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软件 » 怎样使用网上软件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
分手原因怎么说显得深情 2024-11-01 11:19:21
电脑打字怎样换行查字 2024-11-01 11:17:03

怎样使用网上软件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2-06-11 23:54:56

㈠ 如何在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己经成为日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所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 人们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只要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及使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各学科教师自行设计、开发适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并没有如希望的那样“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1.1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知识。由于多媒体技术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从而使非计算机专业各学科教师在开发课件上存在相当的困难。完成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阻碍学科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 (2)缺少艺术性。很多教师自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注重应用,对艺术性的问题考虑较少,比如画面不够优美、与课程内容不协调、背景音乐选择不恰当、表现形式呆板等。 (3)缺少素材。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声音、图片、录像资料,教师在制作中由于受设备和资料的限制,往往将相关内容改为文字,仓促完成,这样大大影响了课件的应有效果。 (4)内容易过时。很多教师仅仅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多媒体课件上,紧跟教材,教材过时,课件内容也过时。 (5)课件结构不合理。在注重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同时忽略了其结构,常常是内容庞杂,主次不分,不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其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而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也就谈不上反思、创造。(6)缺乏启发性。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把课件做的动感十足,过于注重画面,忽略了课程的内容,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实未能真正理解,甚至对讲授内容没有印象。 (7)缺少幽默感。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中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体现,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国外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内容通过幽默动画的演示,让学生在笑声中轻松掌握,增加了课件的感染力。 1. 2多媒体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与传统教学手段脱离。完全抛弃了粉笔和黑板,不管课程内容如何,一律采用无板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2)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运用过滥或演示不当,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成为“电灌”课,其效果可想而知。 3)重演示操作,轻推理分析。手忙脚乱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学生觉得“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图形不见文”“只有播音员音响而不闻教师之声音”,也就是说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于零。 (4)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实验教学。其实一些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实验对学生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及学生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是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因此,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当然,一些操作起来有困难的,或不能很容易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还是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强大表现力去实现。 (5)一切奉行拿来主义。市场购买的多媒体课件或网上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很多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些课件有不少只重形式而不重视内容,有些虽然画面很美,却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不能完全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修改,使之真正地能够为己所用。 (6)重观摩评比,轻推广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时下有些单位多媒体制作的目的似乎不在于此,而是为教学改革装饰门面,制造表面效果。于是评比频频举行,各种证书比比皆是。事后将课件“打入冷宫”。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是“劳民伤财”式的改革偏离了实效性价值目标。 2、解决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在制度、管理、经费等方面进行倾斜,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培训工作起到实效。 2)加强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课件制作所需要的多媒体素材缺乏,是目前各学科教师制作课件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每一个素材都依靠教师亲自制作,是不现实的,也是低效的,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开发,重复劳动。如果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独立或合作制作出适合本学校、本人特色的课件,并根据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件使用的效果进行不断地创新。为此,必须进行软件、硬件资源等多重建设,使硬件资源适应多媒体开发和教学的需要,如配置多媒体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视频采集卡等;同时,需要不同层次的软件资源相匹配,如以W indows操作系统为主流的系统软件;以多媒体创作软件为主的多媒体开发软件(PoworPoint, Flash, Authorwaer、3DMAX, Photoshop等)。 (3)选用易扩充和修改的开发平台.一个好的课件要经过无数次修改才能成功,即使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有不少新的修改和补充。因此要能够十分方便地修改和补充课件内容。这就要注意课件平台和媒体元素的选择,要尽量选用扩充、修改容易的开发平台。 (4)抓好课件开发的各个环节。开发多媒体课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选题。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要遵循教学自身规律,剔除不适合计算机表现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脚本。改变单一教学过程,将教材上的知识和原理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或模拟出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应有功能。在呈现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能只注重制作效果而忽略了课程的内容。及时收集对教学内容、课件结构、艺术性等方而的意见,发现并修改在制作阶段未能发现的错误和不足,以提高课件的质量适应实际教学。 3、解决多媒体课件使用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1)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要在教学中使多媒体课件能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教师应能熟练操作多媒体电脑,及运用多媒体课件,掌握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而不手忙脚乱。 (2)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教”,课件在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再好的课件若不能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融为一体,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只能当作给学生播放一个教学影片,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明确其地位是“助教”,而不是“代教”。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音频、影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紧密配合,教学效果肯定会比单纯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好得多。 (3)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在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讲课时,应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及其表现形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应避免始终坐在显示器前讲授,教室内闭着灯,窗户挂上窗帘,学生看不见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看不清教材,写不了笔记,只能像看电影那样,看着屏幕听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阻碍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方法仍然是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般的传统方法讲授。 (4)认真做好教学准备。教师在使用助教型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不能省略教案、板书,忽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不能片面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课时,教师可以不备课或简单备课,讲课时教师坐着省力,不吃粉笔灰,一人可以连续讲4~6个学时甚至达到8个学时。 4、结束语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的一个有力工具,其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教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是否作认真的考虑。任何一个教学手段、教学设备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有些课程内容是以文字讲述或逻辑推理为主,就不宜采用或少采用多媒体教学,若强行运用其效果反而不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即使是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也不是这门课程中所有的内容均适用多媒体教学。

㈡ 如何使网络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相整合的研究中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个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小学英语学科有其显着的学科特点,也有其突出的学科要求,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听说训练,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交际训练,再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环境与情境等等。从学科特点及要求上看,小学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对于那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领会与认识本课题,研究与实施本课题,摒弃“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摒弃“技术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关于有效性的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学习的理论、实践、方法及策略之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乐于使用信息技术,并真正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可贵的机遇。不容质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全面提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来挑战,是一项紧迫的教改课题。
现实依据:本课题组组长是我校校长、法人代表赵文红同志。赵校长是市级骨干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强。本课题的具体负责人系我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材料和经验,在“九五”期间曾承担国家级课题《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课题的研究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其他成员中有市级骨干、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骨干5人,有6人参加过市级课题培训,其余人员均参加过区级培训。关于课题的研究成果曾经多次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或在论文评审中获奖,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教育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间曾承担多外国家、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这样说:我校具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干部、教师也有决心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三、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学校的教学软件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融合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如:传统信息技术媒体录音机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网络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3. 利用广域网实现家校教育课内课外、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师研究如何利用广域网实现教学的远程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广域网实现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等。
4.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融合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学生更有深度及广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学习。
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性整合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知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学习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对于那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领会与认识本课题,研究与实施本课题,摒弃“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摒弃“技术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验班级为各年级段的2班;对比班级为各年级段的1班。通过前测,我校同年级段班与班之间各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教师配置合理,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实验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验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力争实现师生的双自主发展。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2、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理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
五、研究过程步骤与步骤
研究过程:
(一)领导重视,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及时予以积极的指导。
1.成立者课题专项小组,以校长赵文红为组长,副校长祝友军、主任丁建芳为副组长,做好理论指导实践引领。由英语学科及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师做骨干开展实际研究。
2.加强资金投入,强化软硬件环境。学校于2007至2009年先后为计算机教室更新设备,新建多功能大厅,为各班配备多媒体设备,使学校硬件水平有质的提高;学校每学期为专任教师购买课改及教学相关书籍,力争使每位教师每学期有一本专业读物,不断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中心校为青年英语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市区教研中心联系,由教研员为青年英语教师作专项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快速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研究能力。
(二)教师加强学习,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强理论学习,以“建构”理论指导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的,这种发展脉络符合教育技术的发展,也符合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元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建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创建的协助者,学习与教师的关系也由:“向教师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
通过学习,英语组教师逐步明确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知识工具。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正是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网络的自我构建。
2.《课程标准》论证课题
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适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已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启发思维,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挥指导作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些目的要求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又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热爱和私扬祖国文化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学习与论证,英语组教师明确了课改的目的与方向,课题研究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进《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达到了《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的与要求。
3、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整合的进程。
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设计控制课程教学的流程是整个教学的主导力量,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一个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导入模式,使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避免深奥的计算机技术吓走他们。因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及其它电脑操作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素养。
教师们学会了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能力以及运用整合搜索,亲的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素质,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整合从理论出发与活动相结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情感鼓励工具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同时将传统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即优化课堂教学。
整合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的发展。
点面结合,发挥研究课、公开课的示范作用。我校每学期都和区信息中心合作开展研究课活动,英语组都要推出两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课公开课。开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教师提高观摩、评议,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探索,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效果。
(四)整合从实践出发与反思结合
从2007年开始我校组织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全组教师根据我校的英语现大辩论,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规律,积极创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PPt课件,网络课件,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观念、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发展、研究、讨论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多向、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着成效的论文、案例成果。
研究步骤:
(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2006年6月——7月(两个月)
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论证、子课题申请
(二)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两年)
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进一步论证;撰写具体的、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2007年2月——2007年4月: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深入领会本课题的主旨,为本课题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2007年9月——2008年1月:实验教师确定研究子目标,布置布点课;
2008年2月——2008年7月:实验教师小结本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并交流研究论文。
(三)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
总结上本阶段研究成果;
追踪重点教师及重点班级;
完成课题的中期评估报告,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四)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
2009年2月——2009年7月:实验教师自主进行子目标的研究,可运用理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阶段课题布点课;完成第二阶段布点课;
2010年2月——2010年7月:实验教师小结本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并交流研究论文。
(五)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
完成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软件集锦;
完成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集锦;
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成果
1、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从预初时部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不敢说也不会说,到现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流利地开口说英语。在家长开放日和公开课上,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赞扬。
2)学生的成绩取得进步
在质量监控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班的学生成绩变化比较明显,其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学生的优秀率也有了显着的进步;大部分的优等生进步更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3)学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任务布置,引导学生从网上收集信息,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学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2、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课题组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信息化社会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现行的教育活动中去,尽快地适应了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

㈢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学习心得或思考

通过学习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
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http://www.unjs.com)。 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 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 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㈣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如何设计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孙丽君
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情况。但“作业”似乎是其他学科的事,而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没有批改“作业”的概念。虽然信息技术课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但由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少布置作业,教师几乎不批改作业。当学生掌握了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后,往往不去做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去上网聊天,甚至是去玩游戏,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应向其他学科学习,对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并根据事先给出的评价量表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没有任务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不去完成任务。但教师在设置任务,并给出任务评价时,如果评价过于笼统,也就是所谓的“虚化”,学生将不知如何利用评价来指导自己完成任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会发生评分困难的情况。另外,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与传统学科的作业有很大的区别,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是通过网络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传输到教师的电脑上。这样,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考虑可实施性,学生是否能完成电子文档的作业,上传有没有问题,教师批改作业时在技术有没有问题,是否能明确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打分,这样的打分是否合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是否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传作业,并告诉学生要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批改。而事实上由于批改作业的不可实施性,导致没有将批改作业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的打击。长久下去,学生将不愿上交作业,又回到没有评价的教学状态。
当然,在考虑批改作业的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评价的合理性将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多数评价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学生作品的表现性评价。对于表现性评价,评价指标中存在这样一对矛盾,那就是技术性评价指标与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矛盾。在整个评价量表中,如果主观性评价指标过强,则可能导致评价的“虚化”;而技术性评价指标过强,则导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简单量化,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描述与评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Excel教学单元中,有一节美化工作表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工作表中的文字、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或通过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剪贴画、网上下载的图片等,对工作表进行美化,形成一个能够吸引人的Excel作品。在这一节课堂教学中,用还是不用教学评价,如何应用教学评价,或许从下面由不同老师提供的美化工作表的教学案例中,让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无评价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完成了美化工作表的课堂讲解后,要求学生从教师机上下载一张“网球全能冠军榜”的工作表,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对工作表进行美化设置。在随后的学生操作阶段,教师进行全班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有几位学生做得又快又好,给予了表扬。但也发现了几位学生并没有在做课堂布置的操作练习,而是在利用QQ聊天。还有一些学生一边在做教师要求的工作表美化操作,一边问老师:我还有那些操作未完成?
由于教师只布置了课堂练习,而没有给出评价的要求,虽然一般的学生都会去做教师布置的操作练习。但有的学生,特别是原来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这些操作简单,自己对这些操作不成问题,加上教师又不要求上交作业,又没有批改,同时教师提供的工作表对这些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因此,就不愿意去做教师布置的操作,而是很快地进入到自己的QQ世界中去了。而对于自觉在练习教师布置的操作的学生,由于没有可参考的评价,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操作是否符合要求。以至于有的学生在这次操作练习中少做了这部分内容,而另一次操作练习中又少做了另一部分的内容,有时甚至是本节课的重点练习也没有去做。一个学期下来,结果发现许多操作都未掌握。这也就是没有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虚化”的评价量表
教师在完成了美化工作表的课堂讲解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个性化的数据工作表,按表l7—1评价量表进行美化。

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下课之前,将自己美化好的212作表以“学号.xls”为文件名,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共享文件夹中。并告知学生,课后教师将根据上面的评价量表进行批改,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评。
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完成作业。对个别未按要求制作的学生进行了批评,并要求其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再去做诸如上网看新闻等其他杂事。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问:我这样制作,是否能在“整体效果”中得40分?也有学生提问:老师,怎样才算是有创新的制作?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对上述学生的提问给予一一回答。并提醒学生在快要下课时,保存自己的作品.上交到教师机上。
在美化工作表的第二节课中,教师表扬了全班同学在上一节课中,全都上交了作业。然后,又将做得好的学生作品进行了展示。但该教师并未给出对全班学生批改上节课作业的分数。
由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改,同时,在前面的课中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个性化数据工作表,因此学生都在努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由于给出的评价量表过于“虚化”,使学生无法根据评价量表来指导自己的制作。只是以自己朴素的想法:我尽量把工作表制作得漂亮些,来指导自己的操作。
而上面的评价量表对教师的批改作业也发生了困难。首先,通过观看学生上交的作品,教师怎样判断该学生是操作熟练顺畅,还是较为熟练呢?第二,对整体效果这一评价指标,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生作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打分,但由于分数的跨度较大,教师如何把握给某学生打分宽了而给另一些学生打分严了呢?第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制作就给0分。如果这位学生已完成教师授课时要求的操作技能,而没有时间去创新,这部分分数就没有了,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打击。最后,教师在改作业时会发现,改作业工作量很大,按上述100分的评价体系,对一个50位学生的班级,可能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二小时,如果该教师有6个教学班,每周两节课,他将来不及批改作业。
三、针对技术操作的评价量表
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对上一节课的作业批改情况进行讲评。在肯定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上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特别表扬了某些有新意的个性化Excel作品。然后讲解本节课美化工作表的教学内容,并给出本节课的评价量表,如表17—2所示。

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下课之前,将自己美化好的工作表以“学号.xls”为文件名,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共享文件夹中。并告知学生,课后教师将根据上面的评价量表进行批改作业,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评。
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有学生提问自己可得满分吗?教师针对评价量表,提醒学生你少了对底纹的美化,你少了应用艺术字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不断增加美化处理的内容。
但教师也发现个别学生在上网看新闻或聊天,进入教师机的“作业”文件夹,发现这几位学生已上交了作业,并且确实完成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但总感到这些已完成本节课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有欠缺之处,如整体的美观,有新意的美化等。这些学生似乎应付作业,快速完成作业后可以上网去做自己的事。
进行技术操作的评价是有益的,学生教师都可清楚地知道哪些操作已完成,哪些操作还要加强;另外,由于采用5分制,且容易判断,教师的批改作业工作量也大大减少。对一个班50位学生进行批改作业,约30分钟即可批改完成。通过观看批改的作业,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本节课的操作练习。对未能完成操作练习的学生,教师将做到心中有数。在下节课,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出现应付作业的这部分学生,往往是操作基础较好,认为老师讲解太简单,但又要交作业。因此,快速做完后立即上传,接着就进入到自己的网络世界中去了。但教师似乎希望这部分学生能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上述评价量表又无法促使这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制作精品中来。因此,在上课时,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灌输,如拓展学生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或在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对美的追求,以培养学生的美感等。在评价量表上则可以加上一些奖励性的分数,如针对本节课,可加上“美化工作表有创新之处(如设置工作表背景等)”,奖励l分,并在下一节课的讲评中对这些有创新之作的学生进行表扬等,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精心设计、运用得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使学习活动指向预期的学习目标。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1.怎样的评价量表才是合理的?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应尽量给学生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避免提出遥不可及的、空泛的学习目标。
2.在何时给出评价量表比较适当?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在教学之前就告知学生教学过程中可能要进行的评价,并呈现评价标准。明确需要学习的任务类型,激发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向的预期学习目标展开学习。
3.如何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
要将评价结果尽快地反馈给学生。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和反馈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反馈应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并提供后续学习的建议,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并调整学习策略。
向学生提供反馈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归纳,正确认识努力、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功之间的关系,消除对运气的依赖,避免学生将学习失败不恰当归为自己能力的低下并由此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
4.如何利用评价,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和分析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确定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活动序列的组织是否恰当等,并提出改进措施。①
问题讨论
1.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一个班的学生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农村里来的学生,有的甚至连鼠标都没有摸过。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时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对这部分学生更多地进行个别的指导,并且给予更多的鼓励。事实上,教师引导得好,这部分学生利用自己很少受网络的干扰,学习专心的优点,往往在制作学生作品时,不会输给那些自以为操作熟练,但不认真制作学生作品的同学。这种教师的鼓励,事实上是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的一种评价,往往对学生起着较大的激励作用。在平时教学中,你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上评价的?
有些学生一方面往往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更多指点,一方面又特别敏感,不希望老师时不时出现在自己的身边。遇到特别敏感的学生,你又是如何处理的?
2.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你是如何开展教学评价的?如对于下列教学单元,你采用哪些针对各教学单元特色的教学评价?
(1)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小报。
(2)用电子报表软件制作针对“用数据说明问题”这一学习主题的电子作品。
(3)汉字输入法教学单元。
3.在平时教学中得到对学生过程评价的分数,与整个学期对学生的总评价,你是如何结合评价的?即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百分比是多少?
资料链接

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会根据评价采用的测验题目的特性,将测验分为客观性测验与主观性测验两大类。但随着评价理论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客观性测验和主观性测验并非是截然独立的两个极端。现实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任务的真实性、评价任务的复杂性、评价所需的时间、计分所需的判断能力等四个方面均处于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上(如上表所示)。根据这四个方面特性的区别,可将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选择-反应测验、补充-反应测验、限定性的表现性评价、拓展性的表现性评价四大类型。
限定性的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一个结构良好的限制性的任务中的实际表现。例如,按照明确的要求给一段文本设置格式;按要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按要求写出一段程序语言等;或者根据提供的关键词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等。如,本文的教学案例,是对给出的美化工作表这一限制性的任务进行评价。
1.针对技能和作品的表现评价的优点
(1)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2)能对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评价;
(3)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4)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
2.针对技能和作品的表现评价的局限
(1)使用起来耗时、耗力;
(2)对学生表现的判断和评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比较繁琐,而通常信度较低;
(3)表现性评价通常只能个别施测,而不是集体施测。(如,本文教学案例中的第三个课例,对评价方式试图突破这些局限,作了一些改进式的尝试。)
资料2“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评价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如果忽视了评价这一块,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一般地说,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从“主题式学习”的特点看,我们更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前应交给学生明确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应分成团体和个人两种。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学科本身内容的要求,二是团体合作的效果,三是信息技术目标的掌握情况,四是团体和个人纵向的进步情况。
(2)评价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锤定音的做法,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在评价的时间上也不要只是在学习结束之时,而应选择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时机。,
(3)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笔试的方法,但应尽量采取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口头报告、活动报告等形式。

㈤ 如何利用微课程总结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丰富的微课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特网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网上信息具有传递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优点,例如可实现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实时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展,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猛增现象,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知识爆炸。而网络化的教学却也能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
正是鉴于网络可以提供海量资源,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才得以全面提出及开展。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上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充分实现交互与共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从而最终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是产出高质量微课资源的有力保障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得计算机水平,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目前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且学校定期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的培训,使之达到熟练应用和制作的目的。这样,学校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这极为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得以普及的前提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除吸收传统知识技能的精华外,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而当前正流行的热门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方式。这是与当今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经常地适时组织学生到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网络探究。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扩大知识的摄入量,更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基于网络的自学习惯,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进而为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的课标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㈥ 网络工具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网络工具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㈦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开展各项幼儿园教学活动

1、丰富自有资源,达到有效记录与共享的目的 自有资源包括:教学活动ppt、音像资料、每一次活动的原始资料等,它们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反映家长参与的过程,体现教师反思的经过。它们以主题包形式被收集到课程资源库中幼儿。

2、整合外来资源,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机渗透在各个领域活动中 ①在语言领域中的运用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集体教学,更大程度上调幼儿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积极在网上收集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故事《云朵棉花糖》这一活动中,通过下载网上的优质课件,利用动画为幼儿创设一个生动地教学情境,随着鼠标的点击,呈现给孩子们一个森林王国还有可爱的小老鼠。

这样的画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他们思考想象的积极性。幼儿很快就能理解故事内容,也让整个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搜集到的课件和教案,放在自己的电子文件库里,方便查阅和管理,也便于老师之间对资源的共享。

㈧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如:《林海》是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美丽的风景课文。教师在讲解段意时,可事先制作出反映大兴安岭岭、林、花、等风景的课件,让学生目睹屏幕上浩瀚无边的绿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滚滚的波浪,课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海”等内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随悦耳的解说词,学生再看录像中哗哗流淌的雪水,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再看看伐木工人欢声笑语,植树工人的辛勤劳作。疾驰的火车把木材源源不断的运到全国各地。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这课文的主旨:写出了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密不可分。真正理解“兴国安邦”这个词语的意义。当教师合理的展现其它大兴安岭景色的设计后,学生会由衷感到大兴安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又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古诗两首《所见》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时,利用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播放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动画演示)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捉住蝉
……
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伸出了让人激动的小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远程教育资源课件苏教版一年级至五年级语文,每一课几乎都有识字flsh的动画制作,生字各种笔画顺序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且读音规范清楚,这样既规范了老师的书写和读音,又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效果好,且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一位教师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例如: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一位教师讲解《圆周率》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圆周率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他的动画课件,学生了解了圆周率,同时揭示了圆周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八、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根据学生课上信息反馈,及时给予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如指掌,便于个别辅导。对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起其它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节省时间,体现了全方位个别化教学,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果。知识的海洋,源远流长。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记难学的知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教师可以把平时散见的知识点,通过计算机积累起来,教到某一知识点时就教取出此知识,进而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资料,节省了时间加大了容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练、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可根据需要,将文本框的内容制作成动画效果,同时设置对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还可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基础上,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十、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十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利人又利己。
十二、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㈨ 几种软件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使用体会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 数学组程娟
随着教育的改革深入,各种高新技术都被引用到实践教学中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解决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乐意并有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认知、理解过程,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工作几年接触到这样几种软件:
一、PowerPoint
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我们使用的是PowerPoint,简称PPT。PowerPoint是由微软公司推出的、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一个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工具软件。它继承了Windows的友好图形界面,使你能轻轻松松的进行操作,制作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演示文稿。 PowerPoint 中包含多种模板和版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以这些模板和版式为基础,制作课件变的简单容易。PowerPoint 创建演示文稿的方法很多,可以在PowerPoint 提供的多种视图下建立和编辑包括文字、图片、图表、图形及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对象的演示文稿,也可以对在Word等软件编辑的文档进行加工获得演示文稿。是目前开展多媒体教学、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得力助手。这几年市级区级公开课的中用到的几乎都是PPT。1、PPT使课堂容增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让数学老师最为头疼的莫过于书写大量文字,通过另加小黑板的形式来解决,处理容量仍然相当有限,并且也不太方便,现在有了PPT,可以很方便的把这些东西制作成为精美的课件,显示大量文字信息显得游刃有余,优势相当明显。倘若这些板书工作通通需要课堂上解决,无疑有些浪费时间,让整个课堂显得松散。2、PPT整合了图形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在讲解《25.1旋转》时,在引入课题的过程中,应用了儿时的秋千,马路上各种转动的车轮,钟表中转动的指针,下雨天汽车上摆动的雨刷等等图形动画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给了大家一个非常直观的旋转的印象,也让大家有一种数学无处不在的感受。
二、超级画板Z+Z03年工作不久,接触到了Z+Z,Z+Z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及广州大学兼兼职院士张景中先生所研制开发的智能知识平台,是一种能够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它由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课程的知识平台组成,适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二次开发,是一个便于在课堂演示教学和学生利用光盘进行个别化学习的知识平台。
当时很多学校,尤其是高中,充分使用了这款让人骄傲的国产软件,效果良好。于是,各种培训、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紧密。唯一不足的是,这款软件的使用、安装需要一定的费用,而且需要学生也同样配备,这就为Z+Z的全面推广带来了难度。我在介绍《黄金分割》这部分内容时,使用过试用版,有很多功能被限制使用,所以也只能忍痛割爱,不再使用。现在也听不到有关Z+Z的任何讨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不能免费共享而被人们遗忘。
三、几何画板
超级画板不能免费使用,于是找到了与之类似的几何画板。几何画板是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 公司制作的优秀教育软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何画板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和验证结论,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1、几何画板,让学生开展动态数学的活动
几何画板是一个动态讨论问题的工具,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促进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几何画板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探求未知的结论,可以开阔思路,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如在讲解一道关于从一点A出发,到河边取水,再到B点,如何走路径是最短的(如右图)?该题如果单凭黑板讲,是不够生动的,大多学生也不好理解,但运用几何画板,学生就好理解了。因为几何画板是动态的,可以在表示河边的线上取一点C,计算出AC+BC的长度,随着拖动C点,数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学生也就很容易定出是哪一点距离最短的,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用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自然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规律。电脑屏幕上直观、形象的动态几何环境,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得到最终的结果后,同学们都十分兴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只要我们能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主动、自觉地应用几何画板为教学服务,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就能激发和调动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就能把学生从庸俗的电脑游戏中解脱出来,利用电脑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另外,几何画板的下载、安装极其容易,有电脑的家庭,课后可以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它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实践园地。2、几何画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互动评价中有效地突破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获得真实的自我成就感。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亲自探究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我利用几何画板形象逼真地展现知识。我指导学生代替我来操作:任意作一条直线L,在直线L外任取一点O,过点O作直线L的垂线m,垂足为A;在射线OA上任取一点M,以O为圆心,OM为半径画圆;拖动点M,观察图形的变化,从而探究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所有孩子都能亲自尝试,那将给每个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3、几何画板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画板可以通过计算机设置相关的程序,通过大屏幕将图形或者计算效果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透过多媒体的展示得到更加直观的理解,思想逐渐成熟,教学理念也会更加形象化。比如要想全面了解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象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象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a、b、c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SmartBoard
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电子白板SmartBoard。使用SmartBoard电子白板来教学,相比于普通的多媒体讲台,其功能更为丰富、强大,且易于使用。之前,教师讲课,一边要低头操作电脑,一边又要在黑板上书写文字,转换起来很不方便。现在有了SmartBoard电子白板后,教师能够通过它的压力感应界面来操作电脑,手指轻点即可完成原来鼠标的工作;用户只需触摸大型显示屏,便可操控任何多媒体计算机应用系统,教师还可以用它配备的电子笔来书写,无论是在放映的PPT上做标注,还是在专用的SmartNotebook软件中写、画,都可达到非常好的效果。1、书写方便,代替了黑板的功能,资源仓库化!SmartBoard自带的软件SmartNotebook,界面显得人性化,使用方法易于掌握。在它白色的编辑区中,教师除了写、画以外,还可以将资源库中的各种媒体组织起来。资源库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按照学科组织,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2、SmartBoard记录功能易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
一方面,SmartNotebook可以将编辑过的内容保存下来以供日后参考;另一方面,SmartBoard桌面记录器也可将电脑上的任何操作录成wmv格式的视频文件,文件体积小,且用Windows自带的MediaPlayer即可播放,亦可放在网上,可谓非常方便。
不知道这样好用的软件能否像其他地区一样在本地推广。
无论使用哪种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也不是万能的。传统数学教学使用的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模型演示、教师和学生交流、学生练习等,而多媒体数学教学使用的方式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因此,进行多媒体数学教学,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其次是根据各软件的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发挥它的最大潜能。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软件的优势,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课件在制作时只注重外在漂亮、华丽,却不注意课件在教学中的实效问题,课件制作过于追求色彩的亮丽、鲜艳,造成的结果却是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细心观察,不利于认识问题的本质。数学教学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好的界面,但与界面华丽不是一回事,应该把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美。一个好的课件从其总体效果来看,应当具有以下特征:应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应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应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能保持学习者的兴趣,要确保接近学习者,应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反馈,应能适应教学环境,应具有合适的评价性能,应巧妙地利用计算机的资源,应建立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上,应能完整地被评价。因此,课件制作并不一定需要教师有多么高的计算机水平,软件要使用得当,课件制作的形式一定要与内容有关,为教学主题服务,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华丽而忽视结构和界面的合理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生搬硬套,而是应该仔细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选择适合的媒体去表现教学内容,寻求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和效果。

㈩ 网络学习工具及应用学后感

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课我报了多媒体课件制作,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心得体会如下;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21世纪最热门的十大产业之一。由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并且课件是由教师或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因此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需体现一定教学目标,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它不仅可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多媒体课件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辅助教学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因此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方式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具有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的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课件,由于目标、特点和要求不一样,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图文声像并茂;
(2) 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4)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我认为多媒体课件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演示型;
(2) 指导型;
(3) 操练型;
(4) 测验型;
(5) 资料工具型;
(6) 游戏型;
(7) 模拟型
(8) 网络课件;
(9) 积件;
(10) 综合型。
通过对所学课程的总结,我认为一优秀课件制作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
要想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必须把握好多媒体制作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环节及过程是:选题→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原型开发→稿本编写→素材制作→系统集成→评价和修改→发布和应用→升级更新。
1、 选题
选题和学习者分析统称为需求分析。这是课件制作的关键。在制作的关键。在制作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选题论证工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要选择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和动画效果的、不宜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对于那些课堂上较易讲解的内容就完全没必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
2.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课件效果的好坏、课件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有效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知识点的排列顺序,根据教学媒体设计适当的教学环境,安排教学信息与反馈呈现的内容及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的方式等。
3.系统结构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实际就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总体设计,其设计的要点包括:页面设计、层次结构设计、媒体的应用设计、知识点的表示形式设计、练习方式设计、页面链接设计、交互设计、导航设计等。
4.原型开发
在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制作出这个教学单元的课件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多媒体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风格、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以及编写稿本的要求和内容。
5.稿本编写
稿本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系统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安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设计出具体的表现形式,编写出讲解的文稿,要显示的文体,所使用的图形表格、图片、动画视频等,还要写出页与页之间相连接的交互方式等具体内容。稿本描述了学生将要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细节,它是设计阶段的总结,也是技术人员制作课件的依据。
6. 素材制作
媒体素材设计就是设计和构思为了表达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各种媒体,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和虚拟现实等。素材制作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A、对文字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时要做到:
(1) 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文字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以提纲式为主。有此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词解释、数据资料、图表等,可采用热字、热区交互形式提供,阅读完后自行消失。
(2) 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
对于一屏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 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型
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和隶书。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
(4) 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要避免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以下是几种一般具有较好视觉效果的颜色搭配方案:
文字颜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背景颜色 黑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黑色 红色
B、对声音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人声主要用于解说、范读、范唱,在多媒体课件中应用较少。而恰当的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时应注意:
(1)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选择轻快的音乐。
(2)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效果适得其反。
(3)背景音乐要舒缓,否则会喧宾夺主。
(4)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便于教师控制,需要背景音乐就开,不需要就关。
C、对于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中,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也会赶到负作用。设计时应注意:
(1)图的内容便于观察,图形、图像等画面设计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处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
(2)复杂图像要逐步显示。对于复杂的图,如果一下子显示全貌,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不便于教师讲解。应随着教师讲解,分步显示图形,直到最后显示出全图。
(3)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
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学生可能一次没看清,最好设计重复播放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复播放。
7.评价和修改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课件进行评价和修改工作,它是课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件质量的保证。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并且是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它为提高课件质量提供依据,目的在于改进课件的设计,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便于提高质量和性能;总结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结束以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和价值,为课件提供改进意见,并总结课件制作经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