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购物 » 鳜鱼产籽的颜色是怎样
扩展阅读
视频不推荐了怎么查原因 2025-02-06 11:28:00
车发不着火是什么原因 2025-02-06 11:19:23

鳜鱼产籽的颜色是怎样

发布时间: 2022-04-28 22:05:53

⑴ 鳜鱼养殖技术

鳜鱼养殖技术 鳜鱼,俗称桂花鱼、石花鱼、季花鱼、淡水石斑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亚科,有三个属,即长体鳜属、少鳞鳜属、鳜属。其中鳜属种类最多,有七种,分别是鳜、大眼鳜、高体鳜、斑鳜、波纹鳜、柳州鳜、暗鳜;少鳞鳜有三种:中国少鳞鳜、朝鲜少鳞鳜、日本少鳞鳜。第一章 生物学简介一、鳜亚科鱼类的地理分布世界上鳜鱼有三属11种,是东南亚特有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中国的鳜鱼共有三属九种。鳜亚科鱼类分布的北界是黑龙江中游瑗珲附近,南界是海南省的北侧的南渡江,东界是日本本洲岛西侧南部的福知州附近,西界为四川盆地西侧金沙江下游的屏山附近。在鳜亚科鱼类中,以鳜和斑鳜分布最广。鳜类三属11种中,我国有三属九种,占81.8%。分布在我国的九种鳜鱼都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淮河以北仅有两种,由此可见,长江以南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台湾无鳜类分布。二、鳜亚科鱼类简评在鳜亚科的鱼类的11个品种中,只有鳜和大眼鳜,不仅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而且形体好、肉质好、经济价值高,适合人工养殖。在这两种鳜鱼中,尤以鳜的生长速度较快。因为鳜的幽门盲囊多,对食物消化快,生长 也快;而大眼鳜盲囊少些,生长慢些。在天然水体中,鳜只需2-3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而大眼鳜要3-4年。在人工条件下,他们的生长速度差异更大。1976-1977年湖北省天门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翘嘴鳜和大眼鳜的养殖试验。在同一种饲养环境下,一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平均超重535-625克;饲养两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超重700克。1986年佛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珠江鳜和大眼鳜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鳜的生长速度比大眼鳜快4倍。从以上分析可知,鳜亚科的种类繁多,但最具经济价值的是鳜(翘嘴鳜)。三、鳜的形状特征鳜鱼体呈纺锤形,略侧扁,背部隆起腹缘浅弧形。体色为褐黄色和棕黄色,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斑块或斑点,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及下方有一条棕褐色或红褐色条纹.腹部灰白,第六至七背鳍基下方通常有一条暗棕色的纵带,背鳍、臀鳍和尾鳍上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状。头端侧视呈锥形,吻尖。鼻孔位于眼前缘,前鼻孔后缘有一鼻瓣,后鼻孔细狭。眼侧上位,较大,大于眼间距。口上位,略倾斜,下颌显着突出,口裂大,具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超过眼中点垂直线,有的几乎达到眼后缘垂直下方。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尖齿,其中上下颌的齿扩大成犬齿状。舌狭长,前端游离。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有两个大棘。背鳍较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的鳍条为硬刺状12根,后半部为软鳍条13-15根。四、鳜鱼的生态习性1.生活习性
鳜鱼是淡水定居性鱼类,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川溪涧。它们不做长距离的洄游。冬季水位低于7度时,鳜鱼几乎停止摄食。鳜鱼喜欢水质清新,在肥水池塘很难生存。2.食性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猛鱼类。孵出后就要以其它鱼类的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鱼苗阶段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70-80%其他养殖鱼类的鱼苗。在天然水体中的鳜,全长为10--16厘米时,食物中虾的出现率为83.3%,远远超过了其他鱼类的出现率。20厘米时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全长达25厘米以上时则以大型鱼类为主。在养殖条件下,饵料丰富的情况下,常选择体形细长鳍条柔软个体小的鱼类为食。成鳜易吞食的最大饵料鱼的长度为本身长度的60%,而以26—36%者适口性较好。3.生长速度在饲养条件下,饵料适口、充足,生长较快。网箱养殖的一冬龄的鳜,平均体长为32厘米左右,相当于天然水体中的三龄鱼的体长。二龄前的鳜鱼比高龄鱼生长快,一龄鱼又比二龄鱼快。在相同条件下,前者体长与体重比为1.33和2.39倍;后者仅为1.16和1.47倍。这是因为鳜鱼在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继续生长,只不过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有所减慢。4.繁殖习性成熟年龄:我国东北地区一般需要3—4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有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雄鳜鱼一龄既有性成熟。繁殖季节:人工培育的鳜鱼亲鱼,五月上旬就可进行催产孵化。利用早繁鳜鱼在网箱养殖,当年可达到商品规格。繁殖行为:鳜鱼在生殖季节雌雄比例为1:1.2左右,雄性略高于雌性。雌鳜产卵延续时间较长,分2-3次才能产完。繁殖力:鳜怀卵量随个体大小、环境、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少则几千粒,多则几十万粒。鳜鱼首次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60%左右。受精卵的孵化:鳜鱼的卵粒较小,成圆球状,橙黄色或青黄色,卵膜较厚,透明,富有弹性,比重比水大,为半漂浮性卵;成熟的卵径为1.1—1.37毫米,遇水后卵膜膨胀到1.9—2.15毫米,出现卵简隙,卵黄直径1.3毫米左右,其中卵黄内有1个0.5毫米的油球或者3—5个油球。鳜与苗孵出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21—24℃时,孵化期为73个小时左右;水温23—27℃时,需53小时;水温在25—30℃时,只需29小时;鳜鱼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是25—30℃。刚孵出的鳜幼苗全长只有3.8—4.5毫米,体前腹下有一个1.5毫米的卵黄囊,此时仔鱼只能作垂直上下间歇运动,停歇时卧在水底。鳜苗孵出后48—60小时可进行水平运动,并开始摄食,此时鳜苗只有5毫米左右。第二章 鳜鱼苗的养殖技术一、鳜鱼苗种的生物学1.仔鱼的营养特点及消化器官的发育依据仔鱼的营养来源,可分为三个发育阶段,即内源性营养阶段、混合性营养阶段、外援性营养阶段。内源性营养阶段:完全以鱼苗自身的卵黄油球等内源性的营养发育阶段,成为内源性营养阶段。从仔鱼出膜至开口摄食以前,刚出膜的鳜鱼苗称为仔鱼前期,鱼体嫩小,全长只有3.8—4.2毫米。卵黄囊大,鱼苗犹如躺在大山上发育。卵黄囊卵圆形,开始是直径0.4毫米,约占鱼体重的50%,前端有油球。混合性营养阶段:部分依靠内源性卵黄、油球等营养物质,部分依靠摄食外界食物为营养的阶段,称为混合性营养阶段,是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的阶段。从仔鱼开口摄食至幽门垂的出现,随着卵黄、油球等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转化,仔鱼的摄食和消化器官迅速发育。在水文21—29℃的情况下,出膜后经过64—120小时开始摄食,即进入混合营养阶段。外援性营养阶段:内源性营养耗尽而完全依靠捕食活鱼苗的阶段,称为外援性营养阶段,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已经出膜8—10天,鱼体全长12.5毫米左右。鳍条鳍棘已经分化,消化器官已经发育完善,胃膨大,成T形。胃壁厚胃腺发达,上有粗大的血管分支。2.鳜鱼苗的食性鳜鱼从开口摄食起,就始终以活鱼为食。鱼苗阶段专吃活鱼苗,不主动摄食浮游动物等非鱼苗饵料,也不吃死去的鱼苗,甚至不吃病弱而活动力差的鱼苗。开口摄食的鱼苗,游泳活泼,感觉敏锐,在距离5—10厘米,水平视角310°内准确的捕食游动的饵料鱼苗。开口摄食初期的摄食成功率对鳜鱼苗的生存意义重大,在摄食初期只要摄食到一尾饵料鱼苗,其生存的可能性就大的多。如开始捕食2—3天后,仍未成功的捕食到一尾鱼苗,则会因能量的的大量消耗而死亡。生态学上将这个阶段鱼苗与生具来的高死亡率危险期称临界期。因此提供适口而充足的饵料鱼,在鱼苗养殖阶段非常重要。3.鳜鱼苗种的日粮与饵料鱼的规格
鳜鱼鱼种的日粮鱼种规格(厘米)饵料鱼规格(厘米)日粮(尾)0.5---10.4---12---51---1.70.7---1.28--121.71---1.25---83.41.6—2.15---86.6---103.4---6.74---6鳜鱼鱼苗的饵料鱼的规格鳜鱼苗饵料鱼苗出膜后时龄口裂宽度饵料鱼名出膜时间体高(毫米)600.55-0.63细鳞斜颌鲴60-2160.48-0.88800.63-0.7细鳞斜颌鲴52-2160.48-0.88团头鲂60-2160.72-0.881080.71-0.84细鳞斜颌鲴8-2160.48-0.96团头鲂0-2160.72-1.12草鱼36-1080.84-1.121200.77-0.9细鳞斜颌鲴0-2160.84-1.12团头鲂0-2160.72-1.121200.77-0.9草鱼30-1200.84-1.19鲢16-880.72-1.28鳙68-760.88-1.12鲤0-240.92-1.221440.88-1.02细鳞斜颌鲴0-2160.72-1.12团头鲂0-2160.84-1.4草鱼0-2160.84-1.4鲢0-2160.72-1.3鳙24-1080.88-1.28鲤0-2160.91-1.47随着鳜鱼苗的不断生长,口裂不断增大,所用的饵料鱼规格也不断的增大。4.鳜鱼苗的生长鳜鱼苗因摄食活鱼苗,营养丰富,生长非常迅速。同时因鳜鱼苗必须摄食活鱼苗,在自然界不得不迅速生长,否则就捕不到适口的饵料。因此这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鳜鱼的一种适应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20—25天,全长从摄食时的5—10毫米长至30—35毫米,体重从2毫克长至500—1500毫克,体重增加大几百倍之多。二、鳜鱼鱼种饵料鱼的需求来源与生产及时供应数量充足而适口的饵料鱼,是鳜鱼鱼苗生产的关键因素。在鳜鱼鱼苗生产之前,应对所需的饵料鱼的时间、数量及不同时期所需的饵料鱼规格做出合理的估计,以便做到饵料鱼的供应及时、规格适口和数量充足。1.开口饵料所需的时间鱼苗孵出之后,随着内源性营养的不断消耗,混合性营养阶段的到来,就要开口摄食了。鳜鱼开口摄食的时间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鱼苗生长发育越快,因而开口捕食的时间越早,反之则较晚。
不同水温条件下鱼苗开口时间表(小时)水温(℃)效应时间孵化时间内源性时间开口摄食时间20-2134-3075-62128220-23722-2327-2453-44109177-18924-2521-1937-3698156-15326-2717-1534-3372123-12028-3012-832-3164108-103在当时水温条件下的开口摄食时,可用容器盛少许的鳜鱼苗,投入少量的预先准备的饵料鱼,看鳜鱼苗是否开口摄食,以便及时投喂。2.饵料鱼的种类和数量鳜鱼苗以其他活鱼苗作为开口饵料最好是孵出不久的、个体较小的鲴类苗,也可用四大家鱼的鱼苗。下面总结如何配套生产鳜鱼饵料鱼: ⑴开口摄食阶段3-10日龄饵料鱼的配备:鳜鱼鱼苗孵出3天后,卵黄囊消失,体长达4-4.5毫米,为促进鳜鱼苗的采食,在孵化环道内以5-6万/m�0�6的放养密度微流水培养。可以3日龄团头鲂苗为开口饵料,但团头鲂绝对怀卵量少,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用刚脱膜的草鱼苗代替效果好。为了使草鱼苗刚孵出时正好与鳜鱼苗开口吃食相同,必须精确掌握草鱼催产孵出的时间数量。一般是在鳜鱼孵出一天后开始催产草鱼,要求生产的草鱼水花数量约为鳜鱼苗的50倍。由于同一批生产的鳜鱼苗一般要经过6—7小时,孵出时间相差12—14小时,所以草鱼的催产应根据草鱼亲鱼的体重、平均产卵量约为5万粒/公斤、出苗率来估算出草鱼催产组数。公式为:催产组数=(鳜鱼苗数*50)/(草鱼平均体重*50000*出苗率)三天内分2—3批连续进行生产,以保证每尾鳜鱼苗都有充足的开口饵料。第一批的饵料鱼苗约为鳜鱼苗的3倍左右,第二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为后期饵料鱼的供应做准备。如遇天气突变,饵料鱼孵出迟缓,可采用静水脱膜法,将鱼卵高密度集中在鱼桶内,利用高密度低溶氧状态下,胚胎内孵化腺分泌孵化酶加速脱膜,以及时供应鳜鱼苗。一般以刚孵出的草鱼苗供应3—5日龄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1—3倍,分3—4次投喂;以二日龄草鱼苗供5—7日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3-5倍,分2-3次投喂;以开试点腰的草鱼苗供8—10日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8—10倍,分2—3次投喂。 ⑵苗种培育阶段---10日龄--10厘米的大规格的鱼种饵料鱼的培育:鳜鱼苗开口2—3天以后,催产草鲢鳙鱼2—3批,培育在孵化环道内,作为10日龄后的鳜鱼苗饵料鱼,要求生产的饵料鱼数量为鳜鱼苗数量的200-250倍,同样应先计算催产组数再进行生产,以保证供应不同的鳜鱼苗,有效地避免个体大小悬殊,提高成活率。10日龄的鳜鱼苗体长已经达到1厘米,将其转入面积稍大的水泥方池,放养密度1万尾/米�0�6。体长达1.5厘米时,分疏一次,密度减半。投喂7日龄规格为10—12厘米的各种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10—15倍。培育10—15天以后。鳜鱼苗体长达到2厘米,选择4—5亩、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彻底清塘以后,先亩放规格为10—12毫米的饵料鱼100—150万尾,再将水泥池的鳜鱼苗转入池塘继续培育至10厘米,放养密度为8000—10000尾/亩。⑶成鱼养殖阶段10厘米—500克的饵料鱼的配备:纯养鳜鱼,一般每亩鳜鱼池要求配备3-4亩饵料池,饵料鱼的培育采用一次高密度放养,逐步降低密度,分期投饲的方法控制其规格与鳜鱼苗同步配套。饵料鱼以低价值的鲢鳙或鲮为主,体长为鳜鱼苗的45—55%,体重为鳜鱼苗的12—15%。
成鱼养殖一般选择面积2—4亩,水深为2—3米的土池。先亩放规格2—4厘米的饵料鱼10—20万尾,再放规格为10厘米鳜鱼种500-800尾/亩。以后根据饵料鱼存池情况,每隔3—4天补充一次饵料鱼,每次投喂量为鳜鱼存池量估重的8%-10%,保持池塘饵料鱼与鳜鱼数量比在15-20:1,在不超过水体容载量的情况下,可尽量多投饵料鱼。三、鳜鱼苗种培育:近十年来,鳜鱼苗培育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培育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环道育苗、网箱育苗、下水泥池育苗、小型土池鱼苗。生产上,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相结合进行。具体方法因地而异。 ⑴孵化环道育苗:环道是一个特殊的水体,它是模拟天然生态环境,使鱼卵不断翻滚。直接采用环道培育育苗,提供了鳜鱼苗所需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鳜鱼苗开口摄食之际,投喂适口的饵料鱼(脱膜不久的其他活鱼苗),既能保持鳜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又能保持清新的水质。在鳜鱼苗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环道不易排污的特点,防止环道内沉积更多的淤泥和腐殖质。培育5—7天以后应选择晴天,在上午10点左右适时转环。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前12小时停止喂食,以保证转环时鳜鱼苗空腹,以减少死亡率。 ⑵网箱育苗:网箱是鳜鱼苗培育的理想场所。既可以保障充足的饵料鱼,又有较清新的水进行不断地交换。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投喂刚刚脱膜不久的饵料鱼,需要经常洗箱,定期更换网箱,育苗管理比较繁琐,操作难度较大。网箱一般采取三级育苗法:一级箱:用40—28目/3厘米的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4-6米,宽1米,深1米。二级箱:用目大0.3厘米的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三级箱:用目大0.5厘米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三级网箱面积配套比例为1:10:20。⑶水泥池育苗:水泥池一般是4米*6米*0.8米。也可销大或小。但底部必须有一个倾斜,底部排水处设集苗池,有进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有橡皮管和过滤网及支撑网及支撑铁丝组成,橡皮管口固定铁丝架中心,要求无论怎样放置,应保持一定水位。排水量由排水管的数量和出水口高低决定。⑷小型土池育种:鳜鱼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为1万尾/亩左右。池塘中必须预先培育饵料鱼。一般在放鳜鱼前10—15天放饵料鱼苗,投放量为100—150万尾/亩。每天定时加入少量新水,谨防水质恶化。第三章 鳜成鱼的养殖鳜的成鱼养殖方式分成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网箱养殖三种。一、网箱养殖网箱养鳜密度每平方米10—30尾,经一年的养殖多数个体体重达到0.4千克。小于鳜长度的60%的各种活鱼小虾均可作为饵料。投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天投喂,谓之经常性投饵。二是阶段性投饵,按日粮5%--10%以及预计饲养时间,计算阶段需饵量。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为一个阶段较为适宜,每平方米可产鱼5—10千克。二、池塘单养单养鳜鱼池塘面积一般1—5亩,小塘养鳜效果较好,一般每亩放5—6厘米的鳜鱼苗800-1200尾。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养殖,池塘进排水系统要良好,能定期更换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溶氧量不得低于4毫克每升。鳜进塘前要先投足饵料鱼,其数量应是鳜总体重的2—3倍,以维持一定饵料密度。以后按鳜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饵料鱼。年末60%左右的个体可达到商品鱼规格。三、池塘混养:混养鳜鱼时,必须控制其规格,以不危害主养鱼类为原则,一公顷放3—4厘米的鳜鱼苗600—750尾,或13—16厘米的鳜鱼苗150—300尾。不需要特别管理,一公顷池塘可净获鳜鱼75—100千克。第四章 鳜鱼鱼苗的防治鳜鱼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一、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近几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养殖的鳜鱼发生并流行一种“白鳃”、“白肝”为特征的严重疾病,称为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此病流行快,发病率高,属危害最大的病毒性疾病,在夏秋季流行最广,苗种期少发,中成鱼多发。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在90%以上。目前无特效药治疗。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清塘消毒,对旧池池底淤泥彻底清理,阳光暴晒,选用有效药物进行消毒。2.监测水质,通过使用生石灰,少量换水或开增氧机,保持微碱性和较高的溶氧,防止水质过肥,定期选用温和性的消毒药水对水体进行消毒和使用水体净化剂;避免大换水,对鱼产生应激,有条件的放些有益的菌群、光合细菌等,以改善养殖环境。3.在多发病季节,通过饵料鱼投喂抗病毒药和抗菌剂,减少或消灭病原体。4.投喂优质饵料,平时适量添加中草药,增强抗病能力。不能投喂生病的饵料鱼。用于喂食的饵料鱼可选用硫酸铜8克/公斤消毒20分钟,呋喃唑酮5克/公斤消毒30分钟,然后再投喂。5.发病时不能用孔雀石绿、敌百虫、福尔马林等,否则加速鱼的死亡。6.应选用品质较好的鱼苗,注意更新鱼种,避免近亲繁殖,使苗种老化,抗病力下降。7.有条件的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二、水霉病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病鱼的体表和背棘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状物。发病后及时用20%--30%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有较好疗效。三、烂鳃和鱼虱病鱼鱼体上有鱼虱寄生,鳃丝上有白色斑点,并有黏液和污物附着。用10毫克/升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鱼虱当即脱落,烂鳃病也会逐渐好转。四、锚头虱用10毫克/升的敌百虫溶液药浴15分钟,同时将池水更新,锚头虱可得到控制。五、粘孢子虫病发病时体表和鳃部肉眼可见白色斑点,用95%的敌百虫晶体,按着每立方米水体0.1克的药量,全池泼洒,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⑵ 鳜鱼的养殖过程中,怎么样提高产卵率

鳜鱼也称为桂鱼、桂花鱼等,为我国四大淡水鱼名贵鱼之一,在食性上属于肉食性为主的鱼类,因此自然环境中主要吃食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人工养殖下经过驯化的苗可以吃食人工颗粒饲料。鳜鱼是广西的着名特产鱼类,以肉质细腻、鲜嫩,无细刺,味道鲜美而着称。最大者3~4斤,一般市场上出售的以一重的最受欢迎。该鱼是底栖鱼类,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喜欢在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沙石河床底部栖息,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食


自然产卵仍需专人照看,负责观察亲鱼动态,并维护环境安静。在鳜亲鱼注射催产剂之后,使产卵池或环道保持微流水状态。若水流过快,亲鱼顶水逆游,消耗大量体力,这对于亲鱼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鳜鱼受精卵可以在孵化缸或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鳜鱼卵为半浮性卵,在孵化中,要求水的流速流量要比孵化四大家鱼卵大些,水质要清新,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



⑶ 桂鱼的生活环境及特点

桂鱼生活环境
(1)水温:桂鱼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范围为23~28℃。当水温低于7℃时潜入深水层越冬,但不完全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0℃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2)溶氧量:桂鱼喜欢瘦水环境,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50厘米之间,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当水体溶氧量降至2.3毫克/升时桂鱼会出现滞食现象,降至1.5毫克/升时开始浮头,1毫克/升时窒息。
(3)pH值:桂花鱼对水体pH值的适应范围在6.5~8.5之间。pH值7~8时其摄食和生长良好;pH值小于7,水质偏酸时往往会出现病害,pH值低于4.2时会引起桂鱼死亡
1、鱼池条件:

桂鱼成鱼养殖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积3-8亩,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池四周还要挖深为30-40公分的一圈浅沟,以便鳌花鱼的捕捞。

1、池塘准备和饲料鱼培育:

⑴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⑵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鳊桂鱼、白鲢、鲫鱼等)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2.桂鱼喜欢栖息在静水中,一般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冬季低水温时,幼鱼主要在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白天一般侧卧于湖底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3.桂鱼属底栖型凶猛性鱼类,以小鱼、小虾等为饵。初孵出的仔苗刚开口,即可捕食其他鱼类的仔苗。

⑷ 鳜鱼介绍一下这种鱼

鳜鱼,又名桂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桂花鱼。是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


体高侧扁,口大,两颌,犁骨均具绒毛状齿,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成犬齿状;圆鳞甚细小;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冬季在水深处越冬。春季游向浅水区,性凶猛,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肉质细嫩,味极鲜美。体侧扁,背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上下颔前有小齿,体色棕黄,腹灰白,体侧有许多不规则斑块、斑点。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其它鱼类为食,也食虾类,常栖息于静水或缓水域底层,春季天气转暖后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觅食多在夜间,雨后常在急流处产卵,喜群集,鳜鱼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肉质优良,为名贵品种,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


“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在农历三月是鳜鱼鲜美的时刻。鳜鱼生长快,品质优良。肉嫩无小刺,是分布很广的淡水鱼,食欲极强,主要以其他小鱼为食料。垂钓鳜鱼一般选择在有树桩、木排或大乱石堆的区域。期间有小鱼穿游其间,成为钓鳜鱼的天然鱼场。可选用常见的沙里爬,活泥鳅等小活鱼作为鱼饵。垂钓时,可选用鱼钩钩在鱼背处,保持鱼的活性,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动。鳜鱼捕食凶猛,上钩时浮漂反应剧烈,一般不会脱钩,但要注意它的背鳍,和胸鳍,要是被刺伤是极难受的。


鳜鱼还有成对活动的习性。在一条鳜鱼后面往往还有一条紧随其后。这时可把钓到的鱼有意在水中溜几个回合,观察其后的鱼跟随而来,这时可用长把操网先把跟随的鱼捞上来,甚是有趣。


普通称做"花鲫鱼",即鱼贩和厨人讹称的"桂鱼"。鳜鱼四时皆有,尤以三月最肥。张志和的词:"桃花流水鳜鱼肥",吴雯的诗:"万点桃花半尺鱼",可见古今文人对鳜鱼的赞许。在没刺的鱼类中,鳜鱼是最鲜嫩的。最妙的做法是清蒸。饭馆里平日所做的整鱼,常用鳜鱼,醋溜、红烧、酱汁、五柳都可。零做的如滑溜、瓦块、糟溜、锅塌鱼、葱椒鱼、高丽鱼条、抓炒鱼等,全和黄鱼做法相同,是北京最常用的鱼。

⑸ 如何辨别野生鳜鱼和养殖鳜鱼的差别如何辨别野生昂刺鱼和养殖昂刺鱼的差别

辨别野生鳜鱼和养殖鳜鱼差别以及辨别野生昂刺鱼和养殖昂刺鱼差别的方法类似。

具体辨别步骤如下:

第一步:观察鱼的体型。

鱼的体型是辨别野生鳜鱼和养殖鳜鱼差别以及辨别野生昂刺鱼和养殖昂刺鱼差别的重要辨别依据。

养殖鳜鱼和养殖昂刺鱼由于饲料充足,营养丰富,鱼的体型一般都膘肥体壮。而野生鳜鱼和野生昂刺鱼由于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物竞天择,竞争激烈,行动灵敏,所以鱼的体型一般都消瘦苗条。

⑹ 这是什么鱼

鳌花鱼
鳜鱼又叫桂鱼、鳌花鱼,肉食性,有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着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

中文学名:鳜鱼
拉丁学名:Siniperca chuatsi
别称:桂鱼、鳌花鱼、季花鱼、花鲫鱼、桂花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科:真鲈科
属:鳜属
拼音:gui yu
分享
简介
鳜鱼又名桂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那时每斤鳜鱼的售价几乎是鲤鱼的两倍。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

鳌花鱼
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鳜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金属光泽,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鳜鱼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着称,故为鱼种之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美如河豚。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说明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凡。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鳜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鳌花鱼

东平湖鳌花鱼(即鳜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精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50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鳜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东平湖里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着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药理药性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腹内恶血,杀肠道寄生虫,益气力,健身强体魄,补虚劳,另可益胃固脾,治疗肠风泻血。

治骨鲠竹木刺咽喉:不论深浅用在腊月收获阴干的鳜鱼胆研末冲服。每次用皂荚子大小的鱼胆粉煎后用酒趁热含咽。能吐则鲠随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为限度。酒随各人的酒量服用,没有不出来的。鲤鱼、鲩鱼、鲫鱼的胆都可以这样使用。

李时珍说:张杲在《医说》中曾记有:越州有一姓邵的女子,十八岁时就已患痨病多年,偶尔喝了鳜鱼汤病就好了。由此看来,正与它的能补虚劳、益脾胃的说法相吻合。

生态习性

平时鳜鱼独居生活,这也是几乎所有食肉鱼的共性。鳜鱼对水温有较强
梅湘涵国画桂鱼图
的适应性,在中国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鳜鱼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层,特别喜欢藏身于水底石块之后,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秋冬水温低的季节,则潜身于深水处越冬,等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靠近岸水草丛中寻觅食物。鳜鱼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一般卧于石缝、树根、底坑中,活动较少。鳜鱼吃食时十分仔细,吞下鱼、虾以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这种独特的特点,在其他食肉鱼类中是不多见的。

⑺ 桂鱼体内的卵可食用不

桂鱼体内的籽可食用
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卵清蛋白、球蛋白、卵类粘蛋白和鱼卵鳞蛋白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味道鲜美。
鱼籽富有胆固醇,是人类大脑和骨髓的良好补充剂、滋长剂。鱼子中磷酸盐的平均含量达到了46%以上,是人脑及骨髓的良好滋补品。
鱼卵中维生素A、B、D的含量也很丰富、而维生素A可以防止眼疾,维生素B可防治脚气和发育不良,维生素D可防治佝偻病。但要注意老人尽可能少吃,因鱼子富含胆固醇,老人多吃无益。
鳜鱼又叫鳌花鱼,肉食性,有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
它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着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

⑻ 淡水桂花鱼会自动生产鱼卵吗

桂鱼学名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是淡水鱼中的名贵鱼类,有翘嘴鳜、大眼鳜、斑鳜、暗色鳜等多个品系。以翘嘴鳜生长最快,其次是大眼鳜。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饵料,常吞食超过自身长度的鲢鱼、草鱼、青鱼、团头鲂、鳊、细鳞斜颌鲴等活鱼苗。由于鳜鱼天然资源少,人工养殖受技术制约而生产发展相当缓慢,市场货源长时期紧缺、因此养殖前景十分可观。繁殖鳜鱼繁殖季节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鱼两年达性成熟,雄鱼一年可达性成熟。成熟的亲鱼在江河、湖泊、水库中都可自然繁殖,一般在下雨天或微流水环境中产卵,受精卵随水漂流孵化。一、亲鱼培育性成熟的亲鱼须经过强化培育,培育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重点放在秋季和春季。强化培育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充足的饵料鱼;二是要保证良好的水质,最好定期冲水,创造微流水的环境以保证亲鱼的良好发育。特别应注意的是,在进行亲鱼培育前一定要确定好养殖对象,一般应选择翘嘴鳜亲鱼进行繁殖,以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二、亲鱼选择在天然水域捕捞或池塘养殖的鳜鱼,经过人工强化培育后,无病无伤的健壮个体均可做为人工繁殖用的亲鱼。雄鱼体重要求在1-2公斤,雌鱼体重2-3公斤。雌雄鳜鱼的区别为雄鱼下颌长,越过上颌很多,体色较鲜艳,斑纹清晰,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下颌短与上颌差不多长。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特征为腹部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柔软,生殖孔突出红肿,卵透明呈黄绿色。判断雄鱼是否成熟,主要是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即可证明性腺成熟良好。三、人工孵化孵化方式采用环道流水孵化。由于鳜鱼受精卵为无粘性的半浮性卵,且比家鱼卵大,所以流水孵化时流速要相应大些,防止卵的沉积。鱼卵孵化出膜的时间与水温密切相关。在环道流水孵化中,水温24-28℃时约需28小时,30℃时约需24小时。育苗一、池塘培育鱼苗池要彻底清整,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消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清塘后放入1米深的新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鳜鱼苗200尾。根据鳜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适口的饲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刚孵化出膜3-5天的鳜鱼苗,适宜吃同日龄的鳊、鲂鱼苗。6-8天的鳜鱼苗还可吃3-5日龄的四大家鱼苗。9-15日龄的鳜鱼苗可吃1厘米长的饵料鱼。据生产经验,培育1尾3厘米长的鳜鱼苗(夏花鱼种),前10天平均每天摄食各种鱼苗40尾,后10天平均摄食略小于自身规格的鱼苗15尾。如饵料鱼数量不足,则会导致鳜鱼苗自相残杀。因此在培育鳜鱼苗的同时,也要开展饵料鱼苗的培育工作。在实际生产中,可灵活掌握投喂数量和种类,以满足鳜鱼苗的摄食为标准。二、鱼池微流水培育鳜鱼苗培育要求有较高的溶氧。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微流水小水泥池培育,也可利用家鱼人工繁殖中的产卵池、环道等设备,一般小池的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好,每平方米可放鳜鱼苗1000尾左右。要保证水质清新,有微流水,使水处于经常的交换状态。利用人工繁殖的环道培育鳜鱼苗,因水的交换量大,溶氧丰富,放养密度可加大至每立方米水体3-5万尾。因环道流水的水质清新无污染,操作管理方便,同时病害也少,所以用这种流水方式培育鱼苗的成活率较高。三、网箱培育在水质较好的水体中,可设置网箱分级培育,可提高鳜鱼苗的成活率。一般为了操作方便,可采用三级网箱培育法:一级网箱目大为50目,规格为2米×1米×1米;二级网箱目大为0.2厘米,规格为5米×1米×1米;三级网箱目大为0.5厘米,规格为10米×1米×1米。网箱布均用锦纶或维纶网片,网箱框架采用浮架式装置。放养在一级网箱的鳜鱼苗密度为每箱1-1.5万尾;饲养15天左右,体长可达1.8厘米左右,即可转入二级网箱培育,每箱可放养1000-2000尾;饲养7-10天,体长可达3厘米左右,再转入三级网箱,每箱密度为500-1000尾。再培育15天后,即可成为10厘米左右的鱼种了。网箱培育鳜鱼的关键是保持清洁的水质和足量适口的饲料鱼。塘养一、鱼池鳜鱼适宜用小池塘养殖,鱼池面积一般为1-3亩,池水深1.5米左右。鳜鱼苗种入池前,要彻底清塘,常用药物为生石灰,每亩施50公斤;漂白粉用量为池水呈20毫克/升的浓度即可。一般在清塘10天后药性消失。在桶中盛池水后放进几尾鱼,如24小时无异常,则可进行放养。放养依据养殖条件的优劣和技术水平高低,一般每亩放养3.3厘米的鳜鱼夏花鱼种1000-1500尾。二、饵料鱼鳜鱼的天然食性是摄食活鱼,饵料鱼的来源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购买家鱼水花密养,随时投喂;二是培育和收集野杂鱼苗,每亩养鳜池应搭配饵料鱼培育池3亩左右,可放入鲤鱼、鲫鱼或一些繁殖时间较早、繁殖量较大的野杂鱼类,繁殖大批鱼苗供鳜鱼摄食;三是为了节省鱼池,可直接在鳜鱼池中投放一些麦穗鱼、餐条鱼等小型鱼类,繁殖次数较多,可满足鳜鱼的需求。三、投饲把体重0.5克(体长约3厘米)的鳜鱼苗养至500克的商品鱼,需消耗饵料鱼约5000尾(约3公斤)。要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天气情况及时投放饵料鱼,最好是3-5天投放一次,使池塘中的饵料鱼保持一定的密度。在饵料来源充足的情况下,应尽量投一些饵料鱼,让鳜鱼有充足的食料,吃不完的饲料鱼,在捕捞时与鳜鱼同时捕起出售。四、管理主要是早晚巡塘观察鳜鱼的摄食情况、生长情况及水质情况。要保持良好的水质,使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每两个星期换水一次,同时在水质变浓时要及时冲水。夏季天气炎热时一定要使用增氧机增氧。为了避免水质过肥,可在水中培育一定的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有利于鳜鱼的生长。此外还要注意防逃防盗,进出水口都要用筛绢网布包牢,防止鱼苗随水逃走。在成鱼阶段和即将起捕之时,要派人值班,以防盗鱼事件发生。网养一、放养养殖鳜鱼的网箱面积一般以20平方米左右为好,太大了不便管理,太小了水质易变坏。网目大小为2.5-3厘米。网箱应设置在具有微流水的环境中,以水库的水质最好。放养的鳜鱼种一般在10厘米左右,放养的规格要整齐一致,不然会发生大吃小的现象。一般在4月份放养。每平方米放养15尾左右,到11月份起捕,可获得每尾重0.5公斤以上的鳜鱼。二、投喂网箱养鳜最重要的是解决好饵料鱼的问题。饵料鱼的种类,可因地制宜地投喂鳊、鲫、罗非鱼苗等,也可掺入少量的活蚯蚓。饵料鱼的投放应采取少吃多餐法,每天投喂3次(即早、中、晚各一次)。三、管理网箱养鳜的密度大,一定要加强管理,要勤洗箱、勤消毒,至少每星期洗刷一次。洗箱时,先将鳜鱼转至备用网箱,彻底清除网箱中的杂物及剩饵,要刷掉网箱上的青苔,以防堵塞网眼。每月用生石灰消毒网箱一次。在管理上还应随时注意网片有无破洞,如有应及时缝补。为了预防水老鼠及其他敌害咬破网片,可在网箱外面再挂一道胶丝网,挡住敌害的通道。防病一、水霉病在鳜鱼繁殖过程中,如果受精卵的孵化用水混有污物,会使鱼卵受损,从而感染上水霉菌。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肉眼观察卵膜外长有毛绒状物,同“家鱼”卵水霉病相似,严重时会造成大批死亡。在鳜鱼的鱼苗、鱼种和成鱼养殖过程中,因操作、运输不当使鱼体受伤,易发生此病,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和擦伤处,有白色絮状物。一旦患有此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而死亡。防治方法:(1)对鳜鱼的孵化用水用60目尼龙纱绢网过滤,以防杂物进入。(2)勿选受伤的鱼作亲鱼。(3)在鱼苗、鱼种及成鱼阶段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者用1%食盐水加数滴食醋浸洗病鱼5分钟。另外,在捕捞及运输过程中,防止鱼体擦伤。二、纤毛虫病这是鳜鱼夏花培育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是车轮虫等寄生于鳜鱼体表、鳍部和头部。该病蔓延迅速,寄生数量少时,对鱼体活动影响不大;寄生数量多时,鱼不肯进食。肉眼可见鱼体上有白点状物,口不能合上,游动失去平衡,继而死亡。该病危害性极大。防治方法:(1)对流水池每天用3%食盐水全池泼一次,停水3-5分钟,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2)夏花下塘时用2%食盐水浸洗病鱼2分钟。三、锚头鳋和中华鳋病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鳜鱼体表,使鱼体消瘦,失去游泳及捕食能力。中华鳋主要寄生在鳃部,破坏鳃组织,影响呼吸能力。这种鳋类主要是危害鳜鱼种,危害较大,1尾5厘米的幼鱼体上如寄生2个锚头鳋,就可导致幼鱼死亡,因此在养殖中应及早预防。防治方法:(1)放苗种前池塘应用生石灰带水清塘,可杀灭水中的鳋体,并要随时注意水源和饲料的清洁工作,减少传染源。(2)鳜鱼的饵料鱼可用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2小时,可消灭鱼体上的鳋类。四、烂鳃、肠炎病发病多在高温季节,鳃丝腐烂有白色斑点,并有污物和粘液附着。烂鳃病可用每升2毫克浓度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洗10分钟,可逐渐缓解病情。肠炎病的主要症状是直肠至肛门段充血红肿,粪便为淡黄色,严重时整个肠道肿胀,呈紫红色,排泄物为浓液状。病因主要是饵料鱼带菌被鳜鱼吞食所致。

⑼ 又大又肥又鲜美的鳜鱼是什么颜色呢

黑灰色的,蒸熟之后鱼皮会爆裂

⑽ 鳜鱼是什么颜色

鳜(Siniperca spp)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英文名:Chinese perch 。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鳜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常见鳜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鳜(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而大眼鳜(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翘嘴鳜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鳜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鳜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产量相当高。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克,脂肪0.4-3.5克,热量78-109千卡,钙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铁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鳜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内的随葬品中,就有鳜鱼!鳜鱼的幽门垂多而成簇,俗称桂花鱼,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值得注意的是,鳜鱼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杀鳜鱼时,应特别小心。
鳜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gui、jue】

guì
即鳜鱼 [mandarin fish]。中国产的一种美味食用鱼(Siniperca chuatsi),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属鮨科,体侧扁,青黄色或橄褐色,具许多不规则的暗棕色或黑色斑点,背隆起,口大,下颌突出,背鳍一个,鳞细小、圆形,性凶猛,捕食水中鱼虾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jué
鳜鯞
juézhǒu
[bitterling] 鳑鲏的别称
郑码:RGZR,U:9CDC,GBK:F7AC
笔画数:20,部首:鱼,笔顺编号:35251211134315233534
鳜鱼的做法
叉烤鳜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