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奴隶到将军,汉朝人可以有多能打卫青告诉你,没有什么不可能
“龙城之战”是汉朝越过边境出击匈奴的第一战,也是卫青军事生涯的第一战,让我们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草说木言】来了解一下吧!
要说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恩怨,那是由来已久。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吕后,都受过匈奴的欺负,吕后甚至在被冒顿单于调戏的时候都不敢对骂,反而低三下四的说自己年老不足以侍奉单于的话。因此,无论从公从私,汉武帝刘彻都要把匈奴拉下马,再踏上一只脚!
公元前133年,在刘彻的策划下,汉朝向匈奴进行了第一次反击 ,即马邑之战。可是,这次战役却因为汉军提早暴露了战略意图,使得匈奴发现了汉朝的企图,最终功亏一篑,此次战役的始作俑者王恢也因此丢掉了性命。
说起王恢之死,好多人都觉得冤枉。因为按照王恢的逻辑,既然汉军已经失去了伏击匈奴的机会,强行出战只会徒损兵马,所以才放弃追击匈奴。可是,王恢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汉军的勇气和自信心的问题。也就是说,王恢之所以不出战,表面上看是老成持重,其实质是汉军对匈奴还有深深的畏惧,对战胜匈奴没有信心。汉武帝之所以同意王恢在马邑伏击匈奴,也正是看到王恢在请战时表现出来的对匈奴的不畏惧,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请战者,在临战之际却退缩了,这会对汉军的心理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哪怕王恢出击失败损兵折将,汉武帝也不会因此杀他,因为这毕竟表明王恢不畏惧匈奴,符合汉武帝的心理要求,可是王恢却偏偏怯战了,那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汉武帝满腔的怒火,他死的一点都不冤!
马邑之战四年后,汉武帝决定再次发起进攻。不过,鉴于此前马邑之战的教训,此次战役把战场选择在了到匈奴境内。并且一改过去采用的伏击战术,而是主动出击,想要在野战中和匈奴面对面对抗。
汉军的部署是这样的:
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发,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发,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发,每个人率领一万骑兵,进攻关市附近的匈奴人。
关市是汉朝设立在边境地区的交易市场,用来和匈奴进行贸易,既能抽取关税,还能用贸易笼络物资匮乏的匈奴人,是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马邑之战汉匈双方撕破脸之后,汉匈双方在关市的交易也没有断过。
从汉高祖开始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在一直不断地放宽边境政策,逐步扩大贸易额,这个贸易额大到什么程度呢?据《盐铁论》的说法,即汉朝通过贸易,匈奴的大牲口已经是“尽为我畜”,就跟汉朝人自己养的似的。
汉朝通过这种方法把匈奴的良马偷运到境内,以此来改善汉朝马匹的质量,这也是汉朝在发动对匈奴作战时,能够同时调动几十万匹马出战的重要保证措施。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三国时期张辽的祖先聂壹。
汉军四路人马齐头并进,每支部队相隔一百多里,使用这种平推的方式进军。从汉朝的排兵布阵可以大致看出,本次战役应该是战略试探,这个试探既是对匈奴人,也对自己人。
在战术层面上,首先是驱逐作战,当时的北方边境匈奴人已经越过了秦长城,自由活动在秦长城以南的地区,而汉朝四路大军一起行动,目的应该是压制匈奴人的活动范围,将匈奴人驱赶到秦长城以北,恢复以秦长城为依托的边防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匈奴军队进行交战。
用少量部队去测试新的战术,各部队相隔一天的路程,能及时进行支援。就算战局不利,也能减小损失。最后无论战役的结果如何,都是对骑兵新战术和将领们的考试。出战的四位将领中,除了老牌骑兵将领李广之外,两位公孙将军和卫青都是刘彻的近侍出身,如果想要在将来对他们委以重任,那就需要通过一场实战来考察他们的指挥能力。
但是,这种排兵布阵的方案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没有集中使用兵力,如果匈奴侦查得知汉军每路的具体兵力,那就会集结重兵,吃掉汉军的一路或者几路,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匈奴也正是这么干的。
汉武帝对四位将领的考察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李广和公孙敖进攻的地区是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的结合部,因此受到匈奴主力的两面夹击,几乎全军覆没。李广自身被俘,好不容易才逃回来。公孙贺向北进攻抵达秦长城脚下,一路上谁也没见到,就原路返回了。卫青在进军的路上也没有碰到匈奴军队,因为此时左贤王部去围攻汉军的左路部队李广和公孙敖了。
如果卫青按照公孙贺的逻辑,既然没遇到人,那就回来得了。可是,卫青毕竟是卫青,在此时显示出了名将的潜质。他没有像公孙贺那样原路返回,而是在判断出左贤王部内部空虚之后,卫青果断选择越过秦长城,杀入左贤王部腹地,以一次果断的突袭,占领了匈奴祭天的龙城,共收获了700颗人头,成为这次战役中唯一取得战果的部队,“龙城之战”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这个龙城的位置,据考证应该是现在河北省康保县和内蒙古正蓝旗之间的锡林郭勒草原地区,这一带是匈奴左贤王庭所在地。
龙城是匈奴人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类似于汉家所说的宗庙,皇帝可以立宗庙,诸侯士大夫也可以立家庙,因此,龙城不仅单于庭有,其他王庭也可以有,它不是唯一的一个,而是凡是具有设立宗庙或者家庙的匈奴贵族所立宗庙和家庙的地点都可以被称为龙城。
有观点认为,卫青袭击的就是单于庭附近的龙城。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按照匈奴的继承法,单于的第一继承人就是左贤王,由左贤王负责镇守宗庙既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也是对左贤王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果左贤王没能够守住宗庙,那就意味着你不具备继承单于位置的能力,那就趁早换人吧。
关于单于庭的位置,目前有漠南的阴山地区和漠北的和林两种说法。卫青的进军路线在战场的最右边,不可能越过其他三个部队的行军路线去攻击战场最左边的阴山,至于漠北那就更不可能了,让卫青只带一万人就越过大漠偷袭单于庭,刘彻应该还没疯。
龙城之战后,公孙敖和李广被判了死刑,靠花钱才买了一条命。其实,这是汉武帝不想要李广和公孙敖死,特意制定了这么一条法律。在这之前,汉朝是没有战败后可以赎金免死这一条法律的。毕竟,李广是宿将,公孙敖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侍卫,不能因为一次战败就剥夺了他们继续为自己效命的机会,如果战败就要死,那么,恐怕日后的战场上就没人敢去了。
相对于李广和公孙敖,卫青则因功被封为关内侯,这是在汉朝二十级军功爵里,仅次于最高级的彻侯。
战后,刘彻对战役进行了总结,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两条:
其一、统兵将领和部队不熟悉,上下思想没有统一。
其二、高级将领指挥失误,中下级军官作战意志不坚定,擅自脱离战斗,导致部队崩溃。
据《汉书 武帝纪》记载:
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教令宣明,不能尽力,士卒之罪也。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于士卒,二者并行,非仁圣之心。朕闵众庶陷害,欲刷耻改行,复奉正义,厥路亡由。其赦雁门、代郡军士不循法者。”
汉朝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对匈奴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政策,因此,长期处于防御状态的军队,既缺少野战的经验,也缺少和匈奴军队进行决战的经验。而汉武帝的此次出征,一改过去的打法,并且要深入敌境,对地理形势和匈奴军队的新战法都不熟悉,难免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汉朝要进行战略试探的原因。
通过小规模的战役锻炼指挥官和军队,同时尽快解决掉发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战役做准备,这是刘彻发起此次战役的目的。因此,刘彻并没有追究绝大多数军人的责任,在象征性的处罚了李广和公孙敖之后,刘彻下令,赦免了所有溃逃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
而卫青则异军突起,指挥着这样的菜鸟部队,深入敌境,在本身就是个新手的情况下,能把部队完好无损的带回来,同时还能有所收获,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也从此奠定了其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这场战役虽然战果并不丰厚,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场大胜利,首先,证明了刘彻的识人之明。刘彻任用卫青这个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的人当车骑将军,应该也是很有压力的,这次战役证明了刘彻选择的正确性。
我给你一个机会,你还我一场胜利,这就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龙城之战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心理上的。自汉高祖刘邦白登之战后,汉朝对匈奴可谓是谈虎色变,而这场胜利证明了匈奴人也是可以被打败的。
相对于汉朝,靠掠夺来养活自己的军事帝国,匈奴人必须每战必胜,才能保持对周边国家的压迫和威慑力,但是,匈奴只要失败了哪怕一次,就可能土崩瓦解。因为只要成功反击了一次,被他欺负的国家就再也不会怕他了。
在“龙城之战”后,汉朝终于摸清了匈奴的底牌,在之后的十年里,汉朝连续发动了八次进攻作战,匈奴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汉朝的前进,汉朝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彻底打崩了匈奴,迫使匈奴人开始向西迁移。
王维曾经在他的《老将行》里狠狠地黑过卫青一把:“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意思是,卫青的成功那都是老天爷保佑,李广没有封侯是因为运气不好。那 历史 上的卫青真的是靠着老天的保佑才成功的吗?让我们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草说木言】来了解一下吧!
卫青进入刘彻的视野是因为姐姐卫子夫,自身又曾经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命运虽然没有给卫青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却给了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他也抓住了,并且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宽和的性格,最后做到了善始善终。
卫青是幸运的,毕竟得到了一次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不过,如果单从机会而言,李广的机会也是有的,而且比卫青还要多一些。别的不论,但就“龙城之战”来说,在一起出征的四位将领中,最精锐的骑兵都给了骁骑将军李广,给骑将军公孙敖的是普通的骑兵部队。而给卫青和公孙贺的,干脆就是骑兵和战车的混编部队,以战斗力而论,李广部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也显示了汉武帝偏重于李广的心思,因为只有李广不是生手,可李广却偏偏战败了。
汉代的将军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军阵将军和军制将军。
军阵将军就是所谓的杂号将军,比如骁骑将军,就是统率精锐骑兵的将领;骑将军,就是指挥普通的骑兵部队的将领;游击将军,就是预备队的将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支援;贰师将军说明了征讨的对象是贰师城;楼船将军说明是水军将领;强弩将军说明统率的是弓弩部队等。
军阵将军在西汉时不是国家常设的官职,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临时任命。战争结束之后,将军的称号就自动作废,所属的部队回归各自的建制和驻地。但是到了东汉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杂号将军大量出现,如荡寇将军、讨虏将军等,并且成为了国家常设的官职。
军制将军是国家常设的官职,平时有自己统帅的部队,有固定的的幕府,也就是参谋机关。
西汉时期军制将军一共有八个,从高到低分别是:大将军和并列的骠骑将军,然后是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到了东汉时期,汉朝的军制将军数量快速增加,又增加了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等。