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看看下面文章
■戴森(1981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喜欢做数字游戏。我的科学兴趣并非源于理解自然奥秘、发现勒粒子或治愈疾病之类的崇高信念。科学之所以让我着迷,只是因为它充满了我能够计算的数字。
我14岁时,对《数论》中题为“分割”的第19章很感兴趣,因为里面充满了关于分割函数p(n)的美妙定理。
我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科学家巧妙地凭借数学而洞察自然的直觉。我发现,只需稍稍借助神奇数学的魔力,物理学、工程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中的诸多问题便能删繁就简,更易于让人们把握关键。我从不关心问题是否重要,只要能在其中发现数学的美丽,我便欢欣鼓舞、快乐无比。
■霍普菲尔德(2001年ICTP狄拉克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我生长在一个不但宽容。而且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的家庭。在我心目中,父亲能修好一切东西——屋顶、收音机、水管、电线、自行车……孩提时代,只要父亲做这些事情,我就会守在旁边看。
稍后,母亲开始鼓励我在厨房里做化学实验。我得到了几个试管、软木塞,以及《儿童化学实验指南》。书中教孩子们如何让醋和发酵粉在试管中反应而射出木塞,还描述了用火柴点燃氢气时发出的“嘭”的声音。
我制成的晶体总不如书上看到的那么漂亮,但晶体的对称结构还是清楚的。通过动手制作,我还明白了它们的成因。大多数学生初次见到酸性试剂是在化学实验室,而我则是在家里看父亲用红色洋白菜作试剂,并展示了它如何随着溶液酸度的不同而变红或变蓝。
■卡尔森(1992年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数学研究所)
通常人们认为,优秀数学家肯定是那种智力超群、思维敏捷的聪明人——答案对他或她来说简直如探囊取物。当然,不少数学家也喜欢别人这么描述他们。我的经历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毋庸置疑,数学家中确有极少数宛如有神助般的天才人物。高斯是“解题数学家”的典范,牛顿、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和格罗腾迪克是建构体系数学家的代表。在我的一生中,仅仅遇到很少几个这样的数学家。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多数科学家而言,除了良好的智力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吃苦耐劳与坚持不懈。即使是牛顿,其万有引力定律也是“长期专注思考的结晶”。
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是: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的这种心理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得最为直接。
历史上,瑞典少有高山滑雪运动——我们有雪,但没有阿尔卑斯山那样适合滑雪的山地。然而,瑞典不乏优秀的高山滑雪运动员。
以上故事说明,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关键要看你能否聚焦目标,相信自己,对心中的梦想孜孜以求。特纳比的年轻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永不放弃。自不待言,回报肯定令人羡慕。
数学家的表现与此并无太大差异。我的经验表明,真正激励研究者的是挑战本身,以及证明自己能行的信念。在更严肃的层面上,是为奇妙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的自豪感。
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毅力
㈡ 有哪些科学家是历尽磨难之后成功的
华罗庚--着名数学家
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着有论文二百余篇、专着十本,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㈢ 科学家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㈣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
几个正面的例子:
1: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3:瓦特看水壶,研究蒸汽。为欧洲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它还有:
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小时候,我曾钻进鸡窝一直呆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再举两个反面例子给你:
1: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后来被乍得威克发现)。
2:李比希曾经从海藻中提取碘,在提取的母液中总沉淀一层深褐色并举由刺鼻味道的液体,李比希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没有注意,从而错过了溴的发现(后来被法国科学家波拉德发现)。
㈤ 有哪些好的介绍伟大科学家的视频啊,共享下吧,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尼古拉特斯拉
也许刚刚看到这个名字时你会感到很奇怪,奇怪有如此的陌生,竟然到闻所未闻,这也是对 尼古拉特斯拉 本人极致滑稽的悲哀。我也和许多慢慢了解到他的人一样带着满腔的愤愤不平,当今的人们需要记住他这位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他的名字你绝对听过,你只需要回忆,高中物理电磁的单位不就是 特斯拉 。对你猜对了就是他。这只是特斯拉一生发明创造的冰山一角,他的科学成果影响着当今世界许多领域最先进的科学方向。他在那个年代的一些科学成果当今科学都无法达到。更多在下面我空间里
但是为什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生前造打压死后被埋名。
http://user.qzone.qq.com/122367221/blog/1248184494
㈥ 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的事例
诺贝尔研究炸药的故事:他要研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为此,他几十次险些死掉,为此,他的弟弟和助手甚至牺牲了,他的父亲也受伤了,邻居们赶他走,他也不在乎,最后他满脸是血,可他却不在乎,只知道自己终于成功了,高兴的边跑边喊
㈦ 科学家成功事例
牛顿
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
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哥白尼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他弥留之际,才在病榻上见到了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样书。
尽管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公布后,受到社会上宗教势力和守旧的人们的污蔑和攻击,甚至于信仰宣传这一学说的人也被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但是哥白尼的学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就像是黑暗夜空中闪烁的巨星,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㈧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
科学家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科学家这个职业给它下的定义是:对真实自然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凡可以称之为科学家的都是一些成功人士.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中国的农学家袁隆平等。
在传统上,数学也是一门科学,但在现代人倾向不认为数学家是科学家,因为数学发现与科学发现的方法不同:科学发现一般都可以透过实验来证明,但数学的理论却有不少只是一个理论,而没有实验去作实证。 怎样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科学家的一个标志是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必需有参与科学研究,发表,交流等活动的自主性。而如何赢得这种自主性呢?这种自主性是和成果挂钩的。说白了所谓的成果无非就是发表文章或获得专利权。这对于一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家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我们总强调科学家应该首先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学发现为职业,就必须从精神上有一种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内质。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科学研究成了一种社会建制,特别是当现代科学活动出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之后,科学就一下子从”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科学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这就是为什么说科学从业人员也象社会中其他人群那样,有白领,蓝领,师傅,学徒,领导者,被领导者,剥削者,被剥削者,甚至也有资本家,工人,甚至还会有无赖,骗子,夸夸其谈者和滥竽充数者。这等的原因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员都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只有那些获得了“自主性”,独立性,并且可以参预科学研究和交流等活动的科学研究人员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科学家。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具有独立能力的科学家,但如果你从事的是科学研究,那么你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具备求实,敬业精神。
这一点和一个人是不是科学家没有关系。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发表一些有力的文章是你找工作的撬门砖,否则这个发表文章的任务就必须在博士后阶段尽快完成,否则你肯定不会有轻松日子过。除非你不准备再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就是你不准备再成为科学家了。
科学活动有时看上去更象一种信誉投资。不仅是因为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里每一位科学家都需要有人资助,而且没有信誉的科学家也算不上是实质意义的科学家。好像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有贡献的科学家顶得上很多的政治家或将军们。这句话如果评价处于“小科学”时代的科学家是不过分的。但是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集体的贡献,而不是单个人的贡献。但是在现实中,人们还总是习惯于把科学发现的功劳算在一个研究小组的领头人名下。因此如果说科学成果能够给科学技术人员带来“信誉”的话,那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其中的少数人,体现社会中常见的“马太效应”。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科学研究越来越是一种职业的原因了。
对于一个准备成长为科学家的青年人来讲,你所需要的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学术信誉。但是鉴于目前人们的认识习惯,对于一个年轻的科学生来讲是很难不需要自己的导师分些学术信誉给你的。因此当你在挑选导师的时候就一定要看你将来“导师”的为人。特别是看他/她能不能帮助你最终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在英语里有一个名词“Mentor” 相当于汉语的”恩师“。那么衡量你的导师是不是你的“恩师”的判断依据除了你是否真的学了些什么之外,最终一定要看你的导师在你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者的过程中起没起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有些人会以为只要是导师做到了“授业解惑”就行了,但我觉得那确实远远不够。因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除了需要做出科学贡献之外,还必须能够培养成独立的科学家。这其实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应该算在一个科学家的贡献里面。
因此在现在的科学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准备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讲就必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热爱科学,才会产生献身科学的动机和愿望。
二,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尽可能地系统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缺的东西。
三,鉴于现在大科学的特点,如何最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成为科学家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其中选择导师是关键。
古人云:择业不可以不慎。同样择师也是很严肃的事情。
㈨ 科学家成功的故事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2、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热爱大自然。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从此,爱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听恩格尔老师讲1加1等于2,或者说2等于1加1。爱迪生开始在课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最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于是他经常呵斥爱迪生,爱迪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一。更让恩格尔老师恼怒的是,爱迪生还爱冷不防地问些令人难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为此老师跟家长说这个学生跟不上学习,令家长将孩子领走。爱迪生的妈妈说:“据我观察,爱迪生还算聪明……”恩格尔反驳道:“不不不,他总考全班倒数第一!并总提荒唐古怪的问题,例如他问:‘老师,为什么 2加2等于4?’等于4就是等于4,这还要问吗?”妈妈不以为然地说:“恩格尔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算荒唐的问题巴!当牛顿发现一个苹果掉下来,提出了个问题: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却成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们能说,牛顿不该提出这样的发问吗?”
恩格尔一时不好回答,可他还是坚持己见,边敲着桌子边说:“牛顿是谁,您的孩子又是谁,能相提并论吗?”
爱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规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爱迪生对妈妈说了一句心里想了很久的话:“妈妈,长大后我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发明家!”
㈩ 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聪明加勤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