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舞狮的由来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狮不清楚,就告诉你舞龙的吧,我也长点见识了。
参考资料:http://www.lionshows.com/index5.htm
‘贰’ 南狮和北狮有什么区别
1、造型不同
北狮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2、动作不同
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舞动时注重马步。
3 、舞法不同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
(2)文狮衣服怎样穿扩展阅读:
南狮点睛
南狮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
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朱砂漆,随即礼成。
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集会,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
点睛仪式很隆重,点烛焚香,拜过祖师爷后,就开始点晴。点睛的原料由朱砂、金粉、红水、白酒调成,有资格开光点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点六下,取“六六大顺”之意。
醒狮采青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青。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激起群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
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
‘叁’ 农历1971年6月初5是什么星座
阳历7月26日,狮子座
狮子座网络名片
狮子座天文学术语。拉丁文/英文:Leo 'li(:)əu 希腊文:∧έων 大概方位:大概方位是在东偏北一点,水平高度40度左右的天空区域Unicode代码:264C。亦指出生在公历 07月23日- 08月22日的人。歌曲狮子座是曾轶可首张原创个人专辑收录歌曲、09热门歌曲传唱曲之一。
目录
狮子座秘密档案黄道十二宫的由来
狮子座
阳性、火象星座,守护行星:太阳
神话由来
智商:200~300
情商:120~150
优点
Leo成员集体档案
狮子座的魅力
狮子座家族简介
占星学上的狮子
狮子座职场指南
狮子座爱情指南
与其它星座的配合度
天生皇家风范的狮子座
总而言之,狮子座的你
狮子座女子的基本性格
狮子座男子基本性格
狮子座名人榜
狮子座流星雨
狮子座真爱的门槛
歌曲《狮子座》- 曾轶可歌曲获奖记录
狮子座的动漫人物狮子座秘密档案 黄道十二宫的由来
狮子座
阳性、火象星座,守护行星:太阳
神话由来
智商:200~300
情商:120~150
优点
Leo成员集体档案
狮子座的魅力
狮子座家族简介
占星学上的狮子
狮子座职场指南
狮子座爱情指南
与其它星座的配合度
天生皇家风范的狮子座
总而言之,狮子座的你
狮子座女子的基本性格狮子座男子基本性格狮子座名人榜狮子座流星雨狮子座真爱的门槛歌曲《狮子座》- 曾轶可
歌曲获奖记录狮子座的动漫人物展开 编辑本段狮子座秘密档案
黄道十二宫的由来
十二星座即黄道十二宫,是占星学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由黄道的十二种区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即使蛇夫座也被黄道经过,但不属占星学所使用的黄道十二宫之列,在占星学的黄道十二宫定义只是指在黄道带上十二种均分的区域,不同于天文学上的黄道星座。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28年规范星座边界后,黄道中共有13种星座。 狮子座·天文符号
由于岁差的关系,所以当前太阳经过的星座与现在占星学所用的黄道十二宫的时期已不一致。
狮子座
生于每年狮子座 更新日期08.20.~09.15 (以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为标准计算,但未得到国际星座界认可),太阳是天象中影响力最大的天体,它是天地万物的中心,黄道就是太阳在天上运行的轨迹。太阳支配地球同类的外在世界,是活力的泉源、战胜黑暗和疾病的力量、天地万物的依归。 狮子座的优势 自信第一名,魄力第一名,品味第一名,风度第一名。
阳性、火象星座,守护行星:太阳
狮子座的前额宽阔,眉骨突出,鹰钩鼻,下巴线条清楚,嘴型宽而坚毅,整张脸孔留予对方的第一种印象是蕴涵着力量,特别是他的双眼总是炯然有神,透露着坚忍不拔的神情,庄重而高贵的态度,俨然有王者之风。
神话由来
传说中和这星座有关的表征是位于希腊之尼米安(Nimean)谷地的一头狮子,在一次搏斗中被海克利思杀死。
智商:200~300
情商:120~150
优点
王者风范、有领导能力、见解独特,行动力十足、一言九鼎有信用、具有激励人心的气质、组织力强、热情开朗、正直、懂得宽恕、不多疑、自尊心、权利、思考、花钱大方、热心、慷慨、思想开阔、具创新的能力、对戏剧和表演具有天份。 中文:狮子座 [shī zǐ zuo] 狮子座(第五宫)更新日期07.23~08.22 星座别名:西名Leo、日名狮座 符号意义:狮子、狮头与狮尾 星座象征:火象、阳性的固定星座,并且雄浑有利而充满野性 守护行星:太阳
相对星座:水瓶座 星座句诀:我将要(I Will) 星座字诀:表达感情思想、影响 入庙行星:太阳 旺势行星:海王星 落陷行星:天王星 身体部位:心脏、前胸、后背、上背、背脊椎、侧腹 星座疾病:心脏病、背痛与脊椎骨问题 正面特征:戏剧性的、理想主义的、光荣的、野心勃勃的、有创造力的、高贵的、慷慨的、有自信的、乐观的,仁慈,耐力,威严,居高临下,热情 负面特征:缺乏信心和执行力,缺乏领导的欲望,疏于人脉的建立,缺乏凝聚力,缺乏号召力,虚荣,喜欢让所有都听自己的
Leo成员集体档案
正面特征:个人的魅力;王者之风、正面的心灵发展;爱好和平、喜欢旅行。 负面特征:通灵,善变,因循,没趣(以上资料是太阳的特质,仅限于太阳星座) 财运石 橘子石
恋爱石 红蚕石
家庭石 玫瑰石
学习石 蓝水晶
转运石 蓝绒晶
开运石 云海石
事业石 影子石
财运石 樱花石
消磁工具 御守盐 、海菊花
艾莉婕
狮子座的魅力
开朗大方,胸怀宽阔,豪气得来并不粗略,全神贯注于事情时,便是最充满 活力的时刻。 适合狮子座的服饰风格 - 华丽的皇家风范 绚丽而耀眼的华服能令狮子座的成员感到安全而满足。金色的锦锻、大红和橙色的丝绒,或是镶满亮片的刺绣,最好再加上点皮毛镶边。这类皇家贵族的豪华服饰,令多姿多彩的狮子座充分展示风度。
华丽是狮子座的成员留予地球生活体的第一种印象。狮子座有强烈的见解主张,因此在穿着上也要尽情的表现自己,多式多样有类似舞台巨星般的服饰皆能令狮子座的成员穿出落落大方的华美魅力。 尊贵气质是狮子座的成员要表现第二种重点。天生贵族的狮子座即使想隐藏也不可能,所以不要羞涩,将狮子座的尊贵气质尽量地表现出来。在穿着上,质地高尚的名牌服饰最能衬托狮子座成员的尊荣。千万不要去买地摊货。 创意则是狮子座最佳的法宝。天生的创意令狮子座停不下来,怎样利用现有的衣服搭配出新穿法,或是将新买的衣服修改一下,就是狮子座的独有专利。 狮子座的成员可说是最奢侈的星座,阳光又自信令狮子座在穿着上自有风格,但时常因贪多而令自己的衣橱快爆炸了。其实服饰多不一定好,重质不重量是狮子座的成员要学习的课程。其实买衣服是人生重要的快乐之一,重点是狮子座买的是何种服饰。
假定皆是过季即丢的廉价品,建议狮子座还是少买一点。 适合狮子座女性的幸运香水: 狮子座女性热情、主动,大方,喜欢引群众注意,在一班同类当中,总是渴望能转变成当中的焦点。在爱情方面,狮子座女生一旦恋爱起来就会爱得投入轰烈,而且光明磊落,绝不会拖拖拉拉,亦不喜欢收收埋埋。狮子座女生绝对受得起一些较夸张和鲜艳的打扮,就像女皇一样华丽,所以在香水方面,亦可以选一些味道较其浓郁、强烈的味道,像薄荷、橙花、麝香,令别类在很远的地方,也品得到狮子座女生的魅力,也令狮子座女生在群体当中越加突出。 狮子座的内在魅力: 脸上经常浮现阳光般的笑容。开朗度120%开阔而热情的心,和她在一起类似渡假般的气氛。颇受学弟妹们的欢迎。适合华丽时髦的装扮,不论走到哪里皆是最受瞩目的焦点。不利于自己的事一概假装不知。
‘肆’ 广东的汕头的当地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这些称呼名异而实同,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例如商纣时以十二月一日为元旦,也叫元朔;周武王时以十一月一日为一年之首称元日;汉武帝时正月一日为元旦谓新正;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
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因一地之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成的,故潮汕地区便有着很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民俗活动。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
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不过,传统的习俗总是那么根深蒂固,近来,又有一些城市开始解禁了),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
二、祭祖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陈天资《东里志》云:“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见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如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干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旧时,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
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祖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以下各节就不再一一阐述。
三、拜年
拜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
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大”、“学习进步”。
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橄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将过新春,在潮州某村,乡人都患有口干渴症。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仙人托梦于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干隆《潮州府志》说:“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橄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橄榄也别称为槟榔。
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各设酒肴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昔时士大夫家还出现投贺名帖拜年,如清光绪《海阳县志》载:“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实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义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
五、舞狮和游大锣鼓
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
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队会停下来,献技贺年。演毕即得主人红包奖赏。
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
六、家庭赌博
赌博源于博戏。《史记•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
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张和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日见冷淡。
七、搅泔缸
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
八、开井
解放前,除汕头市1914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
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十、“送穷鬼”
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
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
‘伍’ 帮忙查下 潮州地区年俗文化..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
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6�1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不过,传统的习俗总是那么根深蒂固,近来,又有一些城市开始解禁了),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
二、祭祖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陈天资《东里志》云:“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见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如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干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旧时,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
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祖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以下各节就不再一一阐述。
三、拜年
拜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
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大”、“学习进步”。
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橄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将过新春,在潮州某村,乡人都患有口干渴症。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仙人托梦于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干隆《潮州府志》说:“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橄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橄榄也别称为槟榔。
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各设酒肴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昔时士大夫家还出现投贺名帖拜年,如清光绪《海阳县志》载:“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实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篮(“篮饭”原义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篮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宰”。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
五、舞狮和游大锣鼓
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
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
六、家庭赌博
赌博源于博戏。《史记�6�1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
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张和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日见冷淡。
七、搅泔缸
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
八、开井
解放前,除汕头市1914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
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十、“送穷鬼”
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
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
‘陆’ 为什么元宵节要舞狮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的一个小国)贡狮子,当时名为“狻猊”。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庆典
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故有“辟邪狮子”之称。明清时期,狮舞流行更为广泛,且花样更多,形成了许多流派。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或一人舞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或大头佛持彩球逗引。
在表演上可分“文狮”和“武狮”二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动作。舞狮时一定要有锣鼓奏乐,狮踩乐点,节奏分明。
‘柒’ 丝绸服饰怎样穿搭好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丝绸服饰穿衣搭配,学好配搭,你也可以变成整场聚焦点。
第四,丝绸西装应该是每一个人都非常熟知的话题讨论,西装风应该是男孩和女孩都爱的穿衣搭配,并且一件大方的西装,能够组合多种特点的衣服裤子,初入职场风,清新自然,完善风,如果你有充足的审美观念,都能让人彻底掌控,丝绸西装对比别的布料,要更有光滑度,那类桑蚕丝成份的加上,提升了西装的级别,因此丝绸西装应该是每人必备必需的一件衣服,它更好像你的“战衣”,出战前务必要带的杀手锏,装备精良一切都是会变的比较简单。
第五,大家都了解丝绸的最大的用途应该是衣服裤子,可是忽视了丝绸还可以做鞋子,对比衣服裤子的舒适感,鞋的舒适感应当更关键,鞋合不适合只要脚了解,既要想鞋舒服,还想要穿上去时尚潮流,那挑选丝绸布料肯定是最好的,伴随着设计方案的与时俱进,鞋的设计方案也更加胆大,一款精巧的鞋子搭配胆大的颜色,确实能够美上新相对高度。
第六,丝绸服饰的设计方案应该是技术性与文化的结合,彼此之间务必配合好,大伙儿目前都十分重视皮肤的保养,好的肌肤更能显现出丝绸服饰的高档,丝绸也有一大特点便是能够抵御紫外光,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随处流通着紫外光的日常生活,丝绸服饰也是最佳的防护罩,它还可以抵御日常生活紫外光对身体的围攻,丝绸能够让大家享有身心健康的与此同时,穿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这般益处多多的服饰,也难怪会广为流传迄今,试着一次丝绸服饰,一定会迷上这类舒适度。
‘捌’ 闹元宵的舞狮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汉族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