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怀瑾《心心念念,烦恼不断》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心心念念,烦恼不断
南怀瑾先生说: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铺都不行了,何况其他。实际上,床铺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
所谓“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以及一切痛苦,都是因为心中的一念。因为这一念,产生了万行幻象,从此心上无法安静下来,为之喜,为之忧,从此烦恼不断,纠结不清了。“无风不起浪”,因为一念,万里风波由此生,从此无法安静。
佛家说,人生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就在于这一念,如果没有欲望,世间会少许多麻烦。然而,欲望源自天生,剪断不可能,而节制又谈何容易?所以南先生又说:“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念最难平,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由于贪嗔痴慢疑的感受及执着,当下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费了。”
有一个僧人,问京兆兴善寺的惟宽禅师:“道在哪里呢?”
惟宽禅师回答:“道就在你的眼前!”
僧人不解:“那为什么我看不到?”
禅师回答:“因为你有我的缘故,所以看不见。”
僧人接着问:“我无法破除自我之心所以看不见,那师父您能看见吗?”
禅师平静地回答:“因为你的缘故,也使我起心动念,所以我也看不到了!”
僧人不死心,继续问:“那如果没有您,也没有我,还能看见道吗?”
禅师反问:“既然已经无你无我,还要看见什么呢?”
心即是佛,佛就在心里,不必他求,别人也给不了你。心中有佛,那么就有佛。心中生一念,就会生出一个清脆的障碍,心顺虚静,才能得悟大道。
有僧问:“什么是佛?”
希运禅师说:“你的心是佛,佛就是心。如果离开心,另外再也没有佛了。”
临济和尚说:“在我们的肉体中,有一无位真人,常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意出出入入,也就是说出入于你们所见之处、所听之处、所思之处。尚未自觉体认的,务必打开心眼好好看着它。”
又有一个和尚问道:“无位真人是什么东西?”
临济和尚反问他:“你说!你说!”
这和尚要说什么时,临济一把把他推到屋里去了。
佛道其实是一种修养之道,目的为探究自身。佛陀即自觉自明之人,而禅就是这个“真人”,即对“无相的自己”的自觉自识而已。每人都有佛性,而佛道也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不必拘泥于佛法,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亲身实证佛法,不是刻板地去学习。台湾星云大师的教诲是:“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如果你自己没有知觉,不能断除一些杂念,让心归于虚静,那么,就无法悟道,做到心领神会。
道钦禅师在径山大弘禅道时,影响很大,许多僧人慕名而来,求学问道。
有一次,从浙江来了许多学僧,有不少疑念未能消除,问道钦禅师:“大师,究竟什么是道呢?”
道钦禅师简单地回答说:“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
还有一次,马祖禅师给道钦寄来一封信,他拆开一看:上面只画了一个圆圈。道钦禅师笑了一下,就在上面加了一点。然后又封上,让人寄了回去。
这是很新鲜。马祖在信中画了个圆圈,意思是说:你如何理解呢?而道钦肯定有所领会,但不便说什么,也加上一点!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又有一次,崔相国问道钦:“我想出家可以吗?”
道钦毫不客气地说:“出家是大丈夫行的事,不是将相所能及。”
在禅者眼里,名誉、地位、财富如同敝屣垃圾,都是身外之物,能抛弃这一切,才是大丈夫!一般人怎能做到呢。
南先生这是对于志事修佛的人而言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欲望剪不断,也没必要。但为了减少人生烦恼痛苦,有必要有所节制,修心养性,修养智慧的生存之道,以期获得人人的幸福和快乐。而这个,必须要让自己静下来,才能沉淀出心中的真正钙质,从而排除一些不必要的私念杂陈,清净内心,学会减少生活,轻松快乐。这当然是一个修养的功夫,要自觉加强内省,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能做到排遣苦痛以及一切杂念,达到内心的纯净清醒。当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然而,现代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不要说宁静下来,就是做到不忙碌,停歇下来都难。总是欲望不断,忙碌不休,烦恼不断,甚至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忙,要向何方去……
当下人们心理的空虚问题越来越严重,物质昌盛,但精神空虚,不知如何解脱这痛苦。于是,有不少人为了逃避现实,走近佛教的世界(或者别的宗教),寻求安慰和解脱。但是,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佛教,只是形式上,或者趋时风,或者干脆是求保佑,或者是避世求安,这些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佛不在所谓的佛那里,而在自己心中;如果你心念不断,佛也解救不了你。而形式上的修佛,更是没有必要,真正的修养从来不在于形式,而只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南先生说:“痛苦与烦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自己修养自己,如同成功的得到,更要靠自己的苦修,而这个修行的路,更苦,苦的是要不断地反省反思,要节制欲望,审视、战胜,对自己进行全“心”的革命,然后才能突破自己,获得鲜活的重生,给生命注入新鲜血液,获得崭新的生命力量。而且,这个修行的道路很长,伴随整个人的一生,所以,一个人要想活出轻松快乐,必须能够耐得住这种苦修,否则内心永远无法把握自己,为世俗所左右,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对于心中的杂念,如果要说彻底,恐怕佛家也不如老庄之彻底。佛家讲节欲断念修持,“反观内省”,但如果心中本来如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没有杂陈,又何必要修持什么节欲断念呢?反而很可能由此增加了心中的负累,多了层业障。而老庄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无为,根本就天人合一,物我皆忘,人自然无为地处在自然中,浑然一体,没有界限,那有什么必要节欲断念呢?本来没有烦恼,所以根本不必。所以,佛家又主张万事“随缘”,安于本分,绝不强求的道理,也是吸收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的。
而作为我们呢?生活在竞争复杂的社会中,尤其是社会自然都被严重破坏、严重功利化了的年代,我们更不可能做到如庄子的完全“自然无为”,物我两忘,也不可能做到佛家的“万念俱灰”,不思名利,但至少要做到加强修养,让自己在纷扰的俗世中,保持一份内心的独立和自由,不随波逐流,主宰自己人生的走向,修养自己,越活越简单,少些不必要的杂念,保持清醒、理智,让心归于沉静踏实。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扎实,才能活出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