危,老臣我只好出马了。 于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出现在了惠文太后住所的外面,等待惠文太后的召见。他就是触龙。 触龙,赵国人,一生都在辅佐赵国的君王们,为赵国的强大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前些年,由于身体的缘故,一直在家休养。虽是这样,但他从没有离开过赵国的政坛。凡赵国出现什么重大情况,作为左师的触龙总会及时把自己的看法传达给最高决策层,以求对解决事情有所帮助。 很快,宦者便传唤触龙觐见。当得知触龙要来觐见自己的时候,赵太后就已经明白了几分,触龙这老家伙十有八九也是来劝说我,让我派长安君去齐国当做人质,看我待会怎么把他臭骂一段。 所以,当触龙出现在赵太后眼前的时候,赵太后正在盛气凌人的等待着他(太后盛气而胥之)。做为摸打滚爬官场几十年的老人,触龙此时是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因为之前那些大臣的结局告诉他,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他需要用自己的方法,来劝说这位爱子心切的老母亲。 触龙走进宫殿之后,由于腿脚不好,他慢慢地向前移动,来到了太后给他设置的座椅前坐下(看来老太后还是很尊重这位功臣的)。然后,触龙对老太后抱拳弯腰施礼道:“老臣由于腿脚不太方便,走路不能太快,所以很长时间都没能够来看望太后,还请太后见谅。这些天,老臣怕您因为国事而把身体累坏了,所以今天过来看看您!” 触龙这一招很好,先给太后聊家常,套套近乎,转移她的注意力。由于二人年龄相仿,又一同经历过之前的很多大事,所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太后听触龙说到了身体,也叹了口气,说道:“别提你的腿脚啦,我腿脚也不行啦。现在我只能靠坐着步辇来出入啦!”(注意,说这话的时候,太后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移了) 好,只要您开口,我就有机会说服你。然后,触龙趁机又问道:“太后最近的饭量不知怎么样?” 太后还是叹了口气说道:“不行啦,现在只能吃些粥饭而已。”(此时,太后已经慢慢地朝触龙设置的圈套走进) 触龙又紧接着说道:“老臣还好,每当不想吃饭的时候,就回到院子外面走上半天,然后就能吃饭啦。”这是触龙对太后介绍自己的运动开胃法。 只见太后第三次叹气道:“老身不行啦,腿脚基本上不能落地啦,走不动啦!”到这个时候,太后的脸色才发生了相当大的的变化(太后不和之色少解)。 触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慢慢地把太后引入自己的圈套。只见他说道:“老臣有个小儿子名叫舒祺(名字绝对没有侵权),这家伙没有其他的本事,而老臣现在也没什么本事啦,请您看在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可怜可怜我这个小儿子吧,给他一个宫中侍卫的小官做做,老臣就是死了也瞑目了。” 太后略加思索了一下,点头答应了。然后问道:“小伙子今年多大了?”(此时,太后已经进入圈套) 触龙回答道:“今年刚十五,我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给他找个好的依托,让他自己以后能够站住脚跟。” 这时,太后怀疑地问道:“你们男人也那么疼爱小儿子么?” 对啊,之前我只听说过女人疼爱小儿子,你们老爷们也这样疼爱小儿子,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触龙笑了笑,答道:“没错,我们男人疼爱小儿子要超过你们妇女!” 说女人疼爱孩子比不上男人,太后肯定不同意。此时,只见太后笑了笑,说道:“不对,还是我们女人更加疼爱小儿子。(注意,这时的太后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怒色,对触龙之前的防备也早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自己的全部的注意力都已经转移到老人怎样对待小儿子这一话题之上)” 触龙接着反驳道:“老臣私底下认为,您疼爱您的女儿燕后比疼爱小儿子长安君要多。因为父母疼爱孩子,都想为他找个好的安身之所。您把女儿嫁到燕国为后,可以说是让她在女人之中达到了最高点。说不定,以后的燕国国君就是她的子孙们呢!” 太后想了想说:“没错,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想自己的儿女们有一个好的着落啊!” 触龙接着问道:“咱们赵国的先人,同一宗族的,除了我们这一支外,其他支系的还有被封为诸侯的么?” 太后想了想,摇了摇头说道:“这个我还真没有听说到?” 触龙见机问出了一个带有相当杀伤力的问题:“您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存留到现在吗?”又接着自答道:“那是因为他们依靠着祖辈们的功劳,坐吃山空。自己父母死后,自己一点功劳也没有,并且也没有什么本领,久而久之,还会遭到别人的白眼。他们如果就这样混下去,后代不消亡才怪呢!您想想,一旦您离开这个世界,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他身无一点功劳,赵国臣民们又将如何看待这位贵公子,他能生存么?” 此时,赵太后被触龙的话语彻底打动了。最后,她叹了口气,默默地说道:“那好吧,为了长安君的未来,先生请随便吧!”说完,这位老母亲流出了不舍的眼泪。 虽然她很不情愿自己的小儿子到别的国家当做人质,虽然他知道长安君在齐国也不会受到委屈,但她就是从内心深处舍不得自己的这个小儿子离开自己。我还能够活多长时间呢,还能不能够见到儿子回来呢?但是,为了他的未来,他必须得为国家做出点什么。 于是,赵太后便把长安君交给了左师触龙,因为她相信这位陪伴赵国走过很多风雨的老臣,一定会把自己的小儿子安全顺利地送到齐国去。 几天后,太后和触龙为长安君的出行准备了庞大的队伍——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当然,长安君到达齐国后没几天,齐国的援兵就出发了。不久,赵齐联军合力打败了来犯的强秦,取得了此次反击战的胜利,使得秦国在此后的数年内,都没有主动向赵国挑起过战端。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赵老太后。这位慈祥而又年迈的老母亲,在儿子入齐为质后的第二年,便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驾鹤西去了······ 参考文献:《史记·赵世家》

5.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是如何劝说赵太后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触龙以自己爱子来引出“父母之爱子,则谓之计深远”也就是说父母疼爱子女, 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他劝说的技巧有: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4、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6.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怎样说服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时期刘向等人所着的《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分析如下:

1、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释义: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触龙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因此,触龙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

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释义: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和触龙交谈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

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

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释义: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

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释义: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

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

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6)触龙如何劝解赵太后原因扩展阅读:

原文(节选):

《触龙说赵太后》作者:刘向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释义: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赏析: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

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

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7.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触龙先说太后十分疼爱女儿,而太后说她更疼爱儿子,然后触龙说太后一点都不疼爱儿子,如果她疼爱儿子就会送儿子去当人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国家的人,也这样,让儿子对国家有了贡献,那样臣子才能服从他,如果不去当人质,那么国家以后受难,儿子一定首当其冲,而太后觉得不去当人质才安全,通过触龙以上的话,太后被说服了

8.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分析触龙“说”的步骤和技巧

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谈谈说话的艺术。
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触龙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触龙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龙交谈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事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
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有争议,遗憾的是,其争议的着眼点多半集中在左师官职、太后年龄及身份方面,而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可能丝毫没有触及。笔者以为,事件的焦点,好赵送长安君入质于齐、以乞齐援、解秦攻之事,并不符合齐赵两国当时的实际关系。试论如下。
首先,齐赵两国于事件发生时势同敌国。齐与赵为邻,两国间龃龉甚多。在五国破齐前几年,齐与赵已连年交兵而且都是赵居主动地位(参见《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国破齐,又以赵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赵。据乐毅《报燕王书》,乐毅为燕昭王献策曰:“与天下图之(齐),莫若结赵。------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乐毅出使赵国,赵国拜乐毅为相国,并代燕联秦伐齐,终于大破齐国(参见《乐毅列传》)。甚至在齐襄王复国后,赵还有三次伐齐举动,分别为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当齐襄王八年,参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五年(当齐襄王十年)、二十八年(当齐襄王十三年,参见《赵世家》)。前两役均以齐失地而告终。此外,襄王复国前,赵取之于齐的灵丘、麦丘、昔阳数地,未闻还之于齐。事实上也不可能归还。七年后,秦围邯郸,赵为乞楚援,将灵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为明证。由此可见,齐赵不仅结怨颇深,而且还有土地纠葛。在此背景下,若赵受秦攻,乞援于齐已属可疑;在齐仅提出长安君入质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齐国保守消极的国际立场决定了其不可能涉足于国际纠纷。《触》文的最终结局是,长安君入齐,齐兵乃出。此事不见于《田齐世家》。《田齐世家》自齐湣王之后事迹甚少。如能确认发生过这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司马迁不会漏过不书。自五国破齐后,齐便一蹶不振。齐襄王复国后,齐也绝少介入列国事务。如果在这段时间齐与列国有什么瓜葛,齐也都是居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实在卑弱得很。如果齐出兵援赵,当可视为一强悍之举。但是,即便齐国君臣表现出无心乘人之危索还失地的大度,他们也必须会考虑援赵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不敢轻举妄动。齐对秦素有畏惧之心,而秦也确实能对齐造成直接伤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与齐为邻,齐襄王十四年,秦取齐纲、寿的战役就是直接从陶发动的。一旦齐与秦进入战争状态,原先从齐铩羽而归的燕或将再度攻齐,刘没有力量两线作战。此外,齐襄王即死于此年。《资治通鉴》将《触》文放置于齐襄王死前,其实这种判定是很难下的。如援赵发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该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为人,不当在临终之前突然变得强悍起来。如发生在襄王病逝之后,齐国君臣忙于治丧,也不会有心情援赵。襄王之子齐王建继承了其父不介入国际纠纷的治国方略,在被秦灭之前的44年中始终没对列国予以任何军事支持。那么,齐王建也不太可能于守丧期间去援助赵国。所以,齐襄王复国后的卑弱国势及其国际行事准则,决定了齐不会出援任何国家,遑论与其有深仇大恨的赵国。
其三,齐人田单的归属进一步恶化了齐赵关系。据《田单列传》田单为齐效力的事迹截止于驱燕复国。之后,田单在齐便无所事事,其原因或许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参见《战国策*齐策六》)。否则,赵断不至于肆无忌惮地屡屡掠地于齐。以田单之才具,立身于不想有所作为的齐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单欲有所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齐到他国发展。按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的划分,田单所处时代正值秦赵争强阶段。赵与齐为邻,田单去赵很方便。田单于赵孝成王元年将赵师攻燕,翌年,赵拜田单为相。或许会有人将田单相赵与乐毅为赵相国之事相提并论,视作为齐援赵之佐证。其实田乐二人相赵的背景大不相同。赵拜乐毅为相是其图霸东方的重要步骤。齐破后,赵即为东方第一强国。赵拜田单为相时,赵在东方的地位已十分稳固,兼之赵国将材济济,廉颇、蔺相如、赵奢均健在,无须从他国引进将材,亦没有更大的图谋。田单拜相的唯一解释是其来赵日久,或多有建树。否则,拜田单为赵相有挖齐墙角的嫌疑。如果田单因在齐受猜忌而为赵所用,齐对赵的怨恨只会更进一层。另外,乐毅失势于燕,也投奔赵并受重用一事,对齐的刺激也相当可观。此两事迭加,将增大齐不援赵的决断。
除了齐赵关系不利于《触》文涉及之史实外,秦国当时的战略目标也与事件相左。秦于此时期的战略打击对象是韩国(参见《范雎蔡泽列传》、《秦本纪》、《白起王翦列传》)。赵国是当时第二军事强国,前不久有独力胜秦之纪录,秦不能以一次打击将赵击灭,赵是否有必要求援当属疑问。总之,综合齐赵关系及当时的国际争斗格局,《触龙说赵太后》所涉史实于情势不合,缺乏可信性,完全可以断其为伪。
良药不苦更利病 忠言顺耳最利心──谈《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
先秦历史散文着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这些纵横家们,能说会道,长于论辩说理。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艺术光芒。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入选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细细研读,其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现就文章的语言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避其锋芒、欲擒故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又乘机攻赵,连克三座城池。赵国祸不单行,处于危难之中。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只得求救齐国,共同抗秦。而齐国提出条件,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才出兵。作为母亲,赵太后心理的天平倾斜到了个人的私情一边。国难当头,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劝谏,均遭斥责。赵太后甚至蛮不讲理的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劝谏赵太后”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此情,老臣触龙自愿担当此任,出面劝谏太后。太后得知触龙进见,知道他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她怒气冲冲,专等触龙提出此事,骂他个狗血喷头,吐他一脸唾沫。心里话:好一个大胆的家伙,竟敢顶风劝谏,自找没趣。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使她大为感动,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的放松了,怒气也渐渐消除了。其实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布阵、诱其上钩
赵太后怒色少解,但触龙仍未提及让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是顺着啦家常的线索,向太后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这就表现出了对小儿子的特别疼爱。这个请求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也是继续诱太后上钩的关键一步。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亲人不爱子?于是她爽快答应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让长安君做人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里知道,这实际上是迈进了触龙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当两人就“爱子”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触龙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的论争,并巧妙的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这便又引起了新的争论,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太后承认了这一观点,紧接着,触龙步步进逼,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他们都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触龙顺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非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至此,言归主题已到火候。触龙便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于国”的危害。从而也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这样,就使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这种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而已,这种溺子骄子就等于杀子。于是,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出使齐国,触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赵国。

9. 触龙为什么能够成功说动赵太后

触龙如何说服赵太后
一、抓住了赵太后不愿意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本质原因, 原因就是因为赵太后太爱护长安 君,不忍心让长安君冒着危险去做人质。
二、在赵太后禁止近臣劝谏之后, 触龙并没有直接劝谏冒犯太后, 并且依靠自己年迈疾 病的身躯博得太后的同情。
三、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 通过说明自己对子女的疼爱, 表明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 义的,让太后认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观点。
四 然后讲述对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应该作长远考虑, 既然赵太后同意父母爱孩子是天经 地义的观点,那么,触龙就开始讲述不同的疼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触龙认为赵太后应 该像对燕后那样对长安君作长远打算,赵太后认同触龙的想法。
五、触龙给太后讲述了那些不长远打算、 没有威望的国君的后代都难以延续, 赵太后听 到这样的恫吓,认为只有帮长安君作长远打算,才是真的的为长安君好
六、此时触龙才指出, 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能为长安君树立威望, 为长安君做国君立下 基石, 才是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 赵太后先前已经认同要为长安君做长远打算的观点, 此时,也就愿意派长安君去做人质了。
七、触龙说服赵太后时,由小及大,由身边的小事说及大道理,然后循序渐进,慢慢从 别的地方说服赵太后,然后把做人质的事跟赵太后认可的观点相结合,最终,赵太后也 认可了做人质这一做法。

10. 触龙说赵太后中使赵太后醒悟的原因是什么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詟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詟来到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没见您了,我还自己原谅自己哩。我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太后道:“我靠车子才能行动。”触詟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触詟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却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了些。”太后说:“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触詟又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我特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触詟道:“十五岁了。不过,虽然他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触詟答道:“比女人还爱得很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触詟说:“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太后道:“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触詟言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还为她哭泣,不让她走,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那情景够伤心的了。燕后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时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这样。”

左师触詟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詟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詟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乘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于是派兵救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